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未来的林业是无性系林业,优良无性系苗造林能把种源选择,种子园的遗传改进、杂交育种、个体选择等成果择其最优部分加以基因复制、利用,从而获得较高的增产效益。本文介绍了12个杉木优良无性系造林后各因子的遗传力和遗传增益。估算了12个优良无性系造林的效益。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源地云南稻核心种质主要形态性状的遗传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揭示云南稻核心种质资源特性、遗传变异特点,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指导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以541份云南稻核心种质为材料,在昆明地区生态条件下对其11个形态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11个形态性状广义遗传力在65?%之间,穗颈长、实粒数、秕粒数和结实率的遗传力最大,且均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变异,选择潜力较大; 同一性状的遗传差异籼粳间不明显,而稻作区间则存在一定差异.利用本群体进行新品种选育时,应考虑各形态性状的表现特点和遗传潜力大小.对穗颈长、实粒数和结实率系统选育时,滇中一季籼稻粳稻区、滇南单双季籼稻区和南部边缘水陆稻区3个稻作区的材料选择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施肥对杉木优良无性系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61"轻基质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共设置6个处理:对照CK(0 mg/株)、常规集中施肥CF(40 mg/株)、指数施肥EF1(40 mg/株)、EF2(80 mg/株)、EF3(120 mg/株)、EF4(160 mg/株),比较杉木幼苗的生长和光合生特性对不同施肥处理响应的差异,筛选出适合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61"生长的施肥方式和浓度,为杉木苗期氮素养分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施肥对杉木的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相同施氮量下,指数施肥处理(EF1)下杉木的苗高和地径都优于常规施肥,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2)指数施肥处理下叶片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SⅡ潜在活性(F_o/F_v)和实际最大量子产额(QY)均显著高于对照和常规施肥处理,且除Fv/Fm外,其余各指标均在EF3(120 mg/株)时达到最大值,而叶片初始荧光(F_o)和非光化学猝灭(NPQ)则低于对照处理.(3)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叶绿体色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而且在相同施氮量下指数施肥处理(EF1)叶片P_n、G_s、T_r、C_i、叶绿体色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杉木上述指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除叶绿体色素外,上述指标均在施氮量为120 mg/株时达到最大.综上表明,施氮量为120 mg/株的指数施肥能通过提高PSⅡ光化学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降低光能的热耗散,增强杉木叶片光合速率,进而促进杉木幼苗生长.因此,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61"适宜的施氮量为120 mg/株.(图4表1参79)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产量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灌溉和雨养两种生长环境下,对小麦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生境下,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均达到显著性差异,特殊配合力只有单株成穗与单株产量在雨养条件下不显著;各性状的遗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其广义遗传力在两种条件下较一致,而狭义遗传力的大小则存在着差异性;不同亲本间及同一亲本不同性状或同一性状的遗传传递力的整齐度在灌溉条件下和雨养条件下相异.说明在不同生境中,产量性状的遗传存在着不同的遗传方式.表4参13  相似文献   

5.
为向轻型基质容器苗合理施肥,实现苗木养分精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以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61"轻型基质容器苗为研究对象,设置7个施氮处理[对照(CK,0 mg/株)、常规集中施肥处理(CF1,40 mg/株)、常规分次施肥处理(CF,240 mg/株)、指数施肥(EF1,40 mg/株;EF2,80 mg/株;EF3,12...  相似文献   

6.
种质资源是水稻育种的重要基因来源.掌握育种材料遗传背景信息,可为发掘优异种质,选育优良性状新品种提供依据.以548份云南稻核心种和云南主栽籼稻品利慎屯502(Oryza satica)、粳稻品种合系35(Oryzasatica)配制的杂种F2(498份)为材料,采用群体遗传学的方法,研究云南稻核心种质杂种F2代的11个形态性状的综合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及其地理分布.结果表明:(1)F2存在明显的性状分化和遗传变异,以有效穗、穗颈长、穗下节长、每穗实粒数、秕粒数、总粒数和结实率的综合变异系数高,遗传多样性丰富;(2)滇西南(临沧、思茅、德宏、西双版纳)和滇东南(文山、红河)的材料在表型性状上存在更大的分化,综合变异系数高,遗传多样性丰富;保山、昭通、曲靖次之;怒江、丽江、迪庆、大理最低.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核桃楸种群果核形态变异及其与地理环境要素间的关系,以东北到华北天然分布的9个核桃楸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回归和聚类等数据处理方法分析其果核长度、横径、棱径、体积和果形指数.结果显示:不同种群间果核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各性状的遗传力均大于0.9,表明核桃楸果核形态性状存在着丰富的变异,且受到很强的遗传控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果核体积的变异系数与相对极差均最大,果核宽度值最小,表明体积的变异最大.相关分析表明,果核形态变异主要受经度、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基于果核形态指标9个种群的聚类分析表明,各表型性状并未完全按地理距离而聚类.总的来说,果核性状的变异是核桃楸适应不同生境条件的方式之一,且这种变异是不连续的.  相似文献   

8.
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比较研究了南方红壤侵蚀区4种主要森林恢复类型下土壤中有机质、微生物结构与功能以及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的森林恢复类型导致了土壤生物学性状的明显差异.4种森林类型的土壤生物学性状均比长期干扰下CK的高.人工林土壤生物学性状相对比天然次生林土壤差.整合上述指标的土壤生物学肥力指数分别为:天然次生林(0.752)、油茶林(0.611)、杉木林(0.422)、湿地松林(0.439)、对照(0.124).在森林恢复初期,采用自然恢复有效地提高了土壤生物学肥力.导致天然次生林土壤生物学活性相对较高的主要因素是较高的凋落物产量和质量、较高的根系生物量、较丰富的植物种类组成、较优越的土壤生态条件和快速的植物生长.在反映土壤生物学活性的指标选择方面,培养基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培养基丰富度和培养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反映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大部分指标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是反映土壤生物学活性的较好指标.图3表6参68  相似文献   

9.
在衡阳地区对7个西葫芦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7个品种在早熟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品种,其中湘葫一号和金船46号西葫芦比对照增产10%以上,2个品种产量均高达为6 800 kg·(667 m2)-1;世龙翡翠、玉菇39号西葫芦、优玉西葫芦比对照增产在5%~10%之间.湘葫一号、湘葫二号、玉菇39号、美国如意西葫芦比对照品种的植株发生病毒病和白粉病少,属于高抗病性品种.该7个品种综合性状优良,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有机磷农药草甘膦异丙胺盐对球形棕囊藻的刺激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置0、0.001、0.01、0.1、1和10mg·L-16个质量浓度梯度,测定了草甘膦异丙胺盐(Glyphosate-isopropylammonium)农药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生长、叶绿素a含量、SOD和CAT活性的影响,探讨了有机磷农药对球形棕囊藻的毒物刺激效应。结果表明,低浓度的草甘膦异丙胺盐对球形棕囊藻的生长呈现出刺激效应。在实验所设定的6个质量浓度梯度范围内,0.001mg·L-1和0.01mg·L-1质量浓度处理下的刺激效应最为显著。该两个质量浓度处理下,球形棕囊藻的平均相对增长率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27%和0.45%,叶绿素a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9.2%和2.5%,SOD活性提高了5.9%和7.2%,CAT活性提高了93%和155%;而当草甘膦异丙胺盐质量浓度在0.1mg·L-1以上时,球形棕囊藻的生长率、叶绿素a含量、SOD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草甘膦异丙胺盐在0.001mg·L-1和0.01mg·L-1范围内对球形棕囊藻均呈现刺激效应,而高于0.1mg·L-1时球形棕囊藻各生理指标表现出显著抑制效应。研究结果为了解有机磷农药对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特征,揭示有机磷农药对微藻产生低促高抑的规律和为深入探索赤潮暴发的成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t"检验法则在闽北抗寒速生邓恩桉优株筛选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材林优株筛选通常应用"11株标准木与5株优势木法",但在选择上,优良单株的选择标准确定存在主观性,所筛选的优良单株需反复试验,才能得到目的优良遗传性状,所需时间长.本文利用大样本调查方法,通过对引种地1~4 a生实生苗造林的邓恩桉不同林分优良单株进行预选.在不同年龄林分中,以预选的优势木为中心,依据早期林分各生长性状呈正态分布规律,利用正态分布的"t"检验法确定优株筛选的选择标准,应用所确定的选择标准筛选抗寒速生优株.从1-4 a生林分中分别筛选得优株6、5、2、2株.与优株所在林分平均值比较,1~4 a生树高分别增长90.5%、39.0%、45.2%、61.5%以上.2~4 a生胸径分别增长37.9%、81.2%、73.3%以上,2~4a生材积分别增长134%、378%、339%以上.该方法是基因重组的突变理论与数理统计的异常数据剔除法的综合,能一次性检验获得突变优良遗传性状,克服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主观性,大大缩短了选择时间,提高了优良性状的利用率.该方法系本文首次提出并称作"t"检验选择法,在用材林优株筛选应用上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表4参14  相似文献   

12.
利用6个不同浓度梯度的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对6个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种质资源进行渗透胁迫萌发试验,研究PEG6000渗透胁迫对白三叶萌发指标和根系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质资源与浓度两者交互作用对白三叶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及根长有极显著影响(P0.01); PEG6000渗透胁迫极显著抑制白三叶萌发和根系生长(P0.01),随着PEG6000浓度的增加,各萌发指数和根系生长情况均呈下降趋势,PEG6000浓度≥10%时,各萌发参数、根长极显著下降(P0.01);白三叶的PEG6000半致死胁迫浓度为10%~15%,致死浓度为20%~25%.建议大批量萌发期白三叶PEG6000轻度渗透胁迫耐旱性鉴定浓度为10%,中度耐旱性鉴定浓度为15%.  相似文献   

13.
水稻磷高效重组自交系群体的筛选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水稻耐低磷RILs群体培育可为磷高效育种和基因定位提供材料.该试验利用强耐低磷杂交组合合系41×大白稻产生的永久性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设低磷(有效磷6.26 mg·kg-1)胁迫和非低磷(有效磷40 mg·kg-1)胁迫两种处理,全生育期测定了相关的耐低磷形态性状,利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索RILs群体耐低磷筛选指标以筛选优良株系.结果表明:(1)12个主要农艺性状均呈连续性变异, 耐低磷性状发生了明显的重组和分离,说明利用重组近交系可以筛选并培育出强耐低磷的水稻品系.重组近交系是水稻耐低磷特性进行遗传研究的良好材料;(2)6个相对性状:株穗产量、地上干物质量、实粒数、有效穗、剑叶长、穗长,综合评价RIL 群体各株系的耐低磷强弱;(3)在RILs群体选出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5个大穗、大粒的耐低磷株系,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4.
氮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但持续、过量的氮沉降将可能对植物乃至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去除林下灌草是常用的林业管理措施,然而氮添加与去除灌草交互对植物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还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以中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林冠氮添加(25kg·hm~(-2)·a~(-1))和林下灌草去除,设置对照(CK)、灌草去除(UR)、氮添加(N)和氮添加加灌草去除(UR×N)处理。以正常生长、无病虫害的标准木为样本,通过测定杉木叶片饱和光强净光合速率(A_(sat))、气孔导度(G_s)、叶绿素相对含量、全氮、全磷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δ~(13)C来探讨氮添加及灌草去除对杉木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两年处理,林冠氮添加、灌草去除及其交互处理对杉木叶片的光合参数、叶片养分(氮、磷)、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等各项指标均未有显著影响。N处理使杉木叶片的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和光合磷利用效率(PPUE)较CK处理分别下降了30.1%、28.9%,而N×UR处理可以使PNUE和PPUE分别较N处理上升17.1%和13.6%。N处理使杉木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5.9%。林冠氮添加、灌草去除及其交互处理对杉木人工林的影响可能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2年)不会对杉木生理生态特征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在实际的杉木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当的氮添加,提高杉木人工林的抗旱性。研究结果可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措施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33 a生福建柏人工林群落能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福建三明对33 a生福建柏和杉木群落能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柏群落和杉木群落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均以树叶最高,最低的为草本叶和茎或草本根;两个群落不同层次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的大小均为乔木层>林褥层>灌木层>草本层;两个群落乔木层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均以干皮最低. 两个群落不同组分灰分含量差异悬殊,最高的均为草本叶和茎,最低的均为干材. 福建柏的干重热值、去灰分热值、灰分含量均高于杉木,表明福建柏生成单位重量生物量的能量耗费比杉木多. 福建柏群落的能量现存量、年净增量、年归还量(通过凋落物)、年净固定量分别是杉木群落的0.97倍、1.65倍、1.15倍和1.36倍. 福建柏群落的太阳能转化效率为1.42%,而杉木群落为1.04%. 林下植被虽然能量现存量仅占群落的很小一部分,但在能量流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林下植被的能量流动速率比乔木层大得多,这对维持和提高地力较为有利. 33 a生福建柏群落仍然具有较大的能量年净增量,轮伐期应比杉木长;具有较高的能量流动速率,地力维护的能力也较强,是优良的造林树种. 福建柏经营密度应适当降低,发育群落林下植被以改良地力. 表5 参12  相似文献   

16.
温度胁迫对草坪草生理指标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季型草坪草营养器官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0~24℃.在不同温度胁迫下,各种草坪草的各项生理指标都会发生变化,如细胞膜的热稳定性、蛋白质含量和酶活性、脯氩酸质量分数的变化等.这些变化可以反应出不同草种抗逆性的强弱.由于涉足冷季型草坪草研究领域的人很少,因此本实验利用草地早熟禾(Poa pralensis)、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高羊茅(Festucaarudinacea)3个冷季型品种为材料进行研究测定.处理温度为4℃、35℃、45℃.对照25℃(室温);测定指标为过氧化物酶(POD)、脯氨酸质量分数、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质膜相对透性.干热处理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4℃条件下是将供试材料放入温度设置为4℃的LRH-250-GS人工气温箱中进行处理,共处理4 d,每隔24 h取一次实验材料,重复3次测定.经实验测定与盆栽材料观察发现:早熟禾属材料具有叶色浓郁,质感适中等特点,在抗热性方而综合性状较好,是营建高质景草坪的前选材料.黑麦草生长迅速,5~6 d就可出苗,初期耐干热较强,抵抗低温的能力较强.实验结果为北方地区建造好的草坪提供选择草种的理论依据参考.  相似文献   

17.
能源甘蔗主要经济和光合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以 4× 5不完全双列杂交 (NcII)衍生的 2 0个家系实生苗为材料 ,对其主要经济和光合性状的遗传力和配合力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锤度、株高和茎径的遗传主要由加性基因效应引起 ,而丛有效茎数、丛重、锤重和地上部鲜重的遗传主要由非加性基因效应引起 ;(2 )配合力分析表明 ,CP84 / 1198、CP74 / 383、崖 90 / 3、桂 73/ 16 7和科 5各性状 gca较大 ,是较好的高生物量高光效亲本 ,CP84 / 1198×Ya 90 / 3、CP85 / 14 32×桂 73/ 16 7、CP74 / 383×桂 73/ 16 7、CP85 /14 32×科 5各性状sca和tca较大 ,为较好的高生物量高光效组合 ;(3)茎径、锤度和丛重母本gca方差大于父本 gca方差 ,丛有效茎数、锤度和地上部鲜重的广义遗传力在 5 0 %以上 .表 7参 16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内生真菌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作用,将自杉木分离纯化的3株真菌青霉属(Penicillium)CG2 (A菌)、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AY13(B菌)和踝节霉菌(Talaromyces)AJ14(C菌)作为分解菌株,以菌丝、灭菌发酵液以及单菌和混菌的方式添加到装有杉木凋落叶的盆钵中,同时设置未添加真菌的对照(CK)处理,研究杉木凋落叶在不同菌株调控下10 d、30 d、60 d、90 d以及120 d内的分解动态.结果显示,A菌液处理在120 d内凋落叶质量损失率最高,而AC菌丝处理60 d时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P 0.05),比对照高23.97%. 60 d时凋落叶碳含量在A菌丝处理下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 0.05),比对照低16.74%,而B菌丝处理90 d时含量最低,比对照低21.13%;大部分菌丝、菌液处理下氮含量较对照增加,其中A菌液处理下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 0.05),比对照高17.05%;与氮元素相似,磷含量同样增加,A菌丝处理与对照有显著差异,比对照高46.67%;而钾含量在C菌液处理下比对照低28%,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P 0.05);90 d时碳氮比在A菌丝和B菌丝处理下数值最低,分别比对照低25.54%和25.11%,且都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 0.05),而A菌丝处理60 d时碳磷比最低,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 0.05),比对照低43.05%.上述结果表明,3株内生真菌对杉木凋落叶质量损失率、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同,A菌株影响明显,这对杉木菌肥的选育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在北京林业大学对9个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杂种无性系苗木生长不同时期的叶片、小枝、根的碳同位素δ~(13)C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的差异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无性系间δ~(13)C与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的相互关系,目的在于探求δ~(13)C在筛选高水分利用效率毛白杨杂种无性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时期叶片δ~(13)C值表现为7月<8月<10月<9月,小枝δ~(13)C值表现为8月<9月<10月,叶片δ~(13)C值、小枝δ~(13)C值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无性系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无性系间的差异是引起δ~(13)C值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同部位碳同位素比值表现为叶片<小枝<根,毛白杨杂种无性系δ~(13)C值在不同部位和无性系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部位间的差异是引起δ~(13)C值变化的主要因素.δ~(13)C值较高的无性系30、83、BL5的WUEi也较高,δ~(13)C值较低的无性系42、26、BT17的WUEi也较低,且不同时期δ~(13)C和WUEi呈较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66、0.872、0.675,高δ~(13)C可以作为筛选高WUEi毛白杨的有效指标,且在苗木生长旺盛时期选育能得到更为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镉胁迫下柳树5个无性系生理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柳树(Salix)以其自己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对环境Cd污染具有一定的吸收蓄积能力.以5个金丝柳无性系为材料,用盆栽方法研究了镉胁迫对柳树生理特性的影响,以主成分分析法分析7个生理指标的重要性,并以隶属函数法评价了金丝柳5个无性系镉耐性的强弱.研究结果表明,在10~150 mg.kg-1镉胁迫范围内,金丝柳5个无性系生理变化程度不同,但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Cd胁迫下,金丝柳各无性系植株生长受到抑制;叶绿素质量分数降低;叶片细胞膜透性和游离脯氨酸积累量增加,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降低.主成分分析表明本试验中选取的5个成分在评价柳树Cd耐性方面有重要作用,它们分别是地径生长率、叶绿素质量分数、MDA质量分数、脯氨酸质量分数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用隶属函数法以评定金丝柳5个无性系Cd耐性的强弱顺序为4号>6号>5号>7号>2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