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历经40余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综合、从分散到统一的跨越发展,监测领域、监测项目不断拓展和丰富,监测质量与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在统筹协同、体系建设、人员装备能力和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与服务管理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在分析体系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从强化监测体系的统筹协调、优化提升服务效能、加强能力建设和提升监测技术研发应用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优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完善,有效支撑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本文在梳理和总结生态环境监测从“跟跑”变为“并跑”,并向“领跑”迈进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立足新发展阶段,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支撑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服务效能、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理论和战略研究方面提出了未来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梳理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预报预警和应急监测能力、监测信息化水平、监测基础能力四方面的建设进展与成效,分析面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需求,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仍面临精细化支撑、碳监测能力、信息技术水平和基层监测基础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从优化站点布局、创新协同监测、提升碳监测能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推进监测能力标准化建设和现代化示范、加强资金保障六个方面提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阻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生态支撑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2001-2010年间区域的生态支撑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在近十年来,由于生态系统脆弱性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生态环境系统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有降低的趋势,生态支撑能力从0.37下降到0.06;而社会经济则呈现高速发展的势头,社会经济压力从2001年的0.03发展到2010年的0.7。总体来看,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005年达到0.618,成为系统发展的最优点,但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生态环境系统较强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几十年来,在国家和沿海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监测体系逐步完善,监测能力显著提高,监测内容不断丰富,为海洋生态环境综合管理积累了海量的基础数据并提供了决策支撑.本文主要综述了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从管理体制、机构组成、监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研究,并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监测工作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全面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监测的范围与深度也在不断扩展。把3S技术有效地运用于生态环境监测中,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本文概述了3S技术和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路线,并具体阐释了3S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7.
<正>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环境监测数据,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它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搞好环境监测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共分六部分二十条,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方案》确定了生态网络环境监测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要基本实现环境质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与地球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互作用的重要表现。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土地利用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土地开发利用为保障粮食安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要从源头上防控土地生态系统破坏及污染问题,严守生态红线,加强国土空间格局重塑与用途管制,推进土地科技创新,以推进我国土地开发利用绿色化、可持续化。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2021年12月28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简称《规划》)。本文就“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提升”“提高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等“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总体思路进行了深度解读,对《规划》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并就“十四五”时期碳监测评估、PM2.5和O3协同控制追因溯源监测、水生态监测、土壤与地下水监测、生态质量监测评价、智慧监测等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2021年12月28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简称《规划》)。本文就“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提升”“提高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等“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总体思路进行了深度解读,对《规划》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并就“十四五”时期碳监测评估、PM2.5和O3协同控制追因溯源监测、水生态监测、土壤与地下水监测、生态质量监测评价、智慧监测等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11.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精神,落实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关于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等部署要求,以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为导向,以实现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目标,对照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目标管理、污染控制等生态环境管理需求,以宏观决策监测支撑方略、目标指标与网络优化、精细化管控监测支撑为重点领域,提出了生态环境监测高质量发展策略与关键技术的研究方向及重点内容,旨在推动传统监测向智慧监测创新转型,加快实现感知高效化、数据集成化、分析关联化、应用智能化、测管一体化,更加有力支撑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相似文献   

12.
<正>12月18日,第一届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交流大会在京举行,旨在通过总结40年来国内外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进展,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战略,开拓面向全球的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刘华出席大会并讲话。大会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主办。大会指出,生态环境监测是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目前,生态环境监测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加快推动实现传统环境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的转变,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大会强调,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为龙头的监测技术队伍要围绕优化监测网络设置技术、统一监测技术方法、强化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和顶梁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本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为什么建设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什么样的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怎样建设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现阶段实际工作中应采取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张大伟 《环境保护》2023,(18):21-25
2023年7月17—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本文从责任意识、发展方向、痛点难点和保障措施四个方面,提出了以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的方向路径。围绕“五个重大关系”,明确了监测发展的创新方向,分析了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痛点、堵点和难点,并建议推进监测网络高质量发展,补齐污染源监测短板,加强群众关心环境问题的监测支撑,强化智慧监测与数据赋能。最后从标准规范、技术研究、补齐短板和产学研用四个角度强化保障,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环境》2018,(11)
正"改革开放40年来,佛山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导致生态环境欠账相对较多,已经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佛山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佛山市委书记鲁毅为开创佛山绿色发展新格局,佛山近年来不断创新市级环保顶层设计,从率先全省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到全国率先启动市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随着《“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出台,建立现代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强化“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成为新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制度研究与实践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空间作为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领域,有必要加强其管控制度建设。本文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分析了在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空间管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了未来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制度可从加强综合性环境功能区划的编制应用、加强与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衔接融合、建立生态环境空间信息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有限的环境资源和生态容量支撑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这给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与全面改善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当前全球疫情常态化防控、  相似文献   

19.
<正>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遥感技术是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健全“天”“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意义重大。为此,本刊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高吉喜,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现状,对标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20.
林琪 《环境》2023,(9):50-52
<正>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保护监管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印发《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等文件,初步构建了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补齐生态质量监测的短板与弱项,进一步推进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深入开展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与评价,有效支撑生态保护监管,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印发了《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