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环境》2016,(12)
正给周边的村民铺设公路、带来节日慰问外,还向周边居民优先提供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岗位,解决其生计问题,真真正正地使其感受到园区是"好邻居、好伙伴",使"邻避"转变成"邻利"。诚然,垃圾处理设施属于邻避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邻避效应",一度使各地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陷于停滞状态,个别突发事件甚至导致处理项目无法正常运营,进而对垃圾处理全链条造成影响。不过,近期记者在广东省内采访时却发现,各地在破解"邻避效益"上积累了宝贵经验。佛山:与邻为朋,实现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邻避项目补偿机制建立的必要性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邻避现象"的原因是公共设施项目的环境负外部性导致的环境成本利益分配不均。从政府层面来看,邻避项目的建设能够实现城市公共利益与城市发展;从承担邻避项目建设的企业层面来看,邻避项目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对于邻避项目周边民众而言,民众的安居权以及对住宅周围的环境享有  相似文献   

3.
风险感知是邻避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通过对北京市六里屯和高安屯两个垃圾处理场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垃圾处理设施周边173个家庭的风险感知、公平认知、受偿意愿与邻避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多数居民认为垃圾处理场的存在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超过半数的居民有邻避行为倾向,居民的邻避行为倾向与风险感知有正相关关系,与公平认知和货币受偿意愿有负相关关系.因此,加强宣传和沟通,避免风险认知片面夸大也是化解邻避风险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涉环保项目"邻避"问题形势严峻,一些地区因"邻避"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已干扰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影响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邻避"设施的建设与周边公众的生产生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加强"邻避"冲突化解,国际社会普遍将公众参与作为化解冲突的重要手段,将公众意见、利益诉求与政府公共事务相结合,增强"邻避"设施建设和推进的公平性和可接受性。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历由垃圾处理设施引发的"邻避"问题,经过探索实践,逐步明确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随着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公众权利意识增强、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邻避问题常发、易发,邻避效应亦已成为大型民生项目落地的一个瓶颈。通过总结多年来服务陆丰核电项目建设的经验,笔者认为:邻避问题,难解非无解;化解邻避效应,政府重视有可为。具体可归纳总结为"六讲"工作法。一是利弊益害要讲真讲透。出现  相似文献   

6.
正时下的中国,一边是经济飞速发展,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需要建立环保、核电等民生所需的设施或者工程,一边是这些设施因居民的反对无法落地,其根源是民众日益觉醒的"邻避"意识,是居民不愿意项目修在自己家门口的"邻避"效应(不要建在我家后院)。这已成为中国许多地方面临的困境,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必须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各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涉及的"邻避"风险,既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挑战,又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重大问题密切相关。从国际看,垃圾焚烧发电是垃圾处理较为成熟的技术,也是发达国家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但在中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却屡屡遭遇"邻避运动"。近年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非常  相似文献   

8.
新政     
《环境》2016,(12)
正●广东垃圾焚烧厂将建成旅游点11月初,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把垃圾焚烧厂从"邻避"变为"邻利"。据介绍,在深圳宝安老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三期项目中,将会建设社区图书馆、步行栈道、科普互动展厅、社区电影院等设施。项目大约2018年建成、2019年投产,建好后,部分设施会向周边社区居民免费开放。●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印发环境保护部近期印发了《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纲要》明确,到2020年,  相似文献   

9.
美国对邻避冲突现象的关注和研究较早,2015年刚被时任总统奥巴马否决的加拿大横加公司(Trans Canada Corp)"拱心石XL管道"(Keystone XL Pipeline)项目,是一起引发大规模邻避冲突的典型案例。本文介绍了"拱心石XL管道"项目的概况,分析了项目激起邻避冲突的原因,以及俄克拉荷马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在对待"拱心石XL管道"项目上的迥异态度。据此得出对我国应对环境邻避冲突的法律启示:跨区域公共项目在央地层面应保持一致、从项目选址的地方立法寻求突破、加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信息公开力度、强化示范项目建设及规范企业行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垃圾焚烧等环境设施在选址、建设以及运行过程中受到周围居民强烈反对并引发群体性"邻避"效应时有发生,为推进环境基础设施有序建设与运营,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邻避"运动产生原因并提出了防范对策。研究指出,为切实有效解决"邻避"问题,必须从政府、建设运营方和人民群众入手,构建有利于协调不同利益相关方利益冲突的长效管理机制。首先,政府职能履行过程中注重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加强企业主体责任;再者,最大限度地提高民众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中国已有过半数省份垃圾焚烧设施规划和建设遭遇不同程度的"邻避"瓶颈,且呈现由东南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蔓延的态势,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杭州九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简称"九峰项目")在"邻避事件"发生后的紧急处置及后期工作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是一个邻避事件化解的成功案例,基于对中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环境社会风险防范化解开展的调研,下面对九峰项目基本情况、主要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2.
正近些年来,我国各地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邻避行动,环境邻避事件呈多发之势。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进程中,邻避主义或邻避效用正成为一个潜在的社会冲突源和引爆点,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项目主体的环境责任覆盖不成系统。导致邻避现象的往往是一些"污染性设施",这些项目主体往往  相似文献   

13.
《环境》2019,(12)
<正>从鞍山、武汉到清远、郁南,近年来"一建就闹、一闹就停"的"邻避"魔咒,始终笼罩着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使这一关系民生福祉的工程建设停滞不前。然而,广东的韶关、茂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两地政府以强烈的政治担当,攻坚克难,探索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啃"硬骨头";党员干部团结奋进,发扬"脚上有土、心中有谱"的工作作风,不断增加民生福祉,打破了"邻避"魔咒,推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成为环境敏感项目化"邻避"为"邻喜"的样板。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日益发展,"邻避效应"所引发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建设大型工业设施需要面对的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变"邻避"为"邻喜",需要政府、企业与公众三方的共同努力。"邻避效应"的概念与成因"邻避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环境监管不够到位,企业违法排污的情形屡屡发生,使得公众对企业怀有不信任感,对建设项目抱有敌意;其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PX、垃圾焚烧等环境敏感项目,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因"邻避效应"遭遇问题,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当前我国已进入邻避事件的集中爆发期。"邻避效应"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国家等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也都曾遭遇因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重化工业园区立地选址困难造成的"邻避问题",部分也引发了严重的公共危机事件。研究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对正  相似文献   

16.
正当"邻避"(NIMBY,not in my back yard)在20世纪80年代初成为西方国家公众反对在自家附近建设可能危害自身健康、损害个人利益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流行词汇时,国人还很陌生,亦觉得十分遥远。20多年后的2006年,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因公众反对被叫停,成为"邻避"运动"登陆"中国的标志;次年,厦门PX项目由于公众反对而搬迁。而后,以反对建设垃圾焚烧厂、  相似文献   

17.
正垃圾焚烧、石化和涉核等公共设施和工业建设项目因具有一定的环境风险,在其立项、建设、运营等阶段,这类项目可能引发群众不满、投诉、聚集反对等意见表达,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影响项目的正常建设、运营,成为易招致"邻避"的环境敏感项目。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众参与视域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预防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7BSH081)的支持下,本文研究了在"邻避"困境中依法开展公众沟通的问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因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或运营引发的环境邻避事件呈高发频发态势。而邻避补偿具有利益调节和再分配功能,成为缓解公众邻避情绪、削减邻避冲突的重要政策手段。本文以环保基础设施为重点,研究邻避补偿机制的内涵,分析国内开展邻避补偿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并提出相关建议:加快建设邻避补偿政策体系;创新邻避补偿方式方法;将邻避补偿纳入项目决策环节;推动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商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正从邻避的定义和近年在中国的多起邻避事件可以看出,邻避事件中公众往往更为针对的是拟建、新建项目,通过游行抗议以达到"闹停"的目的,那么一些已经落地建成、正在运行中的项目,是不是就"风平浪静"了呢?其实不然。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众参与视域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预防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7BSH0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依托对某大型排污企业实地访谈调研,对象涉及地  相似文献   

20.
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公众参与是尊重与保护建设项目周围民众相关权利的程序.民众在参与基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会针对项目的负外部性表现出明显的邻避情结,甚至引发邻避冲突.文章通过对“邻避”概念的梳理,并针对东北沿海A市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情况进行分析,在邻避的视角下探讨环评公参的现实情况,并以政府、企业与民众这些不同角色为主体探讨化解邻避冲突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