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机械搅拌对CANON污泥快速颗粒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纯依靠曝气的SBR反应器(R1)与曝气和机械搅拌联合的SBR反应器(R2),研究了不同控制方式对CANON污泥颗粒化的影响.结果表明,R2仅用40d即成功实现颗粒化,比R1用时减少三分之一;颗粒化期平均总氮去除率为83.07%,平均总氮容积负荷为0.26kgN/(m3·d),比R1脱氮效果更加稳定高效,证实了机械搅拌有利于提高粒径增长速率及脱氮能力.采用曝气和机械搅拌联合方式可有效缩短CANON污泥颗粒化的时间,并能实现稳定高效的总氮去除,是CANON污泥颗粒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不同污泥量间歇饥饿对于全程自养脱氮(CANON)工艺启动的影响,R1、R2和R3反应器分别采用水力筛分间歇饥饿、部分污泥间歇饥饿和全部污泥间歇饥饿3种不同的方式启动CANON工艺.结果显示,R1、R2和R3反应器分别在第44,66和58d顺利启动,第70d时,其总氮去除率分别达到73.63%、71.56%和67.40%左右,粒径分别达到了404,359和306μm.分析表明,水力筛分间歇饥饿方式可以选择性地针对絮状污泥进行饥饿,避免间歇饥饿对于污泥EPS及粒径的负面影响,在有效抑制NOB菌活性的同时易于保持相关功能菌的活性;部分污泥间歇饥饿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AOB和ANAMMOX活性的衰减,但同时NOB的抑制效果也较差;整体间歇饥饿策略对于NOB的抑制效果最好,但同时也不利于CANON工艺相关功能菌的活性保持.  相似文献   

3.
李冬  刘志诚  徐贵达  李帅  张杰 《环境科学》2019,40(12):5438-5445
本实验在室温(20℃±3℃)下用2组反应器R1和R~2接种厌氧氨氧化污泥,分别采用间歇恒定曝气和间歇梯度曝气方式启动SNAD工艺,研究了两种不同间歇曝气方式对SNAD工艺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启动过程中,R~2在各阶段恢复稳定所需的时间更短,SNAD的实际启动速度更快;启动成功后R1和R~2的特征值Δρ(TN)/Δρ(NO_3--N)分别达到6. 46和10. 34,R~2的NOB抑制效果更好;通过周期监测,发现R~2的周期DO波动稳定,R1的周期DO整体逐渐提高、周期末达到0. 5 mg·L~(-1)以上,分析认为R~2中稳定的低DO环境促进了NOB抑制;启动成功后R1和R~2反应器内PN/PS值分别达到2. 745和2. 823,颗粒粒径分别达到365. 8μm和402. 1μm,R~2的颗粒稳定性和沉降性更强,粒径增长更快.  相似文献   

4.
纤维载体的生物膜CANON反应器的启动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研究纤维载体在CANON工艺中的运行特性,同时接种亚硝化污泥及厌氧氨氧化污泥启动CANON反应器.结果表明经过85 d运行,成功启动了CANON反应器,NRR从0.09 kg·(m3·d)-1提升至0.9 kg·(m3·d)-1并能稳定运行,说明纤维载体有利于富集污泥,反应器内能维持较高的生物量.随着微生物的富集生长,生物膜变厚,反应器的能力提升,反应器中DO达到5 mg·L-1.利用微电极测得生物膜由表及里的DO梯度为0.32~0 mg·L-1,说明生物膜变厚,氧对生物膜的穿透力减弱,亚硝化微生物量降低.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启动前后NOB菌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AOB菌的丰度增长不大,ANAMMOX菌细胞增长了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5.
蔡庆  张代钧  丁佳佳 《中国环境科学》2014,34(11):2805-2812
采用交替限氧-厌氧和低充放比(30%)运行模式,在SBR反应器中成功启动全自养脱氮(CANON)工艺,启动过程经历常规硝化主导阶段、短程硝化主导阶段和全自养脱氮阶段,总氮去除速率和总氮去除效率分别达到(312±15)mg/(L·d)和(71.2±4.3)%.培养得到的污泥中颗粒污泥(粒径3300μm)和絮状污泥(粒径<300μm)体积分别占污泥总体积的39%和61%.在自养脱氮性能恶化的SBR反应器进水中长期添加适量N2H4,反应器脱氮性能得以恢复甚至强化,反应器总氮去除速率升高到(480±34)mg/(L·d),颗粒污泥的比例增加到污泥总体积的51%.  相似文献   

6.
颗粒+絮体污泥CANON工艺的启动与SRT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缩短工程应用中CANON工艺的启动时间及指导实际工程排泥控制,利用两个相同规格的SBR反应器接种不同比例厌氧氨氧化(anaer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颗粒污泥,研究了CANNON工艺启动规律与不同絮体SRT对工艺运行的影响.试验过程中,温度控制在30℃±1℃,pH 7~8.结果表明,接种5%和10%ANAMMOX颗粒污泥的两反应器在初始FA浓度大于44 mg·L~(-1)条件下,不利于工艺的快速启动.接种15%和20%ANAMMOX颗粒污泥的两反应器,分别在运行的第46 d和35 d成功启动了CANON工艺.当絮体SRT分别为30 d、90 d和不主动排泥时,系统总氮去除负荷均能维持在0.35kg·(m3·d)-1;定量PCR数据显示,随污泥龄的延长,AOB丰度相对稳定,ANAMMOX菌丰度略有增加,但是NOB丰度显著增加.因此,选择性地排出絮体有利于NOB的淘洗和系统的长期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除磷亚硝化颗粒工艺启动及性能恢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海玲  李冬  张杰  刘博 《环境科学》2019,40(3):1367-1374
针对生活污水低碳氮比的水质特点,采用SBR反应器接种低温储存的强化生物除磷颗粒污泥,来启动除磷亚硝化颗粒工艺,通过控制曝气强度及污泥龄实现除磷亚硝化的稳定运行,为后置CANON或厌氧氨氧化工艺(ANAMMOX)提供进水.污泥龄为30 d的条件下实现了出水TP小于0. 5 mg·L~(-1),COD浓度小于50 mg·L~(-1),亚硝酸盐氮积累率达到了90%以上.实验还得出,过高的曝气强度使除磷亚硝化性能恶化,可采用降低曝气强度和减小污泥龄的方式来改善除磷性能.污泥龄为40 d可以实现生活污水除磷亚硝化中的亚硝化性能进一步恢复,最终实现出水磷浓度保持在0. 5 mg·L~(-1)以下,COD及TP去除率分别稳定在80%及95%,亚硝酸盐积累率保持在90%以上,SVI值从初始的63 m L·g~(-1)降低到35 m L·g~(-1),颗粒污泥沉降性能良好,颗粒粒径在整个运行过程中保持在1 000μm以上.  相似文献   

8.
在室温下,采用R1、R2、R3三组相同的SBR反应器接种污水厂回流污泥,比较了添加好氧颗粒、除磷颗粒对亚硝化颗粒污泥启动及稳定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1(0~22 d)阶段,R1、R2、R3均用了19 d启动亚硝化.在S2阶段(23~56d),R1不添加颗粒污泥,R2、R3分别添加20%好氧颗粒和20%除磷颗粒诱导亚硝化絮状污泥颗粒化,R1、R2和R3分别在76、42 d和56 d平均粒径达到412、468、400μm,均成功实现颗粒化.在S3阶段(57~108 d),进水氨氮负荷和COD负荷分别由0.4 kg·(m~3·d)~(-1)提高到0.5 kg·(m~3·d)~(-1)和0.2 kg·(m~3·d)~(-1)提高到0.5 kg·(m~3·d)~(-1),R1、R2反应器中颗粒粒径增加明显,但R3发生了污泥膨胀.在运行末期(108 d),R1和R2的平均粒径分别达到689μm和893μm.接种好氧颗粒和除磷颗粒均能快速实现亚硝化污泥的颗粒化,并且接种好氧颗粒的亚硝化颗粒污泥系统能适应较高C/N比进水,耐冲击负荷,能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9.
目前运行容易失稳已成为制约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应用的因素之一.在保证底物不抑制的条件下,通过对实验室前期运行失稳的连续流全混反应器(CSTR)中的厌氧氨氧化污泥进行活性恢复,研究了滞留的基质浓度对ANAMMOX污泥恢复过程中颗粒化及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26d运行,ANAMMOX污泥活性获得恢复且脱氮能力明显提升.控制高、低基质浓度水平的2个反应器均能实现污泥的颗粒化及氮素的高效去除,NRR最大分别达到16. 97 kg·(m~3·d)~(-1)和14. 43 kg·(m~3·d)~(-1).随着反应器脱氮能力的提高(污泥颗粒粒径增大),R1、R2两个反应器内污泥的胞外聚合物EPS含量(以VSS计)均增大,分别由接种时的34. 45 mg·g~(-1)增大至77. 52 mg·g~(-1)和94. 18 mg·g~(-1),PN/PS由1. 89分别增大到6. 25和6. 84.在一定范围内,PN/PS比值增大有利于ANAMMOX污泥颗粒化,但PN/PS过大会导致颗粒污泥结构失稳上浮,加剧污泥流失现象.  相似文献   

10.
任志强  李冬  张杰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10):4588-4595
为探究侧流游离亚硝酸(FNA)处理后的颗粒-絮体污泥全程自养脱氮(CANON)工艺重新建立的有效策略,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进行实验,探讨不同恢复方式对系统长期运行性能的影响,实现CANON工艺长期稳定运行.结果显示,不同恢复方式对CANON系统重新建立有很大影响,采用非原位高曝气恢复策略的R1经过19d的运行重新建立了稳定的CANON工艺,而采用原位低曝气恢复策略的R2和原位高曝气恢复策略的R3均未能有效重新建立稳定的CANON工艺.R1稳定运行34d时再次出现了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增殖的现象.定期水力筛分排出絮状污泥进行FNA处理,达到溶解氧(DO)控制+侧流FNA处理的“双抑制”,能够有效抑制NOB实现CANON工艺的长期稳定运行.典型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在恢复过程中,R1内氨氧化菌(AOB)、厌氧氨氧化菌(AnAOB)活性均高于R2和R3,并且有效抑制了反应器内残余NOB的活性.随着R1中CANON工艺的重新建立,亚硝化/厌氧氨氧化(SNA)脱氮路径占比由第15d的8.91%增加到了第45d的19.39%,提高了NH4+-N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1.
针对污水处理厂逸散挥发性有机物(VOCs)加重城市雾霾的环境问题,实验研究了污水生化处理中不同曝气强度、曝气方式对VOCs排放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SBR处理工艺中,曝气阶段产生VOCs占全过程排放总量的88.34%,曝气强度、曝气方式是影响VOCs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在均匀曝气条件下,不同时刻VOCs逸散浓度先急剧上升,在4~6 min达到峰值,然后呈下降趋势,约50~60 min后趋于稳定;不同曝气强度条件下,VOCs产生量与曝气强度正相关,当曝气强度在175 m L·min~(-1)时,既满足出水污染物去除效果,又能使VOCs的排放量最少;在渐减曝气方式中,采用曝气强度分别为200、175、150、125 m L·min~(-1),持续1 h递减的四阶段运行方式和同一曝气强度(175 m L·min~(-1))均匀曝气相比,前者的VOCs总排放量减少了19.51%,曝气量减少了7.14%,说明现有污水处理厂通过优化曝气方式可明显减少VOCs排放.  相似文献   

12.
纯氧曝气与空气曝气处理生活污水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纯氧曝气与空气曝气对好氧装置处理生活污水效果以及对NH3和H2S产生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空气曝气相比,纯氧曝气的COD去除率高2.57%,NH3-N去除率高9.59%;处理7L相同体积的污水,空气曝气吹脱出的NH3是纯氧曝气的3.4倍,吹脱出的H2S平均值为12.99 ug,远大于纯氧曝气装置的0.38 ug。  相似文献   

13.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uncover ways to mitigate greenhouse gas(GHG) emissions and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during the composting process. We assess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eration rates(0, 0.18, 0.36, and 0.54 L/(kg dry matter(dm)·min)) and methods(continuous and intermittent) on GHG emissions. Pig feces and corn stalks were mixed at a ratio of 7:1. The composting process lasted for 10 weeks, and the compost was turned approximately every 2 weeks.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aeration rate and method significantly affected GHG emissions. Higher aeration rates increased NH3 and N2O losses,but reduced CH4 emissions. The exception is that the CH4 emission of the passive aeration treatment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low aeration rate treatment. Without forced aeration,the CH4 diffusion rates in the center of the piles were very low and part of the CH4 was oxidized in the surface layer. Intermittent aeration reduced NH3 and CH4 losses, bu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N2 O production during the maturing periods. Intermittent aeration increased the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alternation and thus enhanced the N2 O production. Forced aeration treatments had higher GHG emission rates than the passive aeration treatment. Forced aeration accelerated the maturing process, but could no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end product. Compared with continuous aeration, intermittent aeration could increase the O2 supply efficiency and reduced the total GHG emission by 17.8%, and this reduction increased to 47.4% when composting was ended after 36 days.  相似文献   

14.
悬挂链脉动波式曝气系统及相关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曝气技术与设备一直是活性污泥处理工艺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但目前使用的曝气设备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影响了整个处理工艺的效果。悬挂链脉动波式曝气系统解决了长期困扰的问题。本文通过 3个部分分析了该技术的设备特点、工艺特点和经济性。通过对悬挂链移动曝气技术与设备的研究 ,为今后我国兴建污水处理厂提供了一条低投资、高效能的途径 ,使我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污水处理率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搅拌散气曝气的技术原理,并说明其相对传统主流微孔曝气技术的优良性和节能性特点。搅拌散气曝气技术具有曝气性能好,动力效率高,能耗低,工艺适应性好的技术特点。通过标准活性污泥法的工程实例,实际处理量为2.88×104~5.3×104m3/d的污水处理厂,BOD去除率达90%,处理单位水量的消耗电量为0.0732 kW.h/m3,与同类曝气设备的应用进展情况对比表明,搅拌散气曝气技术因其控制的灵活性和节能潜力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及推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武汉市水质净化厂的组合式曝气池,提出了精确计算各级需氧量的具体方法,从而逐级选择相应的曝气设备,与原先设计的曝气设备相比,能节省电耗,有长远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间歇曝气SBR工艺处理实际生活污水,在温度为(26±0.5)℃,pH值为(7.2±0.2)时,考察曝气强度和曝气密度两种曝气参数对实现稳定短程硝化的影响,设计批次试验采用等高线及其剖面图探究NH4+-N去除率(ARE)和NO2--N积累率(NiAR).结果表明:控制曝气密度为12时,高曝气强度(2L/(L×h))下,可实现67.10%的ARE和95%的NiAR;控制曝气强度为2L/(L×h),在曝气密度分别为6、8和12时,ARE分别在40、37、22周期达到71.40%、52.36%和59.60%,NiAR分别增大至98.94%、96.72%和98.20%.对批次试验结果进行等高线分析,曝气强度和曝气密度均会对ARE和NiAR有影响,在曝气强度为和曝气密度分别为2L/(L×h)和15时,ARE和NiAR分别高达77%和99%.  相似文献   

18.
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颗粒污泥的同步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琪  李冬  高鑫  刘博  张杰 《环境科学》2021,42(6):2946-2956
本实验对3组同规格SBR反应器分别采用分阶段法(A/O-A/O/A)异步驯化、连续曝气A/OA同步驯化和间歇曝气A/O/A同步驯化的方式运行.以人工配水为进水基质,接种絮状污泥,通过水力选择压颗粒化,探讨了不同运行方式下短程硝化反硝化颗粒污泥的驯化及脱氮除磷特性.结果表明,在较短曝气时长(140 min)联合较低曝气强度[3.5 L·(h·L)-1]下,间歇曝气A/O/A同步驯化最具优势,后期稳定运行期间碳、氮、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74%、91.15%和95.66%,可实现同步去除.粒径为895μm,颗粒虽小但均匀致密,f值(MLVSS/MLSS)平稳保持在0.8~0.85,有较高的生物量,这是由于间歇曝气下好/缺氧的交替运行,使得缺氧异养菌作为颗粒的核心,有利于颗粒污泥结构的稳定.批次实验结果表明,间歇曝气A/O/A同步驯化下比氨氧化速率为3.38 mg·(g·h)-1,能利用NO2-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DPAOs)占比达65.46%,更有利于氨氧化菌(AOB)和NO2-型DPAOs的同步驯化及富集,保证稳定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9.
曝停时间比对间歇曝气SBR短程硝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常温条件下(20~25℃),以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歇曝气序批式反应器1#、2#、3#,研究了不同曝停时间比(3:1、3:2、3:3)对亚硝酸盐氮积累、亚硝化稳定性、污染物去除效果及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单元停曝时间所占比例越大,即曝停时间比越小越有利于亚硝酸盐氮的积累,启动速度越快,三者分别经35,30,29d实现了亚硝化的启动;稳定运行阶段,三者的氨氮容积去除负荷分别为0.57,0.48,0.40d-1,曝停时间比越小,则氨氮去除负荷越小,COD去除效果没有明显区别;1#运行至第82d时,亚硝化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2#、3#仍能稳定运行,因此曝停时间比越小,越有利于抑制NOB的增殖,维持亚硝化的稳定,且污泥沉降性能越好,越有利于抑制丝状菌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20.
钟玉鸣 《广州环境科学》2005,20(3):20-23,27
综述了SBR法曝气、脱氮除磷的研究进展,归纳了经典及新型SBR工艺的特点,SBR法的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