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活在今朝     
有一对夫妻离婚了,儿子归女方抚养.父亲每月除了25元的抚养费.再没有其他的表示,不管是儿子生日,过年过节或是从外地出差回来,从没有给儿子买过一件小礼物.是父亲没钱吗?不是.是父亲不爱儿子吗?也不是.父亲没日没夜地挣钱.已经给儿子存了一笔钱.“儿子大了得花钱”,就是这位父亲的想法.结果前妻怨气冲天,对父子见面都加以限制.儿子跟父亲也缺少情感的交流.如果这位父亲不是生活在明天,而在现在就能更充分地表现出他对儿子的爱,相信会更加有利于孩子健康,使之幸福地成长.那么,  相似文献   

2.
日本水户市铁路局,一名年近六旬的铁路守道工扎尔枝子像往常一样巡夜,这是他坚守了近40年的岗位,他的父亲当年将这个岗位郑重地交到他的手中,一本正经地告诫他:这个岗位关系到无数人的生命,希望你能够有始有终。扎尔枝子秉承父亲的遗愿,几十年如一日地勤勤恳恳。但在他40岁那年的冬天,问题还是出现了,不是他的失职,却  相似文献   

3.
26岁的伊特娜是一所中学的教师,她幼年丧母,从小在父亲的呵护下长大。伊特娜的父亲是一名优秀的警察,两年前,父亲被确诊患上了严重的尿毒症,病痛的折磨使他原本强壮的身体日渐消瘦,伊特娜不知该如何替父亲分担病痛。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到福建师范大学读书和毕业后到军垦农场“锻炼”的期间,父亲不能像往常那样随时给我耳提面命的教示和关怀了,而只能给我写信。父亲那时已经年老多病,可以想象他戴着老花镜一笔一划伏案写信的艰难。也许父亲就只给我一人写信,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不在他的身边他不放心。现在,父亲给我的这几十封岁月带不走的信,  相似文献   

5.
七岁那年,无情的病魔差点夺走他幼小的生命。从死亡边缘逃过劫难的男孩由此懂得了生命的可贵。十年后的秋天,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警校。可面对那笔不小的学费,他迟迟不敢让父亲看录取通知书。当通知书终于交到了父亲手中,父亲脸上露出从不曾有过的笑容。为筹集学费,家里的粮  相似文献   

6.
不生气     
闲暇时读书,读到了两个关于不生气的小故事,顿觉眼前豁然开朗:第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父亲教他五岁的儿子使用剪草机,父子俩正剪得高兴,电话响了,父亲进屋去接电话。五岁的孩子把剪草机推上了他爸爸心爱的郁金香花圃,可怜的幼苗应声而断,孩子的父亲出来一看,脸都气青了,眼看他的拳头高高举起,这时候,他的太太温柔地对丈夫说:"喂,我们现在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养孩子,而不是在养郁金香。"三秒钟后,做父亲的不再生气,一切归于平静。还有个故事有位禅师非常喜爱兰花,花费了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眼睛     
那时候.父亲在镇上的一家铸件厂上班。此时的父亲也不过30多岁.远比现在的我年轻。他是那样的充满朝气,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英俊的脸上满是笑意。父亲是一名翻砂工.翻砂工——整天与黑砂打交道.脸上常常会沾上黑乎乎的砂粉。看着有点滑稽,就像戏曲里的人物脸谱。但是.我从没在父亲的脸上看到抱怨.他的心里满是阳光,他的眼中满是希望。  相似文献   

8.
苦学“储蓄技能” 孙钤是半路出家学开车的,当“的哥”之前,他一直是个普通的建筑工人。 孙钤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兄弟5人,他最小。他在老牌大学生父亲的引导下,爱上了英语。父亲让他学英语,说今后或许能用得着。孙钤看到当时学英语的人特别多,学日语的比较少,他就决定报冷门,拿日语当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滕军 《劳动保护》2007,(5):40-41
我的父亲滕庆金是一名老安全工作者,他已离开我们13年了。当每家每户欢度节日时,父亲的影子便会出现在我温暖的记忆里。  相似文献   

10.
不生气     
闲暇时读书,读到了两个关于不生气的小故事,顿觉眼前豁然开朗:第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父亲教他五岁的儿子使用剪草机,父子俩正剪得高兴,电话响了,父亲进屋去接电话。五岁的孩子把剪草机推上了他爸爸心爱的郁金香花圃,可怜的幼苗应声而断,孩子的父亲出来一看,脸都气青了,眼看他的拳头高高举起,这时候,他的太太温柔地对丈夫说:“喂,我们现在人  相似文献   

11.
父亲死于一场意外的车祸。本以为是件普通肇事案,可谁能想到,一封遗书道出了惊天秘密,这场意外竟是这名绝症父亲蓄意制造的!目的就是为给即将上大学的儿子留笔学费。17岁的儿子知道真相后内心十分矛盾:他明白父亲此举是一种无私的爱,又是一种卑鄙自私的手段,如果说出去,他从此就没钱上大学;如果不说,虽然没任何人知道,但内心深处的负罪感像大山一样压得他抬不起头做人。最终,他选择了  相似文献   

12.
干了三十多年矿工的父亲今年光荣地退休了。父亲退休后常与我说起他年轻时的事情。那时,家里太穷,在农村饭都吃不上,能吃上一顿白面馒头或喝上一碗大米稀饭就已经满足了。1976  相似文献   

13.
我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5年多了。许多时候 ,看着家中与父亲有关的物体 ,感觉一切的一切仿佛是在昨日 ,真不敢相信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已经去得那么遥远。而父亲却是真真切切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成为星际中那闪烁的星光 ,那明亮温暖的光 ,照耀着守望着我们 ,使我不能忘却。而只能在晚上半梦半醒的状态中 ,我才能真真切切地看到父亲 ,看他那幽默风趣、爱快步走路的样子。这种亦真亦幻的感觉让我的回忆和思念很纯粹 ,它荡涤了眼前的一切杂色 ,所有的往昔在眼前陡然清晰。每当看到存放在他书桌抽屉里一大沓各种荣誉证书(奖状) ,我就会回想父亲…  相似文献   

14.
父亲与牛     
正结婚后,第一次回娘家过夜,以前更多的时间都给了婆家,忽略了父母。那夜,以为会被父亲的鼾声扰得睡不好,可是没想到,父亲气息均匀,出奇的安静,不像以前鼾声如雷,我睡得很好。天还没亮,父亲便窸窸窣窣地穿衣起来,问他,为什么起那么早,父亲说:"起来喂牛。"父亲已经80岁了,很多别人家的老人还未到这个年龄就已开始享清福了,可父亲依然坚持劳作,整日里放牛、喂牛,与牛为伴。这不,刚刚卖了一大一小两头牛,钱还没焐热乎,就又买了一头回来,他自己也说,  相似文献   

15.
陈的“”字发音很特别 ,发“y幃ng”音 ,查阅辞源后 ,得知字义一是“大” ,二是“仰慕”。字是他父亲向当时国立大学中文系的一位老先生求要得来的。只是当陈渐渐大了以后 ,才明白当初老先生的良苦用心及父母对他寄予的愿望。启  蒙给陈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父亲。他的父亲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大学 ,此后 ,一直教了 55年的数学课 ,直到 1992年去世。父亲是陈的启蒙老师 ,他对陈的教育方式很独特。而陈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尤其是年少时对数学的热爱以及扎实的数理基础大都得益于父亲那随意却又独特的教育。上中学时 ,陈一直寄宿…  相似文献   

16.
鲁律师: 我父亲霍力胜,是顺平水泥厂的一名正式职工.1999年9月,他在上班期间因工致残(左上臂截肢),经县、市级劳动部门评定为伤残四级,有关伤残待遇之事一直未能落实.  相似文献   

17.
父亲被摩托车撞伤了。撞伤父亲的是一个30来岁的年轻人,他疲倦着一张脸,眼睛迟钝而呆滞。见到我,他愧疚地说:“昨晚孩子生病,我一夜没睡,眼睛老打架,没想到果真出事了。”说完就重重地叹了口气。  相似文献   

18.
至善之美     
父亲被摩托车撞伤了。撞伤父亲的是一个30来岁的年轻人,他疲倦着一张脸,眼睛迟钝而呆滞。见到我,他愧疚地说:“昨晚孩子生病,我一夜没睡,眼睛老打架,没想到果真出事了。”说完就重重地叹了口气。  相似文献   

19.
干了三十多年矿工的父亲今年光荣地退休了。 父亲退休后常与我说起他年轻时的事情。那时,家里太穷,在农村饭都吃不上,能吃上一顿白面馒头或喝上一碗大米稀饭就已经满足了。1976年,淮北矿务局到阜阳农村招农协工时,父亲找村长好话说了一箩筐,才来到矿上做了一名矿工。一起来的其他几个人,因吃不了苦,又怕脏、怕危险,没干满一个月全回家了,只剩下父亲一个人。  相似文献   

20.
我的农民父亲已是近70岁的人了,居然也有他自己的轿车梦,这是我从来没想到的。 父亲当了一辈子的农民,除了面朝黄土背负青天没日没夜地劳作外,没听说他到底做过什么梦。三月春早,水贵如油,眼看田里的秧苗无法移栽,父亲就会手搭凉棚,一边转悠一边虔诚地说,天老爷要是下一场透雨就好了;八月谷黄,久雨不止,田里的稻谷快要发芽了,父亲就会一边吸着大旱烟,一边抚摸着谷穗,无可奈何地说,哎,再不出几个大太阳明年就要闹春荒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大概就是父亲心中最坚实的梦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