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土壤和黄瓜中速克灵的残留。样品采用丙酮振荡或组织捣碎提取,净化中应用凝结法代替柱层析方法,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浓缩至1—2ml,使用Sigma2型带NPD的气谱仪测定,气谱仪柱长1m,内径0.2cm,填充3‰V—17Chromosob Q80—100目。经黄瓜、土壤试验,其添加回收率为85.92—95.40%,标准偏差为1.94—3.96%,变异系数在2.04—4.31%之间,最低检测浓度是0.0216—0.0290ppm。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黄瓜和土壤样品中多果定的Qu ECh ERS-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HPLC-ESI-MS/MS)检测方法,样品经甲醇(乙腈+甲醇)溶液,Qu ECh ERS方法净化,以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_(18)(2.1 mm×50 mm,1.8μm Rapid Resolution HD)色谱柱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以电喷雾离子串联质谱正离子(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测定.多果定在黄瓜和土壤上的最低检出浓度(LOQ)为0.01 mg·kg~(-1),平均回收率为77.7%—113.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8.0%;多果定在黄瓜和土壤上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半衰期分别为2.3—4.3 d和2.7—17.3 d.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快速,分析时间短,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适用于黄瓜和土壤中多果定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法直接测定水、土中10种有机氮农药的多残留.样品用丙酮振荡或组织捣碎提取,经凝结法净化,净化液用二氯甲烷萃取,干燥,浓缩后用带NPD的气谱仪测定.气谱采用长1m,内径0.2cm的玻璃柱,填充5%OV.17/Chromo.orb Q 80—100目.该柱对10种有机氯农药有较好的分离效果.通过方法回收率及水、土的添加回收率试验,证实些法的可靠性及可行性、其添加回收率为84.21—99.20%,变异系数为1.02—10.33%,最低检测浓度为0.0004—0.0218ppm.  相似文献   

4.
HPLC法检测灭蝇胺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灭蝇胺在黄瓜和土壤中残留的方法,灭蝇胺的最小检出量为4×10-10g.对黄瓜样品,在005—50mg·kg-1时,平均回收率为762—862%;变异系数为04—20%,最低检出浓度为002mg·kg-1.对土壤样品,在02—50mg·kg-1时,平均回收率为854—881%;变异系数为06—14%,最低检出浓度为002mg·kg-1.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五种拟除虫菊酯农药的多残留分析方法。样品用正已烷萃取,直接用带ECD的气谱仪测定。色谱柱为长1.5m、内径3mm、填充5%OV-1/Chromosorb WHP(80—100目)的玻璃柱,此柱对五种拟除虫菊酯的分离效果较好。0.002—0.1ppm水平的添加回收率为90.77—104.95%,变异系数为2.23—6.88%。最低检测浓度为1.2×10~(-4)—2×10~(-3)ppm。  相似文献   

6.
华北平原典型农业区土壤甲烷通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静态箱法原位测定了华北农田不同施肥处理夏玉米和冬小麦生长季土壤甲烷的通量。结果表明 ,施肥农田夏玉米和冬小麦生长季甲烷通量分别为 -79.8和 -2 1.6μg·(m2 ·h) - 1 ,年平均通量为 -4 3 .1μg·(m2 ·h) - 1 。未施肥农田夏玉米和冬小麦生长季甲烷通量分别为 -110 .0和 -88.2 μg·(m2 ·h) - 1 ,年平均通量为 -95 .2 μg·(m2 ·h) - 1 。在不同生长季 ,各处理农田土壤甲烷通量均为负值 ,即土壤为大气甲烷的吸收“汇” ,在各个生长季施肥农田对甲烷的吸收量均低于未施肥农田 ,各处理冬小麦生长季土壤对CH4 的吸收量均低于同一处理的夏玉米生长季的吸收量 ;各处理甲烷通量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 ,5月上旬至 9月中旬 ,土壤的甲烷吸收能力较强 ,其他时间吸收量较低 ;施肥土壤约比未施肥土壤对甲烷的氧化吸收能力降低 2 7%~ 76% ;试验区域内较大降水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土壤对甲烷的氧化  相似文献   

7.
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黄瓜和土壤中残留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黄瓜和土壤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咪鲜胺的最小检出量为15×10-11g;最低检出浓度为0001mg·kg-1;在浓度为002—20mg·kg-1时,平均回收率为756%—1060%;变异系数为25%—115%.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测定土壤中15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快速溶剂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方法.样品用快速溶剂萃取仪(ASE)提取,样液经NH2粉净化,4000 r·min-1离心5 min,取上清液氮吹浓缩定容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05—5.00μg·m L-1范围内,相关系数R20.992,样品在0.10—2.00 mg·kg-1范围内加标,平均回收率在64.5%—119.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1%—11.8%,检出限(LOD)在0.02—0.05 mg·kg-1之间,定量限(LOQ)在0.06—0.15 mg·kg-1.采用该方法对7个土壤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灵敏度高、对人体毒害性小,能够满足土壤中15种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顶空-气相色谱法间接测定土壤中代森锌的残留.以CS2量代表代森锌残留量建立代森锌工作曲线,消除了由于CS2/代森锌的质量转换系数不确定所带来的困难.结果表明,代森锌工作曲线在0.14—2.75 mg·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854.57x+9.2481,相关系数为0.9997.当土壤取样量为4 g,定容体积8 m L时,代森锌在土壤中的方法检出线为0.07 mg·kg-1,相对标准偏差在5%—15%之间,平均回收率在82%—84%之间.  相似文献   

10.
有机-无机土壤改良剂对滨海盐渍土降盐防碱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脱硫石膏为主要材料添加天然有机类物质制成的土壤改良剂,在碱性淡水淋盐过程中应用达到盐渍化土壤迅速脱盐防止碱化的效果.盆栽试验采取3因素3水平组合设计,2种质地土壤,3个灌水量,3个改良剂施用量,3次重复,以不施改良处理为对照,试验作物为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傲绿101".结果表明:灌水淋洗可以使盐渍化土壤迅速脱盐,灌水量525 m3·hm2、750 m3·hm-22种质地土壤全盐量分别由0.34%和0.54%下降至0.15%~0.309%和0.16%~0.38%.施用改良剂能够改变土壤盐分组成,降低土壤碱化度,与对照相比,土壤ESP和交换性Na+分别下降25.02%~64.86%和23.95%~57.83%.土壤HCO3-、Cl-与改良剂施用量呈负相关,土壤SO42-、Ca2+与改良剂施用量呈正相关.综合结果分析,重壤质土壤灌水量525 m3·hm2与改良剂施用量1 500 kg·hm-2组合、灌水量750 kg·hm3与改良剂施用量1 500kg·hm-2组合;中壤质土壤灌水量525m3·hm-2与改良剂施用量3 000 kg·hm-2七组合为首选.  相似文献   

11.
活动断裂带能够向大气释放一定量的温室气体及有害气体(如CO_2,Rn,Hg等),对大气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于2012年5月和2013年5月对首都圈西北部9条活动断裂带CO_2、Rn和Hg的脱气浓度及通量进行了测量,并计算了CO_2和Hg脱气对大气的年贡献量.结果表明:(1)活动断裂带土壤气中CO_2、Rn和Hg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58%、8.88 k Bq·m-3和6.44 ng·m-3,其浓度的最大值分别为9.47%、79.1 k Bq·m-3和105 ng·m-3;土壤气浓度整体具有从西向东,自南向北增大的趋势.断裂带CO_2、Rn和Hg通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5.7 g·m-2·d-1、55.87 m Bq·m-2·s-1和6.78 ng·m-2·h-1,其通量的最大值分别为274.29 g·m-2·d-1、230.22 m Bq·m-2·s-1和74.33 ng·m-2·h-1.(2)京西北活动断裂带多数测区土壤气CO_2浓度无窒息风险;部分测区土壤气Hg浓度大于38 ng·m-3,属中度污染区;首都圈西北部9条活动断裂带通过脱气作用对大气CO_2的年贡献量为2 Mt,对大气Hg的年贡献量为5.3 kg;活动断裂带部分测点氡浓度较高,其附近建筑物应采取综合防氡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镍(Ni)污染土壤中农作物食用安全性并筛选出低累积作物品种,以青椒(Capsicum annuum L.)、黄瓜(Cucumis sativus L.)、豇豆(Vigna unguiculata L.)、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花菜(Brassica oleracea L.)、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水稻(Oryza glaberrima L.)、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试验材料,采用温室盆栽土培试验方法研究了土壤中不同质量分数(126、200、350、500、650、800mg·kg~(-1))Ni作用下不同作物生物量变化及可食部分Ni富集特征,建立不同种类作物与土壤Ni含量相关关系,探讨不同作物对应的土壤Ni安全限量值,筛选Ni低累积作物品种。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中Ni含量增加,作物地上部分生物量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黄瓜、青菜耐受性最强,花菜耐受性最差;(2)不同作物可食部分Ni富集系数表现为:小麦(0.032)花菜(0.026)青菜(0.021)水稻(0.020)豇豆(0.014)菠菜(0.006 5)青椒(0.005 4)黄瓜(0.004 2);(3)作物可食部分Ni含量与土壤中Ni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大小表现为:豇豆(0.972)花菜(0.965)青椒(0.948)菠菜(0.938)黄瓜(0.926)小麦(0.728)青菜(0.721)水稻(0.700);(4)不同作物对应的土壤Ni安全限量值大小为:黄瓜(561 mg·kg~(-1))菠菜(513 mg·kg~(-1))青椒(439 mg·kg~(-1))花菜(203 mg·kg~(-1))豇豆(196 mg·kg~(-1))青菜(190 mg·kg~(-1))水稻(147 mg·kg~(-1))小麦(105 mg·kg~(-1))。依据作物对土壤中Ni的耐受性、富集能力及土壤安全限量值,筛选出黄瓜、青椒、菠菜为Ni低累积品种。该研究为通过农艺技术措施调控作物Ni积累提供依据,对上海轻中度Ni污染复垦土地实施作物替代种植,保障作物食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探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荒漠河岸地带土壤水盐和养分的变化特征,对荒漠河岸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黑河下游垂直于河道的乌兰图格嘎渣监测断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调查,分析距河道4 500 m范围内荒漠河岸地带土壤水盐和养分在沿河梯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0-5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pH、土壤电导率、土壤总碳、土壤总氮、土壤速效磷和土壤速效钾在沿河梯度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随着沿河距离增加,土壤含水量大体表现为下降的变化趋势,在300 m和2 950 m处达到峰值,均值分别为26.57%和8.72%;而土壤容重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在4 500m处最高,均值为1.73g·cm~(-3)。土壤pH值随着沿河距离的增加呈凹型变化趋势,较大值出现在距河岸300-800 m和4 000-4 500 m处,均值分别为9.21-9.24和8.7-9.18,而土壤电导率则大体呈凸型变化趋势,较大值出现在距河岸2 200-3 200 m,均值为5.69~(-1)4.92 ms·cm~(-1),盐分表聚现象严重。随着沿河距离增加,土壤总碳、土壤总氮、土壤速效磷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基本都表现出显著下降的变化趋势,在4 000-4 500 m处值最小,均值分别为5.71、0.11、2.81和73.76mg·kg~(-1),土壤养分(0-10cm)波动最为明显,由表层向下呈逐渐降低趋势。在沿河梯度上,生态输水对近河岸地带土壤的演变机制和恢复趋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沿河距离增加影响力渐小。在荒漠河岸生态系统恢复中,可在垂直河岸梯度上延长生态输水距离,促进地下水水位回升,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属性。  相似文献   

14.
对生物通风体系进行土壤环境研究及微生物分析.采用土柱法测得现场土壤的空气有效渗透率为ki=4.8446×10-12m2,通过气液两相流动试验得到气-液相对渗透率曲线;试验期间土壤平均含水量为0.2689g,pH值在7.0-8.5之间;微生物含量在注入污染物及营养盐后先下降后回升,驯化后期细菌密度达107(个·g-1干土)数量级.试验结果表明,该土壤环境适合使用生物通风法进行油污染修复.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微波辅助萃取-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极质谱法(MAE-SPME-GC/QQQ)同时测定土壤中多种氯代苯胺的方法.优化了多反应监测(MRM)的仪器条件,研究了微波萃取温度、保持时间、溶剂体积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实验条件为4 g土壤样品加入30 m L水,在100℃下微波萃取5 min.各目标物的线性范围为0.005—20μg·L-1,方法检出限为0.003—0.4 ng·g-1.测定0.5 ng·g-1和5 ng·g-1加标土壤样品,回收率为38.6%—116.4%和24.8%—82.0%,相对标准偏差为3.2%—27.7%和12.5%—22.7%(n=7).方法综合了MAE快速高效、SPME富集浓缩以及GC/QQQ抗干扰强的优势,适合于非高有机质含量土壤中氯代苯胺类残留的快速痕量分析.  相似文献   

16.
通过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土壤中溴虫腈的残留降解动态。正交试验L9(33)结果表明,在流量25~27 m3.h-1,夹带剂甲醇1 mL.g-1样品时,最佳萃取条件为压力25 MPa,温度39℃,时间30 min。超临界萃取试验结果表明,主要影响因素对溴虫腈回收率的影响高低程度依次为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验证试验表明,在上述最佳萃取条件下,溴虫腈添加量为10μg、100μg、200μg时,回收率分别是105.00%、80.33%、102.33%,变异系数分别是7.32%、4.58%、4.95%。降解动态试验表明溴虫腈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方程为Ct=0.097 2e-0.4501 t,R2=0.973 7,t1/2=2.4 d。溴虫腈10%悬浮剂(商品名除尽)在推荐剂量50 mL.(667 m2)-1或100 mL.(667 m2-)1使用2~3次,3~7 d后在土壤中残留量为6.44~23.58μg.kg-1,消解速度较快,属于易降解农药,可合理使用于无公害蔬菜生产。  相似文献   

17.
采用温室盆栽实验和土壤酶活性指标,研究了古龙酸母液和北虫草废弃培养基混制有机肥对黄瓜的增产效果和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5.0 t·hm~(-2)的常量有机肥和30.0 t·hm~(-2)的高量有机肥处理下,黄瓜产量、株高、全株生物量分别比未施肥处理显著高出了118.8%、91.6%、443.3%和140.8%、196.3%、736.7%.土壤的淀粉酶、蛋白酶、脲酶、磷酸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酶活性指数(EAN)和土壤生物肥力指数(BIF)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常量和高量有机肥处理显著高于对照,而低量有机肥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酶活性和酶指数峰值均出现在初花期,而最低值出现在拉秧期.综上所述,常量和高量古龙酸母液和北虫草废弃培养基混制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设施黄瓜的产量和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峰值出现在黄瓜生长的初花期.  相似文献   

18.
大辽河流域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特征已有不少研究,但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流域土壤中微塑料的污染研究仍存在较大空白。以大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附近8个土壤样品,采用密度浮选法,结合体视显微镜及显微红外光谱(μ-FTIR),进行了大辽河流域土壤中微塑料的组成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微塑料颜色以白、蓝和绿色为主(88.03%),形状以碎片、薄膜和泡沫为主(总占比为96.32%),土壤中粒径为500~1 000μm的微塑料最多(41.10%),其次依次为1 000~2 000μm(26.38%)、100~500μm(19.33%)和2 000~5 000μm(11.66%)。粒径为0~100μm的微塑料和>5 000μm的塑料碎片所占比例最小(均小于1.00%)。薄膜类和碎片类微塑料的主要成分分别是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颗粒类和泡沫类的主要成分是聚苯乙烯(PS),纤维类微塑料的主要成分是聚酰胺(PA)。土壤中微塑料平均丰度为(273.33±327.65)个·kg~(-1)。总体上,该研究区域土壤中微塑料的污染程度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相似文献   

19.
采集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平台下运行3年的水稻(Oryza sativaL.)/小麦(Triticum aestivumL.)轮作土壤(0~15cm耕作层土壤),利用超声波分散-湿筛分法对烘干土样进行颗粒分级,分析土壤各粒级及其碳、氮的分布特征,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碳周转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大气CO2条件下稻/麦轮作3年后,土壤颗粒组成较对照发生了改变,>53μm粒级的质量分数减小27%(p<0.05),约占土壤总质量20%;53~25μm粒级的质量分数增大35%(p<0.05),约占土壤总质量25%;<25μm无明显变化,约占土壤总质量55%,三种粒级之间质量分数呈显著差异(p<0.05)。FACE条件下,不同粒级土壤颗粒碳质量分数在两个氮水平下平均为:>53μm(30.60g·kg-1),<25μm(13.08g·kg-1),25~53μm(12.85g·kg-1),氮质量分数分别为2.42g·kg-1,1.33g·kg-1,1.12g·kg-1。>53μm粒级的土壤颗粒碳、氮质量分数均极显著高于其它两个粒级(p<0.001)。FACE条件下土壤总碳、氮质量分数高于对照,增幅分别为6.2%和6.7%。从各粒级土壤颗粒碳、氮质量分数变化分析,新增碳、氮主要进入>53μm粒级中,表明该粒级土壤颗粒对土壤碳氮循环(转化和保存)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大气CO2条件下,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将成为大气CO2的汇,这将为预测我国未来农田土壤碳的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来测定土壤中芳香胺3,3′-二氯联苯胺的方法。该化合物通过超声波辅助萃取,选择正己烷-丙酮混合溶剂(体积比为1∶1)或乙酸乙酯,以及Cleanert S C18-SPE柱进行净化。该方法测定土壤中3,3’-二氯联苯胺的检出限为2.8μg·kg-1(信噪比S/N=3);3,3′-二氯联苯胺的加标回收率平均值为89.7%(n=5);重复进样RSD为3.55%(n=5)。该方法的线性范围是120~2 400μg·kg-1,相关系数0.999 5。该方法也可用于沉积物中3,3′-二氯联苯胺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