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生态持续发展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了南京市1998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认为南京市生态足迹需求对本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不构成威胁,但对全国或全球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南京市生态足迹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对南京市可持续发展状况及程度进行了评价和度量,利用南京市2001年至2003年的相关数据计算分析得出,南京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在逐年下降,人均生态足迹也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能源消费生态足迹在近3年的生态足迹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南京目前的经济发展是以消耗其他区域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为基础的,其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仍然很严重。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贵州省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媛  吴长勇 《生态环境》2011,20(1):102-108
生态足迹是定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分析了贵州省1999—2008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并利用生态足迹指数和生态足迹强度等指标对贵州省1999—2008年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0年来,贵州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99年的2.094 28 hm^2上升到2008年的3.613 48 hm^2;人均生物承载力由1999年的0.785 42 hm^2下降到2008年的0.734 81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1999年的1.308 87 hm^2上升到2008年的2.878 68 hm^2;万元GDP生态足迹由1999年的8.287 91 hm^2下降到2008年的4.111 70 hm^2;生态足迹强度指数由1999年的2.666 46上升到2008年的4.917 61;生态足迹多样性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社会发展指数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发展能力逐年提高,但这是以生态足迹增加为代价的。据此,提出减少了生态足迹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青岛市生态足迹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魏明  王洪军  柳新伟 《生态环境》2006,15(4):761-764
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度量和评价1995—2004年间的青岛市可持续发展程度。结果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岛市的生态足迹显著上升,各类用地都呈现增加趋势,耕地增加程度最大,而水域则表现出不稳定;承载力明显下降,其中主要是耕地承载力下降,林地、水域等其他用地则有相对的提高。生态足迹和承载力的变化造成生态赤字进一步加大。将单位生态足迹内产生的GDP作为生态效率,可以发现青岛市的生态效率呈现增加趋势,表明青岛市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增加。按照1995到2004年的发展趋势,青岛在未来十年的生态赤字将进一步加大,通过科学技术提高生态效率是青岛降低生态赤字的主要途径。文章首次分析了青岛市的生态足迹动态,提出了降低生态赤字的途径,为青岛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地区生态足迹差异的生态适度人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对2006年我国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各省区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带生态适度人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06年我国共有25个省份出现生态赤字,最大赤字省份为卜海,达到1.93.各地区人均生态足迹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生态承载力由东向西逐渐增加,生态赤字由东向西逐渐递减.地区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表现为:西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东部.第二,2006年我国有25个省区出现生态人口赤字.全国的生态适度人口为62482.41万人,赤字人口达到66 648.59万人,赤字人口比例达到51.61%,人口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压力巨大.第三,生态赤字人口在地区间表现为由东向西的递减趋势,东部地区赤字最严重,西部最优.  相似文献   

6.
熊鹰 《生态环境》2012,(10):1683-1688
生态足迹是定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了定量评价湖南省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动态变化,利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分析了湖南省1998--2006年间的生态足迹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湖南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98年的1.2441hm。上升至2006年的1.637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8年的0.4819hm^2减少为2006年的0.4556hm^2,人均生态赤字由1998年的0.7622hm0上升到2006年的1.1821hm0。生态赤字逐年提高,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区域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生态足迹供需结构分析表明,湖南省人均生态足迹供需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其需求以草地、耕地是构成湖南省人均生态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人均生态足迹的30.11%~37.34%以及29.83%-33.53%,其次是化石能源地(17.60%~22.85%)。而供给以耕地为主,占人均生态承载力的51.02%~53.23%。研究期间万元GDP生态足迹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表明湖南省的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同时根据生态盈亏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湖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和资源分布特点,探讨了降低和消除区域生态赤字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生态足迹时间维动态分析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指标和方法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以广东省为案例,对广东1990年至2002年时间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3年来,广东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不断增加,人均生态足迹从1990年的1.253hm^2增加至2002年的1.784hm^2,增加了42.38%;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从0.817hm^2增加至2002年的1.393hm^2,但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下降。横向比较分析表明,广东200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636hm^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8hm^2),同时也处于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2.0hm^2)的范围,但超过中国人均生态承载力水平(O.681hm^2);人均生态赤字(1.246hm^2)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0.8hm^2)。因此,广东虽在全球尺度处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但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甚高。  相似文献   

8.
尹科  王如松  姚亮  梁菁 《生态环境》2012,(3):584-589
近年来,生态足迹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度量工具之一,获得了广泛关注。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生态足迹核算方法及其应用特点和趋势,结果表明,(1)在核算方法上尚存争议,目前主要的核算方法有3种:传统土地足迹法;能值足迹法;投入产出足迹法。(2)从静态足迹核算朝时间序列足迹分析和动态情景足迹预测演化。(3)尽管在各个尺度上都有应用,但生态足迹目前仅被看作是交流工具,用于决策分析的意义不大。拓展其在企业及其产品系统的应用,将是其应用价值体现的一个突破口。(4)生态足迹作为一系列指标的一部分时,发挥作用更大。(5)生态足迹应加强与现有核算体系(如GDP)的衔接,增加其被决策者接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生态足迹方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中部6省大区域框架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中部6省1989—201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部6省1989—2011年的生态承载力较为平稳,其中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4省的生态承载力略有上升,而山西、安徽两省的生态承载力有下降趋势。中部6省的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消耗远大于生态系统本身的承载能力,并且这种差距正在不断增大,导致生态赤字不断增大。考察期间,山西省生态赤字的绝对值最小,平均生态赤字为0.49 hm2 cap-1,湖北省生态赤字最大,平均值为1.15 hm2 cap-1,其次为河南和湖南,生态赤字增长最快的是山西省和河南省,增长倍数分别达到了7.38和4.27倍。中部6省6种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态足迹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平均来看,6类生态生产性土地在中部6省总的生态足迹中所占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耕地、化石能源地、草地、建筑用地、水域、林地。耕地生态足迹是生态足迹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总的生态足迹中所占比重最大,中部6省耕地的生态足迹时间序列数据比较平稳,在考察时间内从1989年的0.4241上涨到2011年的0.5851,上升趋势较平稳,但由于耕地生态足迹所占比重大,尽管增长速度缓慢,但对中部6省生态足迹总的影响较大。建筑用地和林地生态足迹虽然增长幅度较大,但由于基数小,因此建筑生态足迹和林地生态足迹对中部6省生态足迹总的影响较小。草地、水域和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足迹基数大,增长幅度也大,加上耕地生态足迹,共同决定了中部6省人均生态足迹的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1995-2004年河北省生态足迹分析与生态恢复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太忠  范勤  李秀荣 《生态环境》2007,16(2):609-612
生态足迹从具体的生物物理量角度研究自然资本消费的空间,为核算地区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提供简明框架,进而可判断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河北省正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在绿色战略问题上还面临一些难题。文章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河北省1995—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算,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结果表明,10年间河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增长率达47.9%,赤字增长率达58.5%,人类负荷超过其生态容量,生态承载力严重不能满足生态足迹的需求,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从而加深了对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认识,对生态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河北省生态恢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en important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degree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with regard to resource depletion and to analyse influential factors to asses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ries to assess ecological security in Chongqing while investigating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Calculations of the consumption footprint, production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pacity for Chongqing from 1996 to 2007 based on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approach were carried out. An ecological security index was also calculated from these result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security were analysed using factor analysis. Both th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footprints present an upward trend, contrary to the gradually decreasing trend of ecological capacity. In addition,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index shows that Chongqing has deteriorated from a level of less risk to that of risk. Facto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could primarily be ascribed to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industrialisation. With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isation, appropriat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ecosystem in Chongqing so a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limitations of the methodology are also discussed and areas that require further research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2.
区域生态安全:概念及评价理论基础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区域生态安全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在自然及人类活动的干扰下,区域内生态环境条件以及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对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并且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能够不断得到改善的状态。指出生态安全评价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其评价理论基础涉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时空论和系统工程论等;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两者具有内涵和目标的一致性;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的目的就是平衡人类的自然资源利用与生存环境质量需求的矛盾,保证生态系统在持续安全的状态下提供服务;应用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补充和完善生态安全评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强调研究对象的时空性和研究方法的系统性。多学科整合能更好地指导区域生态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13.
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建格 《生态环境》2012,21(4):786-792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约束因素,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面临威胁,修复自然生态创伤,实施生态补偿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些生态补偿关键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热点,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核算、生态补偿的对象、标准、途径与方法,以及资源开发和重大工程活动的生态影响评价等。总结了国内外生态补偿相关研究成果,并进行综述,为开展生态补偿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飞  宋玉祥  刘文新  侯伟 《生态环境》2010,19(3):718-723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方法、生态承载力分析方法分析了辽宁省1998--2007年十年期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辽宁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98年的2.9187上升到2007年的4.3578,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8年的0.6676下降到2007年的0.6520,生态赤字逐年增加,生态系统处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状态之中;万元GDP生态足迹始终处于下降的趋势,表明辽宁省对区域生物生产面积利用效率逐年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提高的空间;从供需结构分析,辽宁省土地供给以耕地为主,但是从消费结构来看以化石燃料土地为主。  相似文献   

15.
Studying eco-sustainability of tourism areas is par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tourism areas, the ecosystem comprises both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human system. The environmental system is basically physical, whereas the human system, consisting of both tourists and residents, is the dominant factor driving ecosystem change. If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tourists and residents exceeds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environment, which is the ecological threshold of eco-sustainability in the tourism area, then th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stability of the environment will degenerate. Hence, eco-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of tourism areas should be based on analys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luence of tourists and residen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Using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s, we developed and applied a synthetic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eco-sustainability of tourism areas in Lijia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China, to conduct a quantitative spatial assessment for 2001. The eco-sustainability of Lijiang was high, with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s in eco-sustainability among 24 towns in the region because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socioeconomic status,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el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