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改性蒙脱石对Cu~(2+)、Cd~(2+)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为改性剂制备了有机蒙脱石,研究其对Cu2+、Cd2+的吸附行为,并用XRD、FTIR、SEM、XPS对有机蒙脱石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有机蒙脱石对Cu2+、Cd2+的吸附基本上在20min内达到平衡,并随pH增大(1.0~7.0),吸附量增加,最佳pH约为6.0.有机蒙脱石对Cu2+、Cd2+的吸附等温线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SDS改性蒙脱石对Cu2+、Cd2+的最大吸附量较纯蒙脱石分别增加15.7%、15.5%.XRD、FTIR、SEM、XPS及碳含量分析结果显示,SDS主要分布在蒙脱石表面且相对稳定,少量嵌入层间,有机蒙脱石对Cu2+、Cd2+的吸附机制为配位吸附和离子交换.  相似文献   

2.
永寿大骨节病区硒的氧化还原电位及腐殖酸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骨节病病区土壤溶液环境为背景,研究了土壤溶液中E_H[Se(Ⅵ)/Se(Ⅳ)]—pH关系及天然环境中主要的氧化还原剂腐殖酸、MnO_2、Fe~(2+)等对硒氧化还原性质的影响。腐殖酸和Fe~(2+)可提高Se(Ⅵ)/Se(Ⅳ)体系的还原能力,MnO_2对Se(Ⅳ)有一定的氧化作用,而腐殖酸和Fe~(2+)只有在低pH条件下才对Se(Ⅵ)有弱的还原作用。几种含硫化合物还原Se(Ⅵ)的能力依次为:硫代乙醇酸>L-半胱氨酸>硫化物。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膨润土吸附Cd~(2+)的最佳条件应用于实际土壤的可行性,在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和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复配修饰膨润土对Cd~(2+)吸附的最佳修饰比例基础上,制备了2个系列的BS-12+SDS复配修饰黄棕壤.通过X射线衍射和有机碳含量表征了黄棕壤的结构;研究了黄棕壤对Cd~(2+)的吸附特征,分析了离子强度、pH和温度对黄棕壤吸附Cd~(2+)的影响;讨论了黄棕壤与膨润土以及2种黄棕壤之间对Cd~(2+)吸附的差异.结果表明,2种黄棕壤各修饰土层间距较未修饰土样变化不明显,有机碳含量随土样总修饰比例的增大而升高;复配修饰黄棕壤和膨润土相同,对Cd~(2+)的吸附能力较两性及未修饰黄棕壤增强,30℃时吸附量呈现215BS+322SDS(215%BS-12+322%SDS)215BS(215%BS-12)CK1(43%蒙脱石含量黄棕壤),33BS+49SDS(33%BS-12+49%SDS)33BS(33%BS-12)CK2(6%蒙脱石含量黄棕壤);且Cd~(2+)在2种黄棕壤复配修饰土中的解吸程度均高于CK和BS修饰土.Langmuir模型适合描述黄棕壤对Cd~(2+)的吸附;膨润土对Cd~(2+)吸附的最佳修饰比例应用到黄棕壤中,仍具有对Cd~(2+)最佳吸附效果;黄棕壤修饰土对Cd~(2+)的吸附,随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减小,pH值对其影响不大,SDS复配修饰后,温度效应由CK、BS修饰土的升温正效应向BS+SDS修饰土的升温负效应转变,和膨润土吸附Cd~(2+)规律相同;CEC是不同基质间吸附Cd~(2+)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正> 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Cu~(2+)、Pb~(2+)、Cd~(2+)、Zn~(2+)离子已有许多报导。在这些文章中选择了不同的底液如:KCl、NaCl、KNO_3、HCl、NaAc一酒石酸、CaCl_2、NaAc-Hcl-吡啶等。但用NaAc-HAc为底液特别是一次连续测定的文章尚少见。我们使用玻碳汞膜电极和“79-1”型伏安分析仪较祥细地研究了NaAc-HAc为底液时,浓度和酸度对峰电流的影响。找出了适于连续测定的底液条件。同时对于同镀Hg~(2+)离子浓度、预富集电位、预富集时  相似文献   

5.
文章研究了高锰酸钾氧化-吸附去除饮用水中Mn~(2+)的相关机理,考察了高锰酸钾氧化Mn~(2+)的产物新生态水合MnO_2对Mn~(2+)的吸附效能以及吸附前后体系p H的变化,并且对MnO_2的界面特性及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体系中Mn~(2+)的平衡浓度在50 mg/L时,新生态水合MnO_2对Mn~(2+)的吸附量为1.46 g/g,静态吸附24 h后溶液p H从7.40降至3.74。XPS光电子能谱以及FTIR傅里叶红外光谱数据表明新生态水合MnO_2主要通过配位吸附实现对Mn~(2+)的去除。SEM显示新生态水合MnO_2为不均的准球形,表面富有皱褶,其比表面积可达214.6 m~2/g,吸附后样品表面光滑整齐。高锰酸钾对Mn~(2+)的氧化和MnO_2的吸附作用是Mn~(2+)从水中去除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1 前言以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饮用水中Cu~(2+)和Zn~(2+)时,通常,需对水样进行浓缩富集。常用的MIBK等有机试剂,易挥发、有毒,且较难处理回收。Fe(OH)_3、Zn(OH)_2等无机共沉淀体系也不理想。而有机螯合共沉淀体系,则是浓缩和分离的较理想方法。 E.A.Boyle和J.M.Edmonel用Co-APDC共沉淀体系富集了海水中的Cu~(2+)、Ni~(2+)、Cd~(2+);Fujwara等用Co-APDC共沉淀法富集了海水中的Cr~(3+)和Cr~(6+);齐文启等以Mn~(2+)-DDTC共沉淀法富集了天然水中的Cr~(3+)和Cr~(6+)。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本文研究了Mn~(2+)-APDC和Mn~(2+)-DDTC体系对自来水中Cu~(2+)和Zn~(2+)的富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以Mn~(2+)-APDC共沉淀体系富集Cu~(2+)和Zn~(2+)较理想。  相似文献   

7.
Fe~(2+)-H_2O_2氧化法处理农药废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Fe~(2+)-H_2O_2氧化法,已经在废水处理方面,尤其是在生化难以降解的废水处理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Fe~(2+)-H_2O_2氧化法处理农药废水工艺技术的研究,效果显著,为此类废水的进一步处理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对该废水的综合治理,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8.
以莱茵衣藻为受试生物,利用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分析和毒理测试方法,开展了3种典型重金属(Cr~(6+)、Pb~(2+)和Ni~(2+))对莱茵衣藻的单一毒性效应试验,分析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重金属对莱茵衣藻光合活性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3种重金属均能降低莱茵衣藻的叶绿素荧光产量和相应的光合参数(Fv/Fm、RC/CS_0、ET_0/TR_0和ET_0/ABS),抑制莱茵衣藻的光合活性,降低莱茵衣藻的SOD活性,并增加莱茵衣藻的MDA含量,对莱茵衣藻造成一定的氧化损伤,且随重金属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对莱茵衣藻的抑制和损伤作用加剧;但莱茵衣藻对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重金属的毒性效应响应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Cr~(6+)胁迫在其低浓度和短时间内即对莱茵衣藻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果,而Ni~(2+)胁迫随其浓度的增加对莱茵衣藻的ET_0/TR_0、ET_0/ABS参数和MDA含量的抑制效果不明显;参数Fv/Fm是对重金属毒性效应响应最敏感的毒性评价指标,结合其半数效应浓度(EC_(50))值得出3种重金属对莱茵衣藻的毒性效应强度排序为Cr~(6+)Pb~(2+)Ni~(2+)。该研究结果可为莱茵衣藻在重金属污染水体监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某些电镀厂排放的钝化含铬废水中含有:以阴离子形态存在的 Cr~(6+)、Cr~(3+)以及金属阳离子如 Cd~(2+)、Cu~(2+)、Zn~(2+)、Ni~(2+)等不经净化直接排放,将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钝化含铬废水中的 Cr~(6+)以重铬酸盐和铬酸盐形式存在;Cr~(3+)以亚铬酸盐或金属阳离子形式存在,所以本所研究试图利用低热值的  相似文献   

10.
碳硅泥岩型层控铀矿床矿源层是一含泥质、有机质、磷以及黄铁矿等多金属硫化物的黑色页岩。在沉积和成岩初期,有机质和微生物的作用是还原沉积环境和氧化还原界面形成的原因。 海水中溶解的Cu~(2+)、Co~(2+)、Ni~(2+)、Mo~(2+)、Mn~(2+)等离子,在氧化还原界面形成了金属离子密度跃层,是离子扩散并不断生成硫化物沉淀的动力。UO_2~(2+)则主要被有机质、腐殖酸、粘土等所吸附及配合,不断从海水中扩散富集到沉积物中。铀以分散形式存在,铀矿物是后期地质作用的结果。“浓度负扩散模式”是铀矿源层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保护》杂志一九八三年第四期发表中科院地理所“用FH-1腐植酸树指处理工业废水”的文章后,我们就着手用FH-1腐植酸树指处理我厂含Cu~(2+)、Ni~(2+)混合离子废水的试验,取得了成效,并于85年12月通过了省级鉴定。本文只就用FH-1腐植酸树脂处理含Cu~(2+)、Ni~(2+)混合离子的冶金废水的特点及其关问题简述如下: 一、废水水质情况我厂日排废水量600米~3,废水中含有Cu~(2+)、Ni~(2+)、Pb~(2+)、Zn~(2+)、As~(3+)、Se~(4+)等多种元素。废水pH值在2~6之间。其中Cu~(2+)、  相似文献   

12.
可膨胀性层状粘土矿物对铜离子吸附机理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 Cu-蒙脱石、Cu-蒙脱石的热产物及其复水产物进行了 XRD、EPR和 DTA研究 .在 Cu-蒙脱石的 EPR谱中同时记录到了 g=2 .1 4、g=2 .0 7(精细结构线 )、g~ 2 .7- 2 .2 (超精细结构线 ) 3组 Cu2+的信号 ,分别对应于蒙脱石层间水合铜离子、进入 Si-O四面体片复三方形孔洞和铝氧八面体空位中的 Cu2+,阐明了蒙脱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以交换吸附和专性吸附 2种方式进行 .  相似文献   

13.
以腐殖酸模拟天然水体中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前驱物进行实验,研究了水中存在Br-、不同pH条件下,Ca~(2+)、Mg~(2+)单独存在和2种离子共存时对三卤甲烷(THMs)的生成量和4种THMs(CHCl_3、CHBrCl_2、CHBr_2Cl、CHBr_3)相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6.0、7.0、9.0 3种条件下,Ca~(2+)、Mg~(2+)对THMs的生成均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Mg~(2+)比Ca~(2+)对THMs生成的抑制作用更强。此外,随着pH的升高THMs生成总量增加,说明碱性环境更有利于THMs的生成。偏酸性环境下,Ca~(2+)的存在有利于溴代三卤甲烷的生成,Mg~(2+)有利于氯代三卤甲烷的生成。Ca~(2+)、Mg~(2+)浓度超过1.0 mg/L后,对THMs生成有较明显抑制作用。中性环境下,Ca~(2+)单一存在时,随着Ca~(2+)浓度的增加THMs的生成总量先增后减,并且在Ca~(2+)浓度为2.5 mg/L时达到最大值,此时Ca~(2+)有利于氯代三卤甲烷的生成;Ca~(2+)、Mg~(2+)同时存在时,THMs的生成分布改变,溴代三卤甲烷的生成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14.
以湘江流域河床表层沉积物为吸附剂,用于去除水中Cd~(2+)、Pb~(2+),系统研究了沉积物对Cd~(2+)、Pb~(2+)的吸附规律,并探讨了其吸附Cd~(2+)、Pb~(2+)后的化学稳定性。结果表明,当2种离子单独存在时,沉积物对Cd~(2+)、Pb~(2+)均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当2种离子同时存在时,由于竞争作用,沉积物对Cd~(2+)和Pb~(2+)的吸附量分别减小了约40%和16%。对吸附平衡的溶液进行曝气和用双蒸水清洗吸附饱和的沉积物后,Cd~(2+)、Pb~(2+)的释放比例较小,说明湘江流域河床表层沉积物吸附Cd~(2+)、Pb~(2+)后,其化学稳定性较好。沉积物的SEM、FTIR和XRD分析发现,沉积物结构多孔,表面含有大量—OH、—NH,这些基团在吸附重金属阳离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湘江流域河床表层沉积物对去除水中的Cd~(2+)、Pb~(2+)有较好的效果,该成果对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控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定在45%的乙醇、15%的乙酸乙酯介质中,pH6.3~7条件下以CuS—Ag_2S电极,DDC为滴定剂,连续电位滴定废水中的Cu~(2+)、Ni~(2+)、Zn~(2+)的方法。实验表明,此法干扰少,精密度高,检测下限低,仪器简单、操作方便,无毒省时,亦可用于金属、矿石,电镀液等中的Cu~(2+),Ni~(2+)、Zn~(2+)的微量、常量测定。  相似文献   

16.
以活性污泥脱氢酶的活性作为毒性指标,研究了半导体材料GaAs、Ga~(3+)、Ge~(4+)对活性污泥活性的抑制影响,并用Hg~(2+)作为参比材料;同时对抑制动力学也作了初步研究。实验表明,GaAs、Ga~(3+)、Ge~(4+)及Hg~(2+)的10%抑制浓度分别为45.00,371.63,0.13ppm/gMLSS,GaAs、Ga~(3+)、Ge~(4+)和Hg~(2+)在浓度分别为180,700,250和1.25ppm/g MLSS时的抑制常数分别为1.30×10~(-3),7.05×10~(-3),6.12×10~(-3)和5.49×10~(-3)mmol,且其抑制类型均属可逆非竞争性抑制。  相似文献   

17.
对影响蒙脱石层间距诸因素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X射线衍射分析,在我国已被大量应用于膨润土属型的划分。有的教材提到,蒙脱石层间水和层间可交换阳离子的存在,对蒙脱石d(001)影响很大。完全脱水的蒙脱石d(001)大约在9.6左右。但在相对湿度为50%的条件下,若层间阳离子为Ca~(2 ),即可以存在两层水分子层,d(001)为15.50,若为Na~ 时,一般仅有一层水分子层,d(001)为12.50。由此可以推知,仅凭层间阳离子的价数即可决定层间所含水分子层数,即层间吸附一价阳离子,含一层水,d(001)为12.50;若吸附二价阳离子,含两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Mg~(2+)条件下,使用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技术考察了腐植酸(HA)在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膜面的吸附行为及HA吸附层结构特征,定量测定了EVOH-HA及HA-HA之间作用力随Mg~(2+)含量的变化特征,结合宏观EVOH膜污染实验,揭示Mg~(2+)对天然有机物超滤膜污染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Mg~(2+)对HA污染行为的影响分为2个阶段:在较低的Mg~(2+)条件下,电荷屏蔽、络合及架桥等作用使得EVOH及HA表面所带净电荷量减小,削弱了EVOH-HA及HA-HA之间的静电排斥力,进而促进HA在膜面的吸附累积,且形成密实的HA污染层,相应膜污染加剧.随着Mg~(2+)含量继续增大,EVOH-HA及HA-HA之间水合排斥力逐渐增强,成为控制膜污染的主要因素,有效减缓了HA在EVOH膜面的吸附累积速率,且膜面形成松散多孔的HA吸附层,伴随着膜污染速率及污染幅度的减小.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海洋浮游植物微量营养要素Cu、Mn、Fe的含量、形态及其在介质中共存时对藻细胞生长的调节作用和对浮游植物间的增殖竞争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当海洋原甲藻、牟氏角毛藻和聚生角刺藻三藻种混合培养时,Mn~(2+)对牟氏藻有特殊刺激效应,而Fe~(3+)对聚生藻生长促进作用尤突出,Fe~(3+)—Mn~(2+)交互效应对三藻种生长速率都明显增大,且其交互作用远大于单独P和Mn的作用;Cu_(2+)对原甲藻表现较突出的抑制作用,EDTA则起Cu的螯合去毒效应,进而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采用沉淀法合成了纳米级二氧化锆,利用SEM、XRD技术,对纳米ZrO_2进行微观形貌和粒径分析,探讨了吸附时间、吸附温度、pH值以及Pb~(2+)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分析了吸附热力学性质和动力学特性,初步探讨了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吸附温度为40℃,Pb~(2+)初始浓度为10 mg/L,pH为4.5时,吸附反应40 min后,最大吸附量为17.8 mg/g;纳米ZrO_2对Pb~(2+)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其吸附动力学过程以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效果最好;温度在303~323 K时,纳米ZrO_2吸附Pb~(2+)的吉布斯自由能ΔG~o<0、焓变ΔH~o<0、熵变ΔS~o<0,表明纳米ZrO_2对Pb~(2+)的吸附是一个自发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