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国内外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对塑料垃圾污染海洋,危害海洋生物的机理、危害的原因及对某些海洋生物的危害情况进行了评述。着重介绍了网具、包装袋等塑料垃圾对海洋动物的危害,塑料碎片、流网等对海鸟的危害。以期望对塑料垃圾污染海洋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近期国际政府间谈判的重点.本文梳理了全球塑料垃圾产生和泄漏进入海洋的研究进展,回顾了海洋塑料垃圾国际治理进程,提出了我国应对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对策建议.研究显示,截止到2020年全球塑料累积生产量高达96×108 t,但由于各国不完善的废弃物回收和处理体系,每年有5.7×104~26.5×104 t的陆源塑料垃圾通过河流进入海洋,严重危害海洋生物健康.为解决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区域组织积极推进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进程.联合国环境大会连续四届通过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相关决议,建立一个新的具有法律约束性的塑料污染全球公约已成为可能.为积极应对国际公约和未来履约谈判,提出我国应坚持预防原则、三方共治原则(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治理进程,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近期国际政府间谈判的重点.本文梳理了全球塑料垃圾产生和泄漏进入海洋的研究进展,回顾了海洋塑料垃圾国际治理进程,提出了我国应对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对策建议.研究显示,截止到2020年全球塑料累积生产量高达96×108 t,但由于各国不完善的废弃物回收和处理体系,每年有5.7×104~26.5×104 t的陆源塑料垃圾通过河流进入海洋,严重危害海洋生物健康.为解决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区域组织积极推进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进程.联合国环境大会连续四届通过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相关决议,建立一个新的具有法律约束性的塑料污染全球公约已成为可能.为积极应对国际公约和未来履约谈判,提出我国应坚持预防原则、三方共治原则(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治理进程,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正曾经,人类认为海洋无限辽阔,并把海洋当作垃圾倾倒的主要场所。然而,随着海洋垃圾在全球海岸迅速累积,因塑料垃圾而伤亡的海洋动物在世界各地不断被发现,微塑料污染遍布全球各大海洋和极地。海洋已然成为了一个"塑料世界"。一、海洋塑料污染的现状海洋垃圾是指在海洋及沿海环境中任何持久性、人造或经过加工的固体废弃物。其中,塑料是海洋垃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近年来环境微塑料污染研究的热点、前沿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以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为信息源,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功能,分析了2000—2020年环境微塑料污染领域发表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近年来发文量随着年份增加呈显著增长;微塑料、海洋环境、区域污染状况、微塑料的影响、监测、生物摄入累积、微塑料溯源、土壤与淡水等主题词为热点研究方向;研究前沿包括淡水、塑料制品、海洋污染、海洋垃圾与海洋生物效应等方面的内容。海洋、淡水等水体当中微塑料污染现状;环境微塑料污染的来源与分布监测;生物体微塑料累积与生物毒性效应;微塑料在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富集与生态效应及危害等是未来环境微塑料污染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6.
塑料的发明和使用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日常使用的塑料制品被随意丢弃后,则成为污染环境的源头之一,也成为海洋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和聚焦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同时,我国海洋塑料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鉴于此,本文对全球海洋塑料的污染状况及其对海洋环境造成的破坏加以分析,梳理了国际、区域(国家)、行业、非政府组织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总结出国家层面应制定保护及经济激励政策、企业应积极着手研发替代塑料的产品、开展国际合作等减少海洋塑料垃圾的国际经验,并从国际合作、政府政策、企业引导、社会合作等层面为我国加强海洋塑料污染的防治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海洋塑料垃圾是人民群众身边突出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对海洋经济、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从塑料生产和使用的源头管控、陆源垃圾和入海河流垃圾防治、渔业垃圾和港口船舶垃圾防治、海洋塑料垃圾监管和清理等方面,对我国现有应对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全链条治理体系进行了介绍,从制度建立、科技创新、多元治理、公众参与等多角度介绍了我国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成效,并对我国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能力的提升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海洋中广泛存在的微塑料可被藻类吸附、微生物定植,亦可被海洋动物摄食并蓄积。生物与微塑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必然会改变微塑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因此,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海洋生物对微塑料的吸附、摄入、蓄积与排泄等关键过程;重点总结了微塑料在海洋生物过程(如排泄、与海洋雪团聚、形成生物膜以及生物扰动)影响下的沉降-埋藏等迁移过程;深入讨论了海洋动物对微塑料的摄食、消化过程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导致的微塑料破碎、降解以及塑料添加剂和吸附污染物的释放过程及其机理。本文阐明了海洋生物对微塑料迁移转化的调控作用,为理解海洋微塑料的环境归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当前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污染问题是全球研究热点,随着我国陆源垃圾减量化处置率和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的提高,重新核算我国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排放量尤为重要,基于文献已报道的关于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排放量估算的方法并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相应排放量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2016年我国向海洋中排放塑料垃圾124×104~331×104 t,略低于2010年的132×104~353×104 t;生活污水处理厂向环境中排放塑料微珠约109.95×1012粒(折合131.78 t),远低于2014年报道的209.7×1012粒(折合306.9 t).此外,2016年我国生活污水处理厂向环境中排放合成化学纤维类微塑料约1 296.95×1012个(折合648.48 t),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合成橡胶轮胎粉尘约78.85×104 t;合成化纤类微塑料和合成橡胶轮胎粉尘等已成为陆源微塑料的重要来源.通过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污染、陆源垃圾处置、海洋垃圾污染应对等方面进行比较,未来我国应通过完善"限塑令"和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尽早实施"塑料微珠"限令、明晰生活污水处理厂微塑料排放状况等手段从源头控制排放,此外需有效控制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输送途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测标准,提升我国应对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海洋塑料污染成为与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全球重大环境问题,其中海洋微/纳塑料成为关注的重点。纳塑料与微塑料相比,粒径更小,比表面积更大,环境丰度更高,更容易被海洋生物所摄食,对海洋生物产生的毒性更强。因此,纳塑料的海洋环境效应研究成为近年来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但迄今为止,关于海洋纳塑料的环境行为与生物效应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清晰的认知。基于此,本文综述了海洋纳塑料的检测分析方法,概述了纳塑料的海洋环境行为,分析了纳塑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致毒机制,并展望了海洋纳塑料环境效应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科学评估海洋纳塑料的生态风险及有效应对海洋纳塑料污染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吸管换装     
正中国近日明确宣布,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内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希望以此进一步减少对塑料制品的依赖,促进绿色生活与绿色消费的形成。根据联合国数据显示,人类每年将800万吨塑料垃圾倒入海洋中,相当于每分钟在倾倒一个垃圾箱的塑料。尤其是塑料吸管,使用量巨大且难回收,使用时间仅几分钟,但降解时间却超过500年。  相似文献   

12.
<正>加拿大总理贾斯廷·特鲁多2019年6月10日宣布,加拿大从2021年起将取缔一次性塑料制品。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严控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量的大背景下,贾斯廷·特鲁多的一纸声明,让塑料垃圾的处理与回收利用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塑料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几乎无处不在,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8年的一份报告称,全世界总计生产出的90亿吨塑料制品中,被循环利用的只有9%,约12%被焚烧,其余79%  相似文献   

13.
陈熙  高翊尧  凌玮  柳青  沈茜  安立会  王琛 《环境科学研究》2019,32(12):1959-1965
海洋垃圾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当前环境领域热点问题之一.为揭示我国渤海近岸海域海洋垃圾的赋存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于2018年丰水期(8月)在辽东湾河口区海域布设6个长度为5~10 km的调查断面,利用拖网同时采集海面漂浮垃圾与海底垃圾,初步调查辽东湾近岸海域海洋垃圾分布和组成特征,并对海洋垃圾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辽东湾海面漂浮垃圾数量密度为67个/km2,质量密度为741 g/km2;海底垃圾数量密度为19个/km2,质量密度为2 544 g/km2.②在所收集的各类海洋垃圾中,塑料类垃圾数量占比约为50.9%,其中海底塑料类垃圾数量占比(62.1%)明显高于海面漂浮塑料垃圾数量占比(37.5%).③由塑料垃圾形态特征和表面带有的标识判断,辽东湾近岸海域塑料垃圾主要是来源于生活塑料垃圾(84.9%)和渔业垃圾(15.1%).在此基础上,建议加强源头管理以减少塑料垃圾进入海洋,主要包括完善当前海洋垃圾分类方法、加强渔业塑料垃圾回收、提升公民保护海洋环境意识和制定国家海洋塑料垃圾行动计划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加强微塑料及其次生来源塑料垃圾的控制,是减少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根本手段。为完善我国塑料和微塑料管理的立法工作,对国内外海洋塑料和微塑料管理立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目前涉及塑料垃圾管理的立法较多,但针对性较弱;而关于微塑料管理的立法较少,且主要侧重于对化妆品中的塑料微珠的限制性规定。借鉴国际经验,建议我国在立法中尽快出台个人护理品中微塑料的限制性规定,在环境税中补充塑料垃圾税,完善塑料垃圾回收处理体系,完善海洋微塑料监测和评价体系,建立公众参与制度等。  相似文献   

15.
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污染问题及其国际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海洋垃圾与微塑料问题的由来与现状(一)问题由来根据UN Environment定义,海洋垃圾是指任何持久性的、人造的或加工过的并被丢弃、倾倒至海洋或沿岸环境的垃圾。海洋垃圾的问题由来已久,而海洋微塑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微塑料污染的文献基本集中在2015年至今,可见很多领域还有待探索。一方面,塑料价格低廉、应用广泛,是人们日常大  相似文献   

16.
海洋微塑料污染状况及其应对措施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是人类面临的最为急迫的全球海洋环境问题之一,已引起各国政府、公众、科学界、媒体及非政府组织等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海洋生态与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亟待应对和解决.从水体、沉积物及生物体内海洋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特征、来源及归趋角度,阐述了海洋微塑料垃圾的分布特征、潜在生态风险和应对措施,以及国内外应对海洋塑料及微塑料污染所采取的管控措施,介绍了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所提出的法律法规和公约倡议.鉴于当前鲜见典型区域塑料污染管控和生态风险评估体系研究,从科学研究和管理控制两个方面,进一步指出现阶段在海洋塑料垃圾及微塑料研究和管控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方法学(采集、预处理和分析)的差异性,来源、输运与归趋尚不明确,生态风险评估体系未建立及相关管控的法律法规待健全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海洋塑料和微塑料研究提出建议:①深入研究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塑料及微塑料研究方法学(样本采集、预处理和分析)问题、准确估算入海通量、环境归趋及环境浓度下潜在的生态风险等;②支持开展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研究专题的大洋航次(太平洋和印度洋等),系统地开展河流系统-深海海盆-极地等的海洋微塑料综合研究;③研发水环境中塑料和微塑料垃圾的拦截和处理技术,制定和强化塑料及微塑料管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④建立完善的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公共环境意识教育体系,以唤起公众对海洋污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红树林是海洋底栖生物的栖息产卵地和生物基因库,是阻挡陆源污染物入海的生物防线。塑料污染可对海洋生物造成机械伤害、毒理作用,威胁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通过野外踏勘和海上作业,在海南岛清澜港红树林海岸采集大塑料垃圾和海水、沉积物、底栖生物样品,采用目视鉴别和体视显微镜、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仪鉴定分析研究区资源环境的塑料污染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大塑料垃圾主要来自于塑料袋和泡沫等生活与渔业垃圾;微塑料有碎片、纤维、线状、薄膜、颗粒和球形六种形态,多为大塑料经日晒和海水动力作用形成的碎片,人造纤维占比最高,为37.91%。研究可为红树林海岸塑料污染管控与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红树林海岸资源环境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8.
厦门海域海漂垃圾对海洋生态系统潜在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垃圾漂浮于海面将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健康将产生潜在的风险。本文通过收集2009年厦门海域海漂垃圾清理与清运资料,系统地分析厦门岛海漂垃圾的来源和分布,以期揭示海漂垃圾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生态风险,提出切实合理的整治意见,为海洋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塑料制品的管理及处置不善是导致微塑料污染的关键因素,微塑料不仅会与环境中多种污染物相互吸附,也极易被大型藻类、动物、植物等生物摄入富集,具有巨大的环境风险。城市作为塑料制品的主要生产以及消费主体,是微塑料污染的重要源头。塑料制品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光照、机械力、水力作用等,发生老化、裂解、剥离进而迁移至自然环境,存在潜在的污染风险。掌握微塑料从塑料制品中的释放行为以及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规律,对评估城市源微塑料污染风险十分重要。综述了城市生活用品、垃圾、基础设施中微塑料的释放行为,阐述了微塑料在水、砂及土壤介质中的迁移规律,为微塑料污染的风险评估及防控提供依据。今后可在环境因素对城市塑料设施中微塑料释放、迁移的影响,以及微塑料与城市水环境中污染物的相互作用行为2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12月4日——首届中英(广东)海洋塑料污染防治研讨会在广州举办。来自中国、英国两国海洋塑料污染研究领域的政府代表、科研专家、行业企业代表和环保人士约50多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海洋塑料污染现状、防治政策以及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生态效应等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