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采用APS-3321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对上海市浦东城区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0.5~20μm大气颗粒物浓度及其谱分布进行了实时监测。结果发现,上海市浦东城区冬季大气颗粒物数浓度为360个/cm3,其中0.5~1.0μm颗粒物数为345个/cm3,占总颗粒物的95.7%;1.0~2.5μm颗粒物数为15个/cm3,占颗粒物总数的4.1%;2.5~20.0μm颗粒物数为0.6个/cm3,占颗粒物总数的0.2%。当空气质量为AQI≤50、50AQI≤100、100AQI≤200、AQI200时,颗粒物数浓度分别为77.5、243.2、522.6、868.5个/m3。随着空气污染的加重,小于PM2.5颗粒物数浓度增加显著且对总的颗粒物数浓度的贡献也有所增加,且AQI200时,PM2.5中1.0~2.5μm颗粒物数浓度贡献增幅最大;此外,不同空气质量条件下,颗粒物数浓度的日变化存在一定差异,这对于空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TSI公司的APS和SMPS系统,于2017年4月在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点位连续一个月进行大气颗粒物数谱观测,结果表明,南京市春季典型月份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和体积浓度均值分别为1.64×104cm~(-3)和1.65×106μm~3/m~3;核模态、爱根核膜态、积聚模态和粗粒子模态数浓度占比分别为22.72%,53.52%,23.72%和0.05%,体积浓度占比分别为0.01%,1.76%,55.82%和42.41%;颗粒物数浓度平均日变化呈现双峰结构;PM_(2.5)体积浓度和质量浓度具有高度相关性;存在明显的新生粒子事件,3~10 nm颗粒物数浓度小时均值短时7 500 cm~(-3)。 相似文献
3.
2008年1月广州颗粒物数浓度污染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于2008年1月利用颗粒物计数器(CPC)、颗粒物在线观测仪(TEOM1400a)、自动气象站以及现时天气现象传感器(PWV22)获得了大气颗粒物中每分钟颗粒物数浓度、每30分钟PM2.5>浓度、风速、相对湿度、降雨量等气象因子以及大气能见度.结果发现,1月份能见度低于10km的天数达到25天,其中灰霾天气有17天.灰霾天气下,颗粒物敖浓度为22032±4731个/立方厘米,PM2.5,浓度为123.1±64.5 μg/m3.非灰霾和灰霾天气下颗粒物数浓度日变化趋势总体比较接近,但在13:00~16:00时段,非灰霾天气条件下颗粒物数浓度变化比较明显,而灰霾天气条件下颗粒物数浓度变化比较平缓.现测期内颗粒物教浓度与大气能见度、相对湿度、风速呈负相关,与PM2.5质量浓度、温度呈正相关.灰霾天气下颗粒物数浓度与PM2.5浓度、相对湿度的相关性系数绝对值明显高于非灰霾天气下颗粒物数浓度与这两者的相关性系数绝对值. 相似文献
4.
对宁波地区北仑和奉化站、温州地区乐清站3个监测点夏季TSP、PM10、PM2.5和PM1.0进行监测,测试分析各种粒径颗粒物浓度水平和粒径分布特征,并通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对颗粒物进行源解析。监测结果显示,夏季宁波、温州地区TSP和PM10日均浓度为0.049~0.134mg/m3和0.025~0.084mg/m3,均未超过我国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2.5日均浓度为0.007~0.069mg/m3,按美国2006年EPA最新标准限值0.035mg/m3衡量,奉化、乐清、北仑站的超标天数占总监测天数的比例分别为75%、40%和37.5%。粒径分布统计结果显示,3个监测站点PM10占TSP的比例为48.78%~86.96%;PM2.5占TSP的比例为33.33%~72.46%;奉化和乐清监测点PM10中PM2.5和PM1.0的比例平均值在50%以上。源解析结果显示,夏季TSP主要来源于土壤尘,其次是建筑尘和煤烟尘,其贡献率分别为40.70%~55.49%、9.62%~13.64%和5.85%~17.28%。 相似文献
5.
2014年夏季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选取株洲市某交通干道附近,对其环境细颗粒物进行连续测量,并统计干道的车流量。实验结果表明:环境中的细颗粒物数浓度呈双峰分布,峰值一般出现在9.47~17.5、98.2~121.9 nm粒径段,晴天和雨天不同粒径段的细颗粒物数浓度的波动性不一致,降水过程对细颗粒有一定的去除作用。结合所观测的机动车流量和所排放的细颗粒物粒径谱,分析其与细颗粒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可初步判断该环境中爱根核模态的细颗粒物来源于机动车排放。 相似文献
6.
应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率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 (HRGC-HRMS) 联用技术对北京市北四环典型交通路口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中多氯联苯(PCBs)进行了监测,分析了PCBs浓度水平、单体组成特征、粒径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样品中19种PCBs浓度和毒性浓度(TEQ,以世界卫生组织毒性当量因子WHO-TEF计)分别为1.05~13.83 pg/m3(平均值为6.66 pg/m3)和1.24~15.18 fg/m3 (平均值为6.84 fg/m3)、0.80~8.51 pg/m3(平均值为4.32 pg/m3)和0.88~13.40 fg/m3 (平均值为5.90 fg/m3),PM10和PM2.5中PCBs的单体分布模式相似,浓度丰度最大的是PCB-28和PCB-209,而对毒性当量贡献最大的是PCB-126。PCBs浓度季节变化明显,冬、春季明显高于夏、秋季。 PCBs浓度季节变化特征表明,不同季节采样点PCBs来源不同,除历史使用外,采暖季节可能主要来自机动车排放和化石燃料的燃烧,而非采暖季节主要来自机动车排放。粒径分布表现为PCBs倾向于富集在PM2.5中,占PM10总浓度的61%~87%(平均值为72%)。 相似文献
7.
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中11种多环芳烃的分析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五段多孔冲击分级器 (粒径分级 :≤ 1 .1 ,1 .1~ 2 .0 ,2 .0~ 3 .3 ,3 .3~ 7.0 ,≥ 7.0μm)与大流量采样器连接 ,采集呼和浩特市冬夏两季空气颗粒物样品 ,用高压液相色谱仪 (HPLC)测定样品中的蒽 (An)、菲 (Ph)、萤蒽 (Fl)、芘 (Py)、(Ch)、苯并 [a]蒽 (Ba A)、苯并 [a]芘 (Ba P)、二甲基苯并 [a]蒽 (DMBa A)、二苯并 [ah]蒽 (DBah A)、苯并 [ghi] (Bghi P)和晕苯 (Cor)等 1 1种多环芳烃化合物 (PAHs)。数据表明 :呼和浩特市空气颗粒物中 PAHs的浓度较高 ;有约 97%的 PAHs富集于可吸入颗粒中。 相似文献
8.
采用BT-9300S激光粒度仪分析了西宁市道路尘、扬尘、土壤尘、建筑尘4种典型开放源的粒径组成。结果表明,4种类型尘中大粒径颗粒物占主导地位,粒径大于10 μm颗粒占到全部颗粒的73.80%以上,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仅占7.06%~26.20%;建筑尘的细颗粒物含量最高,粒径小于2.5、1 μm的颗粒含量分别为8.36%±4.25%、2.42%±1.02%;道路尘的细颗粒物含量最低,粒径小于2.5、1 μm的颗粒含量分别为2.30%±0.94%、0.73%±0.28%;4种类型尘的体积平均直径、面积平均直径、中位直径分别在37.70~87.99 μm、8.50~23.53 μm、28.95~74.98 μm之间,其中道路尘的3种粒径参数最大,建筑尘最小;开放源颗粒物的粒度分布曲线主要呈头长尾短的不对称单峰分布,累积频率曲线为两段式,存在较为明显的拐点。 相似文献
9.
对深圳、无锡、济南和美国EPA建立的机动车排放颗粒物成分谱进行对比研究,建立的成分谱中各组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别原因为使用了不同的采样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重金属铅由于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广受关注。利用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对2012年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一次金属铅污染事故中的含铅颗粒物的质谱特征、粒径分布及排放规律进行了分析。监测发现A、B两个监测点位的含铅颗粒物比例多在夜间或凌晨达到高峰,高峰时刻含铅颗粒物数浓度占比最高可达67%,对比广州市区、鹤山超级站的含铅颗粒物浓度占比,可知该地区含铅颗粒物的污染程度较高。两监测点位的含铅颗粒物质谱特征及粒径分布情况非常相似,可能存在相同的排放源或具有相同的形成机制。质谱中都均含有明显的铅、元素碳、硫、硫酸盐等信号,可能来自于燃煤源的排放。通过进一步对比分析燃煤烟气排放的含铅颗粒物质谱特征,判断其为燃煤源排放。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利用湖北省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控预警中心的振荡天平法颗粒物监测仪、光散射法气溶胶粒径谱仪,对武汉地区一次典型沙尘天气过程中记录的不同粒径气溶胶颗粒数量浓度、相对质量浓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武汉地区沙尘天气过程中,粗颗粒显著增多,而细颗粒显著减少,这与部分研究发现的沙尘天气过程中粗颗粒与细颗粒共同显著增多的结论有所不同。粒径谱仪分析显示,大于PM5颗粒的增多对粗颗粒浓度增加有显著贡献,而小于PM0.5颗粒的减少则对细颗粒浓度降低有主要贡献,这可能是武汉地区沙尘天气过程颗粒物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3.
14.
阐述了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SP-ICP-MS)的背景、分析原理、颗粒数量浓度和粒径计算原理,并采用该方法分析地表水中的纳米颗粒,探究其分析条件和影响因素。试验中测定了银、钛、铜、锌、镉、铅6种金属纳米颗粒(AgNPs、TiNPs、CuNPs、ZnNPs、CdNPs、PbNPs),纳米颗粒数量浓度为2.00×10^(3)~1.92×10^(6)个/mL。在粒径分布上,AgNPs和CdNPs相对单一且粒径较小,平均粒径为10和16 nm;其他4种纳米颗粒(TiNPs、CuNPs、ZnNPs和PbNPs)的粒径均在较广的范围内分布,粒径范围分别为58~176,43~75,90~278和19~136 nm。SP-ICP-MS方法相比其他分析方法更为便捷、快速、准确和全面,可同时获取纳米颗粒的粒径大小、分布状况,以及颗粒数量浓度和溶解态离子质量浓度等信息,可为之后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寒冷、春季多风沙天气,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较高,利用兰州、西宁、乌鲁木齐、银川、呼和浩特等城市2000年6月~2007年12月每日浓度最高的大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浓度资料,研究了5个省会城市PM10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五个城市PM10污染都较严重,PM10为主要污染物的日数每月平均超过20天。五个城市的季节分布特征类似,冬春季浓度较高,平均值都达到了国家二级污染标准,夏秋季相对低一些。其中,兰州和乌鲁木齐冬季浓度值远高于其他城市。五个城市均属煤烟沙尘型污染,但煤烟和沙尘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对2013年1月于北京城区采集的40组道路灰尘样品用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度测定。结果表明:北京城区冬季道路灰尘频率曲线呈单峰态或双峰态分布,单峰型峰值粒径为112~237μm,双峰型第一峰值粒径为189~286μm,第二峰值粒径为42~57μm。道路灰尘平均粒径为183μm,分选性差,呈极不对称的极正偏宽峰态到窄峰态,属砂土。道路灰尘是局地灰尘和区域灰尘的混合物,且主要为跃移或短时悬浮颗粒物,对大气悬浮颗粒污染物的贡献量不大。研究4种不同道路类型灰尘发现,平均粒径从大到小顺序为快速路支路次干路主干路,分选系数与偏度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峰度无较大区别,细颗粒含量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快速路)。主干路灰尘污染贡献率更高,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潜力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浓度水平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分析了北京市两个采样点十三陵站(清洁对照点)和天坛站(居民生活区)的110个大气颗粒物样品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测定数据,结果表明两站点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一号站OC质量浓度年均值为22.0μg/m3,EC为3.6μg/m3,五号站OC质量浓度年均值为41.5μg/m3,EC为7.8μg/m3.OC百分含量秋季高,反映出活跃的大气化学反应和严峻的污染形势,春季低表现了风沙气候的影响.城区的EC百分含量冬季增高则是燃煤贡献所致.对1998年1月份和9、10月份的数据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稳定的天气条件和北京特殊的地貌容易导致空气污染事件.有机物污染是1998年北京秋季空气污染的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利用全自动太阳辐射计,对深圳世界大运会主场馆附近大气特性开展了连续观测(2011-08-11-2011-09-03)。获得了大运会期间(12 d)和大运会后(11 d),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等参数的变化情况,并对气溶胶光学和微物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运会期间440 nm处的AOD平均值为0.273,大运会之后的AOD平均值为0.983,大运会期间较大运会之后AOD平均值有显著降低。粒子谱分布等气溶胶微物理特性参数的分析还表明, AOD降低主要是由于细粒子含量的减少,说明环境控制措施对于空气质量产生了较好的改进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