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届大陆地震国际会议是由中国国家地震局、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发起的,是我国响应“国际减灾十年”的一项活动,也是1982年在北京召开的“大陆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  相似文献   

2.
《民防苑》2003,(4)
自然界的生物为什么一定要死亡呢?对此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死亡与一种生物自身产生的被称为“死亡激素”的物质有关。《光明日报》1997年3月21日报道了这一消息。科学家们的研究是从章鱼开始的。章鱼是一种海洋动物,寿命不长。它性情特别凶狠,常捕食其他鱼类,有时同类之间也互相厮杀。不过雌性章鱼从排卯的第六天开始,性情变得很温顺,不吃食物,  相似文献   

3.
泰国散记     
江荔 《防灾博览》2006,(1):34-35
这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早在 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如今,绝妙的胜景、古代的遗迹、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使它赢得了“东南亚翡翠”“黄袍佛国”“礼仪之邦”的美称。这个梦幻般迷人的国度, 就是古代的暹罗,今日之泰国。泰国的版图酷似一朵盛开的兰花镶嵌在亚洲大陆的中南半岛,与缅甸、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毗邻。境内地势  相似文献   

4.
基因污染不可不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丽萍 《灾害学》2002,17(4):82-82
时下,“基因”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不过,基因也和原子能一样: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对环境亦具有破坏性。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的基因,其化学“建材”几乎都是一样的。基因构成材料的这种通用性,使人为重组的基因有可能污染自然界生物的基因库——我们这颗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自从人类掌握了对生物基因进行手术的技能,人类就学会了一种本领,也就是被一些人斥之为“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本领。这些“作品”现在已经不单是密封在实验室的试管内,它们早已撒播在几千万hm2的庄稼上。这些新型的庄稼,我们称之为“转基因作物”,即其基因是经过工…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地区1900-2018年间≥5级地震事件空间数据,采用小波周期与热区识别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时间周期性特征,并识别了地震灾害空间热区及其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1900-2018年,“一带一路”地区地震发生频次表现出波动性上升的“三段式”分布,主要发生在亚欧大陆-喜马拉雅山周围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以及俄罗斯东部沿海、印度尼西亚东南部的环太平洋地区;(2)地震频发地区和震级较强地区均具有多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及一定的空间聚集性,并逐渐演变成高发热区和高强热区;(3)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发生频率远高于其他国家,而缅甸、孟加拉、马尔代夫等国发生频次较低,但其震级强度相对较大。研究结果提示我们未来针对“一带一路”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应适当规避地震频发地区及未来潜在的高强热区,同时加强国际间减灾防灾合作,从而更好的降低或预防“一带一路”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地震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6.
云南小江流域的泥石流灾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循谦 《灾害学》1990,(2):53-57
云南东北部的小江流域是我国泥石流灾害严重地区。本文就其形成原因、运动特征、灾害简况和防治实例作了阐述,并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情况,概括出“稳”、“拦”、“排”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民防苑》2003,(5)
近年来,外来入侵物种已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同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谓生物入侵,就是一些生物翻山越岭,远涉重洋,来到了异国他乡。由于失去了天敌的制衡,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生长迅速,占据了湖泊、陆地,而“土著生物”则纷纷凋零甚至灭绝。我国对外来入侵生物灭毒除害工作高度重视,2002  相似文献   

8.
地壳垂直形变场与强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不同时期的地壳垂直形变速度,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垂直演变特征,结合1965~2005年中国大陆地区M≥7级的大震,研究了垂直形变演变与强震活跃时间段和相对平静时段的关系。并且依据1951~1990年中国大陆垂直形变速率图计算分析了垂直形变速率梯度,研究了高梯度带与大震的分布关系。中国大陆垂直形变速度的演变表明,在中国大陆出现NWW向的上升带和下降带相间分布,而且以上升为主,西部呈现“南升北降”等形变特点时,中国大陆的大震活动也相对活跃,当大面积下降变化为主,尤其是青藏高原表现为下降时,大震相对平静。M≥7级的地震绝大多数发生在水准网控制的高梯度带上,发生在不同高梯度带的交汇部位,转折部位、或者局部变化较突出的附近地带。  相似文献   

9.
学术口窗     
<正> △北京举行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 1981年12月6日至12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大陆构造及地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会议收到有关论文摘要一百余篇。这次会议是全国地震地质界自1979年银川“古地震与活动断层”学术讨论会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地震地质方面论文检阅。会议认为近年来我国地震地质工作有如下几方面新的进展: 地震地质不仅是地震加断层的简单描述,巳开始注意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构造物理学与之结合,研究岩石圈动力学特征;在深部与浅层研究相结合方面,加强了对中下地壳  相似文献   

10.
《防灾博览》2013,(6):8-8
2013年11月18-22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基准站建设规范编制会议在昆明召开。由中国地震局牵头实施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和周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先后建成,通过编写规范,进一步总结以往的建设经验,为下一步做好项目的规范管理与推广应用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善待细菌     
小得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也是有生命的,它们属于地球生物中的一个大类——微生物。细菌虽小,也是地球生物链里一个重要的大家族,它和人类一样是地球的主人,应该平起平坐。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人类,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照样生活自如,因为能替代人类在生物链里发挥作用的其他生物实在太多了,在生物链里,人类只不过是动物大家族中的一员而已。可是缺少了细菌,这地球生物链便完全乱了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将彻底遭殃。因为地球生物圈由最基本的三大环节组成,它们是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  相似文献   

12.
《民防苑》2003,(4)
罗布泊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的东部、若羌县东北部。罗布泊的名称由蒙古语“罗布诺尔”而来。“罗布诺尔”在蒙语中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古称浦昌海、盐泽等。罗布泊呈胡芦形,面积3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孔雀河由北面注入。由于河流改道和水量变化,近几个世纪来,湖水逐渐枯浅,沿岸盐滩广布,昔日生物繁茂的湖区湿地已演变成无边无垠的死  相似文献   

13.
享誉“伸入地球内核望远镜”的5000米中国科钻第一井,属“九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大陆钻探重点项目。截至2004年8月4日,3年间,主孔钻进已达4164.88米,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令人可喜的是,在钻探过程中,首次在橄榄岩中发现金刚石,首次在地下2000米深处发现细菌……地质奥秘不断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14.
湿地是地球上弥足珍贵的天然生态环境。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是人类的好伙伴、好朋友。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人类也必须善待湿地。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必须大力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第一”的观念。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成败的决定  相似文献   

15.
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是中国大陆上保存最完好的热带原始雨林。这里栖息着亚洲象、印支虎、金钱豹、野牛、滇金丝猴、绿孔雀等濒临灭绝的世界性保护动物及国家保护动物109种.被誉为“野生动植物王国。”但是,近年来,生活在这片热土的野生动物不断遭受不法分子猎杀。原始森林在呻吟,野生动物在呼唤.摆在人们面前的生态环保使命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震应急二级分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有地震应急宏观分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讨论了进一步开展地震应急次级分区的意义及其分区方案的多样性;然后提取“政治经济强辐射中心、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人口聚居区、侨乡、大型工业危险源”等5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在不同县域内的10种主要组合类型作为区划指标,采取“自下而上归并”的区划途径,进行了中国地震应急二级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在将我国大陆划分为8个地震应急一级大区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角度又可大致划分出19个二级区;二级区的划分进一步揭示了不同地区开展地震应急工作时应注意的一些较具体的社会经济问题及其空间配置特点;两级分区的结合从“宏观概括”和“中观具体”两个层次示范了地震应急分区研究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7.
超强台风“桑美”特征及预报服务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608号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省苍南县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7级(60m/s),中心气压为920hPa,是建国以来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台风。分析表明,对“桑美”的路径和强度在近海及其登陆时的预报较为准确,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也比较到位,政府也进行了科学的防御,但超强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仍然是非常严重的,为应对百年一遇超强台风的袭击,沿海有关地区的台风防灾体系和防范措施尚需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18.
鼠害猛于虎     
王蜀华 《灾害学》1994,9(2):83-83,94
鼠害猛于虎王蜀华(四川峨眉山盐化集团股份公司罗城盐矿,犍为614411)“鼠害猛于虎”,是“太阳生物学”专家基于太阳活动进入谷年反而促使鼠类生物机理趋向繁殖繁衍高峰,导致“鼠口大爆炸”的特殊理论,提出的严肃警告。他们认为:太阳活动22周峰期,到199...  相似文献   

19.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养生保健术。然而,生活中许多职业迫使人“久坐”“不动”。这无疑给身体带来了种种影响。为此,有关专家提醒伏案工作者和其他从事坐位职业的人,当心“久坐综合征”。正常人脑所消耗的氧占全身需要量的1/4,脑力劳动者更高。由于久坐,头处于前屈位,颈部血管轻度屈曲或受压,会使流向脑部的血流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20.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挪威最早的地震危险性研究起始于1970年代中期,当时政府机构为Statkraft水电站和挪威南部的核电站场地进行可行性研究。80年代初,挪威当局在挪威大陆架安全(SPS)这项研究计划中回顾了日益增长的挪威近海工业的安全要求,也考虑到地震危险性(Ringdal等,1982)。1987年,正式制定了有关固定的近海设施地震危险性评定规范(NPD,1987)。根据综合研究计划“挪威大陆架地震荷载”(ELOCS)(Bungum和Selnes,1988),目前正着手准备对现今规范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