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黑龙江省为例,在脱贫攻坚视角下,选取林业产业总产值、造林面积、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林业系统年末从业人数、林业产业结构比例5个有关森林生态产品供给效率的测算指标,通过DEA模型对黑龙江省2001—2017年森林生态产品供给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Tobit模型对该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森林生态产品供给效率的综合效率总体良好。(2)森林生态产品供给效率的综合效率与规模效率密切相关。(3)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收入比重和林业生态建设实际到位金额与供给效率显著正相关,而火灾次数与供给效率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的时空动态特征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出1990—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能源足迹强度(EFI)、能源足迹生态压力(EPIEF)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能源足迹波动上升,能源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煤炭足迹仍占主导,近几年又有回升趋势;能源足迹强度呈幂指数衰减,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EPIEF呈上升趋势,说明能源利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逐渐增大。在空间分布上,各省区能源足迹差异显著,能源足迹强度由西向东逐渐降低,而EPIEF则由西向东呈增大趋势。依据EPIEF指数将中国30个省区划分为能源足迹生态盈余区(EPIEF1)、生态轻度亏损区(1EPIEF5)和生态严重亏损区(EPIEF5)3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林业生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国内外研究成果明显增加。从两个维度梳理了国内外主流期刊文献的研究脉络,并归纳出研究的发展趋势。林业生态安全的内涵不仅应包括人与自然,还应包括两者间的共生关系,将其看成一个复合系统,从而形成全局性深化维度,需要复杂大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加强对各影响因素交互作用机理的探索和对实时监测技术和预警方法的研究。研究内容从定义、影响机理、评价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形成应用性深化维度,期待从生态化森林经理技术、产业发展模式与运营机制、互利共生途径与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综合两个维度看,需要加强综合防护体系的构建研究,包括综合监测预警体系、综合激励机制体系和相应的技术集成。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数学模型对东北地区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定量测度.基于多部门经济模型,研究1996年以来东北地区及其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林业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Z值)的变化趋势得出:Z值在长期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产业结构稳定性增强;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分解1996-2009年Z值的地域差异构成,得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当地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地域差异明显,对各省今后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可行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态屏障建设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建设评价对于总结生态屏障建设成效与问题及落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战略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生态耦合视角,在构建生态屏障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15—2020年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建设状况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并据此提出提升策略。结果表明:(1)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建设综合指数呈小幅上升态势,生态屏障建设处于发展提升阶段,流域生态安全多处于一般和较差状态;(2)流域生态屏障建设成效空间上整体呈现出自西往东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张掖市生态屏障建设成效明显,生态屏障建设综合指数稳步提升。基于上述研究,建议从社会—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将生态屏障建设融入流域建设全过程,在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等方面进行整体谋划和系统安排,统筹推进流域生态屏障建设转型提升。  相似文献   

6.
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计算了2005—2011年焦作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并对其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焦作市2005—2010年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分别为0.43、0.38、0.45、0.45、0.56、0.58和0.64,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从不安全、临界安全到较安全状态。虽然焦作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不安全因素,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改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足迹法,引用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3个概念构建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对郑汴一体化区域2002-2008年的人均生态赤字情况与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郑汴一体化区域的人均生态赤字呈前期上涨后期回落的趋势,说明郑汴一体化区域目前有向可持续发展状态转变的迹象;可持续发展指数由2002年的0.49降到2003年的0.27,之后开始稳步增长,由持续性较差等级(2级)逐步上升到2008年的持续性很好等级(5级),说明郑汴一体化区域正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本文在阐述国家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内蒙古在国家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中取得的进展及效果,对生态服务功能基础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剖析了目前和未来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面临的天然生态脆弱、部分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等问题,最后从发展方向、关键技术、政策体系、工程布局和监管能力五个角度提出了内蒙古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开发重于保护的发展模式,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国有林区改革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要环节,改革过程中,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是国有林区面临的重点问题。基于黑龙江林改试点调研和劳动力配置的三层维度,运用面板模型分析国有林区改革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发现林区确权政策、森林资源管护承包责任制对劳动力留在涉林第一产业呈显著正向影响,"天保"工程促使劳动力外移从事非林工作,补贴政策减弱了劳动力的工作积极性。建议在落实全面禁伐的前提下,政府应适度简政放权,直接补助转保险间接补助,建立林区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注重对结构性就业矛盾开展多渠道非林职业技能培训,创建专家知识库,助力劳动力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中国各地区生态安全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生态安全是整个生态经济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是区域或国家其它安全的载体和基础。采用经济合作和开发组织(OECD)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提出P—R—S模式,构建包括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状态和人文环境响应3个项目23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定量估计了中国31个地区的生态安全指数,利用ArcView GIS 3.2进行空间叠合分析和聚类分析,提炼出12个生态安全模式,表明中国各个地区的生态安全呈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环境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南充1999-2013年森林发展及森林二类资源调查相关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方法,对南充市森林承载力指数进行计算,得到其目标层森林承载力指数(FCC)为1.0079,其中三个准则层承载指数分别是经济承载指数(FCC1)为0.9508;生态承载指数(FCC2)为1.1171;社会承载指数(FCC3)为0.3351。通过森林资源可持续评价划分标准对南充市森林状态进行评价显示,南充市森林资源承载力已处于超负荷状态,今后要注重林种结构的优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一、三个梯度一个半重点有关我国的区域开发战略以梯度论、增长极和点轴开发论最受重视。根据梯度论,我国可分沿海地带、中部和西部等3个地区。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和津、京、沪3市;中部地带按国家计委划分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  相似文献   

13.
<正>图牧吉中心学校始建于1950年,属于六年制蒙汉合校,位于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的百灵湖畔,学校占地面积3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29平方米。多年来,学校紧紧围绕"以特色办校、以德育治校"的办学理念,以"生态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书香校园"为抓手,逐渐形成了"生态教育、和谐校园"的办学特色。不断创新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学校开展绿色环保教育时间较早,自1998年图牧吉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学校  相似文献   

14.
东北大平原商品粮基地的农业资源开发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大平原商品粮基地的农业资源开发对策武志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5)晁岳侠,曾丽娟,王萍(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东北大平原覆盖黑龙江、吉林、辽宁(不含朝阳区)和内蒙古呼盟,主要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中平原等七个类型区组成。土...  相似文献   

15.
周围 《环境教育》2008,(12):37-38
生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器 2008年,生态县、市以及生态示范区榜单又多了一些新成员,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生态创建工作一直是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国已有海南、吉林、黑龙江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生态省(区、市)建设,2008年1月,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深化生态县(市、省)建设,环保部组织修订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2008年3月7日,命名了2个“国家生态市(区)”和69个“第六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并命名了第一批生态村,创建成功的地区需要再接再厉,向更高的目标攀登,正在创建中的地区则集全民之智,努力达到创建标准。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生态安全测算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12年黑龙江省不同土地类型及各市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1不同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存在很大差别,其中牧草地消费最高(8.87hm2/人),其次是能源用地(6.20hm2/人)和水域(2.59hm2/人),其他类型土地消费相对较小;而对生态承载力,林地和耕地的生态承载力所占比重最高,分别占50%和48%,其他土地类型的生态承载力可忽略不计。2城市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对地区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影响较大,工业城市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的生态足迹较高,而国有林区覆盖的区域大兴安岭、黑河和伊春的生态承载力较高。  相似文献   

17.
基于改进PSR模型的济南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生态安全与生态健康、生态服务功能、生态风险等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指出生态安全是其中的核心内容。考察一个城市的生态安全问题可从纵横向进行分析,尝试从纵向来讨论一个城市的生态安全问题。以济南市为例,采用改进的PSR模型构建济南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及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相结合的复合数学模型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出2000—2005年的济南市生态安全评价综合指数。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济南市生态安全评价综合指数呈稳定上升的状态,但上升的加速度很小。预测分析了济南市短期生态安全状况,提出了实现济南市生态系统安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P—S—R(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模型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压力子系统、状态子系统、响应子系统三方面构建了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各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对2000--2008年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影响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08年湖南省综合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其生态安全等级多年来一直处于“临界安全”。②人口密度大、人均GDP低和不合理的化肥农药施用是湖南省土地资源压力子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耕地面积少和农田水利设施差是状态子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偏低和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滞后是响应子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遥感动态监测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2005年和2009年遥感解译数据、土地侵蚀数据及环境统计数据为数据源,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对山东省17个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9年17个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在59.81~78.08之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2005-2009年17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值在0.06~3.5之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生态足迹评价模型计算甘孜州1995~2007年生态足迹,并分析甘孜州的生态安全状况。甘孜州人均生态足迹从1995年的1.480467hm2增加到2007年的1.766288 hm2,以耕地与草地为主;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95年的5.646667 hm2减少到2007年的5.328501 hm2,减幅较小,生态承载力结构具有不对称性,以林地与草地为主;人均生态盈余从1995年的4.1662hm2减少到2007年的3.562213hm2,林地人均生态盈余基本稳定在5.0 hm2左右,是甘孜州人均生态盈余的主要贡献者;生态压力指数在0.280852~0.350215波动,生态占用指数在0.528738~0.718585波动,生态协调性指数在1.875003~2.327831波动。结果表明甘孜州生态环境处于安全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