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基于"人—业—地"综合减贫分析框架,构建了"人—业—地"综合减贫的精准扶贫政策评价指标体系,以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典型贫困村为个案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贫困村在"人、业、地"各维度扶贫政策实施差异会导致扶贫政策实施成效差异;贫困村村民对扶贫政策实施整体认同度较好,且感知面向"人、地"的政策好于面向"业"的政策,符合精准扶贫"以人为本"的理念;扶贫政策实施成效方面,贫困户的生计资本、产业包容性、社会排斥等方面得到了实质性改善,而在可行能力、产业脆弱性方面改善较小。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今后扶贫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旅游扶贫是我国开发贫困地区,帮助少数民族摆脱贫困、打开致富大门的好途径,但目前在旅游扶贫工作中存在着扶贫模式僵化、企业扶贫目的不明确、责任缺失等问题。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研究企业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可为新形势下开展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工作提供新思路。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选取湖南怀化花瑶聚集区为案例,借用企业公民理论研究企业参与型旅游扶贫模式基础上,分析提出"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文化人"四个企业旅游扶贫的实现路径。该研究对企业责任与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具有一定启发,对当前背景下旅游企业参与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出三峡库区各区县2011—2016年的旅游扶贫效率,结合MI指数评价其效率形态,分为潜力型、发展型、成熟型和衰落型,四种类型分别适用于产业借力发展模式、旅游产业战略联盟模式、政企社合作模式和对点扶持模式。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从产出效益角度与投入—产出效率角度研究其空间分异,两个角度共同揭示了旅游扶贫在空间上具备的聚集效益和区域间的差距,但某些区(县)旅游经济效益与旅游扶贫效率数据结果存在不协调,意味着必须在保证较高旅游效益的同时提高旅游扶贫效率,从而实现旅游的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4.
旅游扶贫是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选择,当地居民作为旅游扶贫的直接受益者,他们的感知态度成为反映当地旅游扶贫成效的晴雨表。以青海省湟中县为例,从居民视角出发,以调查问卷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与模糊数学法对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主体的感知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①居民对当地政府、企业、游客和居民的综合感知中,居民对企业的感知值最高,其他依次为本地居民、游客和当地政府。②在各单项指标中,"公平公正、协助支持与协调沟通"、"信息公开、尊重包容"、"相处和谐融洽"、"继承发扬与公平竞争"分别对当地政府、企业、游客和居民的感知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进一步增强民族地区的"造血式"扶贫,对其他民族地区通过旅游扶贫实现脱贫摘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在回顾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产业边界做出界定,并构建了两大产业的互动融合机制;然后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并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4个层面对两大产业的融合过程进行了解释;最后提出了通过体制观念整合引导市场整合,进而促进资源整合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苏卉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11):1044-1045,1049
在文化旅游领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互动发展已成为新的趋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题,联系产业分工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结合文化及旅游产业自身的特征,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融合机制和融合背景下如何进行政府规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曹洪华  王荣成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12):1109-1112,1152
旅游经济区是一个新的概念,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规划中频繁出现,目前还未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当前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将旅游业研究纳入到区域经济地域空间,发挥旅游业对区域产业体系的融合和带动作用,发挥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辐射与整合作用,进而催生出一种新的地域经济空间组合形式——旅游经济区。在产业融合与空间整合视角下,从内涵、规划原则、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对旅游经济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为破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借鉴共生理论、社会互动理论和互惠规范理论,构建了文化和旅游"共生—共建—共享"的关系网络,并进一步从政府、企业和旅游者角度提出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最终构建了文化和旅游在理念、职能、产业、市场、服务和交流方面的六大融合矩阵。  相似文献   

9.
旅游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方式.德夯苗寨是一个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山村,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德夯苗寨通过20余年的发展旅游业发展,经济发展迅速,居民脱贫致富,旅游扶贫绩效显著.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对德夯苗寨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感知进行了细致分析和调查研究,以期为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发展旅游产业集聚区是区域旅游发展及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旅游产业集聚区的概念释义、构成和特征入手,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机制模型。研究提出,旅游资源、市场条件、旅游要素供给与相关产业支撑、政府和组织支持、文化和区域要素等是形成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区的资源和条件。基于以上认识,对北京东城区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东城区建设国际会议旅游集聚区、国医健康旅游集聚区、国学修学旅游集聚区和旅游商品集聚区"四位一体、产业融合、联动发展"的高端旅游集聚区,并对集聚区建设的布局和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采用仁慈型交叉DEA效率模型、冷热点分析、Tobit模型等方法对2010—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的时空动态演化及驱动机理进行了全面探析,结果发现:①2010—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②研究期内,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呈“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而融合效率增长率呈“东部—西部—中部”依次递减,但融合增长率都不高。③研究期内,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呈区域差异性和集聚性。④从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驱动机制剖析来看,经济发展、居民消费水平、地区城市化水平、信息发达程度、创新能力、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是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的驱动因素,促使效率时空动态演化。  相似文献   

12.
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国内外旅游扶贫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探讨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主题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旅游扶贫策略、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旅游是国内外研究共同关注的热点;(2)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主题存在一定差异性,尤其在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与扶贫相关的旅游方式等方面;(3)从演变历程来看,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主题不断多元化、研究视角日益微观化;(4)在研究案例地方面,国内研究案例地以中小尺度为主,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是研究热点;国外研究以大尺度案例地为主,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旅游扶贫。在对比分析基础上,对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值得借鉴的地方进行了归纳,以期为未来旅游扶贫探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对促进我国茶叶产业转型升级、解决"三农"问题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省为例,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四川省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四川省茶叶产业和旅游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且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茶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度水平基本处于平稳状态,耦合协调度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值从0. 0718上升到0. 7036,耦合协调等级从2000年的极度失调发展到2016年的中级协调,但目前还未达到最佳状态,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研究结论,从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产品创新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旅游+"是旅游学术研究的新命题。在对大旅游、旅游新业态、旅游产业融合、全域旅游等相关研究基础上,初步分析了"旅游+"的内涵,并基于多维视角,构建了"旅游+"演变的PFSD模型,分别为政策演变(P)、功能演变(F)、地位演变(S)、需求演变(D)四个维度。主要内容包括:在政策方面呈现从片面到整体的演变,在功能方面呈现从单一向综合的演变,在地位方面呈现由边缘到核心的演变,在需求方面呈现从少数到大众的演变。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产业融合的文化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融合通过创新功能、整合功能和结构优化功能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上,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主要受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产业融合环境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此,主要从文化旅游业基础竞争力、竞争潜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角度构建出文化旅游竞争力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建立贫困人口参与的扶贫旅游机制,是确保贫困人口受益的核心问题。基于价值网络理论,探究扶贫旅游产业价值网络中的价值流动机制和价值链中不同节点贫困人口的收益类型。结果表明:河北省扶贫资金缺口较大、分配不均,贫困人口缺乏资本和能力进入产业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节点,未能实现贫困人口受益的扶贫旅游目标。试图将基础设施建设中的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引入扶贫旅游情境,构建政企合作、农企对接的PPP参与机制,解决扶贫资金少、贫困人口收益甚微的困境,并分析了参与机制的关键点。从宏观视角,为中央政府和河北省共同构建PPP参与机制提供支持与保障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二者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论基础,应当融合共建,协调推进。在对四川革命老区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加大工业化系统的生态化改造力度和优化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三个方面提出推进四川革命老区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创新创业和精准扶贫这一时代背景,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贫困地区农民实施生态创业策略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促进该地区生态—社会—经济的复合式发展,有效实现脱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耦合,而生态创业如何帮助农民脱贫是当前有待研究的问题。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参与式扶贫理论,从角色和支持内容两方面对农民生态创业减贫活动中的要素进行分析。基于机制设计理论并结合环京津贫困带的区域特点,对农民生态创业减贫机制进行设计和总结,研究发现:孵化协调机制、市场对接机制、项目引导机制、支撑服务机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的相互协调有助于减轻政府扶贫压力。从提供孵化培育平台、打通市场通道、加强参与式项目引导、完善支撑服务链和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治理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和国家软实力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旅游业的一种创新发展形式,为旅游业注入了活力和生机。近年来,国家十分关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其融合发展既是乡村发展的需要,也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本文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内容和路径。  相似文献   

20.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构筑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机理,构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11—2020年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评价。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稳步上升,区域发展差异显著,呈现出大湾区东岸>大湾区北岸>大湾区西岸的空间分异特征;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类型2011—2015年以体育产业滞后为主,2016—2020年以旅游产业滞后为主;体育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增长趋势明显,但总体耦合协调度等级不高,基本上处于中轻度失调阶段和过渡阶段;城市群内部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均衡,呈现出以香港、广州、深圳、澳门为核心,由内到外圈层逐渐递减的时空演化特征。基于上述研究,从区域政策协同、空间布局协同、产业分工协同、交流平台协同等方面提出系列建议,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