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关注“圆明园事件”的人,都知道第一个报道圆明园防渗工程事件的人,是《人民日报》教科文部记者赵永新。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对圆明园铺膜的整改决定后,记者在第一时间电话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2.
7月18日,第十一届圆明园荷花节如期举行。荷花节本是圆明园每年必办的经典节目。2005年,受“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影响,圆明园荷花节停办了整整一年。因此,本届荷花节,吸引了北京市民的格外关注。无独有偶,就在第十一届荷花节开幕前夕,7月14日,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出品、著名导演张广天编导的先锋戏剧《圆明园》,在北京公映。而《圆明园》的主题,正是去年引起全国范围大讨论的“圆明园环评事件”。《圆明园》与第十一届荷花节,前后呼应,再一次将公众关注的焦点,吸引到圆明园上。理性看待“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走进圆明园,从东门进入,穿过…  相似文献   

3.
崔海亭,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植被地理学教授。他是第一个在公众场合指出“圆明园防渗工程破坏生态”的专家。7月16日,记者在北大新地学楼的一间办公室采访了崔海亭。  相似文献   

4.
3月22日:兰州大学客座教授张正春质疑圆明园防渗工程。 3月24日:张正春教授带记者实地考察。 3月28日:媒体披露“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遭专家质疑”。 3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邀请张正春参加关于圆明园防渗工程的专家研讨会。 3月31日:北京市环保局确认该工程没有经过环保部门审批, 随后圆明园防渗工程被叫停。  相似文献   

5.
在圆明园环评工作几乎陷于僵局之时,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勇于承担,接手了环评工作,并如期完成任务。那么,在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环评工作是否能够保证科学公正,环评结论是否有政府影响?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日前,记者电话采访了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主任、清华大学教授陈吉宁。  相似文献   

6.
在“圆明园事件”过程中,一个细节引人深思。在此次“圆明园事件”中,媒体的跟进始终非常及时,国家环保总局也予以了积极的配合,不仅将环评的进展随时向媒体公开,还利用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方式,将听证内容、环评结果等向社会公开。围绕圆明园的讨论也多是在报纸、杂志等媒体上展开的。对于这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件,媒体报道的深入和透明可谓前所未有。长期以来,一些政府部门有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对于某些涉及多重利益诉求的公共项目,如果其决策过程全部向社会公开,便容易影响决策执行,甚至影响安定稳定。然而,在“圆明园事件”的过程中,我们…  相似文献   

7.
“离官从来奉游豫,后居那复在郊圻”。清代大诗人王运在其著名长诗《圆明园词》中,通过这一看似平常的设问,巧妙地指出了圆明园最大的特点——圆明园不是如历代皇家园林一样建在都城附近,而是建在北京西郊的海淀。清代统治者将圆明园选址于此,是煞费苦心的。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对关内特别是北京干燥炎热的气候极为不适应。  相似文献   

8.
“圆明园事件”终于尘埃落定。回首百日历程,有几位创造“第一”的人物在我们的视野中清晰浮现。面对“圆明园事件”的环评结果,本刊特对这些焦点人物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9.
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好人类家园--关于环境伦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度 《环境教育》2005,(1):13-14
基于对人类生存危机的深切关注.对现代环境危机的深层反思.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东,倡导“环境伦理”是今天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环境伦理教育是环境教育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人动力,是国家环境安全的保障,是深化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客。本期“思考与探索”栏目,我们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郑度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杨通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民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周艳萍编辑与大家共同探讨“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10.
所谓政府角色,指的是政府的作用,即指政府的权利界限、基本职能和行为方式等。在历时百日的“圆明园事件”中,国家环保总局的一系列举动,为新时期公共事务中的政府角色作出了全面而准确的注脚。在此次“圆明园事件”中,国家环保总局敏锐地捕捉到事件的最核心部分,恰当地引导大众参与论证,权威性地指导当事方如何改正,果断地从环评入手拿出处理结果,从而使得此次事件成为近年来政府成功处理公共事务的典型案例。法律政府的权利界限在“圆明园事件”中,一个现象非常值得注意,那就是主管圆明园环评的国家环保总局,自始至终都没有发表任何“个人…  相似文献   

11.
通过摄影机的镜头仔细观察一堆原水把赫伯特·吉拉德特从一个制片人变成了教授。事情发生在巴西贝伦港。当时,他正制作一系列反映热带雨林毁灭的影片;他将摄影机沿着正被吊上货轮的一堆红木移动,注意到上面标着“伦敦”字样。“我突然认识到城市对世界的冲击力,”他说,“我开始对城市消费与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关系感兴趣”。现在,吉拉德特是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环境规划学教授,刚刚完成了一项“伦敦对地球的影响”的研究。他发现:虽然伦敦占地不到40万英亩,却需要近5000万英亩的土地——125倍于它本身的面积——来供给它食品、原…  相似文献   

12.
闵钰  冯文全 《环境教育》2005,18(5):20-21
环境道德源于环境问题。当我们将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来考虑时,人们不能不产生疑问: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物质生产极为丰富的同时伴随着愈来愈严重的环境问题将使人类何去何从?日趋严峻的环境危机呼唤一种真正地从整体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道德出现。我们认为,这种整体的环境道德应该包括三个层面,即关注人类的延续;调节强势人群与弱势人群公正地分配环境资源;规范个体环境道德意识与行为。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流行音乐第一人郭峰.十多年前,他是在中国内地第一个举办流行音乐个人作品演唱会的音乐人。十多年后.从北京“永远的郭峰”到“我为申奥万里歌”全国巡演,太多的奇迹由他带来,太多的音乐因他而震撼。  相似文献   

14.
圆明园环评报告总算与公众见面了,但我认为这个报告是有明确前提和限定的:首先,圆明园在一个干旱缺水的环境下,需要有水或恢复到当年“万园之园”的水景观,而对于一个遗址公园来说,这个前提本身是不能成立的。其次,这个报告是关于“圆明园东区的防渗工程环境影响”的评价。不是对圆明园正在进行的全面改造工程的评价。如不包括西区的砍伐林灌和地形整改及大片铺设草坪和种植花灌等对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生态和遗址的真实性有严重破坏的工程。如果从其所定义的前提和工作范围内讲,环评报告总体上是客观的、认真的;所下的结论是谨慎的,有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5.
向前!向前!向前!一年又呼啸着过去了,仿佛白驹过隙,扯也扯不住,留给我们的,似乎只有回味。对于环保界而言,更是如此。2005年,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回顾和深思:1月18日,“环保问责”引发一场“环保地震”,30个违法开工项目被责令停建;3月22日,圆明园湖底一层防渗膜搅动了湖底几百年的淤泥,掀起了社会上对该工程可能破坏生态环境、有碍文物保护的一片质疑声。为此,国家环保总局特别邀请各方专家学者举行听证会,对圆明园防渗膜一事进行环评;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101厂大爆炸,污染松花江,导致整个哈尔滨市停水四天……回首这一年,有不安,有欣慰,有苦恼,更有欢乐。当我们向前走时,千万不要忘了向后看看。挥别2005年,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年,让我们带着新的期待迈入2006年的门槛。  相似文献   

16.
《环境教育》2004,(2):62-63
长臂猿沙沙从小生活在西双版纳森林,他九周岁的时候,就被父母“赶”出了家门要他自立门户。可是,沙沙却没有遵从父母,居然开始了周游世界的壮举。就在他离开家的前一天,森林里举行了一场环保知识竞赛,优胜者将获得动物王国“环保卫士”称号。沙沙出参加了本次活动,他“抢”到的环保知识题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7.
张宏  蔡淑琳 《中国环境管理》2022,14(2):112-119,88
“双碳”愿景下微观企业层面的环境责任受到更多关注。本文运用Python获取2014—2019年中国A股上市工业企业数据,分析了异质性企业环境责任对碳绩效的影响,探讨了媒体关注和环境规制在其中的联合调节效应。研究表明:履行前瞻型环境责任和反应型环境责任均对企业碳绩效有显著的增进作用;媒体关注可以正向调节前瞻型企业环境责任和碳绩效的关系,但在反应型企业环境责任与碳绩效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与媒体关注在反应型企业环境责任和碳绩效间产生正向联合调节作用,而在前瞻型环境责任与碳绩效间的联合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支持了政府和媒体对企业环境责任的正式和非正式治理效果,进而提高了企业碳绩效的作用逻辑,拓展了对企业碳绩效影响因素以及异质性企业环境责任的理论研究,将环境治理他治和自治相结合,为多元环境治理主体协同联动推进“双碳”目标顺利实现提供新思路和参考证据。  相似文献   

18.
北子 《环境教育》2004,(3):8-11
一位老人,始终伴随着中国环境保护的每一个历程;每一次重大的环境行动无不留下他的脚步和身影;他有30年的生命与中国的环保事业紧密交融在一起。70年代初,查遍中国所有的字典,也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2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新词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在中国历史上“环境”和“保护”这两个词是曲格平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 曲格平从70年代初即从事环保工作,既是我国环保事业的开创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环境专家、教授。笔者与他谈起了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他充满激情的回忆里,清晰地看到了中国近30年来所走过的环  相似文献   

19.
出于对市场关注度和公信力的考虑,媒体普遍把报道“圆明园事件”看作是一次吸引眼球的契机。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一经《人民日报》曝光,其他媒体立即跟进,从报纸到电台、电视台,无一不被牵动着神经。不少媒体以较大篇幅甚至整版篇幅对整个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跟踪:展开公众参与讨论、对相关人和部门批评报道、深刻反思,等等,基本上起到了传媒应有的作用,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先导与监督的功能。从圆明园防渗工程被曝光,至湖心岛出租事件,再到圆明园内私盖别墅等一系列所谓的“问题”报道,我们可以看出,媒体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力图通…  相似文献   

20.
6月8日,“小洋人’杯全国青少年节能减排“金点子”大赛在北京启动。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减少污染——行动起来”,此次大赛正是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关注环境现状,积极投身环保社会实践及绿色创建等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