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原位化学氧化法在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原位化学氧化法修复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最新进展 ,着重介绍了几种氧化剂 ,如二氧化氯、双氧水及Fenton试剂、高锰酸钾和臭氧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不足及改进 ,并对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污染土壤化学修复技术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污染土壤修复环境工程近年来发展迅猛,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其技术创新和设备改进2个层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概述了化学淋洗修复技术(原位化学修复技术和异位化学修复技术)、化学还原与还原脱氯修复技术、化学氧化修复技术、溶剂浸提技术和土壤性能化学改良修复技术等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原理、进展与适用性以及有关关键技术参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污染土壤化学修复技术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染土壤修复环境工程近年来发展迅猛,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其技术创新和设备改进2个层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概述了化学淋洗修复技术(原位化学修复技术和异位化学修复技术)、化学还原与还原脱氯修复技术、化学氧化修复技术、溶剂浸提技术和土壤性能化学改良修复技术等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原理、进展与适用性以及有关关键技术参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再造与展望   总被引:58,自引:4,他引:58  
污染土壤的面积在迅速扩大,迫切需要修复,治理;随着土壤污染组分的日益复杂化,等待着全面,高效的修复技术的研制。对污染土壤修复相关技术现状进行剖析表明,现有的各种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由于存在着许多技术上难以克服的问题,需要从技术的现有进展和技术构想进行整体意义上的创新,即如何把现有的技术进行参数优化、改造后进行最佳组合与综合,才能取得该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污染土壤的生态化学修复,污染土壤的生态化学修复,其实质在于技术的再造,代表了21世纪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污染土地就地修复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污染土地的就地修复方面有很大的发展,修复技术包括就地土壤淋洗,就地化学修复,就地生物修复,就地玻璃化,电修复,土壤蒸汽浸提,就地生物促进土壤蒸汽提,就地喷气修复,就地土壤冰冻,就地热力学修复和就地稳定/固化修复等,其中的许多方法已进入应用阶段。  相似文献   

6.
土壤及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化学与生物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土壤及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化学与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土壤及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化学与生物相结合修复的具体方法、治理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某钢材剪切厂生产过程中机油泄漏等原因导致遗留场地被石油烃(C10~C40)和苯并(a)芘污染.在对场地开展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了场地修复工程量和修复方案.采用过硫酸盐氧化+生石灰活化的异位化学氧化技术对污染场地土壤进行修复,确定过硫酸钠和生石灰的添加量都为1.5%(质量分数),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1...  相似文献   

8.
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再造与展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污染土壤的面积在迅速扩大,迫切需要修复、治理;随着土壤污染组分的日益复杂化,等待着全面、高效的修复技术的研制。对污染土壤修复相关技术现状进行剖析表明,现有的各种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由于存在着许多技术上难以克服的问题,需要从技术的现有进展和技术构想进行整体意义上的创新,即如何把现有的技术进行参数优化、改造后进行最佳组合与综合,才能取得该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污染土壤的生态化学修复,其实质在于技术的再造,代表了21世纪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过硫酸钠为氧化剂,硫酸亚铁为活化剂,通过箱体实验,结合农业滴灌技术,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浅层石油烃(TPH)污染土壤,考察修复过程中土壤TPH、含水率、电导率、pH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硫酸亚铁活化过硫酸钠对土壤中TPH具有较好的去除作用,通过40d的原位修复处理,表层土和中层土中的TPH去除率分别达到44.6%、44.1%;修复过程中,表层土含水率、电导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层土含水率、电导率则先上升后波动变化,表层土、中层土pH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TPH与含水率、电导率、pH间均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铬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铬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和电修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状况.特别指出的是,生物修复技术无二次污染,电修复技术能强化土壤中的传质过程,两者的耦合有可能在该领域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1.
铬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介绍了铬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和电修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状况。特别指出的是,生物修复技术无二次污染,电修复技术能强化土壤中的传质过程,两者的耦合有可能在该领域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2.
EDTA强化电动力学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制的电动力学装置中,研究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电动力学修复,通过在阴极添加络合剂EDTA来提高修复效率。实验结果表明,EDTA的引入提高了修复过程中的电流值,且EDTA与重金属的络合提高了污染物向电极液的迁移效率,从而强化了电动力学修复效果。在设定的浓度(0、0.01、0.02、0.05和0.1 mol/L)中,0.1 mol/L的EDTA具有最佳的修复效率。在此实验条件下,污染土壤中的总铜、总铅和总镉的去除率分别为90.2%、68.1%和95.1%。电动力学修复后,对土壤重金属进行化学形态分析,发现电动力学修复显著改变了土壤重金属存在形态,修复后土壤中的铜、铅、镉主要以较稳定的有机态和残余态形式存在,显著降低了对周边生物和环境的毒害。  相似文献   

13.
污染土壤电动修复增强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是一项新兴绿色原位修复技术。其原理是在土壤上施加直流电场,利用电迁移和电渗去除污染物,土壤pH、Zeta电位以及土壤化学性质等因素影响电动修复效果。为了提高修复效率和扩大电动修复应用范围,现在已经发展了针对不同类型土壤和污染物的增强修复技术。本文归纳总结了1995年以来土壤电动修复中常用增强处理效果的8种方法,即酸碱中和法、阳离子选择膜法、电渗析法、络合剂法、表面活性剂法、氧化-还原法、EK-生物联用和Lasagna^TM法,且对每种方法的典型实验装置、增强原理、方法特点和适用范围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为以后的实验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污染土壤的物理/化学修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将土壤污染物分为非卤代VOCs、卤代VOCs、非卤代SVOCs、无机物等8大类型,并在分析污染土壤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两种方式不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各种修复技术的不同作用原理,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各种物理/化学修复的技术原理、适用性、局限性、实施时间及处理成本等,具体包括化学淋洗、蒸汽抽提、强化破裂、空气喷射、可渗透反应墙、固化/稳定化、电动学、物理分离、热解吸、玻璃化等修复技术.针对几种常见的土壤污染类型,列举了一些可行的组合修复工艺.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有机物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的专利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公开的691项有机物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专利为依据,分析研究了有机物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进展,同时对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热脱附技术、淋洗技术等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国内有机物污染场地修复专利技术发展现状,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今后开展相关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我国有机物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相关专利于2010年后开始快速发展,研究创新点基本集中于高效技术的开发、节能以及二次污染的防治;热脱附技术在该领域应用广泛;氧化修复技术的开发是2017年的技术发展特点,具有一定的研究前景;而联合多种修复技术更能灵活地适用于实际场地修复的需要,其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6.
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实施污染土壤修复的环境工程后,需要通过灵敏和有效的评定方法对污染土壤修复的效果进行评定。然而,单纯依靠化学方法进行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评定,不能揭示土壤的整体质量特征,因此需要生态毒理方法作为相互补充的手段。本文概述了植物毒性评定法、陆生无脊椎动物评定法和土壤微生物评定法及其在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定中的应用,并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定方法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室内实验,探究了低浓度过硫酸盐预氧化耦合生物强化或生物刺激技术处理下土壤中菲的降解率和修复效应。结果表明,浓度为0.1 mmol·g~(-1)、温度为50℃热活化的过硫酸钠对土壤中菲7 d的降解率为22.7%。预氧化后,加入高效降解菌和营养物质,强化微生物对菲的降解,继续培育21 d,最终降解率较第7天可提高8.08%~18.59%。同时添加高效降解菌和营养物质N,对土壤中菲的降解促进作用最强,最终降解率可达41.29%,较仅进行化学氧化的对照组和仅进行微生物降解的对照组分别提高17.44%和22.86%,较预氧化后不进行微生物强化的对照组提高12.9%。降解期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和pH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最终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菲的降解率与氧化剂和营养物质N的添加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数量与pH呈正相关,与氧化剂呈负相关,土壤pH与氧化剂及营养物质P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证实了化学预氧化耦合生物强化和生物刺激技术能有效促进微生物对菲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渗透性较低的污染土壤,由于氧化剂在土壤中传质受阻,导致修复效果较差。采用水力压裂结合化学氧化法探究了不同水力压裂工艺参数对土柱渗透系数和压裂效果的影响,并比较了H2O2、KMnO4和活化过硫酸钠3种氧化剂对菲和芘两种多环芳烃(PAHs)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压裂液注入流量为347.3 L/h、压裂液黏度为294 mPa·s、土柱含水率为20.0%、注入方式为间歇注入时,土柱渗透系数和压裂效果最佳。添加2.5 mmol/g的活化过硫酸钠对菲和芘的去除最经济高效。在最佳水力压裂条件下进行化学氧化,与无水力压裂时相比,菲和芘的去除率分别提高19.2、21.2百分点,说明水力压裂可有效增强化学氧化法对PAHs污染的低渗土壤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与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概括介绍了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的原理、优缺点、影响因素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生物修复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多环芳烃(PAHs)作为土壤和地下水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近年来,基于过硫酸盐(PS)的原位修复技术由于高效快速且成本适中被广泛用于PAHs污染场地修复。介绍了PS的活化方式及机理,分析了4种PS原位注入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条件,综述了土壤环境对PS氧化技术应用的影响,总结了PS在PAHs污染场地修复的实际工程应用,以及基于PS的联合修复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PS氧化技术在实际场地修复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PAHs污染场地原位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