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脆性理论的灾害作用下生命线系统耦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承灾能力主要看其基础设施的承灾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命线系统的承灾能力。在分析评价生命线系统承灾能力时,不仅要考察复杂性、均衡性和可靠性这些网络特征,还要考虑各子系统间的关联性。这种关联对生命线系统整体的承灾能力有削弱作用。根据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思想和脆性联系熵的方法,提出了用系统综合脆性联系熵来反映和评价生命线系统整体的关联特性,并通过判断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量化了生命线系统整体的易损性。经耦联关系分析和计算,灾害破坏下,从生命线系统相互作用来看,电力系统受其他子系统的影响最大;而由于供水系统的关键性和其影响方式的不确定性,灾后首先要恢复的是供水系统的工作或供给。证明了该方法为优化系统组织管理、控制灾后的修复工作和协调子系统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城市综合承灾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灾害对城市的作用方式和城市的受灾反应都是不同的,但其不同点系存在于某些特定方面,而从宏观和本质上来看,城市对灾害的反应是有很大共性的,找出并掌握这些共性,也就抓住了城市综合灾害管理的核心和实质.鉴于以往在城市灾害研究中涉及的定义、研究内容和范围的不明确,首先进行了分析比较,给出了明确的划分,并提出用"承灾能力"来"统摄"全局,按照面对灾害作用下的逻辑和时间顺序,通过对城市功能的分析,提出由防灾能力、抗灾能力、救灾能力和恢复能力作为城市承灾能力的组成部分,并按照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三大功能分别设置了各种能力的评价指标.通过数据搜集和分析,先后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区间数的模糊可变识别方法得出了全国省会城市和包括4个直辖市在内的共29个城市2003年的城市承灾能力对比结果.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大城市的综合承灾能力普遍较弱,亟待加强防灾减灾建设.  相似文献   

3.
张明媛  刘妍  袁永博 《灾害学》2012,(1):135-138
城镇灾害的多样性、频繁发生与其造成的各种损失和破坏的严重化趋势,已经对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构成重大威胁。城镇应对灾害的预测、防御、救助及灾后恢复的综合能力,直接决定了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建立了基于城镇社会、经济和环境属性功能的城镇综合承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可变模糊聚类方法,通过指标权重、相对隶属度与聚类中心之间的动态迭代,得到了更为合理的样本城镇的防灾、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能力相对比较结果。与已有研究相比,可变模糊聚类在综合评价问题上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更客观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农田承灾力综合评价与分区: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地域辽阔,耕地面积大,农田承灾能力各地差异明显。本文从建立农业承灾力的评价模型入手,选择参评因子,划分评分标准,计算综合指数,确定地域等级。作者以河南省为例,通过调查与分析,分别对全省各县(市)进行系统计算,最后进行分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5.
山区沿河公路地质风险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远川  陈洪凯 《灾害学》2012,27(3):6-11
根据山区沿河公路灾害的特点,将以岩土介质为主的传统地质灾害类型和水沙介质灾害类型整合,提出了“广义地质灾害体”的概念,并以介质组成为标准进行了广义地质灾害体分类.在孕灾环境评价和致灾因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地质灾害体的孕灾环境与致灾因子异相耦合发育机理.基于公路承灾体健康的理念,认为公路承灾体易损性主要受控于公路结构本身的健康性态,采取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技术措施使结构健康复原是工程性减灾措施的目的.将公路承灾体类型分为结构性承灾体和功能性承灾体两类.提出了公路地质风险的耦合对抗形成机制,即公路地质风险是广义地质灾害体危险性与公路承灾体易损性之间时空耦合对抗的结果.认为地质风险评估是关于多因素非线性灾害风险系统的预测评价问题.根据地质风险形成的耦合机制,提出了采用解耦措施来逆向控制公路地质风险形成演化过程的减灾思路.针对山区沿河公路,给出了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广义地质灾害体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到地质风险评估的思路与一般函数表达式.  相似文献   

6.
模糊综合评判区域承灾体脆弱性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灾害的后果是由致灾环境的危险性和承灾体的脆弱性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承灾体的脆弱性研究对灾害理论以及减灾政策的确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承灾体脆弱性等级评价是该研究的基础和关键,本文建立了区域承灾体脆弱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相似文献   

7.
关于雾灾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首先,基于灾害系统的理论,构建了雾灾灾害系统模式和灾害链模式,提出了以机场和高速公路为承灾体的雾灾灾害链.其次,构建了雾灾承灾体脆弱性评价体系和模型,并对中国雾灾脆弱性分省区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雾灾脆弱性高值区是上海、北京、天津3市;次高值区是江苏、山东、海南、广东等省.最后,以2002年12月的一次大雾天气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着重对机场客运的雾灾灾情进行了评估,以期为雾灾损失厘定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建立城市自然灾害承灾能力指标的思路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冯志泽  胡政 《灾害学》1994,9(4):40-44
本文论述了城市承灾能力的含义,分析了我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以及承文体的类型和致灾因素,探讨了城市承灾能力指标,为城市承灾能力综合评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构成城市综合承灾能力的防灾能力、抗灾能力、救灾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是相互联系的。城市综合承灾能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利用灰关联熵方法,分析了某城市各种承灾能力的关联性大小,以及综合承灾能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强度。但关联性强,却不能说明协调得就好。因此,又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思想,分析了城市综合承灾能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关系,发现城市综合承灾能力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滞后性。分析得出该滞后性存在的原因后,通过对序列进行时间平移,证实了对滞后性原因的判断,并提出了加快加强城市综合承灾能力建设的建议,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风沙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考虑到风沙灾害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风沙灾害天气有关,还与其影响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有关,因此本文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以承灾体指数C11和灾次指数ZC的变化分析了塔里木盆地风沙灾害的空间分异规律。从Zc的变化规律看,基本为由荒漠区向草原牧区、农牧交错区到农区的递减走势;从CH的变化看,基本以库尔勒市、阿克苏市和喀什市为三个中心向四周递减的变化趋势,说明CH和Zc指数在空间分异上存在明显的错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风沙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它能综反映一个研究区的风沙致灾强度和承灾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南部以和田为中心的区域是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和沙尘暴的起源地,而盆地中最大的城市——喀什市和最大的农业县——萨车县则是风沙灾害危险性最高的地区。这一结论与塔里木盆地风沙灾害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说明用危险性指数Dx来表示研究区的风沙灾害危险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