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保护》2012,(17):51
9月1—2日,主题为"碳市场与低碳发展"的第三届地坛论坛在北京召开。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和北京市副市长洪峰等领导出席了本次论坛并讲话。本届地坛论坛是由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2013,(23):60
11月28-29日,2013年中国低碳发展战略高级别研讨会暨第四届地坛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中国低碳发展战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和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徐熙等出席会议并致辞。本次论坛涵盖低碳发展、国际合作、碳交易、适应气候变化与绿色金融5个方向,包括华沙会议后的气候谈判与国际合作、中国低碳发展与经济转型升级、中国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与低碳发展示范行动、中国碳交易元年、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建设等11个分论坛。本次活动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北京市  相似文献   

3.
2011年12月8日.由中国节能协会主办的“2011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隆重召开。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乌日图,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财政部部长助理王保安,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6月25—26日,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主办的"2016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以"创新引领循环经济发展"为主题,重点围绕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循环经济理念与实践创新、制度与机制创新、技术与模式创新进行深入研讨,聚焦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循环利用、绿色金融体系、绿色供应链构建等方面研讨如何加快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激发新动能,创造新优势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一些国际机构认为,中国的排放总量已居全球首位.为此,中国承担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表示,实际上中国已经在新能源开发、节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植树造林上做出了令人瞩目的努力和成绩.7月23日,环保组织地球村等机构召开.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媒体高层论坛",在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举表示, "十一五"期间制定和正在实施过程中的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6.
图片新闻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高东升10月26日在亚洲制造业论坛2009年会上表示。要把低碳绿色工业的发展.纳入到工业发展的规划,以及国家发展规划。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抓好绿色、低碳标准的制定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7月6日,主题为"金融助力绿色转型"的"2017中国绿色发展论坛"在京召开,论坛是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新华社中国财富传媒集团、北京基金小镇共同举办的。论坛围绕"金融助力绿色转型"展开讨论,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国家开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主题论坛,今天在南京圆满闭幕,来自国内外的700多名嘉宾参加此次论坛.上海市常务副市长、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常务副主任杨雄出席闭幕会并作总结发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克劳斯·特普费尔发表了闭幕演讲.杨雄指出,本次论坛围绕"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主题,从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城市环境治理、绿色产业发展、可持续交通和建筑、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9.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6):F0002-F0002
<正>在发展中节能,在节能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路子天津能源管理培训学校、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以及上海、山东分别与美方签署合作备忘录本刊讯:中美能效论坛是落实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成果及中美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下能效行动计划的具体举措,论坛每年一次,由两国政府轮流举办,是中美两国能效合作的重要平台。2014年6月11日第五届中美能效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中美两国节能领域的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研究机构等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美国能源部助理部长丹尼尔森出席主论坛并致辞。国家发改  相似文献   

10.
<正>为贯彻落实国家"绿色、环保、节能、低碳"发展战略举措,充分发挥节能技术产品在全市引领示范作用,借全国节能宣传周之际,2019年6月21日,由市节能协会、市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市资源节约与环保杂志社组织在天津市礼堂大剧场中礼堂三楼一号会议厅召开"天津市节能宣传周节能、低碳技术产品交流会"。会议邀请了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环保局主管部门领导到会讲话。  相似文献   

11.
孙钰  罗敏 《环境保护》2012,(19):13-15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节能减排和绿色转型是当前环保问题的重心所在.9月23日,以"十二五"污染减排和绿色转型为主题的首届《环境保护》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对我国环保事业现阶段的发展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主题为"京津冀一体化与全国碳市场"的第六届地坛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全国碳市场建设。京津冀三地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理念,力争成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北京已与天津、河北等省市签订了"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合作研究协议",并与河北省承德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跨区域交  相似文献   

13.
<正>2017中国青海柴达木绿色循环发展论坛在青海省格尔木市举行。多位代表在该论坛上表示,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2017中国青海柴达木绿色循环发展论坛"业界内的共识近年来,世界最大循环经济园试验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坚持绿色循环发展理念,以特色优势资源综合利用为切入点,大力统筹资源集约利用与产业协调发展,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给当地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4.
<正>2010年7月29日,"低碳时代的纸业路径——中国纸业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在南京举办。此次论坛以"绿色、承诺、发展"为主题,论坛主要探讨了步入后工业时代的中国造纸业,如  相似文献   

15.
<正>本刊讯:由国家建材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被动房产业发展联盟、天津市节能低碳产业园共同筹备的"京津冀节能低碳促进中心节能产品展示中心"发布会在天津市能源管理培训学校召开。来自中国被动房产业发展联盟的三十多家国际国内绿色建材及建筑节能设备企业负责人参加了发布会,天津市南开区和市节能低碳产业园节能主管人出席。  相似文献   

16.
建筑领域的低碳节能设计和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应对资源枯竭、生态危机及气候变化有着重大意义,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绿色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简要介绍了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和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的含义、原则和意义,对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和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策略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张晓芒 《环境》2022,(2):30-33
能源供应在赛事保障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为实现"绿色奥运"的总体目标,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能源供应环节尤其注重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海绵赛区""绿电交易""低碳交通"……中国大刀阔斧打造着奥运史上的生态创举,让绿色成为本届冬奥会最鲜明的底色,北京冬奥会也有望成为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  相似文献   

18.
资讯     
《环境》2022,(6):14-15
<正>2022年“全国低碳日”济南论坛在济南举行6月15日,生态环境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2年“全国低碳日”济南论坛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论坛提出,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各国团结协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应对。我国将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完善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有效、务实的举措。  相似文献   

19.
2017年11月29日"创新引领助推绿色生产和消费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由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主办,中环联合认证中心、环境保护部环境认证中心、绿色消费与绿色供应链联盟承办,旨在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十九大精神,充分利用环境标志、政府绿色采购、绿色供应链等手段,创新引领绿色生产与消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论坛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解振华发表"高度重视环境标志制度作用加快推动生产和消费方式绿色转型"特邀主旨报告。我刊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环境保护》2013,(2):64
2013年1月10日,低碳发展蓝皮书《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3)》在北京发布。该报告由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完成,对中国低碳发展的政策执行和制度创新进行了全面评估、分析和总结,旨在为中国的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和帮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中国气候变化首席谈判代表苏伟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寿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