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选取总磷、总氮、叶绿素a、浮游生物、浮游植物等多项环境监测指标,对利用生态工程治疗玄武湖水环境污染的效果进行了环境监测与评价。指出生态工程治理玄武湖水环境污染效果显著,经过治理使湖水中生物多样性大大增加,浮游植物大幅减少,湖水透明度增加,总磷、总氮等主要指标大幅下降,生态工程区中的水环境已从高度富营养化降到中度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2.
研究分析了柴窝堡水源地引水工程对周围地区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影响,提出了若干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3.
玄武湖水体中主要金属污染变化趋势及其与死鱼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惠兰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2,4(3):54-55
玄武湖是南京城 的一颗明珠,它不仅是风景游览胜地,而且是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渔业生产性湖泊,年产商品鱼近110万斤.目前是南京市场主要的水产供应基地之一.随着湖周围工厂、学校、机关、居民区不断增加,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排入湖中,使湖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而危及到水生生物.根据一九八七年污染源调查表明年排入湖内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约939万吨,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比例为5.6:4.4.为了深入调查玄武湖水体中主要金属的污染程度,初步探讨其与死鱼之间的关系,笔者对一九八六年—一九九二年间水质中六种金属元素进行监测分析.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引水工程的建成和运行,对工程沿线区域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改变了该区域以土地资源为载体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环境的价值。以Constanza等人对全球各类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的测算为依据,根据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引水工程沿线影响区2000年和2002年LandsatTM卫星影像解译数据,对工程建设和运行的生态环境效益予以估算。结果表明:引水工程的建设运行使工程影响区内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增加了2657 14×104 (约合22054 26×104元人民币),其中水域及耕地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的增加是研究区生态效益增加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基于国家水专项太湖贡湖湾示范区水质水量调控的需求,构建了示范区的等比例缩放实体模型。通过研究模型中4种不同调水方案的效果,为示范区调水技术的比较与选择提供决策依据。研究中,通过测定模型中5个断面的流场数据,判断引水方式对模型流场的影响,以此评价不同调水方案效果。同时以墨汁作为示踪剂,通过不同引水放流方式下示踪剂的扩散场变化,验证不同断面流速测定对整个区域流场判断的准确性,从而分析引水放流方式对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姚运先编译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2,14(2):45-46
湖泊是中国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 ,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休戚相关。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增长 ,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日益增加 ,大量营养物不断流入湖泊 ,湖泊富营养化、水质咸化、淤积和萎缩、生态破坏以及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不断出现 ,其中湖泊的富营养化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水环境问题之一 ,湖泊的水质改善和保护也成为目前的紧急课题。现介绍湖泊富营养化水质改善技术及国外在实施这些技术方面的事例。1 营养盐对策1 1 湖内化学凝聚沉淀向湖中加入铁盐或铝盐 ,将湖水中溶解的无机磷… 相似文献
7.
为提升引调水工程的环境改善效果,须对水体的自身连通水平、水质现状、水环境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以太湖流域跃进联圩为研究对象,利用图论连通度理论对研究区域静态基流连通性进行评价,探索圩内水系连通性的空间差异及变化特性。同时,开展短期引调水实验,结合模糊综合分析法评价引调水带来的圩内水质变化情况及规律,研究圩内水环境和水系连通性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引调水环境改善分析中具有适用性,可实现对圩内各监测点位水质变化的全面分析;水体流动性是影响圩区内水质的重要环境因素,高锰酸盐指数是导致圩内水质恶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引调水工程对圩区水环境具有一定的持续改善性作用,但对基流连通性较差的区域,改善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8.
基于高斯烟羽模型的输入频率分布模型(IFDM)系统,模拟了2019年4—6月河北省南部平原地区某热电厂对临近2个省控监测站点空气质量的贡献。结果表明,该热电厂4—6月对2个省控监测站点NO2、SO2、PM10、PM2.5的平均贡献值分别为2.0,3.2和4.4μg/m^3,1.9,3.1和3.5μg/m^3,0.45,0.7和0.85 g/m^3,0.25,0.45和0.55μg/m^3。6月份该热电厂对2个省控监测站点各项污染物贡献值最大,与其西南风出现频率较高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为了科学评估北京市平原区造林工程的生态影响,利用高分卫星数据获取2018—2020年北京市平原区造林面积、分布及变化信息,分析了造林工程的空间格局特征,并采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及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了北京市平原区生态网络,通过情景模拟分析造林工程对生态源地、生态廊道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2018—2020年北京市平原区造林工程主要沿西北东南方向实施,实现了对原有林地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的解决。热点建设区域为北部的延庆及东南部的通州、大兴,呈现由城市边界逐步向市中心蔓延的发展趋势。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的前提下,造林工程的实施使平原区林地面积增长了9.8%。通过情景模拟发现,造林工程的实施使生态网络向连通、完整、均衡方向发展。其中,生态源地面积增长了131.0 km2,主要生态源地连通性提升了41.1%,生态廊道的分布由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区向西北、东南两个方向均有密集分布转变。综上,造林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显著,造林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甘肃渭河桦林断面月度水质不稳定达标的问题引起了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掌握桦林断面汇水范围面源污染现状,对控制流域面源污染和促进水质稳定达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遥感分布式污染估算(DPeRS)面源污染评估模型,对2018年黄河流域甘肃桦林断面汇水区面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开展多类型污染量产排特征解析。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量方面,2018年甘肃桦林断面汇水区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重铬酸盐指数(CODCr)面源污染排放量分别为11 591,2 697,7 141和1 458 t,入河量分别为2 184,512,1347,263 t;空间分布上,氮型(TN和NH+4-N)排放负荷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陇西县、武山县县段和岷县县段;武山县县段TP排放负荷较为突出;CODCr型面源污染高负荷区主要分布在陇西县、渭源县县段和武山县县段。农业面源污染物入河排放负荷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氮磷型(TN、NH+4-N和TP)入河高负荷区主要分布在武山县县段、陇西县、临洮县县段;CODCr型面源污染入河高负荷区呈分散分布。漳县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量较高,漳县西部、陇西县和渭源县县段北部局部地区泥沙负荷量较高。枯水期污染治理仍是保障水质稳定达标的关键期,农田径流是渭河桦林断面所在汇水区氮磷型面源污染的首要污染类型,畜禽养殖是CODCr型面源污染的首要污染类型。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共沉富集与单缝石英管技术,以火焰法测定地面水、地下水中的痕量铜、铅、锌、镉,检测限分别为0.5,1.8,0.2,0.1μg/L,四种痕量元素11次测定的变异系数分别2.8%,2.3%,3.1%和3.9%。 相似文献
12.
浅谈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特点,分析了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中存在的问题,从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措施的执行情况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疆煤矿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煤炭资源丰富,资源总量居全国各省之首,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地表沉陷、水污染、煤矸石、噪声、矿区大气污染等诸多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为此,针对目前新疆煤矿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15.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volution of water consumption in Milan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However, dealing with a century
time series raises some complicated statistic and econometric issues. To study the main research questions outlined by the
literature, as the presence of consumption habits and the link between consumption and price, we use a quite original approach
– based on intervention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 which seems to be more adequate than “regression-type”
approaches to study a so long time series. Results indicate (1) how some events have modified the normal evolution of per-capita
water consumption; (2) that per-capita water consumption is a very persistent series, namely, that water users should have
well-developed consumption habits; (3) that per-capita consumption and water price present a strong negative correlation.
相似文献
Mario Nosvelli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