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京津唐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目前每年缺水50—80亿m^3,预计到2030年将缺水80—100亿m^3,如发生大旱,可能导致严重水荒。近几十年过量开发利用水资源,导致地表水不断萎缩,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不仅引起大面积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海水入侵,而且加剧了气候干旱化和土地沙漠化。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大力节水的同时,开辟新的水源,切实保护水资源,防治水环境灾害。  相似文献   

2.
李大秋  王东海 《灾害学》1997,12(3):93-96
环境污染事故灾害现已成为环境灾害中不可忽视的灾种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并制约着环境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根据山东省近几年环境污染事故灾害的状况,系统分析了其特点与环境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3.
贾宝全 《灾害学》1995,10(1):46-50
吐鲁番盆地的生态灾害具有种类多、危害面广、危害程度深等特征,并严重制约着该区绿洲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分析了每种生态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程度及地区分布,并提出了生态灾害调控的基本原则;综合整体性、区域分异性、持续性.最后探讨了该地生态灾害调控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持续的积累和增加,自然灾害现象和影响也变得越发复杂,学术界对灾害经济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不断加深。针对国外灾害经济理论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进行了梳理,首先从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出发,给出总体评价、长期与短期影响及区域差异;进而从灾害风险评估、企业、家庭和社区作用及灾害保险角度论述灾害风险识别与灾前风险防御;最后,重点论述了灾害损失评估及灾后经济恢复。总结了国外灾害经济研究的前沿成果及特点,这对我国现阶段灾害经济理论发展及实践应用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煤矿区地质环境灾害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崔树军  宋志敏 《灾害学》2000,15(3):67-71
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占用土地,“三废”污染、地面变形与沉降、矿井突水等地质环境灾害问题日益突出,致使地质环境质量下降,影响着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文用环境地质学的观点,论述了我国煤矿区地质环境灾害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提出了防治地质环境灾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减灾短讯     
充分发挥协会优势积极参与"平安山东"建设山东省灾害防御协会多年来一直以"防灾减灾,造福人民"为宗旨,致力于全省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努力推进安全文化和预防文化建设,为社会经济保驾护航,为山东经济建设服务。2004年,协会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平安山东"的指示精神,开展工作。一是组织山东省部分大企业召开了"山东省大企业防灾减灾座谈会"。大型企业在山东省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农业气象灾害与主要农作物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灾害学》2019,(3)
为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山东省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结合山东省1950-2016年的农业统计数据,分别研究了洪涝灾、干旱灾、风雹灾、低温灾和台风灾这5种农业气象灾害对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单产及总产量的影响。并从受灾范围和灾害强度两方面入手构建了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数理模型。该模型将整个研究周期划分为1950-1959、1960-1969、1970-1979、1980-1989、1990-1999、2000-2009和2010-2016年7个阶段。结果表明:从受灾范围看,风雹灾、旱灾是影响山东省农作物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从受灾强度看,山东省农作物主要受到干旱灾害和洪涝灾害的影响。干旱灾无论从受灾范围还是灾害强度上对山东省农作物的产量影响都较大。低温灾和台风灾则对山东省农作物的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干旱灾害的变化特征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蒋红花 《灾害学》2000,15(3):51-55
干旱灾害是山东省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是影响经济要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山东省近40 年的家业旱灾灾资料和降水资料,分析了灾情特征和致灾咽子变化 特征,探讨了旱灾损失与降水异常的内在联系建立了干旱受灾面积评估模式,为探索农业灾情评估和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近35年来干旱灾害及其对国民经济部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气候对社会——经济、环境冲击的角度出发,对我国近35年(1951—1985)来干旱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且以大量事实为依据,阐述了干旱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部门,如粮食产量、水资源和能源、林牧渔业等部门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申曙光  叶谦吉 《灾害学》1992,7(1):18-22
本文从灾害的产生与灾害概念的发展、灾害的成因与过程、灾害的后果等多个方面论证和论述了灾害的生态经济性质。灾害生态经济性质的揭示为开展各类灾害的系统总体研究—灾害的生态经济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煤诱发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保护矿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对由采煤诱发的地面裂陷、水资源枯竭、水环境污染、干旱、水土流失等灾害性的矿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并就各种灾害的防治提出了综合的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1 Water Shortage is Approaching ChinaThe yearly average volume of waterresource in China amounts to2 .81 trillion m3,ranking the6 thplace in the world,but the per capita amount is only 2 30 0 m3,approximately one-fourth of theworld average,ranking1 2 1 st in the world.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waterresoruce by time and region,in combination with the very unbalanced configuration of water andsoil resources,has made the country one afflicted with frequent flood and drought di…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灾害地学背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必虎  彭加亮 《灾害学》1997,12(1):28-33
根据特征致灾因子的差异,将中国城市灾害类型大体上划分为沿海台风暴雨洪涝地面沉降型、北方干旱缺水风沙地面沉降型和南方洪涝渍害地面沉陷塌陷型等三大类型区。分别用上海、北京、武汉作为三种案例地区,讨论了以上三种城市灾害类型区的主要灾害及其地学背景。指出除了自然地理的因素外,人类在城市灾害致灾因素中也通过开采地下水、设计防洪排涝设施等行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广绕县井灌区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引起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咸水入侵和地裂缝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成为区域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采用地下水回灌补源和调蓄技术是防治咸水入侵的有效途径。探讨了地下水回灌补源系列技术方法,涉及试验研究、数学模拟与优化技术等。室内、野外试验研究为地下水回灌规划和设计以及建立数值模拟模型提供了基本数据和参数。为了优化调整地下水开采量和回灌补源,建立了管理模型。管理模型预测表明,引用黄河水和汛期雨洪水回灌补源,以及通过节水减少漏斗区地下水开采量等系列措施可以有效地阻止咸水入侵,逐步改善区内的地下水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临汾市地裂缝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方  韩军青 《灾害学》2004,19(Z1):97-100
临汾市是山西省地裂缝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其成因受多种因子控制.本文从地震、断层、地下水开采、黄土湿陷等方面分析了临汾市地裂缝灾害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对本市地裂缝灾害提出了一些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6.
自然灾害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梅广清  张显东 《灾害学》1998,13(3):13-16
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研究了自然灾害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对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资源与环境及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的影响,并对防灾救灾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城市干旱缺水风险评价体系与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吉林省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从造成城市干旱缺水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脆弱性和防旱抗旱能力四个方面着手,利用自然灾害指数法、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城市干旱缺水风险评价模型,引用城市干旱缺水风险指数(UDRI),对城市干旱缺水风险程度进行了评价,并借助GIS技术绘制了吉林省城市干旱缺水风险分布图,以期为实现吉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广东自然灾害成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质构造、水文特征、天气气候特征、人类活动、经济结构与布局,以及社会环境等8个方面分析了广东自然灾害形成的环境条件及类型,并分析研究了成灾特点和对广东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自然灾害的形成及其成灾频度和强度,既决定于自然环境的变异,也受制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环境,并具有区域性、周期性、群发性、连锁性、阶段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自然灾害对于广东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有日益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自然灾害主要特征及我省主要灾害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灾情提出了减轻自然灾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