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废弃物的数量也不断增长,成为21世纪增长最快的固体废弃物。从我国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现状入手进行分析,提出建设一套专业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以城市社区回收点为基础,中转交投中心为纽带,资源循环利用为目的,点面结合、三位一体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逐步提高回收、集散、循环利用能力,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
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电子废弃物是目前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固体废弃物之一,其不合理处置会造成人体健康危害和环境污染,作为一种潜在可回收利用的二次资源,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概述了当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现状,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相关情况,提出了建设电子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体系对于构建循环经济和和谐社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正>湖南万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6 500万元。公司定位于固体废弃物环保处置与资源化利用领域,致力构建一个集"环保装备研发制造"、"电子废弃物、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产业废弃物、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金属资源"、"绿色能源"开发于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环保装备制造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废印制电路板环保处理设备"、"废旧冰箱无害化处理设备""报废汽车破碎及废钢加工一体化设备"、"报废汽车快速解体机"等先后通过国家部级科技成果鉴定,获得"国家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国家重点新产品"等荣誉,成为了中国"城市矿产"装备产业的领军  相似文献   

4.
基于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现实,以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为目的的静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定西市为案例,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城乡生活垃圾综合利用体系、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4个方面阐述区域静脉产业发展路径,并为路径的优化建立政策保障、评价保障、技术保障、信息保障等保障体系,帮助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实现对区域静脉产业发展的系统认知,加快区域静脉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国内外回收利用行业现状出发,对近年来行业领域内典型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规模及产业发展成果进行综述。对国内外回收利用相关标准展开研究,主要针对回收利用相关的标准类别、标准数量及标准覆盖等方面予以总结。最后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标准建设和行业发展进程,针对我国当前废弃资源回收机制及综合利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回收利用标准体系的若干标准需求,为我国废弃资源回收利用标准体系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当前,针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大多采取资源再利用的途径。通过资源再利用技术,不但可以进一步提升固体废弃物的价值最大化,而且对环境具有十分的友好性。鉴于此,主要针对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再利用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6月13日,第六次中德循环经济与环保技术分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分论坛是第八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德双方围绕"创新推动循环发展"这一主题,设置了"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领域的科技创新"、"废弃物中的二次资源回收产业发展"和"废水处理与回收"等3个议题。会议上,中德双方研究机构和企业分享了废弃电器电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指导,以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目标,大力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介绍了北京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及采取的措施,阐述了资源回收利用的新模式和新思路,以及推动北京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下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9.
餐厨垃圾是一种具有较高再生利用价值的资源,但是处置不当会给社会造成危害。天津市餐厨垃圾的回收包括规范化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回收、以养猪和炼制餐厨再生食用油为目的的非法回收商贩回收、城市普通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回收等三种形式。以源头单独集中、清洁化单独收运、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为指导原则,开展城市餐厨垃圾的规范化回收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要求。从加强宣传教育、加大食用油监管力度、健全行政监管体系、完善餐厨垃圾规范化收集网络等角度,提出推动天津市餐厨垃圾回收规范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安徽铜陵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几十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矿山的过度开采、资源的逐渐消耗、环境的人为破坏,成为制约该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铜陵市及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同时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铜陵市以打造循环产业链为核心,构建区域大中小循环的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破解面临的资源枯竭困局,从工业领域重点突破,逐步向农业、服务业等领域推进,对于主导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强的资源型城市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