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对城市交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以邯郸市为研究对象,使用空间分析软件Arcgis处理其土地利用数据,将处理过的空间属性数据输入城市暴雨管理模型SWMM,模拟城市雨洪过程,计算城市区域淹没水量,并实现其可视化,绘制不同降雨条件下的邯郸市内涝交通风险等级分布图,并进一步对内涝区域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邯郸市内涝严重区域的面积随降雨强度增大急剧增加,邯郸市现有排水体系的内涝防治系统无法应对当前20年一遇的洪涝灾情,城市路口的内涝交通风险高于当地平均风险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改变地表覆被情况、增设蓄水池、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等可行性建议,对内涝风险灾害预警及其防治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于协同改造理念的城市雨洪削减效果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雨洪汇流单元的雨水处理能力因下垫面条件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将局部区域内雨洪处理能力较强单元与雨洪处理能力较弱单元进行协同改造使其具有水力连通性,有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与优化。根据这一理念,采用SWMM模型,以西安市某辖区为例,模拟分析了不同降雨频率下汇流单元协同改造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汇流单元协同作用,可有效减少1年一遇、2年一遇、5年一遇和10年一遇降雨频率下的雨洪处理能力较弱单元的面积;径流洪峰得到了削减,径流总量降低,区域整体径流系数减小;协同改造可有效减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调蓄容积,4种降雨频率下减少比例分别为19. 34%、14. 31%、13. 73%和10. 05%。在以中小降雨为主的城市地区通过法律制度、工程措施与经济手段实现协同改造可显著减小洪峰洪量与蓄滞容积,进而减小LID措施建设规模,辅助LID措施共同调洪,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雨强和植被覆盖度对坡地侵蚀产沙影响强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降雨强度和植被覆盖度为两个主要变量,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试验方式,应用线性和非线性相结合的计算方法,分析研究了降雨强度和植被覆盖度这2个直接因素以及径流量和含沙量2个间接因素在坡地水力侵蚀产沙过程中的复合影响及影响权重,结论如下:在单一要素的拟合分析中,雨强和径流量的相关性最大,植被覆盖度与含沙量的关系最明显。由此推得,雨强对径流量的影响显著,植被覆盖度对产沙量的影响大于雨强;复合相关性拟合显示,产沙量与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关系显著,含沙量对产沙量的影响大于径流量的影响,雨强对产沙量的影响大于植被覆盖度;4个分析因素中,对坡地侵蚀产沙影响权重最大的是径流量,2个直接因素中以雨强的影响权重最大。由此提出,在坡地侵蚀产沙的控制实践中,应在坡面水利工程控制坡面径流的基础上,发挥植被覆盖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结合基于遥感数据获得的土地利用结果与SCS模型,在GIS环境下模拟了上海浦东新区不同阶段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格局的变化使地表径流深度趋于增大;同时,在浦东新区城市化的不同时期,由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引起的地表平均径流深度变化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长江上游森林植被变化对削洪减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上游具有形成暴雨洪水的地形与气候条件,森林植被削洪减灾功能的提高必须着眼于森林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善,削洪减灾功能的提高是通过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对雨水的截留拦蓄作用实现的。研究区森林植被—土壤生态系统区域差异明显,不同地区该系统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最大截持水量不同,该系统削洪减灾功能的大小不仅与降雨特点有关,而且与系统各水文层前期持水量有关。在连续长时间暴雨情况下,森林植被—土壤生态系统除对第一次洪峰有削减作用外,对后续暴雨洪水的削减作用不明显,甚至会使洪峰增高。根据宜昌站30d洪水量的地区组成和森林植被—土壤生态系统截留持水功能的特点,提出了长江上游森林植被恢复、重建与保护的宏观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6.
杭州城市热岛空间分布及缓减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夏季的杭州市为例,利用Landsat 5 TM热红外遥感数据提取并反演了杭州市地表的覆盖类型与地表温度,通过热场分级分析和剖面分析的方法,对杭州城市尺度下热岛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杭州热岛的分布格局与城市用地类型、功能布局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从城市用地类型的演化、城市空间格局的改变、城市用地布局的合理性以及人为热排放等方面剖析了杭州城市热岛的产生与影响机理.最后,从城市规划视角提出了合理控制城市用地扩展、构建开敞的城市生态空间、优化城市用地功能布局以及开展城市下垫面规划设计等城市热岛缓减对策,供未来杭州城市热环境改善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土区薄层浮土道路侵蚀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降雨强度和坡度对黄土区薄层浮土覆盖的土质道路产流产沙的影响,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雨强(1.0、1.5、2.0、2.5 mm/min)和坡度(2°、4°、8°、16°)条件下0.5 cm厚度浮土道路径流和产沙特征。结果表明:1)相同坡度条件下,平均径流率随雨强增大呈递增趋势,其变化范围在0.80~2.73 L/min,且1.5~2.5 mm/min雨强条件下平均径流率是1.0 mm/min的1.34~3.04倍,各雨强条件下浮土侵蚀阶段产流量占比范围在5.22%~40.38%;2)次降雨平均含沙量随坡度和雨强的增大均呈递增趋势,其变化范围在11.75~194.25 g/L,且与坡度和雨强分别呈显著线性和指数函数关系(P<0.05),1.0~2.5 mm/min雨强下浮土侵蚀阶段产沙量占比为0.05%~71.51%,其占比随雨强和坡度的增大存在波动,且混合侵蚀阶段产沙量与坡度和雨强呈良好的线性关系(P<0.01);3)累计产沙量随累计产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且满足线性函数关系,决定系数均在0.96以上。研究结果揭示了薄层浮土道路径流侵蚀规律,可为土质道路治理及道路侵蚀模型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雨洪灾害是指在降雨过程中,降雨强度过大或降雨时间过长,导致城市内涝、洪水、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首先,大规模的洪水和内涝可能导致交通瘫痪,妨碍紧急救援和医疗服务的运作,甚至使人员被困。其次,洪水和泥石流可能损坏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引发财产损失,甚至造成城市的重建压力。此外,雨洪灾害还可能引发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土壤侵蚀等,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在面对雨洪灾害时,准确、及时的传递信息和指导至关重要,而救援文件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救援文件包括应急预案、指挥手册、警报通知等,这些文件为救援行动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操作流程。通过救援文件,各级政府部门、救援人员和志愿者可以有效地协调行动,迅速响应,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外,救援文件还可以为公众提供应对灾害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干旱和洪水灾害是新疆主要的自然灾害,其发生频率高,分布广且危害严重。洪旱灾害空间聚集研究对防灾减灾、救灾物资科学配置的意义重大。以近30年新疆各县市洪旱灾害次数为基础,运用全局Moran’s I系数、Moran散点图和Anselin局部Moran’s I系数分析了新疆县域尺度洪旱灾害的空间自相关性,揭示了新疆洪旱灾害的局部聚集和局部异常特征。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县域尺度干旱、暴雨与升温混合型洪水、融雪型洪水和山洪Moran’s I Z值大于0.01,置信水平为2.54,表明洪旱灾害在行政单位间存在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分布呈聚集状态。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干旱聚集区比较分散,主要分布在东疆哈密地区和北疆伊犁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和南疆和田地区;1984-1989年干旱聚集程度最高,研究时段内聚集整体呈下降趋势,各时段均有少数几个县市与邻近县市局部空间自相关显著,局部区域呈集聚或离散的空间格局。各类型洪水"高-高"聚集空间差异显著,融雪型洪水聚集在塔城地区和克州,山洪聚集在哈密地区哈密市、伊吾和巴里坤县与周边木垒县;暴雨与升温混合型洪水聚集在博州的温泉、博乐和精河县以及伊犁地区的霍城县。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多年降雨侵蚀力及其增长率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集了山东省23个气象站50年的日雨量资料,结合侵蚀力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山东省各雨量级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和降雨侵蚀力增长率空间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山东省降雨侵蚀力和降雨量的空间分布相一致,呈现自东南向西北减少的趋势;年平均和各雨量级降雨侵蚀力的变化表现为高值区降低,低值区增加的规律;全省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分别为减少(-0.03 mm/a)和增加(9.00 MJ·mm/(hm2·h·a));暴雨和大雨是山东省降雨侵蚀力的主要来源,而大暴雨侵蚀力增大是多年来降雨侵蚀力呈现增长趋势的原因;ENSO冷暖事件、地形、局部强对流天气和夏秋季东南季风减弱会导致山东省降雨侵蚀力增长率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1.
针对气候暖化加剧区域水循环、增加洪旱灾害风险这一科学问题,利用1960-2005年全国588个气象台站资料,对基于标准化降雨蒸散指数的气象洪旱时空演变特征作了深入分析,并通过Copula函数与气温构建了二维联合分布函数,揭示了气温上升对中国气象洪旱极端事件发生的可能影响。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气温上升情景下,不同重现期的极端气象洪旱事件有着不同的响应。希望该研究对气候暖化背景下的中国防洪抗旱减灾及流域水资源管理能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为构建有效的干旱监测与评估指标,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并基于遥感过程耦合模型BEPS模拟了地表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同时,利用通量观测网AmeriFlux的站点观测数据验证该模型在ET模拟研究中的可靠性与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构建BMI指数,分析了2007-2009年研究区域干湿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与其他干旱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个站点通量实测值与模型模拟的ET的相关系数为0.8568(p0.01),表明BEPS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美国陆地生态系统的ET。BMI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较为明显,与降水量与ET经纬向变化较为一致。而BMI值的时间分布特征表明,其具有较为显著的季节变化。这与地形、气候特征以及植被的分布关系密切。从检验效果来看,受降水量的影响,BMI在月尺度以上干旱监测效果相对较好。BMI与USDM的相关系数表明,本文在BEPS模型模拟ET的基础上构建的指标在干旱监测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如何准确描述和预测降雨(暴雨)的空间分布,已成为城市减灾防灾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利用热信息研究城市降雨空间分布差异的方法。在遥感、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对没的期夏、冬季热图像的主成分析和图像分割,将上海市1958-1998年热环境划分为自然、低温、高温3种不同的热力背景。在此基础上,就不同热力背景对城市降雨(暴雨)分布空间差异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为建立城市降雨空间差异预报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如何准确描述和预测降雨(暴雨)的空间分布,已成为城市减灾防灾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利用热信息研究城市降雨空间分布差异的方法.在遥感、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对不同时期夏、冬季热图像的主成分分析和图像分割,将上海市1958~1998年热环境划分为自然、低温、高温3种不同的热力背景.在此基础上,就不同热力背景对城市降雨(暴雨)分布空间差异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为建立城市降雨空间差异预报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对比分析了弃土弃渣体、煤矸石与原生地面的径流产沙规律。结果表明:(1)原生地面产流量随时间变化较小,煤矸石产流量随时间递增,弃土弃渣体产流量在产流开始后6 min内波动较大,随后趋于稳定。原生地面和弃土弃渣体的稳定产流量与雨强呈显著的线性关系;(2)原生地面及煤矸石的侵蚀发生于整个降雨过程,弃土弃渣废弃堆积体的侵蚀主要发生在产流初期。弃土体在产流开始后的0~6 min内侵蚀速率显著递增,6~15 min内缓慢递减,15 min后达到相对稳定。弃渣体的侵蚀速率分两个阶段:产流开始后0~6 min内,侵蚀速率较大,且随雨强变化波动明显,6 min后达到相对稳定;(3)原生地面、弃土体及沙少石多弃渣体的侵蚀总量与雨强、径流总量均分别呈线性函数、指数函数和线性函数关系;(4)与原生地面相比,煤矸石的侵蚀总量和径流总量分别减少了86.53%~98.41%和26.42%~71.39%,弃土弃渣体的新增侵蚀总量和新增径流总量为原生地面的2.25~631.59倍和-0.01~10.57倍。因此,矿区需要做好弃土弃渣堆积体的防护工作,以减缓其严重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6.
《灾害学》1999,14(3)
为确保世博会开幕、开园式这两项室外重大活动的顺利进行,气象保障服务成为重中之重。既要快速、准确地预报天气,又要保障开幕、开园式时天空无雨。云南省气象部门根据云南气候复杂多变,立体气候明显的实情,大胆提出实施人工消雨方案。“人工消雨”是目前世界气象界实施人工局部影响天气的一项新举措,它是对有条件的降雨云层发射火箭弹,实施人工降雨,通过改变降雨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以保障一个地方在短时期内无雨。在可借鉴经验有限、技术要求难度大的情况下,云南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组织有关科技人员进行前期调研,查阅国内外资料…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9—2019年川藏铁路沿线四川段地质灾害数据、国家气象中心逐小时降水量资料,统计了地质灾害与降水的关系,发现研究区89%的滑坡灾害和96.6%的泥石流均发生在汛期,且地质灾害高发路段位于青衣江暴雨区,与四川地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相吻合。分析雨型、降雨强度、前期降雨等因子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发现快速激发,中速激发和慢速激发的地质灾害分别约占33.3%、25.9%、40.8%,表明降雨历时并不是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最直接因子,前期降雨的作用不可忽视;结合环境因子对地质灾害进行了分区,基于降雨历时-雨强(I-D)预报模型建立了川藏铁路沿线四川段引发地质灾害的降水阈值分布。利用该降水阈值的分布特征,检验了2019年引发地质灾害的降水量,发现阈值雨量的判别方法较为科学,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Landsat ETM+热红外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反演和计算了哈尔滨城区的地面亮温和植被指数。通过剖面分析,研究了城区温度场的空间格局与植被盖度的关系;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揭示了城区热岛效应同多个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市内的道外区是热岛效应的主要分布区,道里区、香坊区的情况也比较严重;铁路沿线区域是城区主要的热岛效应地带;植被盖度和地面亮温呈反相关关系;植被和水体区域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通过对市区热岛效应分析,可以监测城市化进程,为城市热环境质量评价和热源调查提供准确、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降雨作用下土坡基质吸力随时空而变化,直接影响土坡的瞬态稳定性分析。为研究降雨作用下土坡电导性能与基质吸力的时空变化与联系,通过人工降雨滑坡物理模型试验,将电阻率作为监测量与常规的含水率、基质吸力相结合,并在边坡模型上种植马尼拉草,研究植草边坡在均匀降雨、前小后峰和前峰后小这3种动态降雨模式下的入渗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动态降雨模式下,降雨强度变化对土体电阻率和含水率均能产生影响,但都存在一定滞后性。降雨前边坡土体基质吸力、电阻率较高,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递减。降雨后表层土体基质吸力、电阻率出现较大跌幅,分布上呈现由浅层到深层逐渐增大态势。结合Keller改进的Archie拓展模型与VG模型,得到基于电阻率的残积土基质吸力计算模型,并用试验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较为合理,为非饱和残积土基质吸力的测量提供一种快速便捷的方法。研究成果有助于探究非饱和残积土边坡在不同降雨模式下的渗流特征,揭示了降雨作用下坡残积土的电导性能演化规律与基质吸力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0.
崔慧慧  李荣  郜彦娜  李娜  王森彪 《灾害学》2023,(2):114-120+149
基于常规探测资料、区域气象站资料、郑州双偏振多普勒雷达产品和ERA-5逐小时再分析数据等对“7·20”郑州特大暴雨降水细节演变、成灾过程和中尺度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特大暴雨环流背景罕见,海上远距离台风起到了“水汽转运站”的作用;降水时空分布的复杂性致使西部山区和郑州主城区成灾原因不同;关键环境参数对比分析表明,极端强降水对CAPE值要求不高,高的暖云层厚度和近地面大的露点等指标利于高降水效率的产生,中等强度以上的深层垂直风切变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高度组织化;西部山区强降水主要由中尺度孤立对流单体频繁影响所致,列车效应显著;郑州主城区强降水是由高降水效率的对流系统长时间维持造成的,降水粒子尺度大,数密度高,KDP值增大与雨强的突增对应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