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引言控制害虫对保证人类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和控制疾病保护人们的健康这两个重要问题关系密切。尽管通过农业管理和采用其他非化学方法已有效地消灭了许多作物害虫,但近三十年来采用农药控制害虫的方法仍然不断发展。农药主要用于保护农作物,而近来除莠剂、灭菌剂及其他农药的应用发展很快,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在很多情况下,应用这些农药无疑对控制害虫起着巨大  相似文献   

2.
1.介绍农药用于杀灭值物和动物不欢迎的害虫,这些害虫会引起植物、动物或人类的不适、伤害、破坏或疫病。农药的不同形式包括各种杀真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杀线虫剂、昆虫生长抑制剂、熏蒸剂和防护剂。导致农用化学品使用迅速增加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是:①世界人口的增加;②对原材料、工业品、水、能源和居住面积需求的增加。在发展中国家,农药已变得如此重要,以致其使用内在地关系到公共健康管理(尤其在疟疾等疾病是地方性流行病的热带地区)和工农业技术的改进。事实上,这些化学品的使用预计将持续到合适的代用品出现时。  相似文献   

3.
减少环境污染应积极推广有机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带来了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给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克服观代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应积极推广有机农业。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有机农药对土壤、水体、大气等自然环境的污染 ,对食物链和人类的影响 ,详细阐述有机农药动物降解、植物降解、微生物降解、根际环境降解等几种主要生物降解方式的机制和原理 ,提出建立健全行业管理体制 ,调整农药结构 ,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等几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环境农药激素污染与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匡少平  张书圣 《环境保护》2002,(7):25-26,41
农药激素在环境中的残留可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严重损害动物和人类的生理、生殖机能,其危害具有持久性。为了控制农药激素污染的进一步扩展,应对已污染的土壤采用生物技术及时修复,同时加强农药管理,发展生态农业。广泛开发、生产和使用生物农药,减少或完全淘汰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是一项有效防治环境农药激素污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浅谈有机农药的污染和生物防治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有机农药对土壤、水体、大气等自然环境的污染,对食物链和人类的影响,详细阐述有机农药动物降解、植物降解、微生物降解、根际环境降解等几种主要生物降解方式的机制和原理,提出建立健全行业管理体制,调整农药结构,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等几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使用农药作为防治病虫等生物性灾害的强力手段,可溯至公元前应用天然性的矿物和植物作为原始农药,防病治虫杀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米勒(Maller)氏发现 DDT 的杀虫效能,标志着植保工作的重大进展,开拓了人工合成有机农药的新领域,防治技术逐渐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近三、四十年来,化学农药对控制病虫草害,防治传染性疾病的媒介昆虫,以保证农业丰收和增进人类健康,起了巨大的作用。随着农药的广泛应用和科学技术的进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各大水系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微生物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水体微生物污染也一直是美国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其在长期防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通过分析美国水体微生物污染的现状及其在法律标准、工程治理、科学研究、公众参与方面的经验,提出完善法规标准、加强政策引导、推进与常规污染物协同控制、开展微生物污染源解析研究、推动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重金属污染来源及污染现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自然界的重金属主要分布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来源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我国部分区域农业环境逐渐恶化,很多地区受到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已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10.
蜗牛是软体动物,以吃植物的表皮和嫩叶为生,尤喜食棉苗、蔬菜、三麦的嫩叶,是农业上的主要害虫之一。长期以来对付它的唯一办法就是喷撒农药进行毒杀,但效果总不理想。一是蜗牛有硬壳保护,农药不易喷撒进去,二是常喷撒农药会污染农业环境。最理想的办法是采用生物防治法,以虫治虫。可蜗牛的天敌一直无人知道,直到1991  相似文献   

11.
农药是一组化学品的代名词,在战胜农业病虫害和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农药包括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杀软体动物剂、灭鼠剂和选用于杀灭其它病虫害的化学品。它们的品种很多,性质各异,有些农药的分子结构非常稳定,许多种类农药的半衰期都可达几年。有的甚至几十年。如对这类有毒物质的保存与使用不当,进入大气、水体或土壤以后,即会长期污染环境.并通过呼吸、口腔或身体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食物(包括饮用水)是人类接  相似文献   

12.
化学农药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迪 《环境保护》1993,(1):14-17
一、概述化学农药在保护农作物、防治病虫草害、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控制疾病、提供高质量食物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现有农药产品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110多种,年生产原药能力25万t。产品结构仍以有机磷类为基本品种,有机磷农药产量占农药总产量的70%,近年来氨基甲酸酯类以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也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13.
农业水资源污染是我国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威胁到人类健康。在分析我国农业用水现状的基础上,从农药、化肥和畜禽养殖等方面对农业用水的污染问题进行系统解析,并分类详细提出农业水资源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全球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10年全球销售额的平均增长率高达14%以上.一直以来,大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一直都被认为是低毒或者微毒农药,而近期研究发现很多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中间产物对人体或生物安全都存在直接或潜在威胁.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进入食物链的关键环节,植物...  相似文献   

15.
不同功能地表水体中病原微生物指示物的标准比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地表水病原微生物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地表水体的病原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本文从地表水环境功能和人类健康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调研国内外不同功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总结了当前常用病原微生物指示物的特点与指示效果;综述和比较了美国、欧盟、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水环境标准中有关病原微生物控制指标的演变历程;最后对地表水体中病原微生物指示物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总体而言,当前常用指示微生物涵盖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但应针对不同目的选取不同类型的指示微生物;美国、欧盟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病原微生物控制指标已陆续转向大肠杆菌与肠球菌,而我国仅经历了从总大肠菌群到粪大肠菌群的转变.培养法与分子生物学方法是当前主要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手段,前者广为应用,后者更为方便、快捷,但无法与相应标准对接.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沙雅县不同植物类型所在农田环境中典型农药残留特征及潜在的人体健康和生态风险水平,于2020年9月29日采集了沙雅县9个区域的植物、土壤和水体样本共55个,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样品中47种典型农药赋存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环境介质中共检出农药23种,土壤、植物和水体中农药检出范围分别为0~70.58 μg·kg-1、0~1832.18 μg·kg-1和0~188.53 μg·L-1.沙雅县3种环境介质中农药残留水平表现为植物>水体>土壤的特征,从不同植物类型区域农药检出情况来看,位于县中心的P1、P2、P6和P8区域污染最为严重,对应区域中农药负荷水平较高的植物为棉花、核桃、红枣和白杨,且残留值贡献较高的7种农药分别为:六六六、毒死蜱、氯氟氰菊酯、氟胺氰菊酯、甲霜灵、苯醚甲环唑和腐霉利;对成人和儿童通过经口摄入、皮肤接触和呼吸吸入这3种途径暴露在土壤表层的农药中造成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3种方式中经口摄入作为主要暴露途径,且儿童的风险水平显著大于成年人,但两个年龄段风险水平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对蚯蚓在土壤中的生态风险水平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沙雅县单个农药对土壤中蚯蚓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低,联苯菊酯为最大贡献农药;对农药的联合作用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P1、P4、P7和P9区域处于中度风险,其他区域处于低风险等级,因此需限制研究区部分农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在2001年2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如全球气温持续上升,自然界和人类受影响也越大,而最贫穷的国家受打击最重.这是因为最贫穷国家的经济依靠的是农业等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产业,而且最不具备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他们缺乏预防性保健能力去阻止与气候有关的疾病爆发.报告包括了对人类和生态系统有威胁的各个范畴,并试图测定具体升温产生某种影响的概率.报告认为,即使上世纪0.6℃的升温已构成对生态系统的威胁,包括珊瑚礁、沼泽地、针叶和热带树林、极地和阿尔卑斯山生态系统和草原.气温上升也将使极端气象事件…  相似文献   

18.
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在沈阳郊区农田土壤中的吸附和迁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静态吸附和土柱淋溶实验研究了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在沈阳郊区农田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对Pb和Cd阳离子的吸附大于对Cr(VI)和As(V)阴离子的吸附,对Cr(VI)的吸附大于对有机氯农药六六六(BHC,包括α-BHC、β-BHC、γ-BHC、δ-BHC)和滴滴涕(DDT,包括o,p'-DDT、p,p'-DDT)的吸附能力.土柱淋溶实验结果表明,Cr(VI)和As(V)在耕层土壤中的迁移速度远大于Pb、Cd的迁移速度,α-BHC由于淋溶液初始浓度较低,因而迁移速度较慢.淋溶实验后,具有较高生物可利用性和迁移性的可交换态重金属的相对含量增加了1.2%~5.4%,从而增加了Pb、Cd、Cr和As等重金属对生态系统的威胁.结合吸附和迁移实验结果可知,所研究污染物中,Cr(VI)和As(V)对地下水的威胁较大,Pb和Cd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较大,而目前有机氯农药已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土壤中的部分残留有机氯农药由于土壤的吸附作用,使得其对农业生产的威胁逐渐减小,对地下水的威胁性也较小.  相似文献   

19.
汾河水系太原河段由于排入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水体遭到污染,而且污染日趋严重。这不仅影响农业、渔业生产,同时直接间接地威胁到人体的健康。因此,及时掌握水体水质污染及其变化规律并作出正确的评价,为采取措施控制污染和保护水源提供科学依据,这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环境与健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人类活动频繁,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产生大量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工矿企业急增,带来了弥漫大气的有害气体和污染水体、土壤的废水、废渣。在农业上逐渐广泛使用农药、化肥,使农作物中含有各种毒物残留量。城镇都市人口密度日益增高,生活污水、粪便、垃圾和家庭炉灶的烟尘以及机动运输车辆排出的尾气,也都对室内外空气、水源和土壤带来了危害。在能源上发展了原子能的利用和在科研、医疗上对放射性物质的采用,使环境中出现了对人类的辐射损伤。以上各个方面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了环境质量,使人们健康受到相当大的危害和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