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新潟地震救灾行动及对我国地震应急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潟县7.0级城市直下型地震造成了较大的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这次地震的灾害与震后救灾行动,简单分析研究了日本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内容,并结合我国防震减灾现状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日本新潟地震救灾行动及对我国地震应急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潟县7.0级城市直下型地震造成了较大的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这次地震的灾害与震后救灾行动,简单分析研究了日本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内容,并结合我国防震减灾现状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救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救灾对策;反映灾害孕育和发生机理、灾害监测与预测。  相似文献   

4.
为西昌数十万百姓着想,西昌市委、市政府把防治地震灾害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作为系列举措之一,西昌市委、市政府决定在1989年《西昌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国家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有关要求,以建成市区和规划发展区为主体,确定由防灾科技学院编制2010-2020年《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第一代和第二代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总结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优点,并将其优点应用到防震救灾事业中,改善防震减灾系统的设计,使防震减灾步入一个崭新的3G阶段,提高防震减灾工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唐良金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12(3):F0002-F0002,F0003
为西昌数十万百姓着想,西昌市委、市政府把防治地震灾害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作为系列举措之一,西昌市委、市政府决定在1989年《西昌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国家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有关要求,以建成市区和规划发展区为主体,确定由防灾科技学院编制2010-2020年《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其中包括西昌市震情分析、西昌市活断层探测、场地抗震分类、城区建筑抗震性能评价、城区基础设施抗震性能评价、次生灾害防御调查、避震疏散规划及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为不辜负西昌人民的重托,高质量地完成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防灾科技学院组成了以国家二级教授、院长薄景山为项目负责人、灾害评估资深专家袁一凡教授为技术负责、多位教授、博士参加的科研项目组。西昌市防震减灾局唐良金局长特撰下文介绍了自2009年6月该规划编制实施以来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的法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涉及防灾减灾领域的两大主要部门法律。正确认识两部法律的关系对于防震减灾法的准确适用以及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两大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一部分从三个角度阐述了防震减灾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之间的相同点;第二部分从两个角度剖析了防震减灾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国家,而中华民族防灾救灾的思想意识也是源远流长、极为丰富的。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也有很多与防灾救灾思想相关的内容,如在天命禳弭、仓储备荒、疏导灌溉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财富,对于我们今后的防灾救灾也将产生积极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灾害救助是一项跨领域、跨单位的整合性工作,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集成救灾体系是一套综合的防灾、救灾指挥调度系统,在灾害的防治与紧急应变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分析探讨其构成、职能及运作的成功经验,对于改革我国现有的分散的灾害救助体系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海淀区地震办公室几年来在防震减灾工作中,更新观念,转换机制,开创防震减灾工作新局面所做的工作,在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举办"北京海淀首届城市防震减灾(国际)论坛",建设海淀公共安全馆,建设避难场所、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力量动员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对于各地区地震办公室的工作开展,有-定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救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救灾对策;反映灾害孕育和发生机理、灾害监测与预测、灾害预防与治理、灾害应急救援与管理、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及其影响;提供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防灾减灾学术交流平台;促进防灾减灾相关学科的建设,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防灾减灾科学素养,提高人类抗御灾害的科技水平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海淀区地震办公室几年来在防震减灾工作中,更新观念,转换机制,开创防震减灾工作新局面所做的工作,在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举办“北京海淀首届城市防震减灾(国际)论坛”,建设海淀公共安全馆,建设避难场所、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力量动员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对于各地区地震办公室的工作开展,有一定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地震应急,救灾与重建中的应用。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和研究工作的深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的一体化进展,遥感技术将在防震减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安徽省便着手大规模治理河川、兴修水利,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在洪水来临时,全力抗洪抢险,转移安置群众,并采取以群众生产自救为主、政府救济为辅的救灾方针,寓救济于生产,恢复群众自救能力.防灾是救灾的前提,救灾是防灾的延续,二者互为表里,安徽省政府不拘泥于临时救济和灾后补救,主张防救协同、标本兼治,继而...  相似文献   

15.
介绍日本地震救灾志愿者组织的早期形成和发展历程,结合日本的几次大地震归纳其志愿者活动的作用、管理、运行和发展概况。通过将我国汶川地震志愿者的救灾活动与日本的地震救灾志愿者行动进行对比,发现了我国地震救灾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期望能对我国以后的地震救灾志愿者行动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从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树立科学的防震减灾发展观三部分论述了推进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只有把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好,实现三大工作体系的协调发展和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7.
根据辽宁省地震的历史与现状,地震灾害与经济发展的利害关系,阐述了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设的要点,并结合该要点指出了在农村、农民和农民工中存在的防震减灾薄弱环节,提出了具有防震减灾实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川东北地区的干旱、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范围广,灾情较严重,危害大。除自然因素外,各种社会因素对灾荒的严重程度也有直接影响。在军阀混战、赋税繁重、政治腐败、土匪横行的大背景下,政府防灾、救灾水平较为低下,民间赈灾杯水车薪,灾后恢复难度大。整体上防灾、救灾水平较低,人祸不亚于天灾。  相似文献   

19.
文章总结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4个新问题,结合国际城镇化建设中的经验,提出防震减灾工作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7项具体措施,包括:推进地震速报与预警项目建设、完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整合城镇综合减灾资源、提高公众防震减灾综合素质、推进防震减灾法律制度体系建设,为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地震安全问题,推进我国城乡地震安全均等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年我国救灾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救灾主体多元化,这可从阶层、国籍、职业、身份等方面看出,总体上又可划分为政府和社会力量两个方面。至于救灾效能,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救济力量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局限性。二是短效机制占主导,这可从救灾因素之临设性、救灾甚于防灾两点看出。三是社会过渡性彰显,无论是思想,还是机构、制度,都呈现出明显的新旧交错性,即社会过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