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为例 ,阐释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林业深化改革进程中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化的内涵 ,分析了其产业化发展条件和影响因素 ,对其产业化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化道路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跃  万晔 《农村生态环境》2001,17(3):48-51,54
以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为例,阐释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林业深化改革进程中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化的内涵,分析了其产业化发展条件和影响因素,对其产业化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艾东  朱道林  赫晓霞 《生态环境》2007,16(1):257-263
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的总称,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生态环境自净能力或容量是有限的,当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或环境容量时,生态环境就会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生态环境建设是一切旨在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的总称,我国现阶段开展的土地整理是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文章主要根据压力-状态-影响-响应(PSIR)的分析框架,运用综合分析法,探讨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揭示了不同的土地整理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为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土地整理提供基本分析框架。文章提出我国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土地整理战略措施,建议要积极采取建立健全综合决策机制、建立土地整理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等措施,发挥和完善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建设功能。  相似文献   

4.
结合西部生态环境调查积累的大量环境数据 ,围绕西部生态环境网上服务系统建设的实际应用需要 ,基于Web技术对西部生态环境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了整体组织和设计 ,并对其实现技术、功能、过程等作了较详细的阐述。该系统可为公众和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方便、快捷的生态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5.
结合干旱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析了中亚地理区位、生态环境格局和社会经济条件;综合论述了该区土壤发生特点、类型和分区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土壤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问题;探讨了土壤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新疆南部孔雀河流域中游地区的尉犁县西尼尔区为例 ,在分析了该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现状和可用水量的基础上 ,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规划。  相似文献   

7.
重庆都市圈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重庆都市圈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合都市圈可持续发展和三峡水库安全运行的需求,提出了加大都市圈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和绿地景观整治工程,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扶持循环经济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控制主城区规模、积极发展周边卫星城市,增加环保投入、加强重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净空"和"碧水"工程,建立都市圈生态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和预警系统、实施都市圈生态系统管理等8条治理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WebGIS的西部生态环境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结合西部生态环境调查积累的大量环境数据,围绕西部生态环境网上服务系统建设的实际应用需要,基于Web技术对西部生态环境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了整体组织和设计,并对其实现技术、功能、过程等作了较详细的阐述。该系统可为公众和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方便、快捷的生态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9.
张理茜  蔡建明 《生态环境》2010,19(11):2764-2772
脆弱的生态环境会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城市化,表现出与非脆弱地区不同的特征。以往的研究,更倾向于对各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别进行研究。本文试图站在更宏观的角度,通过研究生态环境脆弱和非脆弱地区这两个大类在城市化发展方面的异同,明确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及合适的路径。首先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干旱区、喀斯特地区、高寒地区、过渡区等类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共性,了解其城市化现状及约束因素,并结合学者们的研究,与生态环境良好地区的城市化进行了对比,提出发展的对策。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第二部分初步构建了一个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路径的选择方法及流程。研究表明生态环境脆弱区城市化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地质条件、地形、水文、气候、植被和地上地下自然资源等,与生态环境良好地区城市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业选择、人口承载力及城市建设用地等方面,这些方面也是该类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应格外重视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路径选择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归类、分析城市化水平及阶段、分析生态环境演变历程、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情景分析、制定战略规划,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等。  相似文献   

10.
新疆尉犁县西尼尔区生态环境建设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南部孔雀河流域中游地区的尉犁县西尼尔区为例,在分析了该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现状和可用水量的基础上,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规划。  相似文献   

11.
李忠武  曾光明  张华  杨斌  焦胜 《生态环境》2004,13(3):358-361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针对红壤丘陵区这一特定区域,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建立了红壤丘陵区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同时结合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法,对红壤丘陵区的典型区域——长沙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长沙市环境质量状况良好以上级别的区域面积仅有827.64km^2,占总面积的7.0%;而生态环境较差的区域其面积达到6187.14km^2,占总面积的52.4%,这说明长沙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土壤中Cd、Hg、As、Pb、Cu、Zn、Ni环境标准制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天津市土壤环境背景值资料及元素浓度生态效应、土壤环境质量的功能分区与标准分级,根据天津市环境现状,制订出了4级土壤环境标准。  相似文献   

13.
以冕宁县的生态规划为例,通过对冕宁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背景的研究,确定其生态城市建设的定位,通过分析冕宁县城市的现状,得出了冕宁县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总体思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对城市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生态功能划分的原则包括生态城市功能区划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区域相关原则、部分与整体协调原则、相似性原则、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原则以及区域特色原则等等.通过对冕宁县城市生态区域的划分,将生态规划彻底融入冕宁县的总体规划之中,进一步改善冕宁县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将冕宁建设成为生态县.  相似文献   

14.
津河水系的修复对天津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针对天津城市生态环境特点和背方城市大气污染现状,探讨了津河水系的修复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以及修复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常张高速公路岩石边坡仿原生态植被恢复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常张高速公路岩石边坡仿原生态植被恢复技术的施工工艺、新型的生态防护技术与传统的边坡防护相比较,具有投资省、见效快,且能稳定表层边坡,综合造价仅为客土喷播植草的50%~60%,能在短期内使边坡整体环境景观效果与周边协调一致,尤其适宜于对客土喷播植草难以成活的极陡边坡(坡率大于1∶0.75)的生态防护,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且成本低、效果好的新的生态防护模式.仿原生态植被恢复技术是常张高速公路生态防护措施的典型代表,对今后我省山区高速公路生态防护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适宜性分析方法,以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为例,提出了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适宜性分析的自然状况、环境感应和环境质量3方面8个评价因子,通过网格调查法,从单因子和多因子两方面评价了它的旅游环境适宜性。结果表明,景区内部生态环境优良,尤其是声环境、绿地覆盖率和大气质量,但水环境和垃圾问题不可忽视,同时大部分土地不宜再开发利用,景区外围局部和紫金山登山路径沿线生态环境相对较差。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通过土地置换、清洁生产、循环旅游等措施改善景区的旅游环境。  相似文献   

17.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not only been increasing investment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t has...  相似文献   

18.
19.
苏州市域生态环境的演变、评价与功能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域生态环境的演变,并对其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行了评价,最后针对苏州市域的环境状况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功能分区,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气象条件作为影响生态系统最活跃、最直接的驱动因子,影响着生态系统的质量和人类生存的环境,关系着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成果,而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与其他系统不一样的气候特征,目前还未形成一套有关城市的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方法。基于生态气象学理论,分别从城市气候环境、与气候相关的陆表环境、大气环境、人居环境以及城市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等5个方面选择不同的要素和指标开展了城市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初步研究,并以北京为例,利用2018年国家和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大气成分观测资料、2002—2018年MODIS卫星资料、Landsat及环境一号卫星资料,开展了2018年北京城市生态气象监测评估。监测评估显示,(1)2018年北京城市“热岛”和“干岛”气候特征明显,并在北京二环与五环之间存在一个“冂”形风速低值区。(2)2018年北京陆表生态环境、大气环境、人居环境进一步好转:其中植被覆盖度达61.6%,创2002年以来新高,气象条件贡献率达50%,生态涵养区植被生态质量处于正常偏好的面积比例达93.2%;中心城区陆表温度为2011年以来最低值;重要水源地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水体面积均为2000年以来最大值;气溶胶光学厚度、霾日数、大气静稳指数分别较过去4年平均值下降14%、31%和8%,大气扩散条件偏好,对霾日减少贡献率达21%,外地污染传输对PM2.5贡献达到53%;城市生态冷源较2013年明显增加,城市“热岛”得到缓解。(3)历史罕见的夏季高温闷热、冬季阶段低温、极端强降水以及持续无降水等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给城市安全运行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综合评估表明2018年北京气象条件总体利于陆表生态环境改善,有利的气候条件提高了生态环境的质量,但城市生态质量仍面临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城市热岛、低风速以及外来大气污染输送等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