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全球范围内为应对气候变化而达成二氧化碳减排共识的背景下,探求“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间相互关系.运用协整,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处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区域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间关系进行因果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式的不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间相互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且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扶持第三产业,使用清洁能源,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式来实现,本文对我国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耗量逐渐增大,与此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研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对促进节能减排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测算1995-2009年二氧化碳的排放清单,并绘制2009年中国碳流图,最后对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进行脱钩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1995年的29.63亿t增长到2009年的68.18亿t,年均增长率为6.13%;(2)交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达到了8.53%,热电厂、工业与建筑业、民用和商业部门对应的二氧化碳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23%、5.24%、0.75%,农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处在持续波动中;(3)2009年中国热电厂、工业与建筑业、交通运输、民用和商业、农业各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分担率分别为41.9%、42.6%、8.8%、5.9%、0.8%;(4)1996-2009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经历了从弱脱钩发展为扩张性复钩最后又回到弱脱钩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广州市2005-2012年数据,分析广州工业能源结构特征,能源、经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综合关系,以及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特征,发现经济变化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最根本的因素,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是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降低广州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之间作用关系与碳减排的主要路径,构建二氧化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控供给侧经济增长速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要素,预测四种不同情景方案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部门减排贡献。结果表明:四种方案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增长趋势逐年变缓,在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达到峰值后,调整经济增速、改善能源结构和优化产业结构继续为碳减排发挥积极作用,相比于经济增速和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的减排贡献度更高。在综合调控经济增速、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方案下,中国二氧化碳净排放量2024年将达到高峰值104.45亿t,2058年实现碳中和,这与现实情况更加吻合。未来若能抓住经济、能源、产业低碳转型的良好机遇,并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的减排努力,中国二氧化碳净排放量有望2025年前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能源CO_2排放及节能减排的减碳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 2005 年为基准,采用 IPCC 清单指南推荐的方法测算了上海市能源活动产生的 CO2 排放清单。并采用情景分析方法,预测了高碳情景和低碳情景下上海市能源需求及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趋势,探讨了节能减排等低碳政策所产生的碳削减的潜力。研究表明,2005 年上海市能源活动所排放的 CO2 总量为 1.72 亿 t,其中,能源加工转换产生的 CO2 排放量为 7740 万 t,占排放总量的 44%;工业次之,占 30%;交通运输的排放比例为 16%。煤炭和石油的消费是导致 CO2 排放的主要原因,2005 年煤炭所带来的 CO2 排放量为1.10 亿 t,油品所产生的 CO2 排放量为 0.58 亿 t,分别占到能源活动 CO2 排放总量的 64.0%和 33.7%。 2005 年上海市人均 CO2 排放量为9.68 t/人,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2.4 倍,是中国平均水平的 3.8 倍。研究表明,在低碳政策下,上海能源需求将有所控制,到 2020 年全市能源需求总量为 1.6 亿 t 标煤, 比高碳情景节约 1.4 亿 t 标煤。节能减排政策还将使得全市能源活动 CO2 排放比高碳情景显著下降,到2020 年全市 CO2 排放量为 3.26 亿 t,比高碳情景减少 3.1 亿 t,低碳政策所产生的碳减排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市的能源消费量在大幅增加,相应地,碳的排放量也在逐步增加。文章首先对上海市物质生产部门终端能源消耗以及能源利用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再运用不产生残差的方法——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index),对上海市物质生产部门终端能源利用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增加值是上海物质生产部门碳排放增加的决定因素,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因素引起碳排放强度下降,但能源效率并不总是抑制碳排放的增长。总体上说,上海市物质生产部门能源利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不断的增加,其中产业结构和能源效率因素起抑制作用,产业增加值起促进作用。最后,文章从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上海市今后几年内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作为重点高耗能产业之一,盐化产业节能减排对地区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盐化产业的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以及减排压力分析是其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以四川省自贡市为例,对自贡盐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该产业对自贡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根据IPCC指导目录和方法估计出自贡市盐化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运用Tapio脱钩指标计算自贡经济增长与盐化产业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在分析自贡盐化产业能耗、排放及节能减排现状的基础上,与国家(省、市和行业)先进指标值进行比较,结合自贡市盐化工业"十二五"期间的能源消耗指标要求,探讨自贡盐化产业减排的压力。提出自贡市盐化产业节能减排重点要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发展提速来完成。  相似文献   

8.
文中介绍了低碳经济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包括低碳交通的概念、低碳经济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介绍了低碳经济要求提升单种运输方式效率、低碳经济要求优化运输结构和低碳经济要求有效调控运输需求。探讨了集装箱联运能耗分析。包括不同运输方式能耗分析,即公路货运能耗系数、铁路货运能耗系数、内河水运能耗系数、单一运输方式完成全社会运量总能耗、集装箱联运二氧化碳排放分析、二氧化碳排放量测算方法的选择、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和碳排量结果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上海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源利用不仅为经济活动提供动力还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为分解上海市能源消费CO2排放的影响因素,明晰上海市能源消费CO2排放变化特征,采用指数分解分析方法建立了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LMDI分解模型,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产业碳排放系数4个影响因素着手,实证研究了1995-2005年上海分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机理.结果表明:经济快速增长是上海碳排放增加的主导因素,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有利于控制碳排放,而重工业化、能源结构高碳化会增加碳排放.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和上海市情,提出了上海市未来控制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IPAT模型的江苏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情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聂锐  张涛  王迪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9):1557-1564
利用环境负荷模型与"脱钩"理论,对江苏未来中长期的经济发展、能源需求与CO2排放进行了情景分析,并结合当前的环境政策,对三种情景下主要指标的参数和结果进行了设计与分析。研究表明,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低碳情景是江苏能源-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合适、也是最现实的方案;通过不同情景的比较,认为低碳情景的实现一定程度上是以减缓经济增长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低碳情景下能源需求与CO2排放也将明显快速增加,与2007年相比,2030年能源需求总量将增加1.431倍,碳排放总量将达到15 655×104t,未来20 a能源资源的有效供应与合理利用成为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最后给出了实现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根据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数学模型;测算2005年-2011年中国水泥工业二氧化碳(CO2)、氮氧化物(NO2)、二氧化硫(SO2)、颗粒物(PM)和氟化物(F)等污染物排放量,分析节能减排的效果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结果表明:水泥工业CO2排放量逐年增长,并且与水泥产量和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呈线性关系;原料煅烧和能源利用过程CO2排放量分别占56%和44%;单位水泥产品CO2排放强度由0.68 t·t-1下降到0.58 t·t-1,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682×104t、减少CO2排放共计1.03×108t。NO2排放量分别是SO2、PM、F的4、7、160倍。发展新型干法技术、建设烟气脱硝装置、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是水泥工业未来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低碳发展势不可挡 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了CO2减排目标,之后各个行业、各种政策和行动迅速展开.尽管中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多种政策措施,中国有可能实现低碳发展,实现2030年达到CO2,排放的峰值,同时峰值时的排放量也要控制不能过高.如果要实现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选成的到2100年将全球平均升温和1850年相比控制在2摄氏度的目标,则我国需要在2025年之前实现CO2排放峰值,并且峰值排放量不超过90亿吨CO2.  相似文献   

13.
城市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于洋  崔胜辉  林剑艺  李飞 《环境科学》2012,33(9):3288-3294
城市废弃物处理是城市人为活动产生温室气体的来源之一.参考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推荐的方法建立了厦门市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模型,对厦门市2005~2010年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了估算,包括固体废弃物填埋、焚烧以及污水处理等过程.结果表明,2005年温室气体总排放量折合二氧化碳当量(CO2e)为406.3 kt,2010年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以CO2e计)达到704.6 kt,随着废水处理工艺的提高和城市生活垃圾量的迅速增长,主要排放源由废水处理转变为固体废弃物填埋.2005年填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固体废弃物处理排放量的90%左右,2010年所占比例下降到75%.厦门市废水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量2007年最高,以CO2e计达到325.5 kt,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从2005~2010年一直是厦门市CH4排放量最高的产业,占工业废水处理CH4排放总量的55%以上.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近期世界主要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以及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二氧化碳可能的排放格局.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挑战.指出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减少额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为此,中国必须尽快做出调整,向低碳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5.
由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而引起全球气候异常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甲烷和氧化亚氮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重要温室气体,牲畜尤其是反刍动物的肠道发酵和粪便是甲烷和氧化亚氮的重要排放源。我国是畜牧业大国,牲畜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排放源之一。我国现已提倡发展低碳经济,走节能减排的发展道路。针对我国现状和区域特点编制牲畜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对于我国实施低碳经济、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基于IPCC方法针对我国区域现状特点,以选取特征值的方法估算了2005-2009年沈阳市农村地区牲畜因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而产生的温室气体并对5年间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作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5年间由牲畜产生的温室气体是先升后降总体上升的趋势,2007年的排放量达到最高,为187.14万t;对于牲畜种类排放源的分析中,牛类、羊类、猪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牲畜种类,而马、驴、骡、家禽及兔占据了较少的排放量;对于畜牧业产值的分析中发现,5年间沈阳市的畜牧业增长了79.5%,2007-2009年沈阳市的畜牧业逐渐走上了产业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脱钩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低碳城市的建设,应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主要靠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这3大支撑力量。而在这3个方面,我国的城市建设面临巨大挑战。低碳产业经济总量比重低,不能支撑低碳城市的发展:低碳技术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低碳城市发展的需要:低碳消费社会氛围没有形成,制约低碳城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气候变暖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排放研究已经受到各方关注.采用LMDI方法,利用中国1995-2007年工业能源消耗数据,分析了影响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人均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因素,结果表明:人口因素是拉动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是拉动中国...  相似文献   

18.
旅游活动涉及经济生活的诸多层面,世界旅游组织2008年出版的《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全球挑战》的研究报告显示,以2005年为例,整个旅游发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13亿吨(主要源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占人类活动总排放量的4.9%,而在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贡献率上,整个旅游部门占5%~14%,虽然这一比重目前并不大,但如果旅游业维持现有的发展方式和增长速度,到2035年旅游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152%,整个旅游部门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将增加188%.因此,低碳旅游是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践行,发展低碳旅游也是旅游业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摘要:低碳产业、低威城市的名称都是与碳有关的新名词。所谓低碳产业或低碳城市就是在产业发展或城市经济高速度发展的基础上,尽量保持最低的能源消耗和最小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以减少产业发展或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本文从低碳产业、低碳城市的含义着手,分析了低碳产业发展的紧迫性、低碳产业发展的注意问题,提出发展低碳产业,建设新型低碳城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周健  邓一荣 《环境》2013,(Z1):30-32
开展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对于节能减排和城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州为例,通过清单编制指南分析广州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核算广州市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和结构。结果表明,2010年广州市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16239.64万t CO2e,其中总排放量16490.17万t CO2e,碳汇量为259.54万tCO2e。气体种类上,CO2占据了广州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6%。部门排放上,能源活动则成为广州市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其中电力和供热排放比例最大。根据广州市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未来应重点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工业节能、交通体系、低碳生活以及碳汇角度来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严峻形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