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 深井水位有正常变化,也有异常变化。正常变化如日变和半月变等,这反映了固体潮汐的影响,气压波动也能引起水位升降。异常变化可为地震的或非地震的,这里探讨的深井水位的“暴雨效应”现象,就是非地震异常一例。江苏扬州地区有口千米以上的石油深井——苏73井,在1980年6月下旬的几次暴雨之后,井水位突然上升了130毫米,而这之前8个月的变化还不到100毫米(图)。这样大的变化是地震异常还是什么干扰?经初步分析认为这次突变不是地震异常,而是一种“暴雨效应”的结果。苏73井是口油井,在江苏泰县港口公社,位于溱潼凹陷西南深凹部位的港南局部构造  相似文献   

2.
《民防苑》2003,(3)
人有年龄,那么树木呢?树有年轮。树在锯倒之后,从树墩上,可以看到许多同心轮纹,一般每年形成一轮,故称“年轮”。这年轮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是怎样把大自然的变化记录在身的呢? 植物生长由于受到季节的影响而具有周期性的变化,在树木茎干韧皮部的内侧,有一层细胞生长特别活跃,分裂快,能形成新的木材和韧皮部组织,这一层称为“形成层”,树干增粗全是它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冯锐  肖莉 《防灾博览》2004,(2):32-33
地下水,有前兆:不是涨,就是落;甜变苦,苦变甜;又翻砂,又冒泡。搞预报,有门道:井要深,水要旺;水不动,地不闹;有变化,快报告。这是自1966年邢台地震后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描述了震前地下水的变化特征,指出了选用观测井的要点。邢台地震不仅揭开了20世纪我国第四个地震活动高潮,也拉开了我国大规模群众性的地下水监测工作的序幕,“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地下水,往上冒,井变化要知道”“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井水最深,前兆最灵”等等,随之成为广为人知的一种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4.
《民防苑》2003,(1)
全球变暖在过去4年中也许已经造成10万人死亡,并可能导致大规模移民、疾病、贫穷甚至战争。科学界一致认为,也许是因为二氧化碳释放引起“温室效应”的结果,地球大气层正在变暖。这一现象破坏着天气系统,导致了越来越恶劣的天气,包括干旱、暴雨和飓风。据报道,1998年是迄今为止气候灾难最多的一年,在这一年中,融化的雪水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造成1400人和1000人死亡;台风在菲律宾造成500人死亡,而在孟加拉国有1300人死于季风。去年,在委内瑞拉,由于暴雨引起的洪水导致3万人死亡。今年,在莫桑比克,又有数千人死于洪水。  相似文献   

5.
生活小区的入口处,有块开阔地,物业公司在那儿建了一个停车场。车群中,有一辆旧车特别惹人眼目。这是一辆“东风牌”载重货运车,由于长期没有养护,车子的油漆层层剥落,锈迹斑斑,已是破烂不堪。 小区的人每天进进出出,都能瞥见这辆旧车,委屈而孤独地躺在那儿。对于它的“罪孽”,大家耳熟能详。而那个血  相似文献   

6.
周鸿 《防灾博览》2004,(5):38-38
“新疆是个好地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就是我从小到大百听不厌的歌。在我想象中,广阔的新疆是多么美丽富饶,而又有一种神密感。可最使我梦牵魂绕是那吐鲁番的交河故城。  相似文献   

7.
《灾害学》1989,(1)
日本东京郊区建成不久的一座大楼吸引着所有过往行人驻足凝望。因为这座大楼不同于一般的楼房,它和地面之间有一个45度倾角,使人望而生畏,好象稍有震动,大楼就会轰隆一声倒塌。其实这纯属“杞人忧天”。大楼的设计者确认:和普遍大楼相比,这类建筑物更坚固,抗震力更强。斜楼的住户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不但打消了顾虑,而且感到方便适  相似文献   

8.
请为救灾勇士多准备些"粮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写给各类灾害发生后而成立的救灾指挥部的话。“粮草”是古话,有“人马未到,粮草先行”之说,古代打仗用马,故“草”很重要。“粮草”用现代话讲指的就是物资。  相似文献   

9.
在炎炎盛夏,一些人常因暑湿之气的影响,体内某些分泌腺活动失调致使不同程度地出现精神萎蘼、倦急嗜睡、口感无味、食欲不振、胸闷呼吸不畅、四肢无力、身体大幅度消瘦等现象,似乎是生了病,但到医院检查又一切正常,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苦夏”,医学上又称为“疰夏”。消除“苦夏”现象,除了采取必要的防暑降温措施、保证足够的睡眠之外,在饮食方面应注意清淡少油、适当增加一些天然苦味食物,以苦解苦,进行饮食调理。自古以来,人们对夏季食用天然苦味食物除“苦夏”就有比较独到的见解和体会,认为“苦者能泻燥火”。在古籍《吕氏春秋·本味论》中也有“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的精辟论述,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中药里的苦味除燥热、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中国地震局人事司举办“我为人才工作进一言”的活动,笔者一是拥护,二是将不成熟的想法坦言,旨在参与。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做“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而一旦梧桐树凋落,那些昔日栖在树上的凤凰就一只接一只飞走,择良木而栖,这似乎也符合自然规律。今年以来,湖北省地震局党组在人才流动和任用上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除了积极挽留那些欲飞走的“凤凰”外,还呼吁各级领导要重视人才,关心人才,莫使人才流失。这很有必要,不过我认为对  相似文献   

11.
《民防苑》2006,(5)
生命离不开空气,更确切地说是离不开空气中的氧,而空气中的氧并不是单一的,它有三种状态,即中性氧、带负电荷的氧和带正电荷的氧。评价空气质量的好坏,主要看空气中所带负电荷的氧离子(即阴离子)多少。大家知道,一阵雷雨过后,空气会格外新鲜,让人感到特别舒服,心旷神怡。这是因  相似文献   

12.
欧洲各国普遍倡导的“低碳生活,绿色出行”起源于丹麦.丹麦王国为北欧国家,本土有人口5628万,据官方统计,10个丹麦人,9个人都有一辆自行车,这不能不说是个真实的“童话”,自行车人均拥有率居世界前茅.丹麦每8个人中就有1人每年购买一辆新自行车.  相似文献   

13.
小泉 《防灾博览》2002,(2):33-33
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生物识别技术,各大IT公司的算法正将指纹检测术武装进ATM、蜂窝电话、网络金融交易和防盗门等各个领域。但科学家们发现,人体上的“身份证”不仅限于指纹,在眼睛、嘴唇、大脑、血液等各部位都有“身份证” 眼纹:眼纹是指人眼内视网膜的图纹。因为人的视网膜结构都存在差异,所以眼纹也各不相同。通过电子照相机可取得人的眼纹,用来做身份鉴定,其可靠性可与指纹相媲美。 唇纹:唇纹就是人的口唇图形。人的唇纹各不相同,而且人的唇纹并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4.
1970年,马王堆汉墓出土,湖南省古代历史的研究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至今,产生了不少论断,其中,有的论断虽已成“共识”,但却经不起科学的考证,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当然”。为此,我们有责任对它进行质疑,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马王堆墓室里有一云纹漆鼎,将鼎盖揭开时,里面有近十片莲藕浸泡于水中,当漆鼎搬到墓坑外时,其内藕片顿时消失大半,至博物馆后,全部消失。对这一现象有研究者认为,浸泡在漆鼎中的  相似文献   

15.
有些老年病,貌似健康,极易使人失去警觉,以致造成不良后果。非吉兆的“返老还童”人都企盼长命百岁,一旦发现某位老人有了“返老还童”现象,莫不欣喜万  相似文献   

16.
谁人问罪?     
随着“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囿于此,我国一’些中、小城镇移栽大树之势正随风攀上,甚至成为一种时尚而因之“移死”的大树却不在小数,令人触目惊心,让人感叹移栽大  相似文献   

17.
第10名毒箭蛙别看毒箭蛙体型很小,身长通常不超过5厘米,但是它却能轻易地致人于死地。毒箭蛙的背部能渗出一种粘糊糊的神经毒素,这能使捕食者对它“敬而远之”。据说,每只毒箭蛙可以制造出足以让10个人丧命的毒素。第9名非洲野牛非洲野牛是生活在非洲大陆的一种大而性情凶猛的水牛,体重通常可达1500磅。硕大而向下弯曲的锋利双角是它们防御和攻击敌人的重要武器。如果  相似文献   

18.
刊叙 《防灾博览》2002,(1):36-36
现代都市人生活工作节奏紧张、压力大,常常感到身心疲备、全身不舒服。抽时间上医院做检查,几乎所有指标都是正常的。这时医生会告诉你,身体上的种种不适都是疲劳引起的,你患上了疲劳综合症,也是常说的“亚健康”,这可是眼下都市里最流行的“时髦病”。 其实,说是病,也不是真病了。“亚健康”是指人体处在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是人体发出的一个信号,提醒你应该注意健康了。二者的区别是健康的人是指从精神、身体和社会适应上  相似文献   

19.
冯锐  玉霞 《防灾博览》2003,(3):28-29
一条谚语三句话,看人看房看地下。房倒屋塌有七度,四度有感十遭难。 这条谚语本是专业人员的口诀,讲清了地震烈度中三个最重要的分级关系。 众所周知,评定地震自身能量大小时,用震级来度量;而欲评定一次地震的破坏程度和影响效应时,就要用烈度这个量了。烈度是以宏观破坏现象为判据的,分为若干等级,并制定了相应的判别标准,称为烈度表。一般情况下,震中区的烈度最大(烈度异常区除外),向外逐  相似文献   

20.
《灾害学》杂志已经创刊一周年了。看到手边这四本厚厚的刊物,作为一名热心的读者和朋友,我真为你们已取得的丰硕成果感到由衷的高兴。《灾害学》杂志,是全国目前唯一的综合系统研究灾害问题的自然科学期刊。它的包刊,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开拓与探索。灾害是人类生存、生产和文明建设事业的大敌。它是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自然——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