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涝灾主要集中在江淮地区,其中6-7月的旱涝,大部分是由梅雨异常引起的。为了研究梅雨的影响因子,利用1954-2005年太阳黑子、江淮地区33站梅雨期降水资料,分析了太阳活动对江淮地区梅雨的影响。研究表明,梅雨量趋势系数的最大值中心位于杭州地区,而太阳活动与杭州地区的梅雨基本上没有关系。太阳活动对江淮地区梅雨量、梅雨强度的影响具有地域性。太阳活动与梅雨量的相关关系由北向南,依次呈现为负相关性、正相关性和负相关性,太阳活动强的年份,江淮地区北部和南部梅雨量偏少,江淮中部梅雨量偏多;太阳活动与梅雨强度的相关关系由北向南,依次呈现正相关性、负相关性,太阳活动强的年份,江淮地区北部梅雨强度较强,江淮南部梅雨强度较弱。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太阳活动谷年江淮地区普遍偏涝。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典型年梅雨洪涝灾害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雨期降水形成的洪涝和枯梅年产生的干旱是江苏省主要的气象灾害.为了能客观地划分各年梅雨的旱涝等级,从而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依据,利用江苏省近50年来的梅雨资料,考虑梅期持时长短、梅期平均日雨量及暴雨日数等3个因子,给出了梅雨强度计算模型及梅期旱涝指标,较好地反映了江苏省每年各地的梅期旱涝状况.结合实际灾情,确定了典型梅雨洪涝年的标准.针对1954,1991和2003年3个比较典型的梅雨洪涝年,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及淮河流域上游的客水、入梅之前的降水量和梅期降水会直接影响该省梅雨期的洪涝灾情;(2)1991年的洪涝是历年来最为严重的,1954年的洪涝稍重于2003年;(3)3个典型梅雨洪涝年中全省最涝的地区都位于沿淮地区或江淮之间地区的北部,淮北地区这3年中都出现了较重的涝灾,淮北南部的灾情重于北部.  相似文献   

3.
1988年,我国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与历年相比,属中等偏重灾年,现将其主要情况概述如下。一、灾情冬季(1987年11月底—1988年2月),黄淮、江淮、江南及华南大部分地区受冻害,北方受旱范围较大,甘、陕、宁等省(区)的部分地区旱情严重;春季,冀、鲁、湘、滇、琼等省出现旱情,华南及江南南部低温阴雨,黑龙江省发生春涝;初夏,华北大部及江淮、江汉  相似文献   

4.
王春来  谢龙大 《灾害学》2001,16(4):57-62
1999年梅雨期间,浙北的杭嘉湖地区和新安江流域发生了百年未遇的洪灾-“99630”特大洪水。这次洪水的降雨、水位都超过历史记录。在特大灾害面前,各级防汛部门精心调度,正确指挥,各地发扬风格,团结抗洪,各类水利工程充分发挥了防洪减灾作用。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近47年来的梅雨特征及灾害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运林  罗潋葱 《灾害学》2003,18(2):58-62
利用江苏省气象台1954~2000年的梅雨期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对江苏省的梅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47年来江苏省梅雨量年际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少雨和多雨两个阶段;梅雨的区域分布特征是苏南及沿江地带梅雨量的年波动不及淮北地区;各年份梅雨持续的天数相差极为悬殊,而其降水极值除个别年份外大多低于800mm;梅雨量的丰歉常常决定了江苏省的旱涝总趋势,特别的丰梅年和枯梅年对江苏省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梅雨及其灾害影响评估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田心如  姜爱军  高苹  张章 《灾害学》2004,19(1):40-45
根据江苏省近50年来的梅雨资料,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入、出梅的迟早作了定义,考虑到梅期的长短、梅雨量及暴雨日数等3个因子,给出了梅雨强度计算模型及梅期旱涝指标,并分析了江苏省淮河以南地区近50年来梅期旱涝分布特征,最后阐述了入梅迟早对旱涝灾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湖南省9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根据所选定的阴雨天气评价指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2012年上半年湖南省阴雨天气特征及强度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阴雨天气阶段性特征显著,属隆冬至初春历史罕见的寡照低温多雨事件与初春至初夏的极端多雨寡照事件的组合。同时根据社会调查数据对阴雨天气的影响展开多方位分析,得出低温阴雨天气不仅对农业造成了重大影响,而且对水利、交通、建筑业等多行业和人们身体健康也有较大影响,以此提出了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朱曙辉 《减灾与发展》2000,(2):40-41,39
本文分析了常州地区夏季降水,梅雨与厄尔尼诺和反厄尼诺事件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分析结果可用于制作长期天气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了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地区旱,薄,瘦的成因,并从改善2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综合治理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气候资源,水资源,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了分析,对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水资源问题提出了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1.
陈家其 《灾害学》1992,7(1):90-91,94
正值太阳活动22峰期间,1991年夏江淮流域下游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符合于江淮下游地区历史旱涝变化与太阳活动关系的一次洪涝灾害。太阳活动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副高活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杨北 《防灾博览》2004,(2):36-36
我国历史上灾荒频发,战乱不断,人民身处水火,生存艰难。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一条记载:后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水、旱、蝗灾之后,百姓大饥,“是岁,谷斛(十斗)五十余万钱,人相食。”对此,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说:“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袁绍之在河北,军士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赢  相似文献   

13.
2002年我国十大极端气候事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祝昌汉  张强  陈峪 《灾害学》2003,18(2):74-78
2002年我国气象灾害发生频繁,特别是在1999-2001年连续少雨大旱之后,又发生了较大范围的干旱。另外,暖冬、高温、暴雨洪涝、低温阴雨以及暴雪等影响也较大。本文利用我中心气候业务系统所得资料,对我国极端气候事件作一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4.
航空遥感,我们的前人早已有所实践,只不过我们了解甚少而已。近年来,我参加了一项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中国近现代减灾事业和灾害科技史”,从民国时期的古书堆里挖掘“古董”,还真挖出一些东西来。 据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商务印书馆,1934)一书中(A)39—(A)40页介绍,1931年江淮大洪水后,“国民政府特设救济水灾委员会,规划救济,于8月下旬,商由军政部暨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派员乘飞机勘测,并参考美国林白上校夫妇,及委员  相似文献   

15.
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李翠金 《灾害学》1996,11(1):59-63
根据近40多年来的资料,对我国暴雨洪涝灾害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表明,我国暴雨洪涝灾害面积大,且有随时间而增加的趋势;年均受涝面积最大的地区主要位于江淮流域;暴雨洪涝发生的基本规律,南方早,北方迟,6~8月为暴雨洪涝主要多发期。  相似文献   

16.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花期阴雨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淮海地区为我国夏玉米主产区。夏玉米花期若遇连阴雨灾害将导致玉米减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选取黄淮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安徽、山东)1971-2011年7-8月的日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及土地利用类型等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结合GIS空间技术,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花期阴雨灾害进行了风险区划。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夏玉米花期阴雨高危险性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东南部,占总面积的9.7%;高暴露性区域集中分布在山东省、河北省中南部及河南省东部,占总面积的32.5%;高易损性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南部,占总面积的5.1%;整体综合风险指数较高,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北部、东部及南部,占总面积的57.3%。对区划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实际夏玉米花期阴雨灾害发生情况与分析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7.
根据全省各自然片降水标准化资料确定旱涝指数。用旱涝指数将旱涝分为5级。通过旱涝年雨情灾情对比分析,说明安微旱涝有出现频繁,旱多于涝,涝重于旱并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危害重的特点。西风带环流调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互配置是形成旱涝的直接原因。夏季副高脊线的位置对江淮汛期的降水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淮河流域安徽省2007年的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系统研究淮河流域安徽省2007年的暴雨洪水特征,对降雨过程和暴雨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的主要暴雨特性是梅雨时间长,梅雨量淮河以北多、淮河以南少,降雨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通过淮河干支流洪水过程和淮河干流洪水特征值的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的主要洪水特性是水位高、流量大,高水位持续时间长,干支流洪水并发,洪水组合恶劣.虽然淮河干流经过了大规模的治理,2007年洪水期间沿淮启用了蒙洼等9个行蓄洪区,但淮河中游仍然持续高水位,润河集至汪集段超过历史最高洪水位,表明淮河流域洪水灾害较为严重,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科学调度沿淮行蓄洪区、如何协调淮河与洪泽湖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进行该流域的洪水管理.  相似文献   

19.
卫星云图资料同化中的质量控制及其在暴雨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1996年7月3—4日发生在江淮流域的暴雨过程为例,依据统计特征分别以常规分析场、正涡度高值区、高低空急流为标准,设计了三套方案对卫星反演湿度场进行质量控制。利用中尺度MM5模式进行的数值试验表明:经质量控制后预报场得到较大改善;质量控制方案的优劣对预报效果有直接影响,选择合理的控制标准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秦岭山区玉米秋封灾害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风声  梁宗锁 《灾害学》1992,7(1):95-96
本文论述了秦岭春玉米产区秋封灾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光照不足,阴雨太多,积温较低以及人为原因所造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