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滑坡灾害的发生对社会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开展孕灾环境敏感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滑坡灾害频发区——泸水县为研究对象,选取高程、坡度、坡向、道路、河流、岩土体类型、断裂带及土地利用8个因子,采用确定性系数概率模型分析滑坡易发敏感性,并通过敏感性指数模型分析各个因子对滑坡灾害发生的影响程度,确定有利于滑坡发生的条件,绘制了泸水县区域内滑坡敏感性分区图。结果表明:中等及以上级别的敏感区域内发生的滑坡灾害数量占总数的92.36%,滑坡灾害与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具有较好的吻合性;分析结果对泸水县滑坡防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滑坡敏感性分析对灾害评价和预测具有重要的作用。以马来西亚金马伦高原为研究区,选择坡度、坡向、地表曲率、岩性、构造、土地覆盖、地貌类型、道路和排水系统等9个要素作为评价因子,探讨运用G IS和RS技术获取、管理滑坡灾害信息,和热带雨林地区湿热环境下滑坡灾害敏感性的分析方法。条件概率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分别应用于滑坡灾害敏感性分析与制图,通过比较滑坡敏感性的计算结果与历史滑坡信息,验证了两种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条件概率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分别为77.3%和83.6%,逻辑回归法具有较好的描述精度;滑坡敏感性分析中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道路设施等因素具有较高权重,人类对雨林的垦殖和开发提升了该地区滑坡发生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3.
以1978年的黑白航片和2008年的彩红外航片为数据源,对永定河下游流域30年来的土地覆盖变化进行了分析。20世纪70年代的航拍数据是全色黑白航空摄影像片,需要对扫描的黑白航片进行匀色处理,然后对匀色处理后的黑白航片及彩红外航片进行排列,镶嵌,配准纠正等数据预处理工作。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提取永定河下游的土地覆盖类型,并结合专家经验,采用人工判读的方法,对提取结果进行验证。根据永定河下游1978-2008年土地覆盖类型的数量变化特征,说明30年来,耕地、人工湿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呈现增大的趋势,其中未利用地面积增大得最快,单一动态度高达218%。自然湿地和林地的面积则呈减少的趋势,自然湿地面积减少的幅度较为明显。利用转移矩阵对永定河下游土地覆盖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进行分析表明,主要是自然湿地向耕地和未利用地的转化;耕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耕地向未利用地的转化。综上分析,自然湿地成为最大的转出源。影响永定河下游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力因子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流域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基于太湖流域在全国的重要性及太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洪水效应研究的迫切性,选择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HEC—HMS模拟了5种土地利用情景下的2次典型洪水过程,定量分析了单一土地利用/覆被对洪水过程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对于同场降雨,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洪水总量和洪峰流量大小顺序为:林地〈疏林灌丛〈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涨水历时长短顺序为:林地〉疏林灌丛〉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峰现时间出现最早的是建设用地,其次是耕地、草地、疏林灌丛地和林地。建设用地对暴雨洪水过程影响最为显著,不仅使得最大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增大,汇流时间变短,还大大改变了洪峰形态,使流域原有的坦化洪水波形的能力降低。城市化会严重加剧流域暴雨洪水,而森林则有利于缓和流域暴雨洪水过程。  相似文献   

5.
陕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其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对于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调水工程的长效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索陕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对陕南地区1995—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土地利用时空转移情况及土地利用动态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马尔科夫模型对今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陕南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整体上以林地分布最广,其次是农用地和建筑用地,草地分布最少;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随时间变化存在差异,整体表现为农用地与水域波动减少,林地以2005年为界,先增后减,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波动增加;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时空转移特征明显,农用地与林地之间变化剧烈,且农用地向林地转移较明显,变化区域随时间变化先由中部向两侧扩散,之后逐渐向商洛市和安康市的东南迁移;农用地与建筑用地之间变化明显,变化区域主要在汉中市中部,呈带状分布;4)土地利用动态度差异明显,未利用地变化速度最快,其次是草地和建筑用地,林地和水域变化程度缓慢;5)未来的土地利用格局还以林地为主,但林地表现出退化趋势,说明该区土地利用格局不合理。因此,今后应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林地和农用地保护,将有利于陕南地区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山峡谷区频发的山地灾害易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对下游城镇和重要基础设施影响极为严重。复杂的地形地貌环境中无法找到合适起降场地、航线规划不准、操作复杂等因素极大地限制了专业级无人机遥感系统在该区域的应用。针对高山峡谷区山地灾害发生后观测数据获取困难局面,探索将轻小型无人机应用于灾害应急监测。以藏东南深切峡谷地区102滑坡群2#滑坡、古乡沟泥石流为例,介绍了轻小型无人机遥感数据快速采集流程。基于航测影像数据对灾害现场进行三维模型快速重建,并将建模结果与三维激光点云模型对比,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应急条件下基于轻小型无人机的山地灾害三维模型精度在分米级,平面方向精度高于高程方向,最大误差率低于9.7%。作为一种数据快速获取方法,可将其应用到山地灾害应急监测领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灾害成因的角度将云南山地自然灾害分为:坡面重力作用、沟谷泥石流、沟谷洪水、气象灾害、地震、流域水土流失、森林火灾等七个类型,并对各种灾害特征作了描述,系统地分析了山地灾害的形成因素,提出了一些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地震诱发的次生山地灾害类型包括:崩塌、滚石、滑坡和重力地裂缝。其规模为中、小型,但类型较多,分布密集,造成不同程度危害。按照危险性区划,震区可划分为高、中、低三种山地灾害危险度区域。各区域面积为:UD=9.4km^2;MD=25.9km^2;LD=40.4km^2。斜坡可分为梯状破坏模型:①Rc崩塌、滚石阶梯;②Ld滑坡阶梯;③Gf重力地裂缝阶梯。  相似文献   

9.
"4·25"尼泊尔地震诱发西藏聂拉木县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灾害主要类型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等。这些次生灾害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对中尼公路(G318线)的安全运营及沿线主要城镇居民点聂拉木镇、樟木镇(口岸)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地震诱发的大量崩塌、滑坡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将促进泥石流活跃,在后期暴雨作用下产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初步分析得出:(1)聂拉木"4·25"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点计221处,分布于聂拉木县5个乡镇,其中有滑坡10处、崩塌159处、泥石流沟26条、不稳定斜坡26处。(2)聂拉木(边检站以下)—樟木—友谊桥—带以滑坡、崩塌灾害为主;聂拉木(边检站以上)—亚来乡—达弟以崩塌、泥石流为主、滑坡为次;希夏邦马峰东侧以冰川泥石流为主。最后,结合区域的地形、地质构造、气象条件提出了地震区恢复重建中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0.
西藏江河堵溃灾害及成灾环境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江河堵溃灾害指由江河两岸大规模滑坡、泥石流等在主河道形成堵塞坝和溃决造成的灾害.西藏近年发生的14次江河堵溃灾害都分布于藏东、藏南地区.根据形成江河堵塞坝的山地灾害类型其可划分为滑坡堵溃灾害和泥石流堵溃灾害及滑坡、泥石流混合堵溃灾害,形成过程各有特点.西藏江河堵溃灾害集中分布于藏东、藏南,这与这里下述因素有关:河谷深切,山高坡陡;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繁;第四系冰碛等松散堆积物深厚;海岸性冰川发育,冰湖广布.  相似文献   

11.
香港地区滑坡体积与前期降水关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滑坡灾害发生的因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即滑坡体所处的环境静态因子 ,如地形、地质等 ,和滑坡的诱发因子 ,如强降水、地震等。香港地处夏季多雨的热带地区 ,每年均有大量因暴雨导致的滑坡灾害出现。为分析滑坡大小与前期降水的关系 ,文中选择了 2 6 2个滑坡样例 ,对它们进行了多种周期前期降水的定量化研究 ,发现不同类型的滑坡出现与前期降水有不同的关联关系 :每种类型的滑坡中体积较大的滑坡与前期降水均有明显的关系 ;对多数体积较小的滑坡 ,滑坡体积与前期降水量并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香港地处热带高温多雨强风化区,且地形陡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导致滑坡灾害成为香港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许多针对香港滑坡的研究侧重于研究人工斜坡上发生的滑坡,由于自然滑坡难以调查,很少有人从区域的尺度来研究自然滑坡。然而,几十年的研究和调查表明,自然地表滑坡确实代表着一种自然灾害。大屿山岛是香港地区最大的离岛,保存着相对完整的自然状态,是研究香港地区自然滑坡的理想研究区。本文利用多年航片解译的滑坡数据,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屿山岛自然地表滑坡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滑坡与地形、地貌、地质、土地利用和植被等相关影响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西安市白鹿塬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鹿塬位于西安市东南部,白鹿塬滑坡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也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白鹿塬滑坡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区域:白鹿塬的灞河一侧,河的古刘村一带,鲸鱼沟边。其中,灞河一侧几乎全为滑坡发生区,成群分布。在对西安市白鹿塬滑坡所处地质环境条件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地质与遥感方法总结了白鹿塬滑坡特征,认为白鹿塬边较大的地形差异、地层的二元结构、河流的侧蚀作用及人为的削脚是白鹿塬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遥感影像图上,滑坡区塬缘处呈现弧形陡坎状,滑坡区坡体较碎,坡体上冲沟发育,有双沟交汇现象;非滑坡区较平整,与塬面浑然一体。表明遥感影像在反映滑坡体方面很有效。  相似文献   

14.
三峡水库水位上升对香溪河流域典型滑坡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三峡水库蓄水后,香溪河流域众多滑坡出现变形失稳现象。白家堡滑坡、耿家坪滑坡、白马滩滑坡在蓄水后的变形特征各不相同。对库水位上升后3个滑坡的变形特征及其渗透性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影响滑坡响应时间的主要因素是滑体的渗透性。以白家堡滑坡为例,利用摩根斯坦-普赖斯法,对不同c、值,进行75~175 m水位线的稳定性系数演算,发现各c、值不同水位线下稳定性系数曲线的变化规律有2种类型,即下降—平直型和下降—上升型,这种变化规律与浸水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5.12"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体,这些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体的稳定性影响到灾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灾后重建。地震滑坡的不同稳定性状态孕育了滑坡地形剖面线的演化特征,并且地震滑坡地形剖面线直接地反映了在地震力作用下坡体的演变过程和演化机制。根据实测的汶川地震诱发的滑坡地形剖面线特征,研究了相对稳定滑坡、蠕滑阶段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的地形剖面线的分布特征,以及地震滑坡不同稳定状态下的地形剖面线的多重分形维数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相对稳定滑坡的多重分形维数演化特征的具有明显的有序性,处于蠕滑状态的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的多重分形维数演化出现明显的特征性拐点。  相似文献   

16.
前期有效降雨对滑坡启动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雨是诱发边坡失稳破坏的主要原因。以坡地水文模型为基础,结合无限边坡稳定计算模型,研究降雨条件下边坡启动的临界降雨条件。以都江堰市为研究区域,研究前期降雨、边坡体地下水位和渗流时间的关系,再结合滑坡启动的临界降雨模型,定量分析前期有效降雨对滑坡启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藏东南典型冰湖溃决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川藏公路南线(西藏境内)修建通车以来,因受到泥石流、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经常出现交通被迫中断的现象.其中,冰湖溃决泥石流由于其突发性强、洪峰高、流量大、破坏性强、持续时间短、范围广等特点,已成为藏东南地区危害程度最为严重的特殊灾种.通过对错下湖区域水文气候、冰川活动以及地震等要素的分析,初步认为该冰湖存在可能溃...  相似文献   

18.
滑坡时间分布是滑坡预测和预警报研究的关键内容,对一定区域滑坡分布时间规律的研究可为区域滑坡预测和预警报提供参考和指导。本文以长江三峡库区滑坡为研究对象,对滑坡的年际分布和月份分布的相似性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时间的分布规律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且滑坡规模越接近,相似性程度越高。对滑坡时间分布的相似性研究,为应用分形理论研究该区域滑坡时间分布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宁夏西吉县低角高速远程黄土滑坡及其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诱发黄土滑坡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在宁夏西吉县西南部的最严重地震次生灾害,该区域内滑坡规模大、密度高、类型全,主要类型是低角度、高速、远程黄土滑坡。经对典型滑坡进行野外地面调查、黄土层位划分、黄土显微结构测试和对滥泥河左右两岸的滑坡形态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西吉地处中国黄土高原干旱地带,黄土堆积以大孔隙发育的非饱和黄土为主,地震时突发水异常使地下水位瞬间上升、黄土中孔隙水压增高、黄土自重加大,在地震力和水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导致黄土发生液化,这是该区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综合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成昆线乌斯河-普雄为示范路段,以该段滑坡的发育、分布规律及其对建筑物影响为研究对象;利用开发dBASE、AutoCAD、Idrisi等计算机辅助软件,初步建立了滑坡动态分析系统以实现滑坡特征分析及与环境背景的映射分析,从中揭示出示范段内滑坡发育的控制因素,为开展滑坡致灾预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