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根据云龙水库库区和入库河道水质现状监测结果,对云龙水库的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进行了分析,对可能造成云龙水库污染的因子和污染来源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预防控制污染的对策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云龙水库水污染预防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云龙水库库区和入库河道水质现状监测结果,对云龙水库的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进行了分析,对可能造成云龙水库污染的因子和污染来源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预防控制污染的对策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云龙水库径流区污染物负荷的调查结果显示,云龙水库水污染特征以面源污染为主,入库水量TN占91.8%,TP占98.4%.根据云龙水库水环境污染成因提出了防治面源污染的控制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依据云龙水库库区和入库河道水质现状监测结果,对造成云龙水库污染的总磷、总氮的变化情况和污染来源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预防控制污染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云龙水库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与控制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龙水库径流区污染物负荷的调查结果显示,云龙水库水污染特征以面源污染为主,入库水量TN占91.8%,TP占98.4%。根据云龙水库水环境污染成因提出了防治面源污染的控制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9~2011年云龙水库监测数据,对云龙水库库区和入湖汇水区进行了水质现状分析对石板河、老木河、水城河3条入库河流进行了污染因子评价。分析了面源污染现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云龙库区来水河流水质数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入库河流水质和云龙水库水质、污染来源、贡献率、营养盐变化趋势、分布特征、污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库区河流水质部分指标超其水功能要求,水库水质总体为Ⅱ类,部分超Ⅱ类水功能保护目标,水体为中度营养状况,部分水域出现蓝藻暴发。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云龙水库水源区概况、生态环境、水库及入库河道水质、污染源、管理等现状,对水源区内畜禽养殖、农田径流、水土流失、生活污水和固废污染等水污染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云龙水库周边选取5个监测点位,测定土壤中的Cu、Zn、Pb、Cd、Cr和As 6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利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龙水库周边土壤中的重金属指标地质累积指数Cd和As处于轻度级别; Cu、Zn、Pb、Cr处于偏中度级别;重金属的污染度单因子六项均处于低度污染,多因子也处于低度污染;生态风险指数单个金属指标和多个金属复合指标均处于轻微生态危害状态,土壤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0.
要实现云龙水库水源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调整水源区的产业结构,建设水源区以林为主,林、农、牧、副结合的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1.
丹江口水库水质总氮超标成因初步分析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章通过分析丹江口水库近20a的水质总氮年变化趋势和库区上游来水、农业面源污染、居民生活污染等因素的关系,初步分析了丹江口水库水质总氮超标的原因,并针对其超标原因提出了防止污染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编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污染物的总量控制是建立在天然水体对污染物具有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理论上,即天然水体对污染物具有一定环境容量的基础上.污染源应根据纳污水体的环境容量来确定其污染物排放总量.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技术关键是污染源与水质目标之间的响应关系.总量控制的核心是污染负荷的分配.  相似文献   

13.
从沈阳市污水构成现状入手,重点论述了水环境污染给沈阳市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并从总量控制,污染源控制,城市污水集中处理,面源污染控制,河流综合整治等方面,就如何削减水污染负荷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重庆市主城区次级河流水环境状况,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重庆市主城区选取6条典型次级河流测定水体理化指标,开展水体总氮(TN)、总磷(TP)污染特征分析及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16条河流TN、TP污染较为严重,不同季节TN、TP均超过国际认可的发生水体富营养化临界值;富营养状态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各季节所有河流都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富营养化程度排序为:盘溪河清水溪跳蹬河花溪河伏牛溪朝阳河.2各次级河流TN、TP季节变化情况较为显著,为春、冬季TN、TP质量浓度高,夏、秋季TN、TP质量浓度低;3河流在各季节TN、TP从上游向下游增加趋势比较明显,污染物沿河流不断聚集,污染物质量浓度递增率最大达到1.25 mg·(L·km)-1.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城市次级河流污染特征对城市水体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水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在制定排放标准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针对湖北省府河流域含盐废水大量排放,造成引用水源和农业灌溉水源严重污染的状况,从制定府河流域氯化物排放标准的指导思想出发,研究了府河氯化物的水环境容量在制定排放标准和排污总量控制中的作用,指出污染物的水环境容量研究是进行流域排污总量控制和制定流域排放标准的基础。而执行流域污染物排放标准可有效地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6.
分区管控研究是水污染控制研究的热点,基于水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管控分区,是实现水污染“源头控制”的有效途径之一。论文从土地利用变化的水环境效应出发,立足区域水污染总量控制目标,综合考虑污染负荷允许排放量、水质净化功能和排污地段的敏感性程度等约束条件,探讨了以水污染总量控制为目的的土地利用管控分区方法,尝试将区域水污染分配任务量控制要求,转化为其对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等的约束与调整。研究以无锡市为例,采用目标函数熵值法对水污染物总量进行公平分配,通过各评价单元所需控制污染减排量、水质净化功能价值以及环太湖不同地段保护需要的三维等级解析,将无锡市划分为不同污染控制程度的6 个土地利用管控区,并根据不同管控区土地利用-水污染输出特征,提出相应的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柳江盆地浅层地下水硝酸型水特征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徐进  何江涛  彭聪  曾颖 《环境科学》2018,39(9):4142-4149
近年来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加剧,不仅造成污染,甚至改变了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出现了硝酸型地下水.本研究以柳江盆地为例,分析了该地区浅层地下水中硝酸型水的特征和影响控制因素,探讨了硝酸型水的研究意义.结果表明,柳江盆地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严重;在全区211组有效数据中,硝酸型水占比20.9%,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北部山区分布较少且零散;根据硝酸型水的特征可将其划分为高TDS硝酸型水和低TDS硝酸型水,高TDS硝酸型水的TDS和总硬度浓度均较大,且浓度范围较广,低TDS硝酸型水的TDS和总硬度浓度值和浓度范围均较小;硝酸型水的形成主要受人类生活污水、农业施肥、化粪池和垃圾渗滤液下渗等影响,其中,高TDS硝酸型水的污染负荷通常高于低TDS硝酸型水;通过对硝酸型水的分析研究,能够尽早发现污染并不严重但已有污染趋势的区域,以便及时进行地下水的污染防治,避免水质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8.
今年国务院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再次揭示了我国环境污染的严峻现状。虽然规制措施不断严苛,但也存在诸多未曾虑及的方面,季节性总量控制就是其一。我国的季节性污染事件频发,也正表明我国亟需展开对污染物排放的季节性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夏、冬两季水与大气环境条件区分明显,这也给实施季节性污染物控制提供了条件。而在浓度控制基础上对水和大气污染物质进行季节性总量控制就显示出了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导致流域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依据农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空间排放特征和排放强度分析,划分农业非点源污染空间管理分区,并研究设计分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是提高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湖北省四湖流域为研究案例区,系统开展了流域尺度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空间排放特征识别与总量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四湖流域水环境COD、总氮、总磷、氨氮负荷主要来自于农业非点源污染,4类非点源污染物分别占到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的67.6%、 82.2%、 84.7%和50.9%.对四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物空间排放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水产和畜禽养殖业发达的洪湖、监利、潜江、沙洋地区是流域非点源污染物的主要贡献源区.根据污染物在流域空间上的排放特征和源强评价结果,将四湖流域划分为3个农业非点源污染管理分区,即长湖上游水产和畜禽养殖污染重点控制区、四湖干渠农村非点源污染综合控制区和洪湖水产养殖污染重点控制区,针对不同管理分区分别提出了污染控制措施.基于水质改善和水体纳污能力综合考虑,设计了针对3个非点源污染管理分区的总量控制方案,分阶段实现监测断面全指标达标和满足水体纳污能力要求.主要污染物中,COD主要削减区域为四湖干渠区和洪湖区,分别占到流域COD削减量的43%和42%;氨氮主要削减区域为四湖干渠区,占到氨氮总削减量的66%;总氮主要削减区域为四湖干渠区和洪湖区,分别占到流域总氮削减量的42%和31%;总磷主要削减区域为四湖干渠区,占到流域总磷削减量的53%.  相似文献   

20.
水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是有效实施环境水质目标的主要基础和管理依据. 明确了水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的基本概念,系统地介绍了国外水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的研究、使用现状以及我国流域水环境污染和环境标准建立的特征,阐述了水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在环境毒理学评估、污染物风险识别、水生态污染效应、沉积物质量控制研究等方面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水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研究的实际,提出了建立我国在新型污染物和复合污染水质基准两方面的研究内容,并对我国水质基准支持条件下的水生态安全以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做进一步探讨.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