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境法教学中案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论学习的效率和实务操作的能力。案例教学不仅仅是由教师单纯的讲授案例,还可以让学生去进行案例讨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选择合理的方式,持有宽容的态度,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2.
李宝和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4(1):90-91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和引领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途径,即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根基;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保证干部队伍素质;必须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使党员成为带领群众前进的先锋模范. 相似文献
3.
晋、陕、甘、内蒙、宁夏是我国煤炭及其它矿藏的开发区,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减少。利用丰富的、广泛分布的黄土资源复垦造地在这些省区是完全可行的。本文论述了黄土资源的特性以及利用黄土复垦造地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世纪,作为信息载体的应用写作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写作教学现状却与这种重视不相适应。为此,本文试就目前高职教学中如何改革应用写作教学方法的问题,从“应用写作课与相关课程互动”、“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互动”、“应用写作文种之间互动”、“促使教学主体进行互动”四个方面提出了看法,以期对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末端治理”企业也要进行清洁生产,“末端治理”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推行清洁生产,发挥提高废物处理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和最终排放质量,对废物产生源施加影响和控制,为推行清洁生产提供信息反馈和决策支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到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内化为他们的人格力量和人生动力,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而将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与师生的行为实践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延伸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是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尝试实践\"点滴渗透法\"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高校迎评促建工作很重要,需要各部门、各方面共同努力.校友会工作在迎评促建中可以提高学校社会认知度,总结办学特色,推进教学改革与优化专业设置,营造校园文化,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等各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迎评促建中要重视校友会的工作,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8.
最小生态安全距离在“多规合一”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规合一\"是未来规划编制与管理城市的必然发展趋势。最小生态安全距离不仅是探索\"多规合一\"的重要技术工具,也是\"多规合一\"中空间管控的重要内容。最小生态安全距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核心,是城市开发不能逾越的距离。划定最小生态安全距离是为了满足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正常运转以及环境容量不超载,城市间或城市功能单元间经济社会活动空间间隔的最小距离。利用最小生态安全距离划定出的基本规避空间,可以让环规、城规和土规实现统一的空间管控的最终目标。依靠最小生态安全距离,能够科学地划定城市布局,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空间管控质量,更好地实现城市规划的编制与管理。 相似文献
9.
颗粒状梗丝在卷烟产品中的“绿色作用”——江苏中烟工业公司徐州卷烟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卷烟配方中,烟叶经过打叶后,剔除出来的梗子,经过加工制成梗丝,作为填充料在中低档卷烟配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2003年巴塞罗那国际烟草博览会上,英国DICKINSON—LEGG公司向人们展示了其近期研制开发的梗丝处理设备--ESS(Expanded Shredded Stem)和利用它加工的梗丝产品。2004年4月,国家烟草局发展计划司在厦门组织了烟草行业制丝工艺技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11.
12.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会工作,必须体现在党对工会工作的要求上,体现在准确全面履行好工会的职责上,从而充分发挥工会在支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申左元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4(4):45-49
从分析传统发展模式的种种弊端与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含义和现实意义,并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挖掘科学发展观深邃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黄香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4):100-101,113
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要求在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逐步确立科学发展观,以系统的管理理论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凸显观念创新和机构创新的管理思想,切实提高高校党政领导驾御全局、领导学校可持续快速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A recent turn towards a more contextually sensitive apprehension of the challenge of making everyday life less resource hungry has been partly underwritten by widespread evidence that the environmental values people commonly profess to hold do not often translate into correspondingly low impact actions. Yet sometimes the contexts of everyday life can also conspire to make people limit their consumption without ever explicitly connecting this to the environmental agenda. This paper considers this phenomenon with reference to UK studies from both ends of the generational spectrum. The first questioned how older people keep warm at home during winter and the second examined how young people get rid of no longer wanted possessions. Both found that, though the respondents involved were acting in certain ways that may be deemed comparatively low impact, they were hitherto relatively indifferent to the idea of characterising these actions as such. We outline three ways in which sustainability advocates might respond to the existence of such “inadvertent environmentalists” and consider how they might inspire studies that generate fresh intervention ideas instead of lingering on the dispiriting recognition that people do not often feel able to act for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6.
Jeff Joireman Donelle C. Posey Heather Barnes Truelove Craig D. Park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9,29(2):181-192
Three studies examined the impact of warnings about depleting resources. In Study 1, participants played 16 trials of a 5-person resource dilemma game with complete resource uncertainty. After trial 12, participants were told they were close to depleting the resource, and thereafter received no additional warnings. Size of harvests dropped after the warning, but rebounded within 3 trials to pre-warning levels, a pattern stronger under low harvesting variability. In Study 2, participants received warnings after trials 12 and 16 of a 22-trial game. Again, harvesting dropped after the first warning, but rebounded to pre-warning levels within 3 trials, a pattern stronger under a short-term vs. a long-term warning. Harvesting was unaffected by the second warning. In Study 3, when participants received no feedback about others' harvests, harvesting dropped after both warnings, and was lower among those led to believe the resource would last a short number of trials.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目前中小学环境教育大起大落的现状,就普通环境教育的内涵,完成环境教学的关键环节作了概述,并提出了学校环境教育评价的现实可行性和评价的方法,希望这一面向全球而又迫在眉睫的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明晰生态补偿的价值目标,既是健全我国生态补偿政策体系、体现公共政策属性的关键,也是调动各方生态保护积极性、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现实需要。本文首先评述了关于生态补偿价值目标的研究进展,认为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比较欠缺,亟须补充;其次对于国际上生态补偿的价值目标选择,从维护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农民减贫脱贫、推动城乡生态公正以及提高农民生态参与意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反思国内生态补偿价值目标的问题,本文提出生态补偿机制完善与价值目标导向:①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面向多元价值目标构建生态补偿机制;②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③通过生态补偿机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④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促进城乡生态公正;⑤加强生态补偿政策宣传激发公民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观念先行,树立素质教育理念;调整结构,建立合理的高职课程体系;强化师资,确保素质教育顺利推进;以学生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