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环境监测     
X83 9801140水蚀风蚀交错带生态环境演变监测研究方法/查轩…(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土保持通报/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一1997,17(3)一6一8,62环信S一48 围绕神木水蚀交错带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演变关系及其整治这一主题,着重讨论系统定位监测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典型调查与定位观测相结合,分析研究该地区的气候、风蚀水蚀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演变过程。通过建立一系列径流观测场和气象站,动态监测不同地形,利用人及水保措施条件下的土壤侵蚀过程,细沟的发展演变,风力特征与风蚀的关系,土壤侵蚀与土壤退化演变。同时结合侵蚀…  相似文献   

2.
基于RS和GIS的西藏察雅县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藏土壤侵蚀类型多样,且以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为主,其动态监测属于难点问题。研究基于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各自的基本特点,综合运用TM影像、土地利用图、地形图(DEM)和植被覆盖度图,构建了基于RS和GIS的藏东横断山区土壤侵蚀分类分级动态监测方法,并借助ENVI和ArcGIS软件,分析了察雅县1995年到2000年的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察雅县土壤侵蚀以微度、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其中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高山峡谷区,所占比重为2.06%;在人类的土地开发活动和温度、降水变化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察雅县土壤侵蚀加剧,东部大面积的轻度侵蚀区转化为中度侵蚀区。  相似文献   

3.
陕北无定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涛  徐澜  胡阳  张宇攀  韦倩 《环境科学研究》2017,30(9):1355-1364
为了深入认识陕北无定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演变过程及其与降雨和植被NDVI变化的关系,采用基于RUSLE(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的土壤侵蚀评估方法,开展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分布及其与降雨、植被NDVI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 2000—2014年无定河流域多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57.90 t/(km2·a),呈波动增加过程.流域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88.35%,其他土壤侵蚀等级面积比例随等级升高而减少.研究时段内除微度侵蚀面积比例减少外,其他土壤侵蚀等级面积比例均呈增加过程,并且侵蚀面积年变化速率也由微度侵蚀的0.52%降至剧烈侵蚀的0.01%. ② 无定河流域西北部土壤侵蚀程度最低,西南部其次,东南部最高,与其地貌类型及降水量沿东南—西北方向递减有关,但均反映出流域2000—2014年土壤侵蚀的增加过程.研究时段内流域不同土壤侵蚀等级间面积及比例转移主要由低等级土壤侵蚀类型转为相邻高等级土壤侵蚀类型. ③ 无定河流域土壤侵蚀与降水量、侵蚀性降雨量、降雨侵蚀力呈显著正相关(P < 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95和0.98,而与植被NDVI的关系不显著.研究显示,降雨变化尤其是侵蚀性降雨(≥12 mm/d)增加是陕北无定河流域土壤侵蚀增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调查了米脂县土壤侵蚀现状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目前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耕作方式而造成人为加速侵蚀的问题作了分析,并认为土壤侵蚀是制约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构成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基本地貌组合单元是小流域,它几乎包括了该区域的所有土地类型、地貌要素以及土壤侵蚀类型。因此以小流域为侵蚀系统的研究边界,分别对峁边线以上的面蚀、细沟侵蚀区和峁边线以下的沟蚀、重力侵蚀区进行土壤侵蚀的遥感定量分析,建立相应的侵蚀定量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为土壤侵蚀动态监测、水土保持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决策服务的土壤侵蚀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该系统以小流域为基本设计单元,侵蚀定量模型为专业接口,重点考虑了系统的地学分析和专业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功能。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程度代表生态环境的变化,根据土壤侵蚀强度减轻与加剧情况,把生态环境划分为明显改善、轻微改善、基本未变、轻微加剧及严重加剧五个等级,对研究区5年间的生态环境演变概况进行分析。并利用近50多年来的气象、社会经济和遥感监测等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麻地沟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当前麻地沟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和土壤侵蚀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重点关注的两个自然过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表过程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从土壤侵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碳循环过程对土壤侵蚀的反馈两个方面综述了气候变化与土壤侵蚀相互作用研究进展。分析认为:理想的地质载体是深刻理解地质历史时期土壤侵蚀对气候变化响应特征的关键;土壤侵蚀预测模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以及降雨侵蚀力估算方法缺乏标准化是造成土壤侵蚀量估算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侵蚀作用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生物学过程与机制是科学评估土壤侵蚀是碳源或碳汇的关键环节。建议未来在以下三个方向开展工作:(1)以湖泊沉积物为地质载体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土壤侵蚀有着巨大发展和应用潜力,建议利用AMS 14C、137Cs和210Pb等多种定年手段,使用环境指示意义明确的代用指标,建立近千年高分辨率流域气候与侵蚀序列,研究十年至百年尺度气候变化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2)流域版水蚀预报模型(WEPP)可能更适合小流域预测研究,在其实践应用过程中除规范标准小区的坡度和坡长之外,还应通过长期观测和试验确定不同气候区侵蚀性降雨阙值以计算降雨侵蚀力;(3)可以尝试采用定量稳定同位素探针技...  相似文献   

7.
在Arc Gis 10.0平台下,构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小流域土壤侵蚀SWAT模型。利用潭口和渡峰坑水文站的逐日径流、泥沙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校准及验证,并分析了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布特征。模型适用性评价结果(月径流:0.886 2≤R2≤0.967 6,0.81≤NSE≤0.87;月泥沙:0.837 4≤R2≤0.911,0.68≤NSE≤0.76)显示了良好的精度,表明建立的Arc SWAT2009模型适宜研究区的土壤侵蚀模拟。土壤侵蚀时空分布特征显示,1983-2012年汛期(4-8月)土壤侵蚀为全年的83.2%,说明强降雨是形成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其中,87.3%的研究区面积处于微度或轻度侵蚀级别;且农业发达和城镇密集的地区土壤侵蚀强度较高,其侵蚀模数居前两位,表明人为活动可能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8.
基于3S的玉溪市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溪市为研究区域,运用GIS软件对影响土壤侵蚀的因子进行叠加分析,获取玉溪市土壤侵蚀敏感性等级分布图,并与土壤侵蚀现状图加以对比,结果显示:发生土壤侵蚀的地区一定是土壤侵蚀的敏感地区,但土壤侵蚀的敏感地区不一定发生土壤侵蚀:森林覆盖量、质量和人为活动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基于RUSLE模型的延河流域2001-2010年土壤侵蚀动态变化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以黄土高原典型丘陵沟壑区--延河流域为研究区, 基于GIS和RS技术, 利用2001-2010年延河流域水文站月降雨量数据、MODIS NDVI数据、DEM数据、土壤类型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率定了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的相关参数,计算了研究区2001-2010年逐年的土壤侵蚀模数, 利用杏河水文站实测的泥沙数据, 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分析了延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1年到2010年延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呈减小趋势,2001年土壤侵蚀模数最大,为6 596.72 t/(km2·a),2008年土壤侵蚀模数最小,减小到2 485.46 t/(km2·a),降低62.32%;2009年由于暴雨冲刷,土壤侵蚀模数显著增大;2010年土壤侵蚀模数和2006、2007年相差不多;土壤侵蚀强度分布比例变化明显,土壤侵蚀强度为强度、极强、剧烈的面积比分别由16.21%、21.93%和12.36%降低为10.85%、4.58%和0.39%。土壤侵蚀强度等级转移矩阵表明大部分地区的土壤侵蚀强度向低一级转移,2001-2005年31.68%的面积土壤侵蚀强度降低一级,2005-2010年42.13%的面积土壤侵蚀强度降低一级。  相似文献   

10.
"基于USLE模型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以邛海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海拔、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侵蚀强度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梯度下,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侵蚀量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1 500~17 00 m海拔段是土壤侵蚀防治的重点区域。坡度对土壤侵蚀量的影响无明显的规律,但对土壤侵蚀量的产生有显著影响。15~25°坡度带是土壤侵蚀的重点预防和治理区域。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侵蚀存在明显的差异。流域需加强旱地、园地和林地的治理。  相似文献   

11.
基于遥感融合影像和GIS技术,借助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土壤侵蚀量,采用情景分析法,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清水沟流域实施不同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草)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土壤侵蚀的效益显著,相对而言,生物措施减少土壤侵蚀的效益强于工程措施,不同退耕还林(草)方案对流域总体土壤侵蚀影响差异较大。组合情景对土壤侵蚀影响很大,部分组合情景的土壤侵蚀甚至可低于土壤侵蚀背景值。  相似文献   

12.
为及时掌握地形复杂的拜城县土壤侵蚀情况,本文综合运用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地形图(DEM)和植被覆盖度指数,构建了基于RS和GIS的拜城县土壤侵蚀分类分级监测方法,并借助ENVI和Arc GIS软件,分析了该区2000年至2013年的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拜城县土壤侵蚀以微度和中度为主,13年间土地好转面积远高于退化面积。2000—2013年拜城县土壤侵蚀情况总体在改善。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前期研究中,基于流域最小图斑的划分,提出了土壤侵蚀快速评估方法,并在黄河流域的应用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论文以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评估结果为基础,评估了流域土壤侵蚀的脆弱性。以抗侵蚀年限表征流域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结合土壤侵蚀脆弱性分析了流域土壤侵蚀潜在风险。通过与土壤侵蚀强度的对比,指出在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中,同时考虑土壤侵蚀强度和水土流失潜在风险才能作出更合理的决策。最后,分析了黄河流域中游土壤侵蚀风险向下游洪水风险的转化关系,指出黄河中游高产沙区土壤侵蚀风险转化为下游更高的洪水风险,在泥沙灾害研究中应关注灾害的链式反应。  相似文献   

14.
基于USLE的东江流域土壤侵蚀量估算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对东江流域年均土壤侵蚀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东江流域年均土壤侵蚀总量为16.2×108t,土壤侵蚀模数为18.73t/(hm2.a),侵蚀强度属轻度。占流域面积94.62%的区域土壤侵蚀强度在中度以下,对流域土壤侵蚀量的贡献率为9.94%,而占流域面积仅5.38%的中度以上侵蚀区域对流域土壤侵蚀量的贡献率达90.06%。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差异性大,分析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度之间的关系表明:裸地和灌草地为区内主要侵蚀地带,土壤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递增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5°~25°为区内主要土壤侵蚀坡度段。通过以上研究分析以期为构建东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和ULSE模型评价1995~2005年江西土壤侵蚀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定量评价近10年江西省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采用USLE模型的月模式,耦合1995年的NOAA-AVHRR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2005年的Terra-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定量评价了江西省1995年和2005年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1)江西省土壤侵蚀主要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强烈侵蚀级别以上的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鄱阳湖流域各子流域的上游;地形平坦的鄱阳湖平原和吉泰盆地,土壤侵蚀强度低;(2)江西省土壤侵蚀在1995~2005年间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年土壤侵蚀总量由1995年的1.494亿t下降为2005年的1.268亿t,全省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894.68t/(km2.a)下降为759.31t/(km2.a);中度以上侵蚀面积由1995年的16 945km2下降为2005年的13 833km2;(3)全省绝大多数县(市、区)的土壤侵蚀强度降低,其中德兴县、玉山县、婺源县、上饶县、浮梁县、横峰县等赣东北5县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下降最为显著;但也有少量县(市区)的土壤侵蚀呈进一步扩大趋势,主要有井冈山市、永新县、莲花县、瑞昌县、广昌县和永丰县.  相似文献   

16.
采用遥感手段研究了长江上游老君山项目区1990年、2000年和2007年土壤侵蚀类型,分析了土壤侵蚀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结果表明:项目区从1990~2000年间,土壤侵蚀呈现出加重的趋势;2000~2007年;土壤侵蚀又表现出减缓的趋势.主要原因是自1998年以来,国家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以及小流域治理工程,使得项目区范围内的土壤侵蚀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采用遥感手段研究了长江上游老君山项目区1990年、2000年和2007年土壤侵蚀类型,分析了土壤侵蚀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结果表明:项目区从1990-2000年间,土壤侵蚀呈现出加重的趋势;2000-2007年;土壤侵蚀又表现出减缓的趋势。主要原因是自1998年以来,国家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以及小流域治理工程,使得项目区范围内的土壤侵蚀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8.
《环境科学动态》2014,(6):74-74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依据从环境保护的视角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办刊宗旨,创新设置"理论战略探索"、"政策专题研究"、"法律法规研讨"、"典型案例解析"、"研究动态瞭望"、"研究成果报道"、"生态文明之窗"等栏目,紧跟国内外重大事件和形势开展前瞻性选题,运用提前发布和集中选题形式,以重点课题(项目)为基础开展组稿工作,充分发挥学术期刊优势,办刊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介绍了CA-Markov模型预测土地侵蚀的方法,分析了宜昌市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期的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数据,提出以这三期数据作为预测基准年,利用CA-Markov模型进行精度验证后来预测宜昌市2030年土壤侵蚀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宜昌市2030年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及土壤侵蚀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宜昌市2030年土壤侵蚀情势总体向好发展,水土流失面积与强度呈现“双下降”态势,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至2493.6km2;秭归县、当阳市、兴山县等区域土壤侵蚀情势仍然不容乐观,高强度侵蚀面积出现净增长,仍是未来水土保持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0.
了解阿克苏河流域土壤侵蚀状况是维护流域生态安全的关键。文章基于Landsat TM卫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地形图和植被覆盖数据,借助ENVI和Arc GIS软件,针对阿克苏河流域土壤侵蚀展开分析,结果表明:阿克苏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上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分别占侵蚀总面积的27.77%、44.76%,侵蚀类型上以风力侵蚀为主;2005-2013年间流域侵蚀区土地好转面积1 381.2 km2,退化面积829.5 km2。阿克苏河流域内的土壤侵蚀情况总体在改善,但在局部地区,土壤侵蚀仍有加剧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