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针对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紧密结合遥感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从资源损毁、矿山地质灾害遥感监测、矿山地质环境危险性评估与预警等方面提出了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方法,为矿山地质环境监管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2.
塌岸地质灾害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遥感技术发展现状,从塌岸灾害体识别、灾害体监测、灾害影响因素监测、灾害承灾体识别与隐患分析四个方面阐述了遥感技术在塌岸地质灾害监测研究中的内容、方法及作用,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初步构建了塌岸地质灾害遥感监测的技术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3.
<正>2019—202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担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的"浙江丽水地区灾害地质调查"项目。重大地质灾害隐蔽性强,危害严重,具有灾害链特征。因此,2019年,"浙江丽水地区灾害地质调查"项目组采用地面调查、遥感调查、INSAR、地质勘查等技术手段探索了台风暴雨条件下重大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机制,提升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识别精度,对支撑台风暴雨影响区重大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重大滑坡、沟谷岸坡滑坡-堰塞湖、暴雨型泥石流是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影响区三类重大的地质灾害类  相似文献   

4.
地表形变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现象,不仅严重影响灾害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危害,尤其在采煤区。针对传统地表沉陷监测方法费时费力、无法获取地表沉降面状信息、难以进行地表沉陷灾害评估的不足,基于高分辨率SAR卫星影像,利用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对山西省晋城市晋城矿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地表沉陷进行监测,分析获取了该地区地表连续形变情况,并利用该技术获取的海量PS点建立支持向量机(SVM)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预警模型,对晋城矿区周边居民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识别和预测。结果表明:晋城矿区10个煤矿及其周边区域存在较大的地表形变;晋城矿区平均LOS向年平均地表形变速率范围为-37~30.3 mm/a; PS-InSAR技术在晋城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具有可行性,且可以实现矿区地质灾害风险综合识别和预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实地调查与监测成果为基础。划分出合肥地区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典型灾害实例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灾害的成因。对地质灾害趋势进行预测。提出治理和防范措施。从保护地质环境、强化地质灾害管理的角度,提出技术和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地貌对地质灾害的分布、类型、规模与危害等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宏观及微观地貌指标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刻画其作用特征。应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详细解译崩塌和滑坡灾害,采用高精度DEM和滑动窗口技术提取地貌分维特征,并用其解析灾害分布的地貌特征。结果表明:灾害体的内部与后壁、前缘、侧壁和邻区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异性,崩塌的微地貌分异特征较之滑坡显著,大型、厚层、老(古)崩塌及滑坡分异特征更为突出。计算地貌分维值可有效识别与其同时期的或更早的地质灾害,也可间接挖掘新发生灾害的微地貌复杂性和离散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矿山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带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以陕西神府煤矿区为例,以IKONOS卫星影像数据为主要信息源,通过人机交互和目视解译的方法,对研究区内矿山地质灾害进行监测,为保护和整治矿山地质环境、实时矿山环境监督等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湖北省矿产业发展迅速,然而不合理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导致了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如滑坡、泥石流、崩塌和地面塌陷,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结合湖北省1999—2010年各类矿山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所造成的伤亡人数及直接经济损失统计数据,分析了湖北省矿山地质灾害伤亡人数及直接经济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湖北省矿山地质灾害损失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矿山伤亡人数与各类地质灾害的关联度分别为r11=0.311 0、r12=0.305 2、r13=0.437 9、r14=0.311 5,排序为r13>r14>r11>r12,直接经济损失与各类地质灾害的关联度分别为r21=0.506 5、r22=0.463 1、r23=0.487 9、r24=0.365 5,排序为r21>r23>r22>r24;湖北省矿山地质灾害中泥石流对人们的生命威胁最大,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也对人员伤亡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滑坡对直接经济损失影响最大,崩塌和泥石流影响程度略小于滑坡,地面塌陷影响程度最小。因此,在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应运用先进的防治技术,大力加强对滑坡和泥石流的监测预警工作,同时也需要对崩塌和地面塌陷加大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9.
某煤矿治理本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以及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人文条件进行了矿山地质灾害与环境恢复治理.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研究与分析,采用了地面沉陷及地裂缝防治工程、井巷坍塌冒顶防治工程、含水层破坏防治工程、矿井突水防治工程、土地资源和地形地貌景观防治工程及监测工程等方式,解决了矿山地质治理难题,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促进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互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遥感监测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开展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状况、矿山地质环境等调查,为区域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矿业秩序维护及矿区环境恢复治理等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主要采用人机交互的解译方法,利用arcgis软件圈定出矿山开采占地范围,通过研究西藏地区铜矿矿山开采占地数据,分析西藏铜矿矿山占地现状和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为有关监管部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矿山的开采为国家带来了很多资源和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地质灾害,如何减少和避免灾害的发生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本文以云南省龙井沟铜矿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例,对类似小型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和主要技术问题进行探讨,力求为类似小型矿山的地质灾害评估提供一点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2.
基于改进Logistic回归模型在地质灾害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中灾害点和随机点可能重叠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格网单元的二分Logistic回归模型。以四川省威远县为研究区,借助于遥感卫星影像、地质普查资料和地理国情监测数据,采用灾害点和格网单元2种方法的二分Logistic回归模型对威远县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同时采用ROC曲线和已知点2种方验证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在低山丘陵区域,基于格网单元的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精度更高;威远县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北部山区,占全区总面积的39.35%;地层岩性、高程、坡度和距道路距离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海域使用动态监测管理的苇点是在监测海域范围内尽可能多地识别属性发生变更的"块",应用遥感进行海域使用变化信息发现是研究海域动态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该文介绍了遥感技术用于海域动态监测的概念与目的,归纳和分析利用多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海域使用变化信息发现与提取的方法与技术,阐述了我国即将开展的海域使用动态遥感监测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得以大规模开发,因此而引发了地质灾害等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必须要结合目前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开展治理活动。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煤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对煤矿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其治理对策进行研究,以期对于煤矿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废弃露采矿山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我国几个煤矿大省屡见不鲜。露采矿山被废弃后对环境的破坏和不良影响巨大,对地表植被、动物生存环境、土地资源都造成极大破坏,甚至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废弃露采矿山地治理是当务之急。本文从废弃露采矿山对环境破坏的类型入手,详细探讨了废弃露采矿山对环境造成了各种破坏,进而有针对性地梳理了治理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在宁夏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地区地质环境较差,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频发,不稳定斜坡大量存在,地质灾害已经成为阻滞宁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野外调查等一系列工作,调查宁夏灾害点的种类、数量以及分布位置,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确定出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因子,建立层次模型,计算各个影响因子的权重,在GIS平台下,对各个因子进行分析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各个评价因子与其权重进行叠加计算,最终得出宁夏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结果。结果表明:高易发区占地面积约6.89%,总面积约为4575km2,主要分布于宁夏南部;地质灾害中易发区,约占整个宁夏地区的40.86%,总面积约为27131km2;地质灾害低易发区,约占整个宁夏地区的52.25%,总面积约为34694km2。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提供了帮助,并研究出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主要是为了实现对地质情况的实时监测,然后利用网络平台将信息发布出去,对可能要出现的灾害提前预防,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失。本文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简要分析了遥感影像判读技术在地震灾区环境地质灾害评估、土地资源监测、及生态环境恢复重建中的作用,并对地貌植被、建筑、交通、河道水系以及水资源污染等影响的震情判读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为今后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震区土地资源规划与生态环境重建、防震减灾和空间信息技术系统数据库的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的6大瓶颈,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认为,相关部门应树立矿山环境系统管理的理念,加强推进"绿色矿山"和"生态矿山"的建设,提高矿山环境违法成本。矿山企业应引进先进技术,环保达标。推行多部门联合监管,发展监管志愿者,使用卫星遥感手段进行连续短周期实时动态监测。保障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资金到位。大力发展公众参与,破解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困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应地上地下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矿山实例为背景,介绍了淮南市小型煤矿山王煤矿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及该矿山实际环境问题的特征,并制定了具体的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阐述了该矿山采取的针对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通过治理措施的实施消除了矿区内地质灾害隐患,恢复了治理区生态植被,改善了治理区环境现状;分析了治理恢复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今后小型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