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二战以来,全世界万其是发在国家与地区经历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后,城市化的发展步入了以“质”为核 心的新阶段,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显得万为重要,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深入研究,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对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我们以加拿大城市可持续性发展为例,详细介绍了加拿大面对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我国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三峡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三峡地区的土地,气候,水,生物等农业自然的特点进行了剖析,针对区域特点,提出了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经济损失增加,进而会影响金融稳定,需要相关部门及时评估和应对。因此,构建合理的气候金融分析框架,分析气候变化影响金融变量的传导路径,并制定针对性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研究在金融加速器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包含碳循环、气候变化因素以及多个经济主体的DSGE模型,模拟了气候变化对产出、资产价格、企业违约率以及信贷总量等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气候变化冲击减少了产出,降低了资本价格和资本收益率,增加了外部融资溢价水平,推高了企业杠杆率和信贷违约率,进而引起信贷紧缩,投资减少。(2)碳强度冲击增加了产出,提高了资本价格和资本收益率,减少了外部融资溢价水平,降低企业杠杆率和企业信贷违约率,进而引起信贷扩张,投资增加。(3)减排强度冲击主要通过成本驱动影响宏观经济。短期内经济受减排冲击的负向影响较大,长期地看,随着产出的快速恢复,投资和信贷需求增加,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据此建议:(1)及时准确地评估气候变化风险在金融体系中的规模,防范非传统的系统性风险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2)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减污降碳与增加产出的双赢成效。(3...  相似文献   

4.
猕猴桃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果树资源,长江三峡库区是猕猴桃的原产中心地带,物种资源丰富,生态条件优越,发展潜力较大。本文分析了三峡库区猕猴桃的资源特点,阐述了开发利用猴桃桃资源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以及有利条件,提出了发展猕猴桃生产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分析、评价与战略对策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江苏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是该地区需迫切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对江苏省可持续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长江沿江、东南沿海各省市的数据库,对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与沿江、沿海省市进行了横向比较,对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类型进行了分析和判断。通过分析,认为江苏省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经济发展动力和效益低、就业和人口老龄化压力大、资源制约、环境污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资源安全,实施减灾、防灾与治污工程和建立多元环境监管体系等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连接上海,崇明和江苏海门的长江河口桥隧工程在连接河口岛屿间交通,发挥崇明的区位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在上海港建设中的作用。详细论述了越江工程完成后上海新港的扩建,根据河口河水岸线的分布,提出了在横沙岛东滩修建人工岛的设想,最后对几种越江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结合涝渍地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推广体系,把试验示范,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以引进优质新品种,研究综合配套技术和推广高效农业模式为主要内容,探索了一条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的新方法,新措施和新机制;筛选出最适合的新品种,新技术和高效农业模式在涝渍地上示范推广,提高了涝渍地的效益,五年来,共引进新品种105个。引进旱育抛秧技术在晚稻上应用,解决了晚稻旱育抛秧中的三大技术难题,增产达到23.63%,在国内属于领先。示范新技术5项,推广高效农业模式4种。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5.1万hm^2,新增利润2.2亿元。并建成了涝渍地的五大产业开发带,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研究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研究信息系统包括4个数据库:(1)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信息库,包括长江流域的自然,自然保护区,行政区,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2)长江流域资源生态环境科学文献数据库,收录了有关研究长江流域水,土地,能源,破产,人力等各类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生态保护与建设,环境保护与重要,大型工程建设中的移民问题,城市与城市化,农业与农村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等的文献;(3)长江流域自然灾害数据库,收录了长江流域发生物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4)长江流域网站导航,收集了有关长江流域的信息网站,配合用户友好的检索系统,用户可以快捷地找到所需信息。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土资源概况,指出了耕地减少,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水灾频繁,土壤和水域污染等将是该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大障碍;结合后备资源潜力,现有耕地再发挥潜力,坡耕地改造潜力和种植制度改革,分析了提高复种指数的潜力途径,并提出相应的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耕地基本产出模型为基础,结合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隐性失业等情况,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耕地产出模型,并在建模过程中剔除了科技进步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从效用原理出发,以一定投入水平和自然条件下的拟合耕地复合产量作为衡量耕地资源质量的标准,从理论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价方法和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江苏省20世纪90年代耕地投入和产出数据为依据,建立了各市的耕地产出模型,并以1999年江苏省平均投入水平为标准,计算了经耕地资源等值化后的人均耕地资源拥有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耕地资源等值化前后,人均耕地资源拥有水平 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耕地等值模型不仅考虑了耕地资源的数量,还考虑了耕地的质量,而耕地质量的高低取决人于耕地本身的基础地力和对投入的反馈能力。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环境系统特点及环境污染状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江苏省自然特点为单一而脆弱,表面为平原为主,水域面积较大,山地少,森林覆盖率低,生物种类少,江苏省社会环境特点为人均资源少,经济基础好,交通发达,城市密集和人才优势明显;江苏省的废气,废水,固体,噪声污染日益严重。由于上述特点和原因,江苏省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程度较高,水产养殖业发达,但应进一步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整治环境污染,利用天在河道进一步发展养殖业;江苏省工业轻,重并举以轻为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关系新认识及环境伦理学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调,环境伦理学逐渐兴起,它要求人类从道德的意义上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重视环境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海平面上升及其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是目前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海平面上升分全球性理论海平面上升及区域相对海平面上升两类,前者与温室效应导致的海水表层受热膨胀、大陆高山及格陵兰地区冰川融化有关,后者更多起因于局部自然或人为造成的地面沉降及其他相关因素。研究海平面上升机理、过程,制定切实预防、预测措施,应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4.
汉江中下游江段藻类现状调查及“水华”成因分析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37  
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全长1532km,年径流总量为591亿m^3,流域面积15.1万km^2。汉江既是湖北省主要航道之一,又是沿岸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水源。早在70年代,汉江的水质一直符合地面水Ⅱ级标准,但自90年代以来,汉江的水质逐年下降,并分别于1992年和1998年的初春先后两次发生硅藻大量繁殖。  相似文献   

15.
长江河口淡水资源利用与避咸蓄淡水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利用长江口的淡水资源 ,首先要研究河口水质的污染程度以及咸潮入侵的时空变化规律。长江河口水质除边滩存在局部污染外 ,主槽水质良好。长江口南支、南港、北港盐水来源主要有北支倒灌和外海盐水直接入侵两种形式 ,盐水入侵具有周日、半月、季节和年际变化规律 ,由于北支倒灌咸水团的影响 ,低盐度值往往出现在大潮期和涨憩附近。通过修建边滩水库 ,达到控制引水时间、避咸蓄淡的目的。最长连续超标天数的推算是确定水库库容的关键问题 ,采用数理统计、二维数值模拟、ARMAX模型 +Markov模型等方法推算 ,几种方法相互印证 ,计算结果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避咸潮取水 ,蓄淡水保质” ,这是宝钢干部、科技人员总结出来的长江河口引水经验。长江口取水工程由取水系统、调蓄水库和输水系统等三大部分组成。长江口避咸蓄淡水库的成功经验 ,对沿海潮汐河口的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环境与发展的研究现状及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我国的现实条件,讨论了环境与持续发展的关系,阐述了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和持续发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土壤允许流失量的确定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然而,发育在不同母质上的土壤,其土壤的最大允许流失量差异很大,确定这一值的依据也各不相同。在岩成土壤地区,母岩风化剥蚀速率的大小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是确定土壤允许流失量、分析人类加速水土流失的重要依据之一。选长江三峡黄陵背斜段风化花岗岩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剥蚀沉积相关原理,通过恢复古地理环境及时代,计算出新生代以来本区花岗岩的平均风化剥蚀速率为16.97mm/ka.最大剥蚀速率为49.56。又根据区内太平溪流域的泥沙资料,算出了当地现代的剥蚀速率,多年平均为297.7mm/ka,最小值为31.5mm/ka,而水利部颁布的当地土壤允许流失量为200t/km^2,a,折合为76.9mm/ka,二者相差近1.5—4.5倍。基于此。提出了确定土壤允许流失量必须参考母岩风化剥蚀速率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998 年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成因和汛在贯彻中央“32”字治水方针,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整治险工险段,加固长江干堤进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阐述了利用高新技术对长江干堤进行整险加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及其现状,并就今后如何采用高新技术加固长江干堤,确保堤防工程体系工程质量,建立相应的安全实时监测体系和开展防汛抗洪中的关键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如基于3S技术的雨情、汛情、工情、灾情的预测、预报及评估、决策支撑体系的应用与推广,堤防工程隐患的探测、监视、诊断与险情、险段的抢护整治加固材料和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洪泛敏感区工农业结构和种养模式的优化、示范与推广等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攀西——六盘水地区是个资源富集的“金三角”。通过交通先行,加快资源开发,对增强21世纪经济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但生态环境恶化,急需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发展趋势与跨流域治理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回顾了近五百年来长江中游洪涝灾害发生的历史,运用历史外推原理对洪灾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认为在未来的十几年内,长江中游洪灾的发展态势不容乐观。在防御对策上,中央“三十二字”指导原则提出后,人们普遍把眼光投向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治理。从历史看,长江中游自古以来就是受洪患严重威胁的地区,近代流域内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加剧了这一威胁,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治理十分重要。但导致长江中游洪灾的根本 原因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