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蛮荒的热带原始森林中,尽管潜伏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动物,但没有哪种动物能像长臂猿那样,悠扬、婉转、嘹亮的叫声令森林充满生机,它被称为亚洲热带雨林的“精灵”。 长臂猿的家庭群一般3~8只,没有超过10只的观察记录。在茫茫雨林中,这样一个小群落就是从头顶几十米高的乔木树冠经过,你也很难发觉。近几十年的及时保护,使得森林面积没有继续缩小。但长臂猿时刻保  相似文献   

2.
黑猩猩的“鬼点子”美国威斯康辛州灵长类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作了一项实验:故意让一只小黑猩猩独自看到工作人员在园中某处埋下葡萄,接着再把它的几十个同伴放到园区。知情的小黑猩猩与同伴同行时,装得若无其事,3小时后,等同伴们全睡着了,它才悄悄起身,摸黑挖出葡萄,吃个精光。  相似文献   

3.
趣闻     
《环境教育》2010,(3):82-82
3月8日,扬州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抱起一只“小虎妞”。当日,扬州动物园老虎“四千金”正式与游人见面,它们的集体亮相吸引了不少游人的目光。这四只“小虎妞”是今年2月24日在该园出生的。  相似文献   

4.
一只环保餐盒,不值几个钱,可谓“小”产品,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产品,却引来了一个“大喜”场面。近一个月来,由于“非典”的影响,许多餐饮企业的经济效益下滑,然而却改变了很多人的卫生习惯和餐饮观念。为了防止病从口入,不少单位纷纷要求使用质量好的一次性环保餐饮具,因此出现了环保餐具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一些环保餐具企业始终处于超饱和生产状态。与此同时,价格便宜质量差的劣质环保餐具失去了市场。餐盒,盖因其“小”,值不了几个钱,使用起来极其随意,管它是不是环保餐具,管它会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随手而丢却没有什么觉察。所以,你一只,我一只,众“手”难掩,最终从“小”成“大”,以致造  相似文献   

5.
果断     
有一个小男孩,一天发现了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小男孩决定把它带回家喂养。当他托着小鸟走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忽然想起妈妈不允许他在家里养小动物。于是,他轻轻地把小麻雀放在门口,急忙走进屋去请求妈妈。在他的哀求下妈妈终于破例答应了。小男孩兴奋地跑到门口,不料小麻雀已经不见了,他看见一只黑猫正在意犹未尽地舔着嘴巴。小男孩为此伤心了  相似文献   

6.
放飞     
随着一声枪响,一只小黄雀斜斜地跌落到院子里。走过去一看,那鸟被击中了右翅,蓬乱的翎毛上还带着血痕。它挣扎着,黑豆似的眼睛露出痛苦的神情。 “这些人真可恨!”明明愤愤地说,并用发颤的手捧起它,他觉得这小鸟太可怜。 “爸,找只笼子把它养起来吧。”明明说。 “不行,那会影响你的学习,再说养了它又何用?”听了爸的话,再看看那鸟,明明几乎想哭。”你可知道,天下的鸟都是人类的朋友。”无奈,爸爸只得同意了儿子的要求。于是小小的院落便成了明明与小黄雀的天下。  相似文献   

7.
大战食人蛙     
神秘的亚马逊河上游流域热带雨林中,以美国著名动物生态学家雅各布·米尔为首的科学考察团在进行探险考察。在这人迹罕至的大森林中,他们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全身火红的青蛙,他们给它命名为“血蛙”,后来也有人称之为“火蛙”。在捕捉小血蛙时,考察团成员休斯博士的手被血蛙狠狠咬了一口,痛得他龇牙咧嘴,他还惊异地发现这只血蛙竟长着一对白线一样的尾巴,尾巴末端还长着一对圆圆的黑色球状物。他  相似文献   

8.
在高达15米的桉树下,志愿者比奇头戴盔形帽,将整个脑袋遮挡得严严实实。戴着这样的防蚊面具,丝毫不影响他的活动自由。他正在屏声静气地接近一只命名“德尔玛”的野生动物——考拉。他的手离小考拉越来越近,终于毫不费劲地捉到了这只可爱可亲的温顺无比的考拉德尔玛。他赶紧将它抱了起来,随即装入一只布口袋里。比奇这次作为志愿者旅行的目的,并不是去捕获考拉,而是要尽最大努力去研究它、保护它。比奇的真正职业是在澳大利亚帕思市的一家信息技术公司工作。为了实现自己孩童时代的梦想,他利用休假旅游的机会,参与了这批志愿者组成…  相似文献   

9.
我的一位朋友到过国外学习考察,我问他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是新加坡的鸟和澳大利亚的苍蝇——“新加坡的鸟一点都不怕人。”他说,有一回,他在主人家吃饭,一只小鸟从窗外的树上飞下来,落在窗台上。滴溜着两只乌黑的小眼睛朝屋里张望。主人家的小女孩十分高兴,立刻跑到窗前,从她碗里扒出些饭粒让鸟吃。那只鸟见女孩并不逃飞,反而迎上去啄吃饭粒。窗台上的饭粒很快吃完了,它竟然飞到餐桌上来了!主人也不驱赶它,一家人屏声静气地望着它悠哉游哉地啄吃着餐桌上的饭粒。这段小场景对我来说太新奇了,因为我对另一  相似文献   

10.
绿色书架     
《绿叶》2005,(7)
《回家——一只灰喜鹊受伤之后》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一群聪明的灰喜鹊把受伤的雏鸟托付给了一位善良的女教师。在女教师一家人的精心呵护下,这只伤残严重、奄奄一息的小灰喜鹊保住了性命,并成长为活泼可爱、充满灵性的鸟儿——宝宝。书中以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了宝宝的各种有趣本领:它如何藏匿食物;如何学会玩儿铃铛;如何酷爱洗澡;如何和镜子由“敌人”变成了“朋友”;等等。作为家庭的一员,宝宝带给谢立军一家巨大的快乐,读来令人艳羡,让人恨不得自己也能拥有一位如此可爱的“家人”。谢立军著/摄影科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1.
“五一”前夕,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朋友打来电话,问我有没有时间随他们一起到山东东阿县参加中国喜鹊之乡挂牌仪式。我说,没问题。在这之前,我已经下决心放弃“五一”黄金周到西安的计划。在这之前的一天晚上,我曾到北京站去购买到西安的车票。从夕阳西下的六点钟,直至排到晚七点四十分,整整排了一百分钟的队。当我充满信心地将钱递进售票窗口时,想不到售票员经过一阵紧张的忙活,竟然告诉我软卧、硬卧都没有。无奈,我只好悻悻地告别售票口,抬头看着头顶那座再熟悉不过的站台时钟,此刻我感到它于我是那样陌生。是东阿的喜鹊在期待着我的如…  相似文献   

12.
汪正进的家位于湖北省宜都市红花套镇南桥村的白洪溪水库边上,三面环水。房屋前面.他家十来亩自留山上的松树林绵延起伏.这里就是当地有名的“鹭鸟天堂”。1985年28岁的汪正进遇到了他生命中第一只鹭鸟。那年6月的一天.汪正进发现一只奄奄一息的白鹭浮在白洪溪水库的水面上。经过他精心救护白鹭转危为安返回了大自然。  相似文献   

13.
骆驼妈妈     
有一个美国旅行者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看到这样的一幕:无人区里有一只母骆驼带着几只小骆驼一路低着头,不时地停下来闻着干燥的砂子。按照常识,美国人知道这是骆驼在找水喝。它们显然渴坏了,几只小骆驼无精打采地走着,在太阳的炙烤下,它们的眼睛血红血红的,看起来快要支撑不住了。旅行者还发现,小骆驼们紧紧地挨着骆驼妈妈,而母骆驼总是根据不同的方向驱赶孩子们走在它的阴影里。  相似文献   

14.
凡是读过“钗头凤”的人都知道,痛失亲人的陆游,在他词作的结尾,悲愤地发出“错错错”的千古绝唱。如今,饱含悲天悯人情怀的唐锡阳老先生,巧借这三个字,字字血、声声泪地推出一部环保力作《错错错》。我认识唐先生是在十多年前,那年,他为支持奚志农保护滇西北金丝  相似文献   

15.
龙眼井     
我的老家在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宜南山区,苍翠欲酒的毛竹林中,有一口百年老井,人们称之为“龙眼井”。为哈叫“龙眼井”?我小时候曾好奇地问父亲。父亲回答说:“因为这口井坐落在龙的眠晴上,龙身在太湖里,水露充足,不易枯竭。”自从我父亲的爷爷在“长毛造反”(太平天雷革命)时期,一根扁担两只筐,从水网稻田地区来致这丘陵山区安家,在竹林中挖掘这口水井以来,井水从未干过。我们小村庄里的十来户人家,都把这口水井当作自己的生命。淘米、洗莱、做饭、浇汤、泡茶、洗衣服、浇庄稼,都用这口井的井水。这井水有点神奇。叠夏酷暑,吊上一桶井水,用双手捧起来胃几口.凉冰冰、甜蜜蜜,既解渴,又消署;既舒服,又不闹肚子。如果把刚采来的西瓜浸在刚吊起来的井水里,十来分钟后再开吃,那就更令人垂涎欲渣。冰天雪地,革棚屋檐下倒挂的冰凌有三四尺长。我们几个小伙伴滚  相似文献   

16.
哦,那只雁     
高桦 《环境教育》2009,(6):78-79
至今,我还常常记起我曾豢养过的那只大雁。 那是2005年的“五一节”放长假期间,我在儿子的农家小院里住着时,添了一位新客——一只大雁。原来我养了几只鸡,还有两条狗,一条叫“妲己”一条叫“丢丢”。院子比较大,有枣树、杏树、柿子树、丁香、海棠、香椿、竹子,满地是草,各种各样的花,这个村子是在翠湖边上,环境很美。我的侄子来看我时,他说:“婶婶,我哥们儿那里有只大雁,据说他是从特供农场弄到的,我去要来你给养着。”过了几天真的送来了。  相似文献   

17.
徐鲁 《绿叶》2019,(Z1)
正喜鹊走在任何一处乡村,你会发现,在田野间、小村旁、树林里,一些高大的树顶上,会有一些巨大的鸟巢。它们是小村庄和田野上不能缺少的风景,因为没有这样的大树和鸟巢,我们的乡村就会显得十分寂寞,像缺少了许多生机一样。这些建筑在大树上的巨大鸟巢,多半是喜鹊们的"杰作"。民间俗语说:"喜鹊叫,喜事到。"喜鹊也是一种喜庆和吉祥的鸟儿,它们和人类很有"缘分",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大巢筑在村口和民宅旁的大树上,平  相似文献   

18.
他,一位清瘦颀长,坚韧温厚的普通老人,却做出了惊人之举;他,曾经因患癌症被“宣判”至多活5年,却奇迹般的至今依然健康;他,22年如一日,担当湖南岳阳几十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已对三十余万人进行了环境教育。记者拨通电话时,感觉忙了一天的老人的声音有些衰弱,也许是太累的缘故。但一听说是关于环保的采访时,他突然来了精神,也有了爽朗的笑声。“我们要搞一个保护湿地的大型培训班,这几天都在忙这事呢。”  相似文献   

19.
初擒狐子积雪初融的季节里,我跟二叔踏着残雪上山打猎。二叔是有名的猎户,有丰富的打猎经验,对这一带的山林十分熟悉。跟他一起打猎,从未空手而归,更何况这次还有猎狗阿黄相助。但今天运气显然不好,在密林中走了大半天,只碰到几只野鸡、野兔。对于二叔来说,不打几只大点的家伙,怎么能回去呢? 二叔提着枪走在前面,机警地看着四周。我拎着猎物跟在后面,阿黄则不停地在附近嗅闻。突然,阿黄立住不动了。低头一看,雪里有一行浅浅的梅花般的脚印。跟了二叔这几年,我知道,这是狐狸的脚印。我们顺着脚印在密林里搜寻,这脚印曲曲折折。一会儿又不见了,二叔小心地察看痕迹。又找到了脚印。二叔说:“这只狐狸很狡猾!”忽然,二叔站住不动了,阿黄也似乎发现了什么,显然很兴奋。我悄悄看去。前面是一堆巨石,一只狐狸威风凛凛地  相似文献   

20.
猴“保姆”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克塔冈野生动物庇护所里,有很多被遗弃的小猫,照看它们的是一只叫犹达的母猴。说来很怪,这个任务竟是犹达主动承担的。几年前的一天,一名工作人员抱着一只刚出生的小猫从犹达笼前经过,谁知犹达竟伸着双手叫着冲到笼边,工作人员好奇地把小猫交给她。从此,犹达日日夜夜精心地喂养小猫,吃食前,犹达要先尝尝,然后才叫小猫吃;小猫脏了,她给洗澡;小猫身上痒,她给捉跳蚤。犹达对小猫倾注了全部母爱。如今,犹达已抚育了几百只“孤儿”,被誉为热情、慈祥、聪明能干的猴“保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