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们享受城市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为日益严重的"城市病"而焦虑不已。什么样的城市才是美好的城市呢?高楼林立、川流不息才是城市的标志吗?城市的魅力究竟来自哪里?面对灰霾和拥堵,人们开始追问与反思。我注意到最近正在开展的一个公益活动——探寻中国发展型魅力城市,或许从中可以找到答案。这个活动以"智慧发掘,魅力发展"为主题,旨在"发掘城市潜质、提升城市基质、成就城市品  相似文献   

2.
郑大成 《环境》2013,(9):14-17
"垃圾围城",城伤几许?面对日益严峻的"垃圾围城"形势,各地纷纷吹响向垃圾进击的冲锋号。《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1》中指出,中国的城镇化历史性地首次超过50%,但与此同时,"垃圾围城"等"城市病"也已开始同步蔓延。为了突破城市垃圾的包围圈,目前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向垃圾宣战,并且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战果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城市观海"成为了部分多雨地区市民的调侃词,但是在玩笑背后却是城市的巨大隐患不仅仅影响着今天发展,而且制约着是天的进步,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就是通过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系统,来改变城市内涝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杨正  李俊奇  王文亮  车伍  俱晨涛  赵杨 《环境工程》2020,38(4):10-15,38
海绵城市建设是在继承我国古代先贤智慧和参考国外经验,系统总结我国雨洪管理领域长期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水系统实际问题提出的城市发展方式,其核心是构建基于绿灰结合的现代城市雨洪控制系统,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综合措施,实现"治涝"与"治黑"等多重目标。低影响开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海绵城市核心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市的内涵与联系,对于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落实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科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绵城市"的重点是对雨水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避免城市出现洪灾,减少污染出现的机率。西方很多发达国家都采用了这样的措施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不但避免了洪灾,还改善了生态环境。笔者从城市雨洪资源的角度分析了"海绵城市"的建设,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6.
《沿海环境》2002,(6):12-13
在人们的印象中,乌鸦总是与荒郊、墓地、枯 藤、老树相伴,可是当它们突然闯进了大城市,闯入了现代人的生活,这事儿就有点蹊跷了。去年入冬以来,成千上万的乌鸦就闯进了沈阳城。乌鸦们不仅仅栖息在市区公园里,它们的地盘甚至还扩大到市区繁华地段的天空。沈阳城里,一时漫天乌鸦。每天清扫鸦屎至少上百斤 乌鸦这批“不速之客”突然闯入,给沈阳市民带来了一丝不快。人们烦恼的倒不是它相貌丑陋、叫声沙哑,而是它的到来确确实实骚扰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笔者在街头采访,不少市民都争着告状:“我觉得不太雅观,不…  相似文献   

7.
白净 《环境》2008,(2):38-39
编者按:作者白净女士原为香港<文汇报>资料中心主任,现任教于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多年来,她游历国内外各大名城,足迹遍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泰国、荷兰等国,对城市文化多有体会和了解. 老城区的保护,是一个棘手而艰巨的难题.在全国城市一片"拆"声中,汕头老城区能够保留到今天这个样子已经属不简单了.下一步怎么办呢?拆?还是不拆?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生态城市的提出为城市的发展找到了一种理想模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生态城市理论研究主要应用在城市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上。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是衡量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本文以佳木斯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括4个层次3个子系统10个分目标30个具体指标的佳木斯市生态城市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佳木斯市2004年至2008年5年间的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来指导佳木斯市生态城市建设。进而实现佳木斯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双赢"目标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你是否曾被城市中的广告灯、霓虹灯、探照灯刺痛双眼?你是否在城市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大理石的反射光线下头晕目眩?你是否在长期使用电脑后眼睛干涩难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光源的不断增加,"光污染"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汇,近年来已潜入我们的生活,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的政策背景出发,对国外代表性"无废城市"建设实践进行了简要总结,指明了国外"无废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与工作亮点,进而探析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把握"无废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与关键环节的前提条件下,基于废弃物减量化与循环再利用原则对"无废城市"建设的通用模式进行构建,结合"无废城市"建设的现实需求和内在动力,秉持"系统集成与协同联动"思想,分别从"无废工业""无废农业""无废商业""无废医疗""无废工程""无废生活"6个方面来探索"无废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我国"无废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以及一般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为抵抗空气污染,你知道自己需多长的鼻毛吗?日前,微博上一张各地"鼻毛地图"很火爆,一位网友因此PS了一张照片并标注:"在南京,你需要这么长的鼻毛"。这其实来源于一环保项目,在项目专题页面中,选择不同城市,它就以鼻毛长度来提示你,城市空气状况如何,你又需要多长鼻毛才能抵抗。总体看,北方人比南方人更需要长长的鼻毛。(2012年12月17日《金陵晚报》)"鼻毛地图"让笔者想起几年前,一民间环保组织相继制作推出的"中国水污染地图"和"中国空气污染地  相似文献   

12.
生态城市--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管理决策者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不久前,上海的5位管理决策者应邀畅谈了他们是如何看待全球“生态城市”建设这股热潮,同时又准备采取哪些措施来积极有效地推进上海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现将他们精彩的论述整理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中国1997年启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简称"创模")活动,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随着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综合布局,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简称"国模")称号的地区必须进一步巩固"创模"成果,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工业园区管理,完善属地管理制度、强化部门协调作战,从而实现由"创建模范城市"到"巩固模范城市"的战略转变;必须构建"后创模时代"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开展生态城市创建,从而实现由"环保模范城市"到"生态示范城市"的战略提升。  相似文献   

14.
刍议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并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文章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内涵,系统地分析了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差异;提出了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途径,为中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指出了发展方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刘征  刘建福  程慧艳 《环境工程》2016,34(3):116-120
针对目前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智慧城市"概念构建了智慧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系统。阐述了智慧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的概念,分析了智慧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系统的需求,并运用物联网等技术构建了智慧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系统的体系框架。对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进行了设计,并以城市固体废物运输路线设计决策为例,介绍了智慧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系统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对水体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59,自引:16,他引:43  
非点源污染现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水体污染的重大污染源.长期以来,农业非点源污染受到高度重视,城市非点源污染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城市化是当今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水质、流域的水文和其他物理特性以及发生潜在非点源污染的突出形式.城市化对水体非点源污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使非点源污染的"源"、"过程"和"汇"发生了变化.本文从描述-预测评价-应用的角度总结了国际上城市化对城市水体非点源污染影响的研究.目前主要侧重于用模型来描述城市化对城市非点源污染过程的影响,模拟预测非点源污染物的负荷等.从景观生态学格局与过程的角度,探讨城市化和城市非点源污染之间的关系.城市化带来的城市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对城市非点源污染的综合影响研究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属多山地的国家,山地城市依山而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环境要素,构成了区别于平原城市的重要特征。水安全是全球关注的问题,通过分析我国山地城市水安全问题及影响因素,发现水安全问题日趋严峻,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山地"和"水"的和谐关系,需要尽快开展山地城市水安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交通是塑造城市形态的主要基础,交通方式及其变化也是逐步改善城市能源环境,甚至改变城市生活的重要因素。本文将无人驾驶技术与纯电动汽车结合在一起,从其具有的节能环保意义、卓越的安全性能等优势角度,来探讨未来节能城市的生活环境及交通发展趋势。而除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支持外,电力系统的有效配置以及充电设施的保障服务能力也在其中起到基础性的关键作用。这些由最新科技所带来的"跨界"合作,必将为创建未来节能环保城市提供最佳的交通出行选择。  相似文献   

19.
维也纳以“智慧城市”框架推动“绿色城市”建设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 《环境保护》2016,(14):63-66
奥地利维也纳通过智慧城市项目克服了绿色城市建设进程中的技术和平台问题,在气候保护、能源利用、交通组织等方面都取得突出成就,成为全球知名的绿色城市和智慧城市。本文着重对"智慧城市维也纳"项目的经验和行动策略进行总结,结合我国城市当前绿色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的统筹发展,是未来推进我国绿色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陈建华 《环境保护》2012,(16):60-61
城市要宜居,环境是关键。优良的环境是城市最大的财富,保护城市环境就是呵护城市的未来。建设绿色城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管理者的共同追求。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迫切。在城市未来发展中,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是我们每一个城市、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严肃对待、认真思考的问题。自本期始,本刊开辟"城市论坛"栏目,就城市如何探索走好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内容,连续刊发各城市的好做法、好经验,以飨读者。并藉此分享、推广各城市绿色发展经验,以期推动城市生活更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