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工业的发展,危险废物排放量日益增多,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切实有效处理和管理这些危险固废是当前环境保护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危险固废对环境的危害大,需要长时间才可以恢复,一旦超出自然消化能力,就会危害到人类健康和安全。文章主要对危险固废的危害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这些危险固废常用的处理方式以及在处理以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环境保护背景下危险固废处置和管理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2014年台州市工业危险固废产生情况,介绍了该市现有危险固废处理设施的区域分布情况,同时对主要行业危险固废处理能力进行调查和分析.文章指出现有工业危险固废存在回收体系不完善、处置能力不均衡、二次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增强人们环保意识和观念、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基础环保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加强管理能力、探索和创新更好的处理方式、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处理方法等解决措施,以期科学合理处置工业危险固废.  相似文献   

3.
根据多年来徐州市区产生的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危险固废的排放量,采用回归法进行预测,得出2005和2010年的固体废物预测结果,并提出今后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案。  相似文献   

4.
如何统筹解决好固体废物在产生、贮存、转移、加工利用以及处理处置过程中对大气、水和土壤环境的污染问题是我国环境管理的重要方面.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加强固休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指出在固废的产生、贮存、转移、加工利用以及处理处置过程中,应加强相关行业、区域和企业危险废物的环境监管;妥善处理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和总量减排过程中的固体废物;创新管理手段,提升固废环境管理水平,以提高固体废物污染的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5.
《环境》2018,(11)
正"危废规范处理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一环。"近段时间来,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必须着力解决广东固废危废管理和处置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固废危废管理能力和水平。广东省人民政府此前印发实施的《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省工业危险废物(简称危废)安全处置率、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均要达到99%以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固体废物(简称"固废")污染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市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污染源。固体废物管理应坚持"全过程"原则,即,从固废的产生源头到过程控制和后期的处置都需要考虑固废防治工作。本文以某市为例,就当前城市固废现状及防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所谓固废,顾名思义,即固体废物。固废的存在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危害和困扰。处置固废,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本文以印染行业为例,浅探了对固废处置利用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8.
城市市政污泥及印染污泥经过干化处理后,与燃煤均匀掺混送入炉膛焚烧,产生的粉煤灰、炉渣作为一般固体废物外售综合利用。由于污泥来源广泛,污泥中存在的少量重金属可能具有一定的危险特性,会随着焚烧过程进入粉煤灰、炉渣。为了避免错将危险废物当做一般固体废物处置的情况发生,并进一步明确产生的粉煤灰和炉渣的固废属性,本次研究对粉煤灰、炉渣的固废属性开展检测工作,检测结果表明,粉煤灰和炉渣的固废属性为一般固体废物,不具备危险特性。  相似文献   

9.
箴言 《环境》2020,(1):38-39
正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是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一环。为打好这一关键战役,惠州市不断提升处理处置能力,现有16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核准许可总处理规模为45.65万吨/年,可处理国家固废名录45类固废中的42类,处理能力和技术走在全国乃至前列。同时,加大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的综合管理力度,通过创新管理思路,狠抓污染防治工作落实,确保环境安全,在省生态环境厅组织  相似文献   

10.
调查了某县2017年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和利用处置现状,分析了现阶段的问题和形势,确定了规划期(2018年~2023年)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的指导思想与目标。规划到2023年,培育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骨干企业5家,专业处置企业1家,全面实现大宗工业固废规范利用处置,显著提高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指出了六个方面的发展方向与重点任务,选择公路路基材料利用项目、规模化利用项目、生态治理与固废处置项目为重点扶持项目,提供具体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有利于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快推动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自2020年,嘉兴市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以来,扎实推进五大类固体废物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了一系列问题,仍需在优化顶层设计、推动源头减量、建设收运体系、统筹处置能力方面进行完善,持续推动五大类固废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最终实现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和处置安全。  相似文献   

12.
固体废物正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增多,认真分析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是当前固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固体废物的消纳处理和综合治理,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整体功能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泰州市固体废物现状为例,从固废的种类、现状谈起,提出相应的处置原则和处理措施,为防治固废积极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4.
固体废物排放量逐年增加,固废资源化技术亟待加强。通过简述我国固体废物现状,比较分析目前国内外常用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的优劣,展望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建议针对成分复杂的固体废物,在开发新型技术的同时,也要加强现有技术的综合利用,加强政府机制的参与及促进作用,提高固废处理的技术水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6-2015年上海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资料,分析了上海市工业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主要固体废物的产生情况及处理处置现状。分析指出,近年来上海市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其中工业固体废物年产量约2 200万t,生活垃圾年产量约700万t,建筑垃圾(渣土)申报量已高达1.0亿t/a以上。从处理现状看,工业固体废物在各类固废中的综合利用率最高,高达95%以上;生活垃圾处置方式以卫生填埋和焚烧为主,无害化处理率100%,但其处置设施基本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建筑垃圾总体以回填和填埋为主,利用率较低。展望了未来城市固体废物处理前景,指出:为进一步提高上海市固体废物的处置能力和利用水平,宜加强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与全过程管理,加快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和处置设施能力建设,以及加大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力度。  相似文献   

16.
城市固体废物规划方法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大量相关文献,本文从固废产生量预测、固废处置设施选址和固废收集系统的最优化方法三个方面对当前国内外城市固体废物规划的主要研究思路、方法、典型模型及其应用情况进行了综合介绍与简要比较。同时指出了目前我国在固废规划研究领域与国外相比较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之上预测了今后城市固体废物规划方法研究的发展趋势,试图为我国的城市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优化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固体废物及其处理处置技术(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水处理污泥和电子废弃物等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大幅增加,固废污染也逐步走向公众关注的视野。众所周知,固体废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因此对于固废的处理不仅要消除污染还要尽可能利用其中的资源。为了让读者全面地了解大家普遍关注的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的相关知识,本刊特别邀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王琪所长对这一内容进行系统讲解。本刊将分三期完成全文刊登,内容分别为固体废物的概念及污染控制原则、固体废物的几种处理处置技术、典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固体废物处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杰 《环境保护》1998,(6):44-45
分析我国固体废物处置现状,探讨如何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固废处置过程,实现管理体制的根本转换,营造固废集中处置社会化服务网络.建立监督和社会保险系统,将固废处置产业直接推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减轻政府负担,提高处置效率。开拓符合中国实际的固体废物治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分析了上海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及工业危险废物的产生及处理处置现状,提出:一般工业固废主要以资源化利用为主,危废处置企业实行末位淘汰,实现清洁生产;加强国家提倡的"三位一体"综合处理项目建设,实现集中处理、集中监管,降低运营成本;加强工业危废产生企业申报登记及转移的网络信息化管理,杜绝监管盲区。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从源头上控制工业固废的产生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在技术上加强对工业固废的综合集中处理与再利用,在管理上加强对危废重点产生企业的监控与管理,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工业固废处置及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