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现在对导致油气形成有经济价值的聚集的地球化学过程的理解,可以简化成简单的准则和公式,石油地质工作者就能在钻探之前用地球化学估计输送到圈闭中的油气体积和成分。在大多数沉积盆地中,油在120—150℃之间从油源岩中排出,而大多数气和凝析油在150—230℃之间释放。当油源岩的初期产量超过10kg/t时,油的排出效率为60—90%。排出的油和气以被流体位能梯度所驱动的富油相形式运移。在水平有效渗透率大于1md的地层中,油和气大多数沿倾向横着向上运移。在渗透率低的岩石中,石油流体沿着将它和高渗透横向运油层隔开的阻力最小的通道(即渗透性最好或最薄的地层)垂直向上或向下运移。留在运移通道内的石油的剩余饱和度与百分之几的孔隙度不相上下。油源岩的地球化学分析可帮助人们确定在石油远景区储油区中排出的石油流体的产量和组成。根据石油流体的相关系和密度,可将这些流体质量转换成体积。对可能运移石油的岩石总体积和构成运移通道的岩石的平均孔隙度进行估算,便有可能估算出运移损失。这些损失限制了石油流体离开成熟油源岩的运移范围和在远景区聚集的剩余石油的体积。  相似文献   

2.
引言 本文目的在于阐明,可以应用新的生物标志参数来解决原油的成熟、运移和来源问题。最近有篇报导已经指出,实际勘探工作者需要这种类型的帮助,特别是在探索油的来源和运移方面(齐格勒和斯波茨,1976)。因为现有的材料很多,本报导打算只限于油/油对比。  相似文献   

3.
石油的生成和运移的现代概念以及区域地球化学研究兴趣的增长,引起对油的鉴别和对比工作的新的强调。除了确立成因类型外,油的鉴别技术还可以把一个类型的油同一特定的生油层或生油序列联系起来。 我们所采用的鉴别和对比技术主要有: 1.质谱法 用来测定全油或一个烃馏份的碳同位素比值和硫同位素比值; 2.气体色谱法 用于测定C_4—C_7(低分  相似文献   

4.
针对鄂尔多斯黄土塬地区CO2驱油封存项目的监测需求,在综合辨识黄土塬地区地下水潜在的CO2泄漏特征,剖析CO2泄漏进入地下含水层后的空间运移及时间响应特征的基础上,结合CO2驱油封存过程,建立了1套面向黄土塬地区CO2驱油封存CO2泄漏的全时空立体化地下水监测体系。研究表明:受地形地貌及土壤特点影响,黄土塬地区驱油封存的CO2具有盖层突破、井筒侧漏、降雨反渗和地表径流补给的多源泄漏特征;CO2泄漏进入地下含水层后具有纵向快速运移扩散、横向四周缓慢扩散并随地下水向下游运移的空间运移特征和CO2浓度、电导率等指标上升,pH值下降以及Ca2+、Mg2+离子浓度先上升后下降的时间响应特征。基于上述特征所建立的监测体系可为该区域CO2驱油封存示范项目的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球内部存在大量挥发份,它们自深层逸出过程中一般呈趋临界流体状态。由于超临界流体的特殊性质,它们的运移极有可能与地下的油气藏发生联系,甚至对油气的富集、运移与成藏的各个演化过程可能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CO2驱油是提高低渗透率油藏采收率(CO2-EOR)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能封存部分CO2缓解造温室效应。CO2油溶液的密度影响CO2在储层中的扩散和运移,因此对于EOR技术和CO2地质封存来讲十分重要。文章论述了在实验研究中模拟油的选取标准,目前使用的模拟油从密度和黏度考虑,主要为烃类物质及其混合物,这对于模拟低渗透油藏的原油性质具有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对CO2-模拟油系统的密度实验测量方法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国内外CO2-模拟油系统密度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进展。现有的研究范围和溶剂选取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需求,这也要求系统的研究模拟油的选取标准,并对CO2-模拟油系统密度进行更接近工程实际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引言在阿尔-沙里斯坦尼(AL-Shahristani)和阿尔-埃提阿(AL-Atyia)(1972)最近的报导中,对伊拉克北部油田中油的垂向运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且指出原油是由中-上白垩纪贮油层向上覆第三纪贮油层进行垂向运移的。它进一步表明伊拉克北部的埃英-扎拉油田中的原油甚至在目前还在通过断裂进行垂向运移。通过研究原油中钒和镍含量的变化可追踪原油的运移途径。钒和镍在原油形成的历史中很早就进入原油中,并且通常是与卟啉和其它高分子重量的化合物有联系。当原油经过多孔岩石运移的时候,一些高分子重量的化合物比轻的非-极性馏分移动速度  相似文献   

8.
围油栏是防止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设备之一,它被用来围油、转移油以及保护海洋环境。近年来,随着防止海洋石油污染工作的开展,人们竞相研制出了各种类型的围油栏,以便适应防止海洋石油污染的各种需要。这里介绍国外几种围油栏,它们在原理、结构、规格及使用方面各有其特点,仅供大家学习和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9.
煤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土壤水和溶质运移过程.土壤水是溶质运移的主要载体,溶质运移受土壤水文性质与植被状况影响.以我国北方典型半干旱区山西古交矿区草本、灌草和乔灌草3种不同生态修复区和撂荒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揭示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土壤水文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对溶质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持水性从大到小依次为乔灌草地灌草地草地撂荒地,草本、灌草和乔灌草3种植被修复区的土壤持水量相对于撂荒地分别增加了33.79%、59.19%和62.71%,植被修复有助于增加土壤层蓄水能力.土壤饱和导水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草地(1.736 mm·min~(-1))灌草地(1.678 mm·min~(-1))乔灌草地(1.564 mm·min~(-1))撂荒地(1.012 mm·min~(-1)),非饱和导水率随吸力增大而呈指数下降,植被修复过程中降低容重的同时提高了土壤持水性,改善土壤持水性能.不同生态修复区土壤中溶质穿透时间呈草地灌草地乔灌草地撂荒地的趋势.CDE、SC和TRM模型均可对矿区不同生态修复模式土壤的溶质运移过程进行较好的表达,其中CDE模型拟合效果最好.结果表明研究区溶质运移方式以对流为主,而且土壤容重和砂粒含量是影响溶质运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固体石油沥青(“运移沥青”)常呈分散状产于岩石中。与大多数煤的原生显微组分不同的是,这种沥青是次生显微组分,并且是无定形的;其形态取决于它们所占有的空腔的形状。 运移沥青可划分为如下几种:地蜡、地沥青、硬沥青、辉沥青、脆沥青、韧沥青、黑沥青、浅变质英普逊焦沥青、中变质英普逊焦沥青和深变质英普逊焦沥青。用于进行运移沥青光性分析的参数有反射率、荧光强度和显微溶解度。 颜色、反射率、荧光强度、显微溶解度、各向同性/各向异性、溶解度、软化点和密度,在一定程度上是表征运移沥青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分析的重要参数;化学参数是挥发物含量、元素含量和烃类型。 运移沥青的演化,开始于镜质组反射率约为0.35—0.60%的生油窗的顶部。微生物,如藻类,是微石油脑(micronaphtha)的可能生油物质。地沥青与韧沥青的某些性质均表明,歧化作用在运移沥青的演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温度是运移沥青在成岩作用、退化作用和浅层变质作用期间转变的最重要的参数。反射率大于~0.7%的脆沥青和黑沥青转变为浅变质、中变质和深变质英普逊焦沥青。 运移沥青可能因风化作用而改变,尤其是氧含量会增加。运移沥青,尤其是英普逊焦沥青受到严重风化时可能会产生典型的风化裂隙。严重风化的运移沥青(“含沥青岩”),已  相似文献   

11.
独特的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非砂岩油藏生储同层 ,盐岩封盖条件极佳 ,但储集层渗透能力极低 ,油气运移条件差。目前的众多证据表明 ,就是在渗透能力如此低下的盐间层中 ,非断裂区的原油也顺层发生了一定规模的运移。在压实作用、流体热增压、有机质生烃生气增压以及毛细管压差等应力作用下 ,盐间原油得以从烃源岩层中排除 ,并在低渗透的盐间层运移主干道中顺层侧向 (或断裂区垂向穿层 )从生烃次洼向构造高部位等低势区聚集。从动力学的角度证明了盐间非砂岩低渗透油藏中原油顺层运移的可能性 ,并指出了盐间石油的运移方向和有利聚集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叙述了D、C型和Z、Z型天然纤维吸油材料及p u型聚氨酯泡沫吸油材料的制法和性能。 D、C型吸油材料所使用的原料是稻草,Z、Z型吸油材料是用造纸过程中产生的废渣作原料,用硅油使它们疏水后,再把它们加工成细纤维。最后制成垫状吸油材料。 在软质聚氨酯泡沫发泡过程中填加亲油疏水剂,便可得到p u型吸油材料。 应用这些吸油材料处理溢油事故,回收水面液态油类都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非均匀电场对土壤中基因工程菌的迁移与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克隆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Rm1021-GFP细菌作为标记细菌,研究了该细菌在非均匀电场作用下在土壤中的运移特征和存活性,分析了其运移机理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非均匀电场能有效地促进土壤中Rm1021-GFP细菌的运移,电泳、介电泳和随电渗析流迁移是其主要机理,土壤介质、电压梯度和电极反应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电极反应对电极附近细菌的存活性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淮海平原主要土类中硝态氮水平运移规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Chen X  Deng J  Zhang J  Zhu A  Pan Y 《环境科学》2002,23(5):96-99
对黄淮海平源的主要土壤类型(黄潮土和风沙土)中硝态氮水平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硝态氮水平运移速率随供试示踪剂源的距离增加而迅速减小,其变化趋势呈幂函数关系。由于各土层的土壤性质不同,所以硝态氮的运移风线发生差异,但总的趋势是离示踪剂源20cm距离内,硝态氮的水平运移速率主要由硝态氮的浓度梯度和水势梯度控制,而在20cm以后趋于平稳,则主要由土壤的基质势起作用。硝态氮水平运移速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升高,并呈指数曲线变化。硝态氮水平运移的浓度受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的影响,并随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的升高而呈对数曲线下降。  相似文献   

15.
原油作为主要能源之一对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其所带来的污染危害同样不容忽视.通过自制的有机玻璃水槽,建立模型模拟自然地层的非均质性,模拟了原油在沿海土-水系统中的运移过程,探讨了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底部隔水层、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质地、岩性突变界面对原油在砂土中运移速度和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和底部隔水层对原油的运移具有阻碍作用,会改变其运动速度和路径.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初始含水率越高,原油的侧向运移速率和垂向运移速率越大(模拟成层性土层中原油垂向运移速率随含水率增大,由0.43 cm·min~(-1)增大到1.00 cm·min~(-1),在低含水率区域原油侧向运移速率分别为0.08 cm·min~(-1)(粗-细界面)和0.10 cm·min~(-1)(细-粗界面),而在含水率较高的区域则为0.14 cm·min~(-1)),而过高的含水率又会阻碍原油的运移.土壤孔隙越大,垂向运移越快,侧向运移越慢,反之,垂向运移越慢,侧向运移越快(模拟成层性土层中,原油在粗砂中的垂向平均运移速率为0.54 cm·min~(-1),而在细砂中仅为0.33 cm·min~(-1),自然泄漏时原油在粗砂中的最大扩散范围为9.10 cm,在细砂中为12.50 cm).原油在土壤中运移遇到岩性突变界面时,会产生聚集效应,在聚集处产生侧向运移,试验中在粗-细界面扩散宽度为6.70 cm,在细-粗界面扩散宽度为29.00 cm.  相似文献   

16.
油回收器是防止海洋污染的重要设备之一。随着海洋防污事业的迅速发展,国外已经研制出很多类型的油回收器,其中包括油回收装置、回收船等。这里介绍国外几种类型的油回收器,它们各有其特点,仅供生产防污设备厂家和使用者学习和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17.
地球化学勘探中的影响因素严重困扰着油气化探工作者,有人怀疑油气垂直运够理论是否正确?又有人提出,即使油气能够垂直运移,地表的诸多干扰因素也会把微观油气苗的信息掩盖掉。1968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研究证明:“烃类气体通过沉积剖面上升的速度较快,小分子气体在14天内能穿过10001)的上覆沉积盖层,28天内穿过2000”。早期找油就是根据地表出露的宏观油苗进行勘探的,油气垂直运移的事实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地表的岩性、碳酸盐和有机质等因素对微观油气苗有影响也是事实。为此,101队在已知含油区的东营凹陷做了如下工作:加深…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的运移与聚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上古生界烃源岩天然气排气史、天然气运移方向和沉积相带的展布等综合分析 ,可将上古生界天然气的运移聚集分为三叠纪—早白垩世和早白垩世后两个阶段。在三叠纪—早白垩世阶段 ,天然气运移方向主要是向北 ,而在早白垩世后阶段 ,天然气主要是就近运移聚集而成藏 ,这一阶段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重要的运移与聚集期 ,故上古生界煤成气藏的成藏期较晚。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和中部的靖边古三角洲是天然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具有较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9.
<正> 自Silverman及Epstein(1958)的早期研究以来,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被认为主要取决于油源。有人发现在石油运移期间同位素效应较小。因此,原油中~(13)C含量已成功地应用于区别多油源盆地中的原油。Williams(1974)曾指出,~(13)C同位素与其他参数如旋光性相结合,是一个有效地对比手段。Galimov(1973)发现原油族组成中~(13)C的浓度能揭示原油的重要特性。Stahl(1977)和Fuex(1977)曾指出族组成的~(13)C同位素特征可应用于对比原油。  相似文献   

20.
晚石炭世-二叠纪沉积岩中的煤储量占世界之首。这些煤产出并释放出天然气,但油的生成量却很小,比较起来,诸如在中国、澳大利亚、美国、阿根廷、委内瑞拉及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湖、河、三角洲及半咸水沉积物中沉积的有机质,已产出大量蜡质油,另外,在世界范围的三角洲地区,还产有天然气及凝析油。为何在沉积物中呈浸染状分布的陆相有机质所产出的油比仍属于陆相沉积的石炭纪-二叠纪煤层产出的油多?答案似乎在于氢含量及运移的难易程度上。当有机质和煤的氢含量比碳含量高时即可成油,氢含量低于碳含量时则主要生成天然气。世界上大多数煤的氢含量都很低,而呈浸染状分布在沉积物中的陆源有机质,其氢含量都很高,因而后者能生成较多的油。此外,与沉积岩中浸染状干酪根相此,油、气更易吸附在煤上,这就使得油从煤中迁移出比由通常的页岩生油层中迁移出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