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4.
5.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娜 《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9,(1)
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构成及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生活垃圾资源化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资源化利用途径以及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措施,提出了垃圾治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为生活垃圾走资源化之路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构成及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生活垃圾资源化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资源化利用途径以及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措施,提出了垃圾治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为生活垃圾走资源化之路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7.
垃圾微波裂解及资源化利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现状,介绍了国内外现有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对各种垃圾处理工艺进行了简要评述;并介绍了一种先进的垃圾微波裂解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分析了该技术的特点、先进性和经济性等。 相似文献
8.
张惠林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2,(8):4-7
建筑垃圾量逐年增长,其对环境危害越来越严重,提高建筑垃圾处置技术水平和资源化利用率势在必行。阐述了我国建筑垃圾的类型、成分特性、再生资源化产品种类与用途、分选工艺、资源化再生利用工艺系统,预测了建筑垃圾成分复杂程度的未来演化趋势,并对不同类型建筑垃圾组分复杂程度、分选与资源化难度和资源化利用优先次序进行了排序,对“除土+三破三筛+风选除杂”分选工艺和混凝土砌块生产系统进行了详细描述,为制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案提供了技术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非正规填埋场陈腐垃圾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研究非正规填埋场陈腐垃圾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十分必要。以福建省漳浦县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为例,探索非正规填埋场陈腐垃圾筛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前景,并对陈腐垃圾样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陈腐垃圾筛分成本为44. 7元/t;筛分后腐殖土(粒径≤35mm)占46. 4%~58. 9%,可燃轻物质垃圾(> 35mm)占29. 8%~45. 3%;腐殖土中重金属含量达到《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的要求;轻质垃圾热值约5700 k J/kg,可直接焚烧处理。 相似文献
10.
11.
上海市食品废弃物处理处置现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海市生活垃圾中食品废弃物和餐厨垃圾近年来的产生状况进行了综述,讨论了上海市对生活垃圾中食品废弃物和餐厨垃圾的管理和处理处置现状,并分别进行了总结。最后对上海市食品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废荧光灯管的来源广泛,包括工业来源和社会来源,社会来源又包括居民来源,企业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等机构来源,具有多来源的特性。废荧光灯管中含有汞,若不经过妥善处理,会造成环境污染,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随着国内生活垃圾分类的开展,废荧光灯管作为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的典型类别被强制分类,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梳理了我国废荧光灯管的产生情况、LED灯替代情况,并对美国、欧盟、日本和我国国内典型城市的废荧光管理情况进行了总结。针对我国废荧光灯管的回收现状,从责任主体、责任划分、收集渠道、资金机制等角度提出了相关的管理建议,为推动我国废荧光灯管的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依托复旦大学意愿—习惯垃圾分类行为理论对上海市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55个社区进行大范围调研,识别出包括设施、志愿者、保洁员、启动、定时定点、租户、管理和绿色账号在内的8个社区内影响居民垃圾分类效果的关键措施指标,并且通过指标与社区实际分类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证明了该指标体系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还表明,上海市社区内影响垃圾分类效果的最主要的措施指标是硬件设施、保洁人员、“定时定点”制度和志愿者。研究结果一方面可以供上海市基层政府人员使用指标体系来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也为社区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来提高和巩固社区垃圾分类效果提供了具体的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4.
浅析成都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的试点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成都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本文通过对成都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试点区域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农村生活垃圾的组分,详细介绍了试点区域垃圾分类方式、收运流程、分类成效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一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的重要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5.
马芮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1,41(2):15-17
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分析入手,提出强化分类意识、注重源头减量、优化垃圾清运、采取经济激励和运用科技手段等一系列调整性策略来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推进城市环境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秦皇岛市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高校生活垃圾组成的调查,探讨了教学区、宿舍区、食堂等区域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模式,并对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电池、餐厨垃圾等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建议通过加强宣传工作,健全管理机制,完善资源化市场体系等途径对高校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及资源化。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何以由激励性转为强制性?垃圾分类政策经历了概念性政策提出、体系化政策初建和制度化政策完善三个阶段。本文运用多源流理论分析该变迁历程的动因,发现三次变迁均是由三源流的汇集引发。而三源流并非完全独立且具有出场顺序,按出场顺序可分为问题源流—政治源流—政策源流和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两种。问题源流具有先导性和渐进性,前两次变迁开启“问题之窗”,第三次变迁开启“政治之窗”。分类政策因政府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和工作重心转移而逐渐取得成效。对于未来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本文认为:政府应继续强化重视程度并进行生活垃圾分类专项立法,政府和政策共同体需增强对问题源流的敏感性,同时也需重视公众参与并发挥公众主体作用;而政策推进应遵循渐进原则,不可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18.
垃圾无害化处理是环境治理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关系城市居民生存环境的健康程度,更直接影响公众对政府环境治理政策和治理效果的认知与评价。本文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对折射出居民环境认知、个人偏好、预期目标和情感联系的地方认同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对城市垃圾治理成效的评价及其对政府垃圾治理能力的评价与其地方认同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居民对政府关于垃圾治理法律法规的认同也能增强其地方认同感。本文建议,未来关于地方认同的研究需要聚焦于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传播效果,总结和归纳城市居民对环境治理成效的归因模式与其地方认同之间的交叉关系。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珙县孝儿镇是国内在农村乡镇率先开展垃圾分类尝试的地区之一。论文采用成本分析法分析2011年四川孝儿镇垃圾管理年度成本的结构和特点,并根据成本分析结果计算垃圾管理的吨成本。分析显示在农村地区开展垃圾管理分类涉及到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在孝儿镇垃圾分类管理572058元的年度总开支中,显性成本占79%,隐性成本为21%。显性成本包括清运成本、终端处置和管理成本。隐性成本对长期开展垃圾分类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包括监督和支持人力成本、社区能力建设和宣传教育成本。提高分类回收率和就近利用率以及吸引私人资本参与垃圾管理可优化成本,增强垃圾管理的经济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Mostafa A. Shirazi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84,8(4):281-286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the environment are influenced by climate, physiography, and biota. These factors interact to determine the transport and fate of chemicals, but are difficult to model accurately except for small areas with a large data base. The requirement for a large data base may be reduced locally if the regional influences of these factors were predetermined from existing data. Knowledge of the regional factors would also relax the restriction to considering only small areas. This paper advocates consideration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ironment in the early stages of waste management strategy development. It presents as an example a procedure for selecting study sites from candidate-abandoned hazardous waste dumpsites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It uses small-scale maps of low resolution from the National Atlas to delineate the boundaries and to determine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at prevail over units of land within the region. A computer map-overlay and graphic approach is used to facilitate the grouping of land types. Abandoned hazardous waste dumpsites found within land types that best represent the region are surveyed for selecting a study site. It is expected that environmental impact data obtained from a representative site would be useful for predicting impact potentials in similar remotely located areas within the same general reg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