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通过对公民参与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思雅河环境实际情况的介绍,基于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探析思雅河水污染问题,主要运用实地调研、资料参考等方法进行分析,从公众参与主体、参与层次以及参与过程等方面分析思雅河水污染治理中是否存在公众参与。经过分析可知,目前思雅河水污染治理中不存在公众参与,其主要原因有参与主体多元化目标难一致、缺乏组织人员,没有具体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等,提出了完善思雅河水污染治理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水环境治理的非合作博弈均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水环境治理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利益冲突复杂,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和行动是提高治理成效的关键。探讨了政府、企业、村民和村委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责任要求与行为关系,应用博弈论分析了政府—企业之间的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均衡和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均衡。研究表明,企业积极治理水环境与公众参与、政府能力密切相关;政府切实查处污染的概率与公众维权的概率成反比,公众参与可有效提高企业的治理成效,降低政府的监督成本。  相似文献   

3.
自1997年以来,我们连云港市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是,认真组织开展淮河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在组织领导方面,建立了“政府领导、部门负责、企业治理、环保部门检查服务、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工作机制。在治理政策投入方面,我市在全省较早地颁发了《污染企业(项目)搬迁治理规定》和《关于加快工业污染治理实现达标排放的若干政策措施》,全市累计投入治理资金1.02亿元,其中争取国家和省各类专项贷款3090万元,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共投入环保补助资金和贷款800多万元,有效地保证了达标排放工作的开展。在监督检查方面,…  相似文献   

4.
近日,佳木斯市为全面落实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强化松花江佳木斯段涉水排污企业的污染治理,推进碧水工程的实施进程,佳木斯市环保联合会本着参与、支持环境保护工作,服务企业的指导思想,组织召开了环境保护治理技术及环保产品推介会,邀请环保治理企业为佳木斯涉水企业“把脉会诊”,来自南京林业大学,  相似文献   

5.
《绿叶》2017,(5)
机动车的限行、摇号以及黄标车的强制淘汰政策不但面临合法性的指摘,而且"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治理机动车污染的顽疾。为克服以"命令—服从"为特征的行政管制模式的合法性危机,机动车污染治理应当从管制性模式向参与型模式转变。大气污染治理关乎公共利益,除了命令、禁止与处罚等强制性手段外,行政机关还应善于运用非权力行政手段,建构公私合作的机动车污染治理体系,实现行政监管、企业参与和公众参与的合作与协调。  相似文献   

6.
在调研某典型油气田企业污染排放特征、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运行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污染治理市场化发展现状调查,通过综合分析目前污染治理市场化的特点、政策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油气田企业应对污染治理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徐州市自然因素及气象条件、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燃煤、地面扬尘及建筑施工、交通及餐饮业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找出了徐州市PM10污染的原因。提出了在产业结构及工业布局调整、从污染源头抓起,加大治理力度、改变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加强道路扬尘污染、建筑施工污染、机动车污染、餐饮业以及焚烧类污染的治理、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提高城区绿化水平等对策。认为对PM10污染控制应多管齐下、多部门参与共管。  相似文献   

8.
在调研某典型油气田企业污染排放特征、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运行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污染治理市场化发展现状调查,通过综合分析目前污染治理市场化的特点、政策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油气田企业应对污染治理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钢铁行业属于重污染行业,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必须加强钢铁行业环境监管。当前钢铁行业环境监管困境主要是政府环境监管不严,企业自身监管松懈,而且钢铁行业排污节点多、污染物种类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问题多、环境信息不透明等导致环境监管难度大。文章从加强政府监管、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提升企业环保意识、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现场环境监管、第三方监管和公众参与等方面阐述了加强钢铁行业环境监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杭州电化厂是浙江省命名的“清洁文明工厂,”又荣获了省“六好企业”的称号,在企业的污染治理的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他们在成绩面前不停步,治理污染不放松。为使“三废”排放都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争创“无公害工厂”,  相似文献   

11.
周倩 《环境教育》2005,(7):9-10
目前,社会上有句流行语“,小康全面不全面,环境质量最关键”,道出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这固然可喜,但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没有忘记自身的环境责任和义务,积极勇敢地投身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来,恰如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2005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我们相信,有了日益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有了企业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参与和负责,尤其还有像苏柯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这样的外企,把国外污染治理的最新技术尽快引进到国内污染治理中来,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污染治理进程,早日实现生活富裕、环境优良、人与自然和谐的小康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2.
碍于自身资金、治污技术以及管理水平欠缺等客观因素,排污主体自主进行污染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专业的第三方治理被提上日程。但现阶段第三方治理客观与主观方面均存在缺陷。目前急需在现实困境之上建立化解机制,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划分、认定责任,完善市场机制,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加强信息公开、建立法定程序保障公众参与,并辅之严格排污标准、高额违法成本以倒逼排污主体采用专业治污机制,以确保第三方治理成为污染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武升林 《四川环境》2022,(2):202-206
河长制创新了河流污染治理模式,取得了较为积极、明显的成效.对河长制进行法治化背景下研究不仅可以探清河长制所涉及的理论,还可以了解河流治理面临的问题,然而基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向度,河长制亦存在运行不足或困境所在.针对河长制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困境,对河长制的法律保障、公众参与、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14.
在解决了认识上和管理上的一些基本问题之后,环境污染的治理资金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历年来,国家有限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舍不得列支治理污染项目;企业的积累资金巴不得多发展一点生产,也舍不得用以治理污染。因此,治理污染的资金问题一直很难解决,环境污染仍持发展的趋势。 1982年国务院发布征收超标排污费的规定,并通过排污费的使用政策,第一次解决了老企业治理污染的部分资金,解决了一些  相似文献   

15.
企业要生产难免要造成污染。既然污染了环境就要治理,而治理污染却要花费大量资金,仅凭返回的那部分为数不多的排污费,远远不足以解决污染问题。同时,作为企业的领导,在其就职期间首先考虑的无疑是提高经济效益,而不是年年掏出一笔钱用于污染治理,宁缴一些无关痛痒的排污费,也不愿挖掉一块心头肉去用于污染治理。但是,国家和地方当局对保护环境的要求日甚一日。因此,长期将存在的环境问题拖下去,议而不决,恐怕不能给领导者们添上光彩,再说广大受害职工也不会长久忍耐下去的。我认为,设立企业环保专用基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环保专用基金同企业设备维修基金一样,按照一定的比例摊入总成本之中。这样:不会因为投入过多的一次性环保治理费用而使当年  相似文献   

16.
张家口市元宝山水源地被污染,导致上千人饮用水不足.相关部门调查研究认为,上游排污企业是主要污染源.此外,本地区居民不妥当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农业生产中化肥的过量使用、不合理的粪池设置位置等等均加强了水源污染的严重性.本文从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生态文明意识以及激励全民参与环保事务等非技术层面探讨了如何加强环境的保护与污染的治理.  相似文献   

17.
津市造纸厂是津市地区污染大户,三废排放,一直是该工厂头痛的大问题。多年来在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在三废治理、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津市市造纸厂现已扩改为年产8O00吨机制纸的制浆造纸企业,依据《环保法》“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津市市环保局加强了对造纸行业污染控制的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做到领导、奖金、  相似文献   

18.
谋求整个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治理污染的基本原则。在水污染防治中,采取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并逐步把集中控制和治理作为主要手段,是我国保护环境,控制污染的方向。一、污染集中控制促进环保资金发挥更高的效益在我国环境污染治理中,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城市工业布局不合理,企业分散,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其它公害的单位,应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制定规划,积极治理”。那么,企业治理污染的资金从何而来呢?  相似文献   

20.
与传统的治污模式相比,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可以有效提高污染治理的成效,集中对污染治理的监管,有利于发展环保产业。第三方治理模式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目前还面临相关立法缺失、责任划分不清晰、监管机制存在漏洞、配套制度不健全的困境。提出应当完善第三方治理立法,明确排污企业和治污企业的责任分配,完善监管机制,健全配套制度,以优化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