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分子扩散法捕集环境中SO2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收膜容量研究表明,用10%(V/V)三乙醇胺十丙酮或10%(W/V)NO2CO3作吸收剂,在15℃,绝对干燥空气条件下测得两种采样器的感受(α),1^采样器α1(TEA)0.3043PPm.h.μg^-1(SO^2-4),α2(Na2CO3)0.2963ppm.h.μg^-1(SO^2-4),2#采样器α2(TEA)0.7893PPm.h.μg^-1(SO^2-4)α2(Na2CO3)0.866  相似文献   

2.
采用厌氧-兼氧-好氧工艺处理柠檬酸废水,管理厌氧消化器在进水pH3.44~4.38,COD14187.5mg/L,处理水量为200t/d,有机负荷经7.09kgCOD/(m^3.d)条件下,出水pH7.0~7.5,COD去除率为81.1%,产气率为0.43m^3/kgCOD,兼氧-好氧处理进水pH3.2~4.6,COD1929mg/L,处理水量1080t/d,停留时间为兼氧6h,好氧13h,出水p  相似文献   

3.
Fe~(2+)-H_2O_2法处理DSD酸生产氧化母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DSD酸氧化母液的可生化降解性,将废液先用有机絮凝剂TS-1(一种季胺盐)处理,TS-1的投加量为3g/L,其后用Fe2+-H2O2法氧化,Fe2+和H2O2的量分别为150mg/L,7g/L,废液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可达64%和62%。经处理后的废水,其BOD5/COD≈0.3,可以认为已达到生化处理的要求。当H2O2的投量为2g/L,经Fe2+-H2O氧化处理后的废液,再用FeCl3进行两级混凝处理(FeCl3的投加量分别为sg/L和2g/L),则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可达90%和95%。  相似文献   

4.
柠檬酸废水的厌氧-兼氧-好氧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厌氧-兼氧-好氧工艺处理柠檬酸废水。管道厌氧消化器在进水PH3.44~4.38.COD14187.5mg/L,处理水量为200t/d,有机负荷率7.09kgCOD/(m3·d)条件下,出水PH7.0~7.5,COD去除率为用81.1%,产气率为0.43m3/kgCOD。兼氧-好氧处理进水pH3.2~4.6,COD1929mg,/L.处理水量1080t/d,停留时间为兼氧6h、好氧13h,出水pH7.4~8.1,COD107.6mg/L,达到GB8978-88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5.
快速测定废水中CODcr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CuSO4-KAl(SO4)2-NaMoO4作催化剂,在H2SO4-H3PO4体系中快速测定废水CODcr新方法,回流时间由标准法的2h缩短至0.5h,以AgNO3-CrK(SO4)代替Hg2SO4消除CI^-干扰,避免汞的污染。  相似文献   

6.
[Cu—γ—Al2O3]催化剂处理染料废水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Cu-γ-Al2O3」催化剂对由活性艳红X-3B配制的CODcr为5700mg/L色度3100倍的实际染料废水进行了催化氧化试验,试验表明,在控制pH=4-5,H2O2用量为5.0mg/L,催化剂用量为3.0g/L,t=70℃和反应时间为2h条件下,可获得CODcr去除率为77%-78%,脱色率为99%的良好效果,且催化剂可再生使用。  相似文献   

7.
考察中高温热处理对含氮沥青基活性碳纤维[PACF(NH3)]脱除SO2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00—1100℃尤其是在1000℃下热处理可显著提高PACF(NH3)脱除SO2的能力.当在30℃下模拟烟气中SO2、O2和H2O的浓度分别为0.002ml/ml、0.1ml/ml和0.1ml/ml,气体流动速率为100ml/min时,0.25g的3种不同比表面积的PACF(NH3)完全除去SO2的时间分别从热处理前的0.25h、1h和1h延长到热处理后的1h、2h和3.5h,SO2穿透后的稳态浓度从热处理前的73%、54%和38%下降到热处理后的32%、24%和10%.脱硫活性的提高主要是由于热处理增强了PACF(NH3)对SO2和O2的吸附作用,加速了SO2的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8.
生物滴滤器净化甲苯废气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为探索气态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高负荷生物滴滤器(BTF)处理的可能性,采用筛选出的纤维附着活性载体材料,用经以甲苯为唯一碳源驯化而得的微生物菌种,进行了甲苯废气的净化实验。结果表明:采用ACOF的BTF最大消除能力值可达280g/m^2.h。在甲七小于280g/m^3.h,停留时间15.7s的条件下,表观气速230m/h时间可保持90%以上的净化效率。闲置恢复实验表明:数地的停运闲置对设备  相似文献   

9.
厌氧-水解反应器稳定运行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造纸废水对厌氧水-水解反应器的启动、运行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MLVSS在15g/L左右,COD容积负荷为1.45kg/(m^3·d),水力负荷为2.0m^3/(m^2·h),水国停留时间为4h,污泥颗粒化程度较高,反应器运行效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0.
东亚地区硫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一个硫沉降模式分析了东亚地区SO2和SO42-浓度的空间分布及其特征.不同天气条件下,SO2和SO42-的浓度不同,高层SO2和SO42-的浓度分别为04—10μg/m3和02—05μg/m3;中层为40—100μg/m3和20—60μg/m3;近地层为40—300μg/m3和20—80μg/m3.分析表明,近地面浓度分布受源的影响比较明显,高层的浓度分布与湿清除过程密切相关,其浓度的低值区与降水区和云区有较好的对应.中层浓度分布体现了源、中层气流及湿清除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长江口、黄河口表层沉积物中元素可提高取量间的相关性、元素可提取量与粒度组成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两个区域不同类型的大量沉积物的研究结果表明:用1mol/LHCl或0.5mol/LHCl+H2O2提取沉积物,元素Cu、Zn、Pb、Co、Li、Ni、Fe、K、Al的提取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元素Zn、Cu、Pb、Co、Li、Ni、Fe、K、Al的可提取量与沉积物中粘土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  相似文献   

12.
废锂离子电池兼具资源化价值与环境危害双重属性,故对其进行有价资源的二次回收再生,并同时实现无害化处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火法技术因其处理流程短、高效、易工业化应用等特点,已成为废锂离子电池资源化研究热点之一,其主要基于高温条件下的化学转化,实现有价金属Li、Co、Ni等的回收或资源化再生。系统介绍了火法技术在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资源化中的应用及其研究现状,包括电极材料解离、有价金属冶炼回收、正极活性材料再生等方面,分析了不同热处理技术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火法资源化处理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飞速发展,锂电池作为新型的能源载体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嵌入式氧化物正极材料相比,Li2FeS2不仅具有理想的循环性能,而且其理论容量达到400mAh/g,约为嵌入式氧化物正极材料的2倍。因此,本文从晶体结构、电化学性能、充放电机制、充放电过程中的离子电导率变化以及热稳定性等方面对Li2FeS2正极材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失效锂离子电池有机物真空脱除和浸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用真空蒸发热处理的方法脱除废弃失效的锂离子电池中的有机物,加热温度为220~500℃,真空炉内压力150Pa,恒温处理时间1h。除有机物被脱除外,当处理温度为280℃时形成了CoO和Li2CO3。温度升高至350℃时,主要的物相为LiCoO2、CoO、Co3O4和Co,以及少量Li2CO3。在超声场中将电极材料与铝、铜箔集流体分离,然后分别用含亚硫酸钠的硫酸溶液和氨性溶液处理电极材料。当用含亚硫酸钠的硫酸溶液浸出经280℃脱除有机物的电极材料时,钴元素基本被浸出。而用氨性溶液浸出经350℃脱除有机物的电极材料时,钴元素的浸出率很低。为了提高钴的浸出率,真空热处理的温度应介于280~350℃之间。  相似文献   

15.
厦门筼筜湖表层沉积物金属元素赋存形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ICP-MS测定了厦门筼筜湖表层沉积物中15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了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并用改进的BCR提取法分析其赋存形态.结果表明,Cd、Cu、Sr、Pb、Zn和U在不同湖区的含量表现为:外湖干渠内湖;Cr、Co、Ni、V、Fe、Li、Rb和Mn的含量表现为:内湖外湖干渠.Cu、Zn和Pb主要存在于可还原态;Cd元素主要存在于弱酸溶态和可还原态;Co、Ni、U、Fe和Mn元素主要存在于可还原态和残渣态;Li、V、Cr、Rb和Ba主要存在于残渣态.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元素V、Cr、Co、Ni、Zn、Cu、Cd和Pb等处于轻微潜在生态风险水平.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评价结果显示,Cu、Cd和Zn表现出重度污染;Pb表现出中度污染;Co、Mn、Sr和U表现出轻度污染;Ni、Fe、Cr、V、Li、Ba和Rb表现出无污染.筼筜湖表层沉积物已受轻微的金属元素污染,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大气干沉降金属元素浓度和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珠三角地区137个大气干沉降样品中金属元素含量和来源进行了分析。金属元素几何平均浓度高低依次为Fe>Zn>Mn>Pb>Cu>(Ni,Cr,Rb)>V>(Li,Y)>Co>(Cd,Cs)>Tl,其中Fe的浓度最高为31573mg/kg,Tl的浓度最低为1.0mg/kg,金属元素浓度主要与周边环境和当地发展类型影响有关,采样点位于工业区周边的金属元素浓度最高,城市居民区和近郊区次之,远离城市和工业地区的相对较低。富集因子分析表明Cd、Zn、Cu、Ni和Pb元素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污染严重;相关性分析得出Cu、Pb、Zn具有显著性相关,Cr、Ni分别与Mn、Co、Li、Zn显著性相关,表明它们可能具有相同来源;因子分析得出Rb、Cs、Y、Mn、Ni、Li、Co主要受到土壤扬尘来源的影响,Pb、Cu、Cd及Ni、Cr与当地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密切相关,其中Pb元素主要受到燃煤和交通扬尘的污染,Cu和Cd元素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中产生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17.
洪全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7):37-38,58
本文以某电厂的锅炉灰渣(飞灰和底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4个飞灰和24个底灰样品中Hg,As,Se,Pb,Cd,Zn,Ba,Co,Cr,Cu,Li,Ni,V,Zr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飞灰中As、Pb、Zn、Ba、Cu、V、Zr和Li的含量大于10ppm,Hg和Cd含量在1ppm以下;与原煤相比,14种元素在飞灰中的含量更高。其中Hg、As、Cu、Ni、Cr、Co、Cd、Zn和V等元素的含量分别是原煤的2倍以上;除As和Se外,其余元素在底灰中的含量高于原煤。  相似文献   

18.
济宁南部区域耕作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宁市南部区域是著名的国家商品粮、优质大蒜、优质稻米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由于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与农业生产、人类健康关系密切,所以对济宁南部区域耕作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济宁南部煤田地区作为典型区域,以耕作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了77件耕作层土壤样品,定量分析了As、B、Cd、Co、Cr、Cu、F、Hg、Li、Mn、Mo、Ni、Pb、Sr、Se、Zn、S、Corg、p H、Si O2、TFe2O3、Mg O、Ca O、Na2O、K2O、CEC等共计26项指标。经统计分析发现,济宁南部区域耕作层土壤中地球化学指标含量变异系数的大小顺序为HgCECSCdNa2OMoCa OCorgAsMnCuMg OCoLiNiTFe2O3SeZnFCrPbBSi O2SrK2Op H,其中Hg、CEC和S的变异系数较大,均超过了50%,这一特点与地球化学指标含量频率直方图及平均值与背景值的比对柱状图所显示的特征完全吻合。在摸清耕作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采用R型因子分析法对济宁南部区域耕作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取了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复合因素、蒸发淀积作用和粘土物理化学吸附作用复合因素、植物根际富集因素作用、煤矿生产因素作用等四个因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5.022%、12.753%、9.803%、8.009%,四个因子可以用于说明济宁南部区域表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85.587%的形成原因。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区今后开展耕作层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以及生态平衡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提高资源回收效率和降低能耗,围绕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的资源回收问题,提出对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进行微波焙烧前处理以强化提高各有价金属的浸出效率.结果显示,在不同微波焙烧功率条件下均存在最优焙烧时间以获得最佳金属回收率.综合考虑工序、能耗、成本等因素,研究确定微波焙烧功率600W,焙烧时间6min为较优微波焙烧处理条件,以H2SO4+H2O2为浸出体系,固液比为20g/L,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0min条件下,Li、Ni、Co、Mn的浸出率分别达96%、85%、76%、52%.微波焙烧对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浸出效率的强化效应主要来源于以下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其一,金属颗粒在微波作用下放电产生瞬时高温;其二,在瞬时高温条件下部分金属发生还原反应转化为更易于浸出的化学形态;其三,包覆在物料颗粒表面的有机物得以高效去除,提高金属裸露程度.  相似文献   

20.
采集长江中下游8个样点沉积物和悬浮物样品,用连续提取方法提取金属元素的5种化学形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硫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分析所有样品中锂、钠、钾、镁、钙、锶、钛、钒、铬、锰、钴、镍、铝、钇和锆共15种元素各化学形态的含量,并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这些元素在形态上的分类特点。结果表明:在沉积物和县浮物中,碱金属元素(锂、钠、钾)主要以残渣态和可交换态存在;碱土金属元素(镁、钙、锶)各形态含量较为均匀,但钙的碳酸盐态含量很高;锰和钴的铁锰氧化物态含量较高;铁族元素除锰和钴以外(钛、钒、铬、镍)、铝和锆残渣态含量高、其它形态含量低。所研究元素中,钙和锰的残渣态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