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以水产饲料恶臭废气中的主要组分H2S、NH3和三甲胺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填料塔进行脱臭的试验研究,考察运行生物填料塔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污染物净化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塔内生物菌落对目标污染物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且气体流量、进气浓度和液体喷淋量对恶臭净化效率的影响较小。在进气浓度≯300mg/m3、气体流量不高于0.45m3/h(停留时间≮20s)、循环液喷淋密度在0.05~0.9m3/(m2.h)时,系统对H2S、NH3和三甲胺的净化效率分别保持在100%、99.2%和99.4%左右。经扫描电镜分析可知,净化水产饲料恶臭废气的主要微生物为副球菌属和硫杆菌属中的细菌。  相似文献   

2.
城市污水处理厂恶臭污染源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H2S和NH3为主要监测指标,对广州一大型生活污水处理厂主要恶臭源H2S、NH3的排放浓度进行了8个月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该污水厂恶臭成分H2S的排放浓度为0.01~22mg/m^3,NH3排放浓度为0~0.67mg/m^3。同时,污水厂各处理单元由于其功能和运行条件不同,所产生的恶臭气体成分也不完全一样,在污水进水区段恶臭污染物以H2S为主,其中格栅井H2S浓度最高。其中沉砂池、格栅和污泥浓缩池的H2S、NH,排放浓度呈夏秋季节高、冬春季节低的特征,与季节变化的气温有明显的相关性。对恶臭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污水水温越低则H2S和NH3的排放浓度越低,此外,降雨可以显著降低污水处理厂恶臭污染物的排放浓度。  相似文献   

3.
用生物滴滤塔净化有机废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工制药行业往往会产生有机废气,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废气的生物净化技术具有适用性强、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化工制药公司建立了净化以甲苯为主要成分的有机废气的生物滴滤塔(BTF),废气量约为5 000 m3/h,有机废气的总质量浓度为140 ~ 250 mg/m3,甲苯的质量浓度为120 ~220 mg/m3.BTF经过21 d完成启动.在启动之后的调试期间,进口的有机废气的总质量浓度为164 ~ 236 mg/m3,进口的甲苯的质量浓度为137 ~196 mg/m3,BTF对有机废气的去除率保持在90%左右,对甲苯的去除率保持在87%左右,废气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污水泵站恶臭散发情况的测定,研究探讨了这类市政设施的恶臭散发特性.结果表明,污水集水泵站恶臭的散发量要小于污水中途提升泵站,且夏季的散发量要远大于秋季的散发量.污水集水泵站恶臭在夏季的最大散发浓度为H 2S 0.288mg/m3,NH 30.48mg/m3,臭气浓度292提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混合液的中途泵站在夏季的散发浓度为H2S最高可达30mg/m3以上,NH30.734mg/m3,臭气浓度9740,甲硫醇0.02mg/m3.恶臭散发量与季节,来水水质、运行水位、水力搅动等因素有关.污水泵站的恶臭散发点较多,除最大的敞口格栅井外,还包括潜水泵顶空的盖板缝隙、进水井盖板缝隙、出水口散气井口、出水口阀门井开口、以及未密闭收纳的压滤渣等.  相似文献   

5.
在综述目前国内外净化甲醛有机废气方法的基础上 ,着重对生物膜填料塔净化甲醛有机废气进行了研究。初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在入口气体甲醛浓度为 5~2 5mg/m3、气体流量为 0 .1 0~ 0 .6 0 m3/h、循环液体喷淋量为 1 0~ 4 0 L /h的实验范围内 ,生物膜填料塔对气体中甲醛的净化效率可达到 75%左右。这表明采用国内现有微生物菌种挂膜的生物膜填料塔净化有机废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生物法治理污水处理场恶臭废气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生物法治理污水处理场恶臭废气的工艺流程、基本原理,分析了对恶臭废气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提出了需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利用生物滴滤塔小试装置进行了连续的H2S脱除试验。结果表明:挂膜前采用Na2S对菌群进行驯化,有助于系统快速启动完成。当进气量在0.05~0.6 m3/h之间变化,H2S进气浓度在200~1 200 mg/m3之间变化时,确定生物滴滤塔有效停留时间大于43 s,对H2S的去除率可达98%以上。容积负荷63.9 g/m3·h时,出气浓度0.08 mg/m3,为了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厂界废气排放最高允许浓度二级标准的要求,试验确定该生物滴滤塔处理H2S的容积负荷不超过60 g/m3·h,出气浓度才能达标。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采用生物滴滤床(BTF)工艺净化制药厂污水站H2S废气。装置采用实验室分离纯化的菌种经现场培养扩增后所得的高浓度混合菌菌液,在8d内迅速完成启动;试验过程H2S气量为11.3m3/h,平均浓度为385.6mg/m3,平均空床停留时间(EBRT)为13.5s,H2S的平均去除效率96%,且去除率稳定。随着污染物在BTF内EBRT的减少,去除率逐渐减小;H2S去除负荷极限ECmax为209.6g/(m3.h),且80%的去除负荷由填料床的下层承担;增加液体喷淋量有助于强化处理效果,但液膜厚度对净化效率有着负面影响,循环液中的SO42-累积浓度>28g/L时,去除率低于90%。试验结果表明,BTF系统运行稳定,适应性好,应用于工业废气处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常虹  陶红 《环境科技》2007,20(6):26-28,31
生物法净化有机气体主要有生物吸收法、生物滤池法与生物滴滤池法等几种形式,与传统的有机废气处理方法相比,生物技术具有费用低、处理效率高、安全性好及无二次污染等特点.研究采用生物滤池法处理苯系有机废气.选用城市污水处理场的活性污泥作为菌源,以二甲苯为底物,在好氧条件下,驯化、培养出适合处理苯系化合物的优势菌种,考察了二甲苯的净化效果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污染排放特征,选取惠州市石化污水处理厂及树脂生产加工车间释放的废气为调查对象,采用"冷阱富集—GC/MS"技术检测了这两类废气中VOCs的含量与组成。结果表明:石化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为烷烃、苯系物及烯烃等3类共64种VOCs成分,总浓度为241 mg/m~3,特征污染物为间/对二甲苯,质量分数为6.4%;树脂生产加工车间中主要污染物为烷烃、苯系物及醛类等3类共27种VOCs成分,总浓度达1235 mg/m~3,特征污染物为2-乙基-1,3-二氧戊环,质量分数为18.5%。  相似文献   

11.
新型PP填料生物滴滤法净化高浓度H_2S的实地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制药行业污水处理中水解酸化池的高浓度H2S恶臭气体,采用新型PP填料生物滴滤床处理方法,进行实地中试研究。生物滴滤塔塔形为长方形,填料层高1m,空塔停留时间10.7s,在进气H2S浓度低于1420 mg/m3时,循环营养液pH值0.35,生物去除率保持80%以上。实际工程中,在进气H2S浓度高于1500 mg/m3时,可以增加碱洗预处理工艺,经过2个月的跟踪检测,绝大部分的去除率能保持80%以上,最高去除率可以达到96%以上,出口排放量可控制在250mg/m3以内,符合《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2.
固定床活性炭吸附法治理炼厂表曝池恶臭污染的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石化股份公司九江分公司炼油厂排水车间污水处理场表曝池逸散的恶臭污染气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床式活性炭吸附工艺对其治理。采用实验室研究筛选出的脱除硫化物(H2S、甲硫醇等)的IVP活性炭,并结合吸附挥发性有机物(VOC)类(苯、甲苯、二甲苯)的BPL活性炭进行现场中试研究,制定了对污染气体进行脱除恶臭的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13.
以再生胶炼胶车间一生产线产生的恶臭废气为研究对象,通过中试试验考察了化学吸收、臭氧氧化及两者组合工艺对炼胶恶臭废气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恶臭废气经臭氧氧化预处理后,再经碱液吸收净化,其浓度低于国家排放标准;在臭氧(浓度为19×10-6)氧化时间为1~2 s、碱溶液(10%浓度)吸收时间为2~3 s的试验条件下,净化率达99%;净化系统装机功率小于2 kW/1 000 m3,运行成本小于3.7元/1 000 m3,表现出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齐国庆  刘发强  刘光利 《环境工程》2013,31(1):56-58,76
采用生物洗涤+生物滴滤技术处理炼油污水场恶臭气体,具有抗冲击性强、运行稳定、处理效率高的特点。监测表明:出口气中H2S<0.06 mg/m3,NH3<1.5 mg/m3,CH3SH<0.004 mg/m3,臭气浓度<20,达到GB 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的一级厂界要求。该工程与炼油污水场现有污水处理工程紧密相结合,可缩短微生物的培养、驯化周期,减少公用工程投资,便于工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李琳  丁文杰  薛松  李衍博 《环境工程》2016,34(10):128-132
卫生填埋是常用的固体废弃物处置方法。部分填埋场对已经封场和暂时不填埋垃圾的区域覆盖高密度聚乙烯膜(HDPE),便于雨水分流、减少垃圾渗滤液产生量。通过在华北地区某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设置采样点,监测分析了HDPE覆膜内积聚的甲烷及恶臭物质的浓度和成分,研究在不同季节、填埋时间产生的甲烷及恶臭物质特征。结果表明:填埋场覆膜内甲烷的平均浓度为15.6%;硫化物、胺类以及恶臭浓度分别为153.9 mg/m3,16.0 mg/m3以及4 322 OU。主要的恶臭物质为硫化氢和氨。总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为0~147.2 mg/m3,苯系物、烷烃和烯烃是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成分。恶臭浓度与硫化物、胺类浓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环境温度、垃圾填埋龄和填埋量对甲烷及恶臭物质的产生与释放有明显影响。夏季甲烷及恶臭浓度分别达到81.2%和20 943 OU,明显高于其他季节。随着垃圾填埋龄和填埋量的增加,恶臭物质的浓度和成分均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大气预浓缩系统-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石化企业污水处理场排放的挥发性污染物分布特征进行了定性、定量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污水处理场4个监测位点均检出多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以芳烃和直链烃类化合物为主,其中苯系物浓度和检出率最高,甲苯和二甲苯占污染区采样点检出成分总量的10%以上。4个监测点中污水总进口上方大气污染最为严重。对大气预浓缩系统-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挥发性硫化物进行了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对硫化氢、甲硫醇和乙硫醇3种化合物存在一定的吸附作用,标准曲线斜率与起始浓度显著相关,采用该系统对低浓度、高活性的硫化物进行分析和绝对定量时应谨慎对待。污泥贮存池是硫化物恶臭类物质控制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7.
周炜煌 《环境科技》2009,22(4):28-33
生物滴滤塔处理舍NH3与H2S臭气最佳的生态条件为:在温度为25℃、营养盐喷淋量为8.0L/h、气体通气量为0.4m^3/h,NH3进气质量浓度为435.74~802.32mg/m^3 H2S进气质量浓度为723.44~952.18mg/m^3,pH值在7.0—8.0之间的条件下.去除效率可达90%以上。填料高度与气体的净化效率存在一定的关系,H2S进气质量浓度在670.20—960.88mg/m^3时.下层填料净化效率可达50%~60%;下、中两层填料的净化效率则可达90%以上,在下半部分填料层就能去除大部分气体污染物。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洗涤-脱硫及总烃浓度均化-催化氧化"工艺技术在炼油污水处理场的应用情况。工业应用表明,该技术适用于处理污水场总进水口、隔油池、气浮池(浮选池)等预处理设施排放的高浓度废气治理,其工业装置能耗低、操作简便、安全性能高且废气及恶臭处理效果好。处理设施运行后,对非甲烷总烃去除率达到97%以上,对苯、甲苯、二甲苯的去除率接近100%,对硫化氢及硫化物的去除率达到80%以上,净化后的气体浓度值均较低,远优于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9.
生物滴滤塔净化低浓度苯乙烯废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生物滴滤塔中进行低浓度苯乙烯废气的生物净化实验,建立动力学模型,测定苯乙烯实验数据并定性定量检测生物膜微种群。当进口气体浓度为200~1000mg/m3、气体流量0.2~0.25 L/h、液体喷淋量10×10-3~12×10-3m3/h、停留时间50~65s、循环液体pH6.5~7.5时,净化效率为90%~99%。动力学模型的模拟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96~0.99。湿润生物膜微群落的优势菌种群包括恶臭假单胞菌、梭形芽胞杆菌、罗非氏不动杆菌等。恶臭假单胞菌的最大活菌数为5.5×107CFU/g,并随生物滴滤塔运行时间延长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20.
废气生物处理技术作为一项新型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实验分别在p H为4.5和7.0条件下,利用生物滴滤塔(BTF)对甲苯和硫化氢混气废气进行降解,为混合废气的高效生物净化提供理论指导。该装置在启动阶段,当空床停留时间(EBRT)为30 s,甲苯浓度为400 mg/m3以上时,p H为4.5和7.0的BTF对甲苯的去除率分别为90%和96%。在稳定阶段,通入2 000~15 000 mg/m3的硫化氢(H2S),发现硫化氢对甲苯的降解无影响.随着实验的进行,p H为7.0比4.5的BTF的生物量高,且压降也略高。p H为4.5和7.0的BTF对甲苯和硫化氢的降解过程符合Michaelis-Menten模型,对甲苯降解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4 2和0.977 8,单位体积的最大降解速率rmax分别为132.46 g/(m3·h)和93.46 g/(m3·h),相对应的气相饱和常数Ks分别为0.25 g/m3和0.075 g/m3;对硫化氢降解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69 0和0.971 7,rmax分别为60.24 g/(m3·h)和51.55 g/(m3·h),Ks分别为0.06 g/m3和0.13 g/m3。对CO2生成量分析得:p H为4.5和7.0的BTF矿化率分别为70.7%和7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