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废渣中氰化物对地下水污染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拟淋溶试验,研究了含氰废渣中氰化物对地下水污染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含氰废渣中氰化物可被天然降水淋溶,对地下水产生污染。新排放矿渣初次淋溶液总氰化物浓度可达104.85mg/L,易释放氰化物浓度可达61.0mg/L,总氰化物浸出量为36.8mg/kg矿渣,易释放氰化物浸出量为18.7mg/kg矿渣;新排放矿渣经曝晒处理后,初次淋溶液总氰化物和易释放氰化物和易释放氰化物浓度可分别降至31.29m  相似文献   

2.
氰化物污染土壤的化学氧化修复方法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漂白粉(Ca(ClO)2)、H2O2、二氧化氯消毒剂(ClO2)作为氧化剂,处理氰化物污染的土壤,使其分解成低毒物或无毒物,据此建立了二氧化氯消毒剂(ClO2)处理含氰土壤的新方法.结果表明,漂白粉大大提高了土壤的pH值,改变了土壤原有的理化性质,H2O2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但是氧化效率低,综合考虑,选择低浓度ClO2强氧化剂来修复氰化物污染的土壤.同时研究了温度、反应时问、ClO2浓度对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常温下,0.1%的ClO2为氧化剂,反应时间为45 min时,去除率可以达到55.57%;当ClO2浓度仍为0.1%,将温度升高为65℃.反应时间为30min时,去除率即能够达到98.85%.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氰化物污染的土壤处理是一种可行的和有效的选择,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粱中氰化物的测定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测定的氰化物含量为依据,研究了氰化物在高粱中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高粱植株中均含有一定的氰化物,而以新鲜的茎叶和根系含量较高.同时,根系内的氰化物也是氰污染土壤的又一来源.  相似文献   

4.
Bi_2MoO_6薄膜电极光电催化氧化处理氰化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非晶态配合物法及浸渍提拉法在导电玻璃基底上制备了Bi2MoO6薄膜电极,采用此电极在可见光(λ420 nm)照射下进行了光电催化氧化处理氰化物的研究.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对电极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导电玻璃基底上充分而平均地覆盖着黄色的纳米Bi2MoO6颗粒,形成了γ-Bi2MoO6相.在Bi2MoO6电极处理络合态氰化物Cu(CN)2-3实验中,总氰化物的去除率和Cu的回收率大致是随着电压的升高而增大,当电压为2.0 V,反应时间为120 min时,处理效果最好,剩余总氰化物和Cu的含量分别为30%和35%.破络合后的Cu2+一部分以Cu(Ⅱ)形式沉积在阳极上,一部分转化为Cu单质沉积在阴极上.在Bi2MoO6电极处理自由态氰化物NaCN实验中,总氰化物的去除率大致也是随着电压的升高而增大,当电压为2.0 V,反应时间为120 min时,剩余总氰化物含量为5%.  相似文献   

5.
金矿尾矿渣及其污染土壤中氰化物的分布及自然降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某金矿1995年发生尾矿坝垮坝事件,富含氰化物的尾矿渣对农田和河流造成严重污染.事故3年、4年后,分别对废弃尾矿坝内和被污染农田内的土壤和沉积物中氰化物的水平和垂直剖面上的分布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氰化物在土壤剖面中自然降解速度大大慢于在天然水体中的降解速度;土壤剖面中氰化物的运移行为类似于土壤中易溶盐的迁移行为.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剖面中的氰化物可在土壤表面盐壳中高度富集,即使在4年后其浓度仍可高于新鲜尾矿浆中氰化物的浓度.土壤剖面中的粘质层可部分阻隔氰化物向潜水中运移,其结果又可导致粘质层中氰化物的高度富集.根据土壤中氰化物的自然降解特点,对垮坝引起的土壤污染给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多硫化钙对铬污染土壤处理效果的长期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定化修复技术逐渐成为我国现阶段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主要技术,其修复后验收主要通过分析土壤重金属的浸出浓度来评价修复效果,然而该验收指标未反映土壤重金属在不同情景下的长期稳定性.本研究以经稳定化药剂多硫化钙(CPS)处理前后的某电镀厂铬(Cr)污染土壤为对象,开展多pH浸出、模拟酸雨淋溶、冻融循环和干湿交替作用下土壤重金属Cr的长期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多pH浸出实验中,稳定化处理后达标土壤(CPS-D-3)在pH大于6.92时,Cr(Ⅵ)浸出浓度大于0.05 mg·L~(-1).在整个试验模拟酸雨淋溶作用的过程中(30年),稳定化处理可以有效抑制Cr向环境中释放,CPS-D-3中的总Cr和Cr(Ⅵ)的累积释放量比未经稳定化处理的Cr污染土壤(CPS-D-1)分别显著减少了91.86%和99.61%.在冻融循环的过程中,稳定化处理可有效降低土壤中浸出总Cr的含量.经过15次干湿交替后CPS-D-1和CPS-D-3分别比未经过干湿交替作用时浸出总Cr浓度减少了99.96%和96.88%.多pH浸出试验可以作为检验土壤安全的较为敏感的指标,冻融循环、模拟酸雨淋溶和干湿交替评估方法可协助评价重金属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氰化物是一种在生产劳动中经常用到的剧毒化学药品,氰化物在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泄露,危害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环境安全,本文对液态氰化物应急事故的处理提出了一些建议,来减少污染事故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采用化学沉淀结合Fenton法处理焦化废水中的氰化物,分别讨论了Fe SO4的投加量、H2O2的投加量以及溶液初始p H对总氰和易释放氰去除率影响,优化了总氰和易释放氰去除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Fe SO4投加量、溶液初始p H对总氰和易释放氰的去除率影响极为显著;在H2O2投加量为180μL/L、Fe SO4投加量为260mg/L、p H为5.00,总氰和易释放氰去除率分别为95.61%和64.06%,此时溶液中残留的总氰和易释放氰浓度分别为0.450 mg/L和0.235 mg/L,可以实现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9.
水中痕量氰化物的反相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巴比土酸--吡啶(BA-P)反相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水中痕量易释放氰化物和包括易释放氰化物和络合氰化物在内的无机总氰化物。将BA-P溶液注入到PH6.2NaH2PO4-NaOH缓谁氰胺-T溶液和预蒸馏水样的混合流中,在λmax580nm处对反应形成的晓紫色聚亚早基染料进行分光光度检测生为0.02~0.90mg/L,CN^-。检测限为0.003mg/L,测定频率为30次/h,本法灵敏度高,选  相似文献   

10.
丙烯腈生产废水的组成对膜吸收去除氰化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某石化公司的实际丙烯腈生产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丙烯腈生产废水的组成对膜吸收去除氰化物的影响. 结果表明:丙烯腈生产废水中的氰化物基本为易释放的氰化物,共存的挥发性丙烯腈对膜吸收法去除氰化物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废水中的丙酮氰醇对膜吸收法去除氰化物的影响最大. 丙烯腈废水采用膜吸收除氨-除氰工艺,由于碱性环境以及适当的加热,促进了丙酮氰醇分解转化为HCN,氰化物的去除率可以从40%~70%提高到82%~90%,同时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3.3%以上. 气态膜吸收法能够有效去除并回收丙烯腈废水中的氨氮和氰化物,有效降低后续处理负荷,并为后续生物处理提供可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生化黄腐酸对堆肥过程中氰化物降解及重金属形态变化的影响,以木薯渣、干鸡粪为原料,设置了T1(堆肥原料+1‰生化黄腐酸)、T2(堆肥原料+2‰生化黄腐酸)、T3(堆肥原料+3‰生化黄腐酸)和CK(不添加生化黄腐酸的堆肥原料)4个处理,测定不同堆肥处理中氰化物的含量变化和Cu、Pb、Zn、Cr、Cd、As 6种重金属形态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生化黄腐酸可以有效降低堆肥产品中氰化物的含量,显著降低堆肥产品中6种重金属可交换态的含量和分配率,降低堆肥产品中氰化物和重金属的生态环境风险。综合比较分析后,认为添加含量为2‰的生化黄腐酸对于堆肥过程中氰化物和重金属的无害化处理的促进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由于氰化氢极不稳定,容易挥发,而用异烟酸-吡咄啉酮(HJ484-2009)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总氰化物的步骤繁多,要经过氰化物的释放与吸收。因此在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的盲样考核过程中,容易使测定结果偏离测定不确定度的范围。本文分析了水中总氰化物测定原理,介绍了盲样考核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为室内环境检测模式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机械厂电镀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电镀废水,会造成土壤六价铬和氰化物污染。以长期利用电镀工艺的污染场地修复项目为依托,通过前期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结果,分析场地土壤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确定修复目标和工程量;综合场地特性和污染特征,进行修复技术筛选,确定以"化学氧化+化学还原-固化/稳定化"为核心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工艺;通过小试和中试,获得最佳修复药剂组成和添加比例,并进行工程实施。结果表明:Cr(Ⅵ)和氰化物复合污染土壤经化学氧化+化学还原-固化/稳定化工艺处理后,最大超标浓度由原来的37.3,186.0 mg/kg,分别降低至对应的标准限值3.0,22 mg/kg以下,Cr(Ⅵ)浸出浓度<0.5 mg/L,满足修复要求。该修复工程的成功实践,可以为其他复合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报告了CN ̄-浓度在0.01~1500mg/L范围内用微库仑碘量法测定水与废水中简单氰化物、易释放氢氰酸的氰化物及总氰化物CN ̄-的方法。简单氰化物CN ̄-勿需预蒸馏,毕分离与测定于一次进样,列表比较了其它二种氰化物的分离与测定时,本法,GB法,ISO法、ASTM法及原苏联标准方法在试剂耗量、能耗、时耗等方面的优劣;简易的自动补液,成功地使本法测200~300个水样不更换电解液,用本法与GB法对各种类型水样中氰化物监测,所得结果均呈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氰化物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应急监测和预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简述了近几年发生在我省氰化物突发性污染事故的情节和危害,提出了氰化物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应急监测的方法技术和预防对策,旨在使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对运输和使用氰化物的安全引起足够重视,为氰化物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应急监测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为氰化物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再度发生,提供有效、可行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报告了CN浓度在0.01~1500mg/L范围内用微库仑碘量法测定水与废水中简单氰化物,易释放氢氰酸的氰化物及总氰化物CN的方法,简单氰化物CN勿需预蒸馏,毕分离与测定于一次进样,列表比较了其它二种氰化物的分离与测定时,本法GB法,ISO法,ASTM法及原苏标准方法在试剂耗量,能耗,时耗等方面的优劣,简易的自动补液,成功地使本法测200~300个水样不更换电解液,用本法与GB法对各种类型水样中氰化  相似文献   

17.
黄仕源  周珉  王晓青  许妍  瞿贤 《环境工程》2013,(Z1):25-27,53
实验采用过氧化氢氧化法处理低浓度含氰废水,考察了过氧化氢浓度、反应时间以及反应pH值对于总氰化物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研究参数均存在最佳值。在本实验研究范围内,总氰化物初始浓度为3.7 mg/L,过氧化氢浓度为0.96g/L,反应pH值为9,反应时间为2.5 h的条件下,总氰化物去除率达91.2%。实验室小试对比实验表明,过氧化氢和次氯酸钠均能有效处理低浓度含氰废水,但过氧化氢氧化法的药剂成本费比次氯酸钠氧化法的药剂成本费低。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氰化物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但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利用热活化过硫酸盐技术对水体和土壤中的氰化物的降解过程和机制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氰化物的去除提供依据.首先采用批式实验,探究了温度、过硫酸盐添加量和初始pH对水溶液中氰化物降解效果的影响,然后在水溶液氰化物降解实验基础上,采用模配土壤进行了土壤氰化物降解实验.水溶液氰化物降解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过硫酸盐 添加量和温度对于氰化物的降解具有显著影响.当温度从25 ℃升高到70 ℃时,铁氰和亚铁氰的降解率分别从11.06%和17.66%升高到98.12%和97.94%.过硫酸盐添加量从0.5 g?L-1提高至3 g?L-1时,铁氰和亚铁氰的降解率分别从38.27%和35.82%升高到99.05%和99.66%.当 体系的初始pH值为4.5~9.0时,初始pH对于氰化物的降解影响并不明显,但当pH为强碱性时(如pH=12),氰化物的降解效果受到显著抑制.土壤氰化物降解实验的结果表明,当活化温度为60 ℃时,铁氰和亚铁氰的降解效率均随过硫酸盐增加而升高,最高降解率分别达46.88%和56.04%.与水溶液中氰化物的降解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土壤中氰化物的降解效率远低于水溶液体系.通过探究4种共存阴离子(包括Cl-、CO32-、H2PO4-、腐殖酸)对氰化物降解过程的影响,发现腐殖酸对氰化物的降解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这可能是影响 土壤系统中氰化物降解效率重要原因.本研究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及氰化物降解产物分析试验证实热激发过硫酸盐产生的SO4.-和HO.对氰化物降解起重要作用,将各种金属-氰络合物最终降解为NO3-和CO2等终产物.  相似文献   

19.
海泡石对镉污染红壤的钝化修复效应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海泡石对土壤pH值,镉(Cd)有效态含量以及对菠菜的生物量与品质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5、2.5和5mg.kg-1Cd污染土壤中,投加海泡石显著地提高土壤pH值(p<0.05).土壤有效态Cd含量则随海泡石投加量的增加而降低,与未投加海泡石处理相比,分别减少了11.0%~44.4%、7.3%~23.0%和4.1%~17.0%.施加海泡石缓解了Cd对菠菜的胁迫效应,植物地上部生物量有所增加,然而海泡石处理显著抑制了菠菜对Cd的吸收,其地上部Cd含量(干重)分别比对照处理下降了78.6%~300.4%、44.6%~169.0%和18.1%~89.3%.在Cd含量为1.25mg.kg-1的土壤中,当海泡石投加量≥1%时,菠菜可食部Cd含量(鲜重)低于0.2mg.kg-1(FW)(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Cd含量阈值,GB2762—2005);而在2.5和5mg.kg-1Cd污染土壤中,当海泡石投加量达到5%时,菠菜可食部Cd含量才满足污染物预防品种的Cd含量标准,可以安全食用.  相似文献   

20.
氰化物测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氰化物是广泛应用于工矿业的有毒化学物质,不同存在形式的氰化物具有不同的毒性和地球化学行为,因此测定环境样品中不同存在形式的氰化物具有重要意义。总体而言,简单氰化物、总氰化物的分析技术相对成熟,而络合氰化物的分析逐渐成为氰化物测定中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主要对环境样品氰化物分析中的光度法(分光光度法、荧光法和原子吸收光度法)、电化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极谱法)、色谱法、放射化学法、流动注射分析法的原理、特点及分析效果进行详细的对比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