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采暖期时在乌鲁木齐市采集了环境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对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及8种水溶性离子的特征和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细粒子和粗粒子的月平均质量浓度分别是53.5~233.3μg/m3和38.9~60.9μg/m3;细粒子和粗粒子中水溶性离子主要由SO24-、NH4+和NO3-组成;粗粒子中NH4+与NO3-和SO24-的相关性分别是0.70和0.66,细粒子中NH4+与NO3-和SO24-的相关性分别是0.89和0.93,铵盐是乌鲁木齐可吸入颗粒物主要存在形式;煤烟尘是乌鲁木齐市采暖期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大气气溶胶中痕量金属元素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痕量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以及大气气溶胶中痕量金属的源解析方法、在环境中的循环与污染、生物有效性及对人体的健康效应。建议研发更可靠的分析方法或在线检测仪器,避免采样和样品前处理过程中痕量金属的污染和损失;建立监测网络,形成区域性的大气监测模式,更全面地分析污染来源;与监测超级站建设、空气污染流行病学设计和毒性机制研究相结合,建立更加完善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3.
选取沈阳市6个监测点位,采集2005年冬、春、夏、秋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样本。用安捷伦7500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PM10中19种水溶性组分。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沈阳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水溶性组分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5.
2008年4月-2008年6月对淮南市的5个采样点PM10连续采样,分析了其中多环芳烃(PAHs)。PAHs质量浓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12ng/m^3和15.2ng/m^3,PAHs春季质量浓度均值为40.2ng/m^3;PAHs组成以4环和5环为主;春季不同采样点PAHs质量浓度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关系,运用PAHs比值综合判断,淮南市春季大气PM10中PAHs主要来源于燃煤和机动车尾气。 相似文献
6.
7.
辽宁省三城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针对辽宁省的沈阳、抚顺、葫芦岛三个城市的大气颗粒物来源,应用CMB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和二重源解析技术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解析。识别各源类及其成分谱的特征,分析、比较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计算三城市各源类在不同季节对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的贡献率,得到辽宁省城市大气颗粒物来源和季节分布特征的一般规律,说明城市扬尘、土壤风沙尘和煤烟尘是城市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应作为颗粒物污染治理的重点,而抚顺市特有的钢铁尘,葫芦岛市特有的锌尘等源类的污染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9.
江苏省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近年来以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的区域复合型污染突出。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O3和PM2.5的重要前体物。2020年4月、8月和2021年1月在江苏省13个城市开展大气VOCs样品离线同步观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大气VOCs的浓度水平、化学组成和空间分布。整体来看,全省平均VOCs体积分数为40.3×10-9,其中烷烃(41.8%)是主要贡献者,其次为含氧有机物(16.6%)、芳香烃(12.5%)、卤代烃(12.9%)和烯烃(9.6%)。从具体城市来看,VOCs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苏南及苏中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南高北低”的区域分布特征,排名前3的城市分别为常州(52.0×10-9)、泰州(49.8×10-9)和苏州(45.2×10-9)。臭氧生成潜势(OFP)表明,芳香烃和烯烃是对江苏省O3生成贡献最大的组分,OFP排名前3的组分均包括间/对二甲苯、甲苯和乙烯。利用正交矩阵因子(PMF)模型对江苏省VOCs进行来源解析,共解析出5个因子。工业排放是主要贡献者(40.1%),之后依次为机动车尾气(33.0%)、溶剂与涂料使用(15.9%)、油气挥发(8.4%)和天然源(2.6%)。对于省内各市而言,VOCs来源结构具有差异。常州、苏州工业排放源相对贡献最高;连云港、徐州、扬州和淮安的机动车尾气相对贡献较高;溶剂与涂料使用和油气挥发对各市VOCs贡献较低。优先控制交通相关排放和工业相关排放能够有效地控制长三角中部地区的大气O3和PM2.5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潍坊市城区8个监测点位按季节采集了环境空气颗粒物样品,对其组分进行分析;采用电子低压冲击仪(ELPI)稀释采样法和稀释四通道法2种源采样方法同步采集源样品,建立了潍坊市本地化的燃煤源、钢铁源等排放源的颗粒物源成分谱;结合排放源清单,利用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CMB)开展不同行业的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精细化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各监测点位ρ(PM2.5)、ρ(PM10)年均值均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潍坊市城市扬尘、土壤风沙尘、建筑水泥尘特征组分分别为硅(Si)、Si、钙(Ca),燃煤尘和造纸碱回收尘的特征组分均为硫酸根离子(SO42-);PM2.5首要的贡献源类为煤烟尘,分担率为36%;其次为机动车尘,分担率为25.4%;扬尘的分担率为21.8%;煤烟尘中分担率最高的是工业燃煤(18%);机动车尘中以载货汽车分担率最大(14%)。PM10首要的贡献源类也是煤烟尘,分担率为30.9%,其次是扬尘(27.6%)、机动车尘(21.5%);煤烟尘中分担率最高的是工业燃煤,为15.4%,机动车尘中以载货汽车分担率最大,为11.8%。工艺过程的分担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11.
于2019年8月对中国北京和日本东京城市道路积尘进行了调查。采用磁性分离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对2个城市道路积尘磁性颗粒物中28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污染特征和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东京和北京道路积尘中铁(Fe)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25.3和21.2 mg/g,磁性颗粒物占积尘比例分别为22.4%和13.0%。东京道路积尘磁性颗粒物受人类活动排放影响较北京显著,其中锌(Zn)和银(Ag)元素含量是北京的7.2和5.6倍。北京道路积尘磁性颗粒物中元素富集率远高于东京,以铬(Cr)、镍(Ni)等金属元素最为明显。东京和北京道路积尘磁性颗粒物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低于安全阈值,但致癌风险分别达到6.9×10-7和6.3×10-7,接近10-6的可接受水平,应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手口摄入是非致癌金属元素日平均暴露的首要途径,皮肤接触途径的非致癌物健康风险最高,Cr是导致道路积尘磁性颗粒物健康风险的首要元素。 相似文献
12.
以某废弃钢铁工业场地为研究对象,采集浅层地下水样品,探究其中8种元素(Cr、Cd、Fe、Mn、As、Zn、Ni、Cu)的空间分布特征、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Fe、Mn的测定均值高于地下水Ⅲ类标准限值,8种元素含量分布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性,除Zn以外,总体上中部区域高于东部区域;8种元素主要有4种来源,分别为化石燃料燃烧及废水排放混合源、降尘源、自然源、炼钢排放源;饮水摄入是研究区主要的暴露途径,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综合风险值HI均<1,处于可接受范围,As在饮用途径下对成人的ILCR高于最大可接受风险值1 × 10-4,可能存在潜在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13.
大伙房水库属于全国城市供水九大重点水源地之一,作为辽宁省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库区水质直接影响该区域人民饮水安全及身体健康。对大伙房水库表层水体、沉积物和鱼类样品中全氟化合物(PFAS)的赋存特征及可能的来源进行分析,并运用健康风险商值法评估PFAS的潜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库区表层水体中ρ(ΣPFAS)为1.18~8.19 ng/L,主要污染物为全氟辛酸及其盐类化合物(PFOA)和全氟戊基羧酸(PFPA),其浓度水平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沉积物中只检出3种污染物,分别为PFOA、全氟十一烷基羧酸(PFUnA)和全氟十二烷基羧酸(PFDoDA),ω(ΣPFAS)为0.16~0.48 ng/g;不同鱼类样品中ω(ΣPFAS)由高到低依次为:武昌鱼(2.49 ng/g)>鲤鱼(2.30 ng/g)>白鲢(2.02 ng/g)>花鲢(2.01 ng/g),主要污染物均为PFPA。基于主成分分析与相关性分析可知,大伙房水库库区的PFAS主要来自采矿、电镀、涂料等工业污染废水和生活污水;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表层水体和鱼类样品中的PFAS不存在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4.
以子牙河、滏阳河和永定河流经的农村周边水环境为研究区,应用迭代目标转换因子紫外分光光度分析法检测水环境中四环类、氯霉素类和硫酸链霉素含量,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和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3类抗生素均有检出,四环类、氯霉素类和硫酸链霉素最高检出值分别为9.26 μg/L、1.98 μg/L和1.29 μg/L,四环类抗生素污染较严重。研究区抗生素分布特征与区域内社会活动、畜牧业养殖发展、化工企业分布存在一定联系,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和制药化工企业废水排放是3类抗生素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以天津市郊环城四区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了环城四区95个表层土壤样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16种PAHs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西青、东丽、津南和北辰土壤中16种PAHs的总量范围分别为62.6~1 994.9、36.1~4 074.7、20.1~2 502.5、22.1~707.7μg/kg;平均含量分别为445.8、841.8、509.5、242.5μg/kg。四区中都以高环多环芳烃为主,西青、东丽、北辰和津南高环多环芳烃分别占多环芳烃总比例的45.4%、42.2%、38.8%和38.7%。空间分析的结果表明,靠近天津市市区样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要明显高于远离市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利用环数PAHs的相对丰度和比值法对天津市郊环城四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来源进行了解析,研究区土壤监测样点的PAHs主要来自燃烧源,少部分来自石油类来源或几种污染源的共同复合累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2008年05至11月淮南市5个采样点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进行分析,总结了研究区内PM10及其中16种PAHs的浓度特征、季节变化规律和来源解析。研究区内16种PAHs浓度总和的范围在15.20~111.58ng.m-3之间,平均值为40.40ng.m-3,中位数为33.34ng.m-3。PAHs总量的季节变化与采样时环境温度显示出较好的负相关性,即秋季>春季>夏季;运用多环芳烃比值综合判断,淮南市大气PM10中PAHs主要以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混合来源为主,石油源和木材燃烧来源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7.
18.
杨帆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22,34(4):68-71
利用真空瓶现场采样并结合单颗粒气溶胶质谱(SPAMS)技术,对主流品牌汽油车和柴油车排放细颗粒物进行组分分析和源谱构建。结果表明:汽、柴油车尾气源谱特征整体较为相似,相似度均值达到0.88,均以碳和钙为主要特征组分;部分柴油车特征源谱中硫酸盐特征较为明显,碳组分中OC特征突出;汽油车源谱特征中磷酸盐特征相对突出,且碳组分中短链元素碳占比较高。根据建立的源谱进行实际道路观测,结合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分析,2021年2月1日—24日观测点位对应的移动源占比为33.5%,其中汽油车贡献21.0%,柴油车贡献12.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