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评价瓯江水质污染现状,探讨改善和保护瓯江水质的对策,浙江省温州、丽水两地区环境科学学会于1981年11月11日至15日在温州雁荡山联合召开了“瓯江水质保护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环保、科研、水利、气象、地质、农林、厂矿、大专院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瓯江水系水质监测已经全面展开。目前瓯江水系布设的监测点共有八十四个,每年定期进行水文气象和水质监测工作。瓯江是我省第二大水系,干流发源于浙闽交界仙霞岭的洞宫山,东流经过龙泉、云和、丽水、青田、永嘉、温州市等六个市县,至温州入东海,全长三百七十六公里。瓯江还有小溪、好溪、松荫溪、楠溪四条重要支流。为及时了解和掌握瓯江水质和水质变化规律,保护沿江两百多万人民的饮用  相似文献   

3.
一、概 述 微型动物(主要指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是污水(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生物种群的主要构成部分。它们虽然不是污水生物处理的主角,但人们从运转经验中发现,对微型动物种类和数量的观察可以起到指示生物处理状态的作用。此外,微型动物的存在还能有效地促进活性污泥或生物膜表面活性再生和处理水的澄清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为生物吸附剂,讨论了其对Cu2+的生物吸附规律,并通过酸碱滴定这一表面分析手段,结合相关软件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菌体表面主要的基团种类及数量.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Cu2+吸附的最佳条件是:pH为6、吸附时间为24 h,菌悬液用量和Cu2+初始浓度...  相似文献   

5.
在广州市南沙区水域采集地表水和水生生物样品,对水质主要理化指标、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以及水生生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等进行调查,综合评价了南沙区水域水生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利用不同指标对南沙区水域进行评价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介于贫营养化至中营养化状态之间,水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6.
采用序批式投加剩余污泥方式,连续34d考察了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的污泥减量效果,研究了MBR中微型动物种类与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生物捕食作用对污泥减量效果的贡献.研究发现,MBR中出现密度较高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共13种,其中以红斑顠体虫平均密度最高,达到了338.5个/mL;MBR在运行过程中,MBR内的微型动物呈现出“纤毛虫—轮虫—红斑顠体虫”的演替变化规律;MBR内的污泥减量效果与微型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在试验初始阶段,MBR内污泥质量保持相对稳定,之后随着MBR内红斑顠体虫的快速增殖,开始大量生物捕食其他原生动物和轮虫,MBR内微型动物总量降低,导致试验后期(运行约20 d后)MBR内的污泥质量迅速增加,可见保持MBR内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种类与数量的相对稳定是MBR工艺能够长期实现污泥减量的关键.整个试验期间,向MBR中投加的待处理污泥总量为126.9 g,污泥累积减少量为100.2 g,污泥总减量率为78.96%,其中生物捕食作用引起的污泥累积减少量占总的污泥累积减少量的73.9%,是MBR工艺实现污泥减量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7.
为了获得汞初始浓度、吸附温度以及气氛(O_2、CO_2、SO_2浓度)等不同吸附条件下生物炭的汞吸附特性,对等温和非等温条件下制备的核桃壳生物炭(分别记为WS_(iso)和WS_(var))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分析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表征生物炭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官能团等微观特性,探究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WS_(iso)和WS_(var)孔隙结构及表面化学性质不同,其中WS_(iso)的累积孔体积较大,为0.130 8cm~3/g,WS_(var)的含氧表面官能团数量和种类较多;在相同吸附条件下,WS_(iso)的汞吸附效果整体上优于WS_(var);汞初始浓度、CO_2和O_2浓度的升高会对生物炭汞吸附性能起到促进作用;随着吸附温度和SO_2浓度的升高,生物炭的吸附性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
利用底栖动物研究京杭运河徐州段的水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潘立勇 《污染防治技术》2005,18(4):12-13,37
通过分析京杭运河徐州段4个断面底栖动物的种类、密度,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来研究京杭运河徐州段水质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2种填料作为生物膜载体修复微污染河水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BR),在水温为(19.0±1.5)℃,DO≥4.5 mg/L条件下,比较基于2种生物膜填料(竹丝和空心塑料球)上的微生物对微污染河水中高锰酸钾指数(COD Mn)、总氮(TN)和总磷(TP)等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经过4 h的运行,竹丝作为生物膜载体时,COD Mn、TN的去除分别为17.5%~48.8%和49.38%~70.93%,但TP的去除效果不明显;而基于空心塑料球的生物膜对COD Mn的去除率仅为2.4%~42%,对TN和TP去除效果均不明显。通过显微分析发现,基于竹丝填料生物载体上微生物种类、数量明显多于空心塑料球。  相似文献   

10.
厌氧复合床处理抗生素废水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厌氧复合床处理抗生素废水技术进行了小试研究 (反应器体积 6 2L)和中试研究 (反应器体积 2 2m3 )以及生产性应用 (反应器体积 6 0 0m3 ) ,试验研究与生产性应用表明 ,厌氧复合床具有反应液传质和分离效果好、生物量大和生物种类多、处理效率高和运行稳定性强的特征 ,是实用高效的厌氧生物反应器。  相似文献   

11.
在温室内采用盆栽试验法,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蚯蚓(Pheretima sp.)为试验材料,以菲、芘为多环芳烃(PAHs)代表,在不同初始浓度下,测定试验70d后8种不同处理方式下土壤、蚯蚓和植物体内菲、芘浓度,研究生物因素对土壤中PAHs的降解机制。结果表明:(1)非生物土壤系统对PAHs有微弱的降解作用;(2)各生物因素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PAHs的降解;(3)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系统对PAHs的降解当量最大,明显高于其他土壤系统;(4)不同因素的降解当量不同,其中植物和蚯蚓本身直接作用的降解当量甚微,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最大,微生物次之;(5)不同因素和生物土壤系统对土壤中芘的降解当量均高于菲。因此,增加生物因素的种类和数量,特别是微生物,可促进PAHs的降解,对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的有机物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多级厌氧无污泥返混与多级厌氧有污泥返混系统处理高浓度焦化污水后 ,证明多级厌氧无污泥返混系统 (各步之间没有生物数量的混合 )的性能优于多级厌氧有污泥返混系统 (各步之间有生物数量混合 )。多级厌氧无污泥返混比多级厌氧有污泥返混系统更能抵抗冲击荷载 (pH值高、COD和NH3 N浓度高 )、产生更多的沼气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多级厌氧无污泥返混与多级厌氧有污泥返混系统处理高浓度焦化污水后,证明多级厌氧无污泥返混系统(各步之间没有生物数量的混合)的性能优于多级厌氧有污泥返混系统(各步之间有生物数量混合)。多级厌氧无污泥返混比多级厌氧有污泥返混系统更能抵抗冲击荷载(pH值高、COD和NH3-N浓度高)、产生更多的沼气。  相似文献   

14.
试验对传统两段式生物反应器(TSBR)进行了改进,二段采用生物膜-膜生物反应器(BMBR);在一段HRT=SRT=2.82~4.23h,二段HRT=6.44~9.66h、SRT→∞,每日空曝气8h的运行条件下,对该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稳定后,出水水质稳定,CODc、NH4^ -N和TP的去除效率分别为95%、80%和60%以上,膜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膜污染状态下膜生物反应器(MBR)中混合液污泥和膜丝表面污泥的胞外聚合物(EPS)含量、细菌数量以及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情况。结果表明:EPS主要由蛋白质组成,膜丝表面污泥中的EPS含量较高,高达68.3mg/g;MBR污泥中细菌的数量级基本达109个/g,其中膜丝表面污泥细菌数量较高;MBR混合液污泥和膜丝表面污泥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Weaver指数分别为2.639和2.303,两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系数达到0.833,两者的优势菌均为黄色单胞菌,变形杆菌门和拟杆菌门是膜丝表面种类较多的菌群,可能与膜污染有密切的联系。深入分析膜污染形成原因和过程,对膜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锰酸钾强化混凝-生物铁法处理维生素B1生产废水,确定了高锰酸钾的最佳投加顺序、混凝剂的种类以及两者的最佳投药量,探讨了水力停留时间(HRT)、溶解氧(DO)和pH值对生物铁法处理效果的影响,得到了生物铁法处理维生素B1生产废水混凝出水的最佳工况条件.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工作时COD、SS、氨氮和TN随滤池长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SS的去除主要集中在滤池前部0~1.42 m段;(2)对COD的去除,A段(0.56~2.08 m)起了主要作用,B段(2.78~4.66 m)弥补A段的COD去除效果;(3)氨氮的去除主要发生在2.53 m以后,B段承担了去除氨氮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河流污染状态一般采用化学水质或生物等指标单独描述,目前尚缺少简便易行且可同时从化学与生物角度进行定量描述的指标。针对这一问题,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与呼吸图谱联用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纳污河、自然水体与污水处理厂各处理单元水样的溶解性有机物(DOM)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河流微生物的呼吸特征。结果表明,光谱法可快速对河流有机污染物的种类进行辨别,而呼吸图谱具有识别河流自净能力的特点,其中类色氨酸(T峰与D峰)、类酪氨酸(S峰)、腐殖质(C峰)、富里酸(A峰)是指示不同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呼吸图谱与荧光光谱联用(T峰)可快速对污染程度和自净能力进行区分,从而为河流的管理与自净能力的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城市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可溶性微生物产物(SMP)和胞外聚合物(EPS)的光谱特性和荷电特征,进ー步阐明城市污水生物处理各阶段SMP和EPS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SMP主要含有低激发波长类色氨酸和类腐殖酸,可能还含有高激发波长类色氨酸和类富里酸其中类腐殖酸物质在此过程中逐渐被降解。紧密黏附型胞外聚合物(TB-EPS)与松散附着型胞外聚合物(LB-EPS)主要含有类色氨酸、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此外LB-EPS和TB-EPS还分别含有低激发波长类色氨酸和另一种类腐殖酸(λ_(Ex)/λ_(Em)=(420±425)nm/(470±475)nm)。SMP、LB-EPS和TB-EPS的荧光指数分别为1.78±2.13,1.57±1.68,1.21±1.40其来源分別主要是生物来源、生物来源和陆源、陆源。且LB-EPS的荧光指数在厌氧处理阶段降低表明其所含腐殖质的芳香性增强TB-EPS则相反。三者的Zeta电位值在-11~-24 mV内,且其绝对值随生物处理进行而降低其中TB-EEPS的Zeta电位值变化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生物接触氧化(BCO)+曝气生物滤池(BAF)组合工艺深度处理洗涤剂废水,研究了溶解氧浓度(DO)、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其处理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DO浓度的提高,组合工艺对COD和LAS的去除率都随之增加;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有利于对COD与LAS的去除,最佳停留时间选为21.2h为宜;在BCO段DO为3.0 mg/L,HRT为20.0 h,BAF段DO为4.0 mg/L,HRT为1.2 h的运行条件下,COD与LAS的去除率分别为90.5%和94.3%,出水COD和LAS均能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