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针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植物选择不当、景观效果差、养护成本高等问题,提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选择方法。以北京地区草本植物为例,根据GSI设施结构、功能特征拟定植物基本属性指标,建立植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30种常用草本植物进行评分分级,筛选出与设施功能相适应的植物种类;并探讨了草甸型植物景观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前景及设计方法,为高效益、低成本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及其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城市的发展及人们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景观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引起更多关注,景观水体治理工作迫在眉睫。本文着重分析了城市景观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危害,提出针对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的控制措施:补水水源控制、雨水污染控制、强化水体自然净化、建立生物净化生态系统等方法,以满足对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控制的要求。同时指出针对不同的受污染的景观水体,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才能获得满意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现有绿地景观格局优化方法,存在梯度变化不规律、边缘斑块密度不均等缺陷.针对该问题,提出基于窗口移动法的新型城市建筑周边绿地景观格局优化方法,通过确定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以边缘斑块密度、梯度、绿地景观格局化指数为绿地景观格局化指数,确立研究方法.模拟研究环境设计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格局优化方法可改善城市建筑周边绿地景观格局梯度变化不规律问题;在特定空间分布状态下,还可避免边缘斑块密度不均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4.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设施,能够减少径流雨水的产生、外排以及发挥净化作用,但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种类较多,设施的控制效果及适用条件不一。为便于海绵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验收、考核及监测评估,提出了"海绵当量"的概念以及典型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海绵当量的计算方法,并以北京典型片区为例进行应用验证。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为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优化及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齐小天  张质明  赵鑫  胡文翰  刘迪 《环境科学》2022,43(3):1500-1511
径流污染控制是当前城市水环境保护的难题,识别径流污染物入河风险是提高污染控制效率的关键.将景观格局与过程相结合,借助景观指数和最小阻力模型,提出了降雨径流污染风险识别和治理方法.计算得到研究区主要河段的降雨径流污染格局、过程和综合风险指数;并计算出以耕地、城镇建设用地和交通工矿用地为"源"产生的风险路径分别为256、1...  相似文献   

6.
针对咸阳市地铁建设对城市环境景观的影响分析,主要介绍了地铁线路的建设,主要包括地铁一号线3期工程和地铁十一号线,探讨了咸阳市地铁建设施工期对城市环境景观的影响,主要有对城市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给城市环境带来噪音与振动污染、对城市水土流失和地下水污染和对地铁施工和城市建设,最后对咸阳市的地铁运营期对城市环境景观的影响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改善城市交通状况,集约城市空间,优化城市结构;节约土地资源与减少能源消耗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7.
通过大庆油田景观生态现状调查,分析存在的景观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景观生态规划目标和原则,综合考虑油田生产设施用地、城镇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湿地以及未利用土地等因素,制定以土地利用类型、方式、强度和布局调整及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规划措施,旨在维护油田景观生态格局在区域背景下的功能和结构的完整和健康,强化景观生态系统生物生产、环境服务和文化支持的功能,实现油田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樊荣  赵琦  李军  刘康  胡晓兰  张成君 《环境工程》2013,(Z1):632-636
为了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运用环境景观格局综合评价方法,对西成客运专线西安至江油段铁路段划分出9个不同的生态环境类型。西城客运专线铁路的修建对沿线的耕地和林地影响较大,对水地和草地的影响较小,是西成客运专线施工和后期生态恢复中主要评价和研究的内容。环境景观综合评价表明,横贯中国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的西城客运专线的修建对沿线景观环境影响程度较轻、铁路与沿线景观较为协调,表明西城客运专线设计比较合理。同时,评价的结果也说明,采取恰当的工程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六环内绿色空间滞蓄雨水径流功能的变化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彪  王硕  李娜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9):1461-1471
面对日益频发的城市内涝问题,科学认识绿色空间控制雨水径流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北京市六环内区域为研究区,评估了2000-2010年绿色空间滞蓄雨水径流的功能及其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0年北京城市绿色空间减少198.49 km2,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荒草地面积减小,五到六环内绿色空间缩减最为严重,且最大斑块指数(LPI)和聚集度指数(AI)均减小,景观破碎化趋势明显。绿色空间夏季滞蓄雨水径流量由2000年的1.32×108 m3增加到2010年的1.46×108 m3,但雨水滞蓄率相应地由23.43%下降到16.89%,这与绿色空间面积减小和景观格局变化有关。此外,五到六环内绿色空间滞蓄雨水径流能力最高,滞蓄率高达22%~32%,且逐年呈降低趋势;二到三环内绿色空间滞蓄雨水能力最低,需要重点加强暴雨内涝防治。这主要与不同环路内绿色空间的面积和斑块连通性有关。因此,建议优化调整北京市六环内绿色空间的组成结构和景观格局,充分发挥其滞蓄雨水径流功能,以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相似文献   

10.
龙门石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景观环境影响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2002年洛阳市对龙门石窟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从整治前后规划指标、景观指标、环境质量指标、环境感应等指标变化分析,认为龙门石窟旅游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产生了较好的环境景观效益,对龙门石窟文物保护,提高文物品位,发展当地旅游经济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市排水系统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的关键,是污水处理保护水资源和改善环境的必要手段。而排水体制的选择需要结合当地的城镇及工业企业的规划、环境保护的要求、污水利用情况、原有排水设施、水质、水量、地形、气候和水体等条件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的急剧加快使得中国城市饱受暴雨侵袭的困扰。传统的排水机制是雨水排得越快越好,这就需要加大排水管径、增加排水泵站等,因此更多的的成本和更大的地下空间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雨水完全可以成为资源,而不是污染源。基于以上事实,低影响开发(LID)技术被提出并正在成为城市雨水系统发展的趋势。LID技术从源头减少并延迟暴雨径流和峰值,使开发后的城市水文循环接近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状态。而基于LID技术的绿色水基础设施如雨水花园、透水性铺装、植被浅沟和景观雨水调蓄池等正在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城市,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技术十分成熟。中国起步较晚,只有少数发达城市进行了LID技术的尝试。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LID技术必将得到推广和应用。可以将LID技术与现有的雨水处理设施相结合,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雨水系统。  相似文献   

13.
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基础设施途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待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该研究放弃了就事论事的单一分析和工程途径,而是提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依靠综合、系统的途径,即: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来整合相关的生态过程与景观结构。以山东东营市为例,论文提出从3个步骤来实现综合问题的综合解决:①通过德尔菲法实现问题的综合与多目标的确定;②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综合地解决以水为核心的多个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多个目标;③评价生态基础设施对解决多目标问题的作用和效益,并为修正方案提供依据。文章在区域、城市和场地3个尺度上,提出解决东营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基础设施实施战略。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nvironmental burdens due to the provision of potable water and sanitation in the eThekwini Municipality (Durban), South Africa. This was achieved by employing LCA studies for the individual parts of the urban water system (impoundment, water treatment, distribution, collection, sewage treatment and water recycling).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individual LCAs a base case was constructed.For the provision of potable water and sanitation to new customers, which have not been previously served, two different scenarios (200 000 new customers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with waterborne sewage and in a peri-urban environment with on-site sanitation) and three different options (maximising use of existing assets, recycling water and building new infrastructure) were considered and analysed. With regard to the impact scores calculated for both scenarios (urban and peri-urban), the recycling of water is followed by maximising the use of existing assets as the most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op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infrastructure carries a higher environmental burden and the use of bottled water for drinking (an additional scenario) carries the highest environmental burden.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沈阳市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沈阳市"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情况,同时结合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了沈阳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情况,从城区职能调整、产业布局调整、城市空间拓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4个方面论述了城市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布局规划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许多城市发展的目标取向。与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相比较,我国的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思路、设计方法和管理机制尚在探索之中,需要多学科专家的积极参与,并力求理论和实践的新突破。为此,本刊编辑部组织了“生态城市建设”专家论坛,现将7位专家分析入理、颇有见地的精彩观点整理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中小城市污水排水问题,进一步加强城市排水管理,改善城市水环境,杜绝雨污混排,提高污水处理率,分析和探讨了中小城市在污水排水系统建设、管理、维护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排水法规不健全、污水管网不完善、雨污分流难、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加强排水制度建设、加快排水设施的建设、加强排水管理、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差距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比较分析了中国城市与农村在环境保护上的主要差距,并探讨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对策。结果发现:自1998年以来,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中近52%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与农村环境卫生投资差距平均为6~10倍,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市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差距平均为35~59倍,生活垃圾处理差距为7~17倍,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差距基本符合东中西部逐渐扩大的趋势;此外,乡镇环境保护机构仅占环保机构总数的4%~15%,乡镇环境保护人员仅占1%~4%,其中东部、西部和中部乡镇环保机构与人员所占比例均依次减小。因此中国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存在巨大差距,亟需在城乡功能的合理定位、创新城乡环保政策、统筹城乡环境建设与管理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