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有机锡化合物对底栖动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有机锡化合物的摇蚊幼虫等4种底栖动物的急性毒性作用,包括致死浓度(LC)和致死时间(LT)。结果表明:①3种丁基锡化合物的毒性依次是三丁基锡(TBG)>二丁基锡(DBT)>单丁基锡(MBT)。②TBT对羽摇蚊幼虫的24hLC50为26.86×10^-9;对六附器毛突摇蚊幼虫的24hLC50为241.55×50-9;对苏氏尾鳃蚓的24hLC50为145.55×10^-9;对霍甫水丝蚓的24hLC  相似文献   

2.
ZIC—ⅡA型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地面水中阴离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锐  顾大钧 《云南环境科学》1999,18(1):59-60,26
单柱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地面水中F^-、cl^-,NO^-3-N、PO^3-4、SO^-24阴离子。以0.3M碳酸氢钾、0.24M碳酸钠缓冲液为淋洗液,在PH=4.0。流速为2ml/min的条件下,测得各阴离子检出限,线性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3.
甘海南  李善平 《轻工环保》1999,21(4):13-14,2
淀粉生产废水显酸性,是以SO^-23,SO^-24为代表,当SO^-23和SO^-24的含量分别超过200-300mg/l时,就会对甲烷菌产生抑制作用,影响厌氧生物效果。本文就采用UASB,SR,CASS生物脱硫技术治理淀粉生产废水,提高UASB的处理能力作扼要介绍,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稀土金属离子对梨形四膜虫的24小时生长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4种方法(细胞直计计数法、中性红试验、重蛋白及核酸含量测定)研究不同浓度稀土金属离子La^2+、Sm^3+、Y^3+、Gd^3+处理24h后,对梨形四膜虫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浓度时La^3+、Sm^3+、Y^3+,对四膜虫具有刺激生长的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4种稀土金属离子均表现出毒性效应;高浓度时,抑制生长艇特别明显。计算La^3+、Sm^3+、Y^3+、Gd^3+的半数抑制浓度(IC  相似文献   

5.
辽东湾海冰中微生物的分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报道了辽东湾4个采样点海冰样品中异差细菌异养真菌、粪大菌群等微生物的分离,并用海水和淡水培养基分别对其进行了菌数分离比较,同时还对其中两个采样的冰下水与沉积物样品做了分离对照。结果表明,海冰(化冰水)样品中异养细菌的丰度为:10^3-10^5CFU/dm^3,异养真菌为:10^1-10^2CFU/dm^3;弧菌为;〈10^2-10^3CFU/dm^3;石油烃降解菌为:10^2-10^4CFU/  相似文献   

6.
硒与氟离子对美丽猛水蚤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为了探讨硒氟共存的毒性变化机制,按硒与氟离子1:10、1:20、和1:30三个浓度配比进行硒与氟对美丽猛水蚤的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硒与氟对美丽猛水蚤的单一毒性:96h Se^4+LC50为9.2(7.4-15)mg/L,96h F^-LC50为290(284-296)mg/L;硒与氟的联合毒性为拮抗作用,美丽猛水蚤是毒物联合毒性研究的优秀实验生物,毒性单位法及相加指数法都是测定水中毒物联合毒性  相似文献   

7.
焦化废水中解氰细菌的分离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被氰化物长期污染的太原某焦化厂-曝活性污泥和黄血盐工段废水中,用浓度梯度法分离选育耐CN^-性较高的12个菌株中,选出6个菌株,并进行CN^-降解率的测试,结果表明,顺24℃,菌株007号、012号及1^#混6h的CN^-降解率达80%以上;若进水CN^-浓度为40mg/L,水力停留时间8h,出水CN^-下降到0.5mg/L,达到污水排放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8.
钟晋贤  刘晔 《环境科学》1996,17(2):64-65
用Tenax作为吸附剂捕集大气中的痕量溴甲烷,用气相色谱法和光离子检测器,对其进行检测,相对偏差为0.0521,最小检测限为10pg,室内外大气中的浓度分别为24×10^-12(V/V)和77.4×10^-12(V/V),污染在10^-11(V/V)水平。  相似文献   

9.
用苯及其在生物体内代谢物酚,醌处理大鼠,24h后取基肝、肾、肺、脾诸组织,用^32P后标记方法测4种器官中DNA加合物含量。其结果是:在上述各器均发现有DNA加合物的形成,4咱器官中总加合物量值对苯、酚、醌依次为9.18-89.13、20.8-243.8、53.1-308.9加合物/10^8正常核酸,3种系列化合物对大鼠4种器官中DNAL中合物形成能力依次为醌〉酚〉苯。而大鼠中4种器官对同一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磁场对紫色非硫光合细菌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并比较磁场作用下紫色非硫光合细菌(PSB)自然细胞和固定化细胞的某些性质。结果表明在最佳磁场作用下2种细胞的热稳定性、pH稳定性良好。与不加磁场一样,最适温度为30℃-40℃,最适pH值为8,但自然细胞脱氢酶活力比对照组提高10%-20%,固定化细胞提高20%-30%。磁场使细胞对金属离子(Fe^2+、Mn^2+、Mg^2+)敏感性增加。2种细胞最佳磁场值不同,固定化细胞在最佳磁场作用下在4℃  相似文献   

11.
王斌  余刚  黄俊  胡洪营 《环境科学》2007,28(8):1774-1778
应用种间相关估算(ICE)方法预测50种硝基芳烃缺失的生物毒性数据,对通过ICE计算获得的各种生物毒性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计算综合毒性因子(ITI),进行综合毒性评价.结果表明,除了黄瓜种子发芽抑制毒性以外,其他各种生物毒性都在1%的显著水平上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硝基芳烃的这些生物毒性机制基本相似,因此应用ICE方法预测其毒性数据是可行的.QSAR分析表明,ITI与分子最低未占轨道能Elumo有显著的相关性,r=0.869,表明亲电反应性是硝基芳烃的各种生物毒性所综合反映的主要致毒机理.基于ICE和PCA方法计算得到的ITI与基于QSAR和PCA方法计算得到的ITI的大小趋势具有一致性,ICE与PCA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以成功地评价和预测硝基芳烃的综合毒性.  相似文献   

12.
氯代苯类化合物对江水细菌的毒性及QSAR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细菌生长抑制实验,测定了18种氯苯类化合物对长江水中混合细菌的毒性,得到24 hIC50值,-1gIC50为3.65~4.32,其中,毒性最弱的是氯苯,毒性最强的是1,2,4-三氯苯.选用分子连接性指数法对毒性数据进行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研究.结果表明,氯苯类化合物对江水细菌的毒性与苯环上取代基的种类、数目和位置有关,价分子连接性指数0XV和7XCHV能够很好地描述氯苯类化合物对江水细菌的毒性.方程-1gIC50=0.8390XV-25.3727XCHV+0.802的稳健性很好,该模型的预测值与毒性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948.   相似文献   

13.
为了预测非反应性麻醉型化合物对发光菌的发光半抑制浓度,评价该类化合物的毒性效应,采用独特的二维HQSAR分析方法,根据分子碎片的类型,将分子结构转变成具有特征的分子指纹,并用数字进行标记。这些标记出的数字作为QSAR的描述符,经过偏最小二乘法计算,建立起化合物结构与生物毒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由此所获得的HQSAR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也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即-1g_(pre)EC_(50)=0.311 0.929(-1g_(exp)EC_(50))(n=13,r=0.964)。这一模型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二维QSAR模型,其结果可以为定量评估同类化合物的生物毒性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藻类生长抑制实验测定了苯酚、2,4-二氯酚与6种苯胺衍生物对斜生栅列藻的单一毒性和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得到化合物单独存在时的半抑制浓度EC50和共存时的半抑制浓度EC50mix。采用毒性单位法、相加指数法、混合毒性指数法和相似性参数法进行联合毒性评价,结果表明:苯酚+2,4-二氯胺、苯酚+二苯胺及苯酚+苯胺等毒性混合时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而其它二元混合物采用不同方法评价联合毒性结果有差异。当苯酚与苯胺按照不同毒性配比混合时(1︰4,4︰1,1︰1,2︰1),表现为协同作用。以辛醇/水分配系数法为结构描述符,分别建立了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结果表明,苯酚、2,4-二氯酚与苯胺类化合物对斜生栅列藻的毒性主要与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分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硝基芳烃为衍生物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硝基芳烃类衍生物进行半经验分析轨道MNDO计算 ,求得全优化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发现硝基氧原子的电荷平均值Q以及分子的LUMO能级值ELUMO与实验毒性呈线性相关 ,其多项式相关方程为 :-lgEC50 =9.1 0 7+1 9.54Q - 0 .996ELUMO,r=0 .949,F=1 0 .2 7(>F0 .0 0 1 )。无论从相关系数 ,还是从显著性检验看 ,-lgEC50 与Q和ELUMO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并由此推测硝基芳数落向藻类细胞膜内的扩散过程及其随后与亲核基质相作用形成负离子自由基代谢产物的过程是其藻类致毒作用的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16.
用QSAR模型预测苯酚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苯酚与11种取代苯酚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和毒性单位比为1:4,1:1,4:1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采用相加指数法对联合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苯酚和取代苯酚的二元混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作用以相加作用为主.在此基础上,根据12种苯酚类化合物的单一毒性建立了QSAR方程: -lgEC50=6.158-0.279pKa,对混合物中取代苯酚的毒性进行了预测,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用电性拓扑态预测苯砜基乙酸酯对发光菌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电性拓扑态(Electrotopological State, E-state)指数模拟分析了a-取代苯砜基乙酸酯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15min-EC50, mmol/L),构建了一个4变量QSAR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R2adj)和标准偏差(SD)分别为0.944和0.062,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和可靠性.模型分析表明,砜基和酯基是该类化合物的活性中心;化合物的疏水能力以及化合物与受体分子间的偶极/极化作用和氢键效应对化合物毒性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氯代芳香化合物生物降解性能与其化学结构的相关性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应用结构-活性定量关系研究方法,对氯代芳香化合物的好氧生物降解性能与其化学结构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受试物的好物降解速率常数与4个高阶分子连接性指标及取代基电子效应数为结构参数的定量关系,分析表明,有机物取代基的电性能数和空间构型是影响受试物好氧生物降解性能的2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Predicting the logarithm of hexadecane/air partition coefficient (L) for organic compounds 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fate of organic compounds and developing prediction models with polyparameter linear free energy relationships. Herein, two qua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QSAR) models were developed with 1272 L values for the organic compounds by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LR)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algorithms. On the basis of the OECD principles, the goodness of fit, robustness and predictive ability for the developed models were evaluated. The SVM model was first developed, and the predictive capability for the SVM model is slightly better than that for the MLR model. The applicability domain (AD) of these two models has been extended to include more kinds of emerging pollutants, i.e., oraganosilicon compounds. The developed QSAR models can be used for predicting L values of various organic compounds. The 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organic compound and the hexadecane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L value of the compound. These in silico models developed in current study can provide an alternative to experimental method for high-throughput obtaining L values of organic compounds.  相似文献   

20.
卤代酚类物质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及构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选取 7种卤代酚类化合物 ,在对鲤科金鱼进行 4 8h急性毒性试验的基础上 ,同时主要研究受试化合物对金鱼肝脏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活性的变化 ,并对急性毒性进行定量结构 活性相关 (QSAR)分析 .结果表明 ,半致死浓度的对数值与化合物分子的辛醇 水分配系数 (Kow)、最低空轨道能 (Elumo)有较好的相关性 .在实验浓度下 ,7种化合物对金鱼肝脏 3种抗氧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 ,随着浓度的升高基本呈现先激活后抑制的趋势 ,因此金鱼肝脏中SOD、CAT和GSH PX的活性作为水生生物在水环境中受到污染胁迫的大分子水平的生物标志物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