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当前涉环保项目"邻避"问题形势严峻,一些地区因"邻避"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已干扰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影响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邻避"设施的建设与周边公众的生产生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加强"邻避"冲突化解,国际社会普遍将公众参与作为化解冲突的重要手段,将公众意见、利益诉求与政府公共事务相结合,增强"邻避"设施建设和推进的公平性和可接受性。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历由垃圾处理设施引发的"邻避"问题,经过探索实践,逐步明确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日益发展,"邻避效应"所引发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建设大型工业设施需要面对的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变"邻避"为"邻喜",需要政府、企业与公众三方的共同努力。"邻避效应"的概念与成因"邻避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环境监管不够到位,企业违法排污的情形屡屡发生,使得公众对企业怀有不信任感,对建设项目抱有敌意;其  相似文献   

3.
《环境》2017,(3)
<正>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正遭遇一个尴尬的环境治理难题:一方面,"垃圾围城"现象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却因"邻避效应"频频受阻。不仅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选址建设,也大多遭此厄运。"谁都知道环境基础设施要建,但谁都不希望建在自家附近!"这是"邻避心理"的核心思维。这种"邻避心理"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市民环境意识增强,体现着社会进步,也有利  相似文献   

4.
正时下的中国,一边是经济飞速发展,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需要建立环保、核电等民生所需的设施或者工程,一边是这些设施因居民的反对无法落地,其根源是民众日益觉醒的"邻避"意识,是居民不愿意项目修在自己家门口的"邻避"效应(不要建在我家后院)。这已成为中国许多地方面临的困境,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必须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正近些年来,我国各地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邻避行动,环境邻避事件呈多发之势。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进程中,邻避主义或邻避效用正成为一个潜在的社会冲突源和引爆点,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项目主体的环境责任覆盖不成系统。导致邻避现象的往往是一些"污染性设施",这些项目主体往往  相似文献   

6.
左跃  叶翔 《世界环境》2015,(1):61-63
<正>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工业或公共服务设施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生活需要而兴建,其中某些设施可能会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公众健康与经济财产等造成损害,因此周边公众对其强烈抵制而导致邻避问题的产生。这些引发邻避问题的设施称为邻避设施。核设施作为一种邻避设施,公众对其具有相当的恐惧并产生强烈的邻避情结。2013年,江门龙湾工业园核燃料项目因公众的邻避  相似文献   

7.
<正>邻避概念用来描述人们面对一些公共设施建设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的心理和行为选择,即NIMBY(Not In My Bardyard),中文直译过来就是"不要建在我家后院"。具体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一些具有市场性质又兼具公共服务属性的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而不希望建在自家周边。有些人因此采取强烈、坚决、甚至高度  相似文献   

8.
风险感知是邻避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通过对北京市六里屯和高安屯两个垃圾处理场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垃圾处理设施周边173个家庭的风险感知、公平认知、受偿意愿与邻避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多数居民认为垃圾处理场的存在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超过半数的居民有邻避行为倾向,居民的邻避行为倾向与风险感知有正相关关系,与公平认知和货币受偿意愿有负相关关系.因此,加强宣传和沟通,避免风险认知片面夸大也是化解邻避风险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正邻避项目补偿机制建立的必要性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邻避现象"的原因是公共设施项目的环境负外部性导致的环境成本利益分配不均。从政府层面来看,邻避项目的建设能够实现城市公共利益与城市发展;从承担邻避项目建设的企业层面来看,邻避项目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对于邻避项目周边民众而言,民众的安居权以及对住宅周围的环境享有  相似文献   

10.
正当"邻避"(NIMBY,not in my back yard)在20世纪80年代初成为西方国家公众反对在自家附近建设可能危害自身健康、损害个人利益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流行词汇时,国人还很陌生,亦觉得十分遥远。20多年后的2006年,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因公众反对被叫停,成为"邻避"运动"登陆"中国的标志;次年,厦门PX项目由于公众反对而搬迁。而后,以反对建设垃圾焚烧厂、  相似文献   

11.
正邻避设施是指为社会带来生活上的便利与福祉,但因周边居民担心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以致产生厌恶、抵触、反对等行为的公共设施,如化工厂、核电站、垃圾站等。"一建就闹,一闹就停"是邻避设施常常面临的困局,究其根源在于选址决策的策略模式、在于公众参与的理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各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涉及的"邻避"风险,既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挑战,又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重大问题密切相关。从国际看,垃圾焚烧发电是垃圾处理较为成熟的技术,也是发达国家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但在中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却屡屡遭遇"邻避运动"。近年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非常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各地频发的"邻避"活动,把"邻避"风险推到中国国家治理的前沿位置。正确认识和科学治理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邻避"问题,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好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俞海  张永亮 《环境保护》2014,(18):49-51
当前我国因环境影响引发的"邻避运动"处于高发期,成为新一轮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频发的社会现象,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环境"邻避运动"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分析了我国环境"邻避运动"的趋势和特征,剖析了环境"邻避运动"发生的本质和内在原因,提出了化解环境"邻避运动"困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垃圾焚烧等环境设施在选址、建设以及运行过程中受到周围居民强烈反对并引发群体性"邻避"效应时有发生,为推进环境基础设施有序建设与运营,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邻避"运动产生原因并提出了防范对策。研究指出,为切实有效解决"邻避"问题,必须从政府、建设运营方和人民群众入手,构建有利于协调不同利益相关方利益冲突的长效管理机制。首先,政府职能履行过程中注重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加强企业主体责任;再者,最大限度地提高民众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16.
《环境》2019,(12)
<正>从鞍山、武汉到清远、郁南,近年来"一建就闹、一闹就停"的"邻避"魔咒,始终笼罩着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使这一关系民生福祉的工程建设停滞不前。然而,广东的韶关、茂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两地政府以强烈的政治担当,攻坚克难,探索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啃"硬骨头";党员干部团结奋进,发扬"脚上有土、心中有谱"的工作作风,不断增加民生福祉,打破了"邻避"魔咒,推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成为环境敏感项目化"邻避"为"邻喜"的样板。  相似文献   

17.
<正>引言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涉及环境保护的一些重大项目引起的"邻避效应"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邻避事件不断攀升,不仅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而且牵制、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此背景下,如何积极预防、妥善处理邻避事件,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而且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纵观环  相似文献   

18.
垃圾焚烧是目前较为成熟的垃圾处理方式,但是在我国由于公众的邻避心理,垃圾焚烧厂的选址建设常遭到反对和抵制。公众邻避心理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认识上的偏差、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企业信息遮蔽、环境监管不力等。文章分析表明严格标准、强化管理、适当补偿、信息公开和垃圾分类是化解垃圾焚烧邻避心理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随着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公众权利意识增强、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邻避问题常发、易发,邻避效应亦已成为大型民生项目落地的一个瓶颈。通过总结多年来服务陆丰核电项目建设的经验,笔者认为:邻避问题,难解非无解;化解邻避效应,政府重视有可为。具体可归纳总结为"六讲"工作法。一是利弊益害要讲真讲透。出现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PX、垃圾焚烧等环境敏感项目,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因"邻避效应"遭遇问题,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当前我国已进入邻避事件的集中爆发期。"邻避效应"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国家等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也都曾遭遇因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重化工业园区立地选址困难造成的"邻避问题",部分也引发了严重的公共危机事件。研究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对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