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济南玉清湖水库为例,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沉砂后的微污染黄河水进行了预处理试验,考察了湿地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及其变化趋势.同时,根据实验数据,构建了潜流人工湿地系统COD、TN、TP的一级动力学模拟方程.结果表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COD、TP、TN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9.89%、50.44%、53.41%和48.45%;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处理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及其协同作用的过程.人工湿地沿程及不同高度污染物浓度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染物的降解沿人工湿地水流方向逐渐降低,污染物主要在人工湿地床体前部被去除,潜流人工湿地床体上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概括归纳了人工湿地在北方应用的局限性及其应对措施,提出对湿地保温、改良微生物及其处理过程、合理选择湿地植物和基质、减低负荷等措施,以期使人工湿地在我国北方的应用技术更加成熟,应用区域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3.
柳林妹  滕彦国  杨光  陈海洋 《环境工程》2022,40(12):270-280
针对污水中抗生素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存在及潜在危害,总结了人工湿地去除污水中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已有研究表明: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抗生素的去除率为60%~100%,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去除率为10%~100%,季节、进水水质、水力停留时间、温度、pH、微生物、植物、基质等是影响人工湿地去除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主要因素,微生物降解、光降解、吸附、植物吸收和植物降解是主要去除机制。人工湿地虽然可以去除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但抗生素在基质的富集以及出水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的增加会带来潜在风险,值得关注。新型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对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和传统污染物的协同去除机制,以及人工湿地各要素的去除机理和贡献、耦合生物电化学作用的人工湿地技术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创新污水净化方法,分析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基本类型、构造及其净化原理,提出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建议:充分发挥人工湿地的重要作用,科学选择人工湿地构造组成,改进技术性能,以期提升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的普适性,节约水资源.  相似文献   

5.
潜流型人工湿地堵塞机制及其模型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从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方面分析了人工湿地堵塞的机理,指出湿地堵塞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有效孔隙率减少的过程,湿地的堵塞与否,堵塞的程度如何,可由其饱和水力传导系数来表征。对几个与人工湿地堵塞有关的数学模型作了介绍和分析,并探讨了一些预防人工湿地堵塞的措施以及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的活动是污水中污染物降解的主要因素。本文介绍了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的研究进展,从微生物在人工湿地中的多样性、分布规律、酶及其活性、湿地净化作用与微生物的相关性、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强化人工湿地功能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上海地区的湿地资源及其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海地区的湿地类型、分布、湿地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提出了加强湿地研究的重点领域。上海地区自然湿地面积为43009hm^2,以海滨沼泽为主;人工湿地以稻田为主,约为250000hm^2,湿地中的动,植物资源,土地资源相当丰富,是上海地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目前,上海的湿地利用以发展农、林、渔业为主,工程利用率则呈逐年增加的势头。加强对湿地资源的动态研究,对湿地的环境功能,合理利用与保护模式及人类活  相似文献   

8.
从各种废水处理技术类型及其处理效果与经济效益出发,针对近年来人工湿地技术的应用情况,综述了国内外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生活污水、污染河流和富营养化水体、农村污水和畜牧养殖废水、城市地表径流、工业废水(包括造纸废水、油田废水、矿区废水等)等方面的进展,分析了人工湿地处理不同废水的工艺流程,并对湿地植物优化配置提出了相应建议,旨在为人工湿地处理废水的工程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人工湿地的特点、应用现状及其氮的去除机理,从植物、基质和供氧方式3个角度阐述了人工湿地在提高脱氮效果方面所做的研究,并指出人工湿地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邵武  宋岩  王彩红 《环境工程》2011,29(5):45-47
介绍人工湿地处理酸性矿井废水系统及其机制,分析了酸性矿井水的形成、特点和人工湿地处理酸性矿井水的可行性,列举国内外应用实例,说明人工湿地是治理酸性矿井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作为污水处理的有效途径,人工湿地具有众多的优点。分析了人工湿地的构造及去污机理,总结了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中应用的历史及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阜新市清河门人工湿地采用高效潜流式人工湿地技术对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自2008年9月投入运行以来,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减轻了清河及其下游河流的环境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3.
《环境保护科学》2006,32(1):F0002-F0002
人工湿地是人工建造的,可控制的和工程化的湿地系统,其设计和建造是通过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优化组合来进行废水处理。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经过多年的研究,成功开发了适合北方特点的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和流域河道的水质净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工湿地中磷是通过基质、微生物和植物的共同作用去除的,其中基质对磷的吸附和沉淀是人工湿地除磷的主要方面。构筑两个以碎石和细砂为填料的人工湿地模拟单元,一个种上芦苇,另一个不种任何植物,研究湿地对磷的处理效果。前期试验表明,种芦苇的湿地总磷去除率可以迭到92%,其中,总磷的67.35%在湿地上部就得以去除,有相当一部分磷是由湿地中植物、微生物和基质的协同作用加速去除的。最后对人工湿地除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抚仙湖窑泥沟湿地是云南高原湖泊第一块人工湿地,建于2001年,至今已整整运行10a了。为了保障工程的效能,对工程结构的完好性及其运转状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入湖污染负荷能进行有效去除,但由于管理维护跟不上,湿地出现老化、淤塞、过水能力减弱及净化效率降低,需对湿地进行清淤输通,修复湿地的正常运行效能。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人工湿地系统的概念及其去污机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工程实施后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而探讨了人工湿地治理小流域污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基质作为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净化污水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而轻质填料作为一种新兴的人工湿地基质,因其具备成本低、吸附容量大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该文深入分析了当前人工湿地中轻质填料的研究现状,阐释了轻质填料强化人工湿地性能的作用机制。并综合考虑填料的功能特性和性能价值,基于湿地填料优选原则构建了轻质填料在人工湿地中应用的指标体系与量化评价方法,发现相比较于其他轻质填料而言,明矾污泥、炉渣等工业废弃物具有突出的应用优势。同时,该文还对轻质填料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轻质填料在人工湿地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在传统除氮、控制水环境非点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人工湿地除氮过程复杂,其除氮机制尚处于定性研究阶段。为定量描述人工湿地除氮机制,数学模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总结介绍了人工湿地的除氮机制及其模型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的湿地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应用研究   总被引:75,自引:1,他引:74  
本文通过对我国首座实用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实例分析,论述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运行及其经济费用等问题,指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对中、小型污水处理,特别是降解污水中的BOD5、COD、SS、N、P等具有显著效果,不失为一个解决中、小城镇污水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Subwet模型在人工湿地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峰  黄津辉  林超 《环境科学》2013,34(7):2628-2636
针对人工湿地的设计问题,介绍了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运行机制和设计准则,提出了利用人工湿地数字模型Subwet辅助设计的方法.利用Subwet模型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设计进行了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对影响人工湿地处理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据此对人工湿地的设计优化提出了指导意见.该Subwet模型的应用实例表明人工湿地模型可以应用于设计中,并可为人工湿地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