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土壤有机质对镉在土壤中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研究了Cd^2+在红壤、黄泥土、乌栅土及去除有机质后的三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有机质的去除显著降低了三种土壤体系Cd^2+吸附-解吸平衡液的pH值,ApH范围为0.51到3.05.三种土壤中Cd^2+的吸附量大小为:乌栅土〉黄泥土〉〉红壤,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顺序一致;去除有机质后土壤对Cd^2+的吸附量均明显下降,尤其是有机质含量高的黄泥土和乌栅土;三种土壤有机质对Cd^2+吸附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红壤43.75%、黄泥土544.77%、乌栅土993.76%.Cd^2+在所有土壤中的吸附均可用Freundlich方程来描述,相关系数均大于0.991,吸附亲和力的变化与吸附量大小的变化一致,n值在0.350到0.975之间变化.三种土壤中Cd^2+解吸量依次减少,红壤中Cd^2+解吸率均在50%以上,而黄泥土和乌栅土中解吸率最高为42%和19%;去除有机质后解吸率均在50%以上,且解吸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2.
改性土壤对模拟含硝基苯废水的吸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仲艳  王晓蓉 《环境化学》2002,21(3):235-239
研究了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四甲基铵离子(TMA)和十六烷基三甲基铵离子(HDTMA)改性的土壤(黑土、黄棕壤、红壤)对水中硝基苯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改性土壤和改性土壤均能吸附水中的硝基苯。但改性土壤对水中硝基苯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未改性土壤。改必土壤吸附硝基苯能力的顺序为1CEC-HDTMA黑土>1CEC-HDTMA黄棕壤>0.7 CEC-HDTMA黄棕壤>1 CEC-HDTMA红壤>0.7 CEC-HDTMA红壤>1 CEC-TMA黄棕壤>1 CEC-TMA红壤。未改性土壤和HDTMA改性土壤对硝基苯的吸附通过分配来进行,吸附等温线可用Henry方程表示,其lgKSOM为2.27,lgKHDTMA为2.87。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湖南第四纪红粘土及其发育的旱地和水田表层土壤对SO_4~2的吸附.结果表明这三种土壤吸附SO_4~2的顺序为;红粘土>旱地红壤>红壤性水稻土.而且随介质pH的升高,SO_4~2吸附量减少,吸附机理也发生改变:当介质pH6.5以后,解吸占优势.  相似文献   

4.
pH对黄棕壤重金属解吸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徐明岗  李菊梅  张青 《生态环境》2004,13(3):312-315
对黄棕壤在pH 4~7不同吸附量下6种典型重金属(Cu2+、Zn2+、Cd2+、Pb2+、Co2+、Ni2+)的解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的解吸量随吸附量增加而线性增大,解吸量随pH升高而增加,但解吸量占吸附量的比例随pH升高而降低。在试验条件下,黄棕壤吸附Cu2+、Zn2+、Cd2+、Pb2+、Co2+、Ni2+的平均解吸率分别为8.6%、14.3%、74.1%、9.2%、42.1%和36.9%,表明黄棕壤对6种重金属的专性吸附选择性和亲和力顺序为Cu2+、Pb2+ > Zn2+ > Co2+ > Ni2+ > Cd2+。  相似文献   

5.
红壤中镉的竞争吸持动力学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采用流动法研究了竞争性Zn~(2+),Ca~(2+),Mg~(2+),Na~+离子对红壤中镉吸持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Cd~(2+)离子等浓度的竞争性Zn~(2+),Ca~(2+),Mg~(2+)离子的存在,使红壤中镉的吸持量降低,解吸量增加,影响的顺序为:Zn~(2+)≥Ca~(2+)>Mg~(2+)。大量竞争性Na~2+离子的存在,使红壤中镉的吸持量大大降低,解吸量亦降低.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实验数据,结果表明:竞争性Zn~(2+),Na~2+离子对红壤中镉吸持动力学特性影响明显;红壤中镉的吸持为多种化学吸持(高能)与物理吸附(低能)共存,高能吸持的主要贡献来自红壤中游离氧化铁组分对镉的专性化学吸持.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壬基酚在土壤中的吸附迁移规律,分别采用振荡平衡法和柱淋溶法研究了壬基酚在南京黄棕壤、江西红壤、常熟乌栅土、太湖水稻土、东北黑土5种不同土壤中的吸附特性、移动特性,并通过比较其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来分析壬基酚在土壤中吸附和淋溶性的影响因素。吸附试验表明,壬基酚在南京黄棕壤、江西红壤、常熟乌栅土、太湖水稻土、东北黑土中的吸附性均较符合Freundlich方程,Kd值分别为18.89、26.64、44.15、47.49、69.92;吸附性大小次序为:南京黄棕壤江西红壤常熟乌栅土太湖水稻土东北黑土;以有机碳含量表示的土壤吸附常数KOC在2 534.50~4 860.65之间;影响壬基酚土壤吸附性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吸附增强;壬基酚在5种土壤中的吸附自由能为-21.02~-19.77 k J·mol~(-1),表明吸附机理主要是物理吸附。土柱试验表明,壬基酚在土壤中具有难淋溶性质,壬基酚在5种供试土壤的1~3 cm深度的淋溶滞留量最大;影响其在土壤中淋溶性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吸附试验相一致。壬基酚在土壤中易吸附难淋溶,移动性弱的特点对地表土壤层具有潜在的污染风险,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研究噻呋酰胺在土壤中的降解、吸附-解吸及移动特性,有利于评价噻呋酰胺在土壤环境中的持效性,可为其安全使用及对水资源的风险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土壤微生物和有机质含量对噻呋酰胺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以及噻呋酰胺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及移动特性。结果表明,噻呋酰胺在3种土壤中均属于易降解,噻呋酰胺在南京黄棕壤、东北黑土、江西红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9.4、17.8、20.1 d。随着土壤湿度增加,噻呋酰胺的降解速率加快,当土壤湿度为饱和含水量80%时,微生物生长将受到抑制,降解速率减慢。土壤中微生物和有机质能加快噻呋酰胺降解,在微生物和有机质存在的条件下噻呋酰胺降解速率分别提高2.7倍和17.2倍。噻呋酰胺在3种土壤中的吸附能力为东北黑土南京黄棕壤江西红壤,吸附能力越强,解吸附能力越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代换量和粘粒含量与吸附系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噻呋酰胺在土壤中的吸附自由能在-22.70~-21.30 k J·mol-1之间,属于物理吸附。薄层层析研究表明,噻呋酰胺在江西红壤、南京黄棕壤、东北黑土中的Rf值分别为0.234、0.233、0.224,均属于不易移动。土柱淋溶试验结果表明,噻呋酰胺在3种土壤中均属于难淋溶,不易通过淋溶作用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8.
无机阴离子对镉、铅解吸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苏  孙丽娜  晁雷  孙铁珩 《生态环境》2008,17(1):105-108
土壤中重金属的解吸直接影响重金属在环境中的形态转化和植物有效性.而地表水环境及土壤中的无机阴离子能与重金属离子络合,影响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迁移和作物的吸收.因此,有关无机阴离子对重金属解吸特性影响的研究,将有利于了解重金属的吸附-解吸机制及其控制措施.文章以我国东北地区草甸棕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解吸实验研究无机阴离子(C1-、SO42-、F-)对土壤中镉、铅的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镉、铅的解吸率与无机阴离子类型、浓度密切相关;随着解吸液中无机阴离子(C1-、SO42-、F-)浓度的增大,土壤镉、铅的解吸率随之提高.C1-、SO42-、F-这3种无机阴离子对解吸土壤中镉的影响力顺序是:C1- > SO42- > F-;对解吸土壤中铅的影响力顺序是:SO42- >C1- > F-.  相似文献   

9.
土壤对铜离子专性吸附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就苏南水稻土(黄泥土)、江西进贤红壤和广东徐闻砖红壤进行了对铜离子专性吸附特性的探讨。专性吸附铜量以黄泥土和砖红壤较大,红壤较低。这与土壤氧化铁,有机质含量密切有关。在本试验条件下,土壤专性吸附的铜,可区分为两种:一为Na~+离子不能置代,但可为1M NH_4Cl所置代;另一是只能为0.1M HCl所解吸,后者称为固定态铜。我们设想土壤对铜的吸附,从交换吸附—NH_4Cl可置代的专性吸附一固定态的专性吸附,三者处于一种连续的和逐渐过渡的情况。三种土壤对铜离子的自净作用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0.
菜园土壤铜吸附--解吸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菜园土壤铜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 ,3种菜园土壤吸附 Cu2 的量均随平衡液中Cu2 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可用 L angmuir方程和 Freundlich方程来描述。由 Langmuir方程求得的菜园土壤对 Cu2 的最大吸附量和最大缓冲容量的大小顺序为 :黄松土 >江涂土 >粉泥土 ,菜园土壤对 Cu2 的解吸量和解吸率均随其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 ,吸附量与解吸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Cd、Pb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瑛  张桂银  李洁  魏静 《生态环境》2005,14(2):208-210
采用根袋盆栽试验以及平衡法研究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对镉、铅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在镉、铅起始浓度分别为Cd 0-0.6mmol/L和Pb0~1mmol/L条件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镉、铅吸附量差别不大,随镉、铅浓度的提高,根际土壤镉、铅吸附量均比相应的非根际土壤的高。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镉、铅解吸量随镉、铅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铅解吸率(0.7%以下)明显比镉的(5%-10%)低,根际土壤镉解吸量比非根际土壤的低。  相似文献   

12.
土壤中六价铬的吸附与还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着重探讨不同类型土壤和粘粒矿物以及土壤有机质对六价铬的吸附与还原能力,发现土壤和粘粒矿物对六价铬的吸附顺序大致为:红壤>黄棕壤>黑土>(土娄)土;高岭石>伊利石>蛭石≈蒙脱石,还发现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六价铬的还原能力与还原速率都增强,六价铬的吸附力有降低的趋势,红壤和三种不同有机物对六价铬的还原能力是随pH的提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3.
钙锌钾共存对赤红壤镉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等温平衡法,测定了钙、钾、锌单一或两两共存下赤红壤镉的吸附量,并应用Freundlich方程log[Cs]=logKf nlog[Ce]分析了土壤镉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与钠离子相比,Zn2 ,Ca2 ,K 共存均使赤红壤吸附镉的能力减弱,三种离子对分配系数Kf值的影响程度(设符号为y)的次序为y(Zn2 )y(钙钾)。锌与钙、钾两两共存时,锌对降低赤红壤镉的吸附能力具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土壤对SO_4~(2-)的吸附-解吸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区两类主要农业土壤在实验温度和吸附平衡液浓度相同时,酸性淋溶土(红壤、黄红壤)SO_4~(2-)吸附量均高于近中性水成土 (水稻土、潮土),与土壤游离Fe,Al含最呈显著正相关,吸附过程均符合Freundlich和Ternkin方程描述规律:低温(10℃)时吸附量均高于常温 (25℃),表明吸附系放热反应,有利于冬,春酸雨频仍季节土壤对SO_4~(2-)的固定,研究表明土壤吸附过程由快速反应(0—4h)和慢速反应(4—48h)两部份组成,且符合反映吸附机制较复杂的多级动力学反应规律,0.01mol/l Ca(NO_3)_2和1.0mol/l NaCl对土壤吸附态SO_4~(2-)的解吸率较高,表明SO_4~(2-)主要被土壤吸附于带正电荷的氧化物胶体表面,离子交换可逆吸附机制似占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东北污灌区草甸棕壤吸附重金属铅的形态分布及解吸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沈阳市沈抚污灌区的草甸棕壤为模型土,采用Tessier顺序提取法分析了吸附重金属Pb(Ⅱ)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分布特点,研究了吸附Pb(Ⅱ)的解吸行为,特别考察了冷冻对吸附Pb(Ⅱ)化学形态分布及解吸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吸附Pb(Ⅱ)在东北草甸棕壤上的化学形态分布规律为: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吸附Pb(Ⅱ)的解吸动力学过程可分为快速和慢速两个阶段,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冷冻对吸附Pb(Ⅱ)的形态分布基本无影响,而对平衡解吸率有明显影响,随冷冻时间延长,平衡解吸率逐渐降低;随pH值减小,平衡解吸率增大;pH值在5—10范围内,平衡解吸率变化幅度相对很小,而pH值低于5后,平衡解吸率急剧增大.随离子强度增大,平衡解吸率先急剧上升,后趋于平缓.提出Pb(Ⅱ)在东北草甸棕壤上的吸附机理:化学吸附和静电吸附,后者又可分为静电键合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在实验条件下,静电吸附约占75%,化学吸附约占25%.  相似文献   

16.
砷、矾与镉交互作用及其对土壤吸附镉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磊  黄益宗  朱永官  李靖 《环境化学》2004,23(4):409-412
研究了砷、矾与镉交互作用及其对土壤吸附镉的影响 .结果表明 :江西红壤、海南砖红壤、湖南红壤和北京褐土等四种土壤吸附镉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 ,吸附常数K的大小顺序为 :北京褐土 >湖南红壤 >江西红壤 >海南砖红壤 .pH值是决定土壤吸附镉的关键因素之一 ,砷和矾的存在可促进土壤对镉的吸附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苯噻菌酯在东北黑土、江西红壤和南京黄棕壤中的降解、吸附和迁移特性.结果表明,苯噻菌酯在3种不同土壤中的降解顺序为东北黑土南京黄棕壤江西红壤,半衰期分别为32.8、37.9、51.7 d,属于中等降解农药.随着土壤含水量(20%—80%)增加,苯噻菌酯的降解速率加快.苯噻菌酯在灭菌土壤中降解速率明显减慢,渍水条件下降解速率加快,说明土壤中微生物,特别是厌氧微生物是影响苯噻菌酯降解的重要因素.此外,土壤中有机质和氧化物能促进苯噻菌酯的降解.3种土壤对苯噻菌酯的吸附均较好地符合Freundich方程,吸附系数Kd值分别为171.33、102.41和135.89,属于较易吸附农药.苯噻菌酯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差,属于难淋溶农药.  相似文献   

18.
徐明岗 《生态环境》2001,10(2):111-114
对不同浓度KCl和不同pH下,3种可变电荷土壤和4种恒电荷土壤Cl-吸附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Cl-吸附量随平衡Cl-浓度C(e)增加而增大,恒电荷土壤呈线性,可变电荷土壤在添加Cl-0.5~5.0mmol/L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同一浓度下的Cl-吸附量及其随浓度增加的速率均为砖红壤>红壤>赤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黑土,与这些土壤所带正电荷量顺序相一致。Langmuir方程K值较小且几种土壤差异不大。恒电荷土壤对Cl-的吸附量很小,在浓度较低时常出现负吸附,其吸附机理可能更多的是与K+吸附时的同时吸附。7种土壤Cl-吸附量均随pH增加而降低,但降低强度可变电荷土壤远大于恒电荷土壤。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通过人为添加不同量的玉米干秸秆和磷,研究不同含磷量土壤对镉吸附解吸影响,以探讨磷—镉在土壤中的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含磷量的土壤对不同质量浓度锌镉吸附解吸时,在低质量浓度镉(Cd3)条件下,土壤对镉的吸附量随磷质量分数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解吸量随着土壤中磷质量分数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而在高质量浓度镉(Cd30)条件下,土壤对镉的吸附量随磷质量分数的增加逐渐升高,在相同磷水平下,随外加锌质量浓度的增加,镉的吸附量明显降低,而解吸量则逐渐升高。不同秸秆量土壤对不同质量浓度镉吸附解吸时,在Cd3条件下,土壤对镉的吸附量随秸秆加入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而在同一质量分数磷情况下,吸附量逐渐下降;土壤对镉的解吸量在磷质量分数为120 mg·kg^-1(P2)时最低,而后随着磷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质量分数磷水平情况下,随着秸秆添加量的增加,土壤对镉的解吸量逐渐增加。而在Cd30条件下,土壤对镉的吸附量逐渐增加,在同一磷水平情况下,土壤对镉的吸附情况是低量秸秆(C1)〉高量秸秆(C2),但在磷质量分数为240 mg·kg^-1(P3)水平下,不添加秸秆(C0)情况时镉的吸附量最大,而后降低。土壤对镉的解吸量随着磷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磷水平情况下,随着秸秆添加量的增加,土壤对镉的解吸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20.
羟基磷灰石对棕壤和红壤铜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等温平衡法,观测了羟基磷灰石对红壤、棕壤铜吸附量的影响,并应用Freundlich方程Cs=KfCen分析了土壤铜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棕壤对铜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红壤。以n(磷)∶n(铜)=1∶1向棕壤与红壤中施用羟基磷灰石,会增加两种土壤对铜的吸附量。其中,羟基磷灰石影响红壤对铜吸附能力明显高于棕壤。增加羟基磷灰石的施用量,会增加红壤与棕壤对铜的吸附量,提高土壤铜的吸附能力。高量羟基磷灰石[n(磷)∶n(铜)=4∶1]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与对照相比,铜的吸附量分别增加62.1%和28.4%。据此推测,在铜污染红壤或棕壤上,可以选用羟基磷灰石作为磷肥的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