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物三相流化床处理COD废水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物三相流化床处理含Cu-COD废水,研究了载体的选择和生物挂膜条件、及废水停留时间、容积负荷、气水比、温度和pH值等工艺条件与COD去除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适宜条件下,对于含Cu2~3mg/l,COD 1500~2500mg/l的染化行业废水,采用生物流化床法处理,排放水Cu可达0.52~0.82mg/l,COD为145~175mg/l,COD去除率可达92%~93%。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生物吸附再生曝气法处理SMZ、TMP和PNCT混合制药废水,用28升小型曝气装置,活性污泥经培养驯化后,连续稳定运行半年多时间.进水CODcr1200-1700mg/l,BOD_5250-800mg/l,HRT为17-21h,出水CODcr平均去除率81%,BOD_5平均去除率94%;胺基物和硝基物去除率也稳定在90%以上,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3.
聚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中和混凝-厌氧十好氧-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在不同工况和运行参数条件下处理聚醚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中和混凝能有效地降低生物处理的污泥负荷,调节pH值6.7,聚合氯化铝的投加量为l00mg/L时.聚醚废水COD去除率可达28%,当进水的COD为3000~4000mg/L时,聚醚废水经此组合工艺处理后,COD的总去除率达96%以上,出水COD值约150mg/L.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采用厌氧-好氧方法对高浓度的苧麻脱胶废水进行处理的试验。进入厌氧消化器之前的废水用30%的工业盐酸中和。厌氧段及好氧段的停留时间各为约20小时(两段总停留时间约40小时)。试验温度是30℃。经厌氧-好氧处理后的出水CODcr从9787mg/l降至155.3mg/l,COD去除率约82.3%。(扣除稀释因素)。DOD_5从3161.5mg/l降至37mg/l,去除率为86.9%,(亦扣除稀释因素)。若好氧进料浓度加大一倍,曝气时间不变,则出水COD为312mg/l,BOD_5为61mg/l,COD及BOD_5去除率均变化不大,出水为浅棕黄色,较透明,无臭味。  相似文献   

5.
用厌氧酸化预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采用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分析北京焦化厂废水中有机物组分及浓度的基础上,研究厌氧酸化对焦化废水可生物处理性能的影响,并探讨厌氧酸化作为焦化废水好氧生物处理预处理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焦化废水经6h厌氧酸化,12h好氧曝气,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比未用厌氧酸化预处理的COD去除率提高近40%。当焦化废水进水COD为1780mg/l时,出水COD可降至158mg/l。  相似文献   

6.
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生产维生素C废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生产维生素C低浓度有机废水。采用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比单纯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具有较大的优越性。本文探讨了酸化反应的废水停留时间、温度及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和酸化手段,对提高废水可生化性的贡献。当酸化柱的平均COD_(Cr)容积负荷为7.16kg/m~3d,好氧柱的平均COD_(Cr)容积负荷为1.78kg/m~3d时,COD_(Cr)平均总去除率达88.64%,BOD_5平均总去除率达92.65%;在进水的COD_(Cr)浓度达1000mg/l时,出水的COD_(Cr)、BOD_5及SS的含量仍可达标。  相似文献   

7.
水解酸化-SBR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水解酸化-SBR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实验结果表明,出水COD平均为102mg/L,COD去除率平均为89.9%,色度去除率平均为70%.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水解酸化(A)-好氧(O)-SBR工艺处理印染废水,出水COD平均为67mg/L,COD去除率平均为81.5%,色度去除率平均为66.7%.表明以水解酸化为预处理手段可有效提高印染废水的可生化性,提高整个工艺的COD去除率.  相似文献   

8.
水解酸化——好氧工艺处理异丙醇工业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光材料工业排出的异丙醇废水的BOD5/COcr比值为0.40左右,可生化性良好;经水解酸化处理后该废水的BOD5/CODcr比值可提高至0.5左右,平均增加了25%,证实了水解酸化菌在该工艺条件下具有提高异丙醇废水可生化性的功能。水解酸化—好氧串联工艺对该废水总的处理效果表明:在异丙醇废水CODcr进水浓度2000~3000mg/l范围内,CODcr总去除率可达90%左右,BOD5总去除率可达95%左右。水解酸化后好氧生化系统的动力学最大比降解速度K=4.35/日,半速度常数K=587mg/l。  相似文献   

9.
利用光合细菌处理豆制品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光合细菌(PSB)法是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方法。在多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处理豆制品废水的中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当PSB段进水COD_(Cr)为12000mg/l,BOD_5为8500mg/l,容积负荷4.23kg COD_(Cr)/m~3·d(2.98kg BOD_5/m~3·d)时,PSB段出水COD_(Cr)为817.6mg/l,BOD_5为146.4mg/l,COD_(Cr)去除率93.2%,BOD_5去除率98.3%。同时有较高的脱氮效果。总氮去除率达66.7%。PSB段的出水与淡有机废水以1∶4相混和,通过好氧处理,可达排放标准。处理过程中得到的PSB污泥营养丰富,含蛋白质40%以上,用作鸡饲料添加剂使产蛋率和总蛋重增加,有较大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针对煤气化废水的特点,通过投加Fe3 、PO43-的方法来强化多阶段水解-好氧工艺处理煤气化废水的能力,不加Fe3 、PO43-时,CODcr总去除率为78 88%,出水CODcr仍高达931mg/l,当投加Fe3 、PO43-后,出水CODcr降到245mg/l,去除率达到93 93%。  相似文献   

11.
试验采用硅藻土和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污水处理厂出水,氨氮从10mg/L下降到0.5mg/L以下,去除率70~95%;硅藻土澄清池对总磷的去除率高于95%;且对浊度、色度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用凹凸棒石处理高浓含油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凹凸棒石吸附剂(包括其回收再生品)对废水中各种状态油的去除,结果表明,1%凹凸棒石原土与1mg/LPAM组合,可使含油约500mg/L的废水获得90%以上的除油率;若组合使用2.00%凹凸棒石和800mg/L硫酸铝,则易使含油126000mg/L的废乳化液破乳除油,除油率均达98%左右,COD_(Cr)去除率89%:如采用多级连续处理,则可有效地净化水质;油的去除效果是凹凸棒石投加量或初始油浓度的幂函数,且在剩余油量与投加量之间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整个吸附过程具有不同特征的几个阶段,并随着时间的推延,逐渐呈现一级反应动力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潜流人工湿地负荷变化对脱氮效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张荣社  李广贺  周琪  张旭 《环境科学》2006,27(2):253-256
通过15个月的现场监测试验,研究了约40种入水负荷下人工湿地的脱氮效果,总结了芦苇、茭草、混合种植以及无植物潜流湿地在不同水力负荷和污染负荷下的单位面积出水氮负荷和去除率的变化规律.4种潜流系统入水负荷从400mg·(m2·d)-1变化到8 000 mg·(m2·d)-1,出水负荷小于7 000 mg·(m2·d)-1,研究表明,潜流湿地出水负荷随着入水负荷的升高而升高,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单位面积总氮的去除率在低负荷条件下随入水负荷的升高而升高,但在高负荷时单位面积去除率基本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受入水负荷的影响,去除率变化波动较大.各系统的最佳运行范围在2 000~4 000mg·(m2·d)-1之间,平均去除率在1 062~2 007 mg·(m2·d)-1之间.床体间比较认为,植物床脱氮效果明显好于空白床,芦苇床、茭草床单位面积脱氮效率高出空白床63%和27%;同时考察的植物吸收量证明,植物吸收氮的量非常有限,不到去除量的5%,证明植物主要通过吸收以外的其它因素如改善水力条件和根系微环境来提高系统的氮去除效率.研究结果为潜流湿地脱氮机理的理解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溴离子和溴酸盐活性炭竞争吸附及溴酸盐生成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3种活性炭对水体中溴离子和溴酸盐的吸附去除规律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单吸附条件下溴离子和溴酸盐的吸附去除效率分别达到69%和88%以上,双吸附质条件时溴离子去除率减少到10%.溴酸盐去除率为60%以上;有机物与溴酸盐之间存在竞争吸附关系,AC-400的孔径分布条件更适合于有机物的吸附过程.而不利于溴酸盐的吸附,在低浓度平衡溶液条件下(ce<72 mg·L-1),AC-100对有机物的吸附能力较高,在溶液平衡浓度72mg·L-1<ce<211 mg·L-1条件时,AC-150对有机物的吸附能力较强,影响程度取决于活性炭比表面积和粒度分布等因素;溴酸盐的去除效率同时受到水体中氨含量和pH的影响,氨含量超过200μg/L以上溴酸盐减少量变化不显著,较低pH值溴酸盐生成量较少.  相似文献   

15.
城市污水三污泥系统自养脱氮与强化生物除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易鹏  张树军  甘一萍  常江  彭永臻  曹相生 《环境科学》2010,31(10):2390-2397
采用"A/O除磷+半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自养脱氮"三污泥系统,实现了城市污水营养物经济高效去除.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3.6h条件下,A/O除磷系统出水总磷(TP)≤0.5mg/L;在常温、DO0.2mg/L和HRT=4.6h条件下,半亚硝化系统实现了亚硝氮累积率为75%~96%的半亚硝化;在温度为27~30℃和HRT=1.4h条件下,厌氧氨氧化(ANAMMOX)系统出水总氮(TN)≤8mg/L,最低值为1.6mg/L,TN去除负荷达到0.57kg/(m3·d).三污泥系统中聚磷菌、氨氧化菌和ANAMMOX菌均在各自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存,优化了污泥种群,提高了各工艺单元的处理效率.城市污水自养脱氮系统理论上可以减少62.5%的供氧量,节省100%反硝化碳源,同时降低了污泥产量,大大减少了CO2的排放.与传统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相比,三污泥系统具有节能降耗减排上的巨大优势和潜力,也有利于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A-A~2/O工艺处理低碳源城市污水的除磷脱氮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以南方某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情况为例,介绍了A-A2/O工艺在处理低碳源城市污水的效果。运行结果表明,工艺对BOD5、COD、SS的去除效果良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对于氮磷去除,出水NH4-N<0.5mg/L,TN<15mg/L,TP<1.5mg/L,但TN平均去除率只有45%左右;TP大多数的去除率在30%~50%之间。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碳源不足。为提高除磷脱氮效果,采取了投加PAC来辅助除磷,并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措施,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活性污泥-接触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活性污泥 接触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 ,取得了满意效果。在低温季节半年多的工程运行中 ,进水平均CODCr浓度为 5 67± 40 0mg L ,平均色度为 416± 3 7 1倍时 ,出水平均CODCr浓度 79 7± 6 0mg L ,去除率为 84 1± 1 7% ;平均色度 5 2 8± 4 0倍 ,去除率为 85 2± 1 3 % (置信度为 95 % )。处理成本低 ,仅为 0 79元 m3,污泥产量小 ,管理方便  相似文献   

18.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rural areas, a novel three-stage step-feed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combined with a drop-aeration biofilm process, was tested in the laboratory to investigate its performance in removing suspended solids (SS),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NH4+-N, total nitrogen (TN), and total phosphorus (TP). The removal rates of SS, COD and NH4+-N were 90%, 80%, and 90% in efluent concentrations less than 10 mg/L, 50 mg/L and 8 mg/L, respectively. The TP removal rate was less satisfactory....  相似文献   

19.
生物流化床内亚硝酸积累试验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下向流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研究了生物膜在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积累现象.结果表明,挂膜后反应器运行初期出现亚硝酸积累,但氨氮去除率仍可达到97%.随着硝酸菌的适应与增殖,出水中硝化产物以硝酸为主.进水氨氮浓度提高至200mg/L以上时,再次出现亚硝酸积累.在144mg/L和222mg/L进水浓度下,水力停留时间缩短到5h以下,则氨氮去除率下降且出水中亚硝酸所占比例明显上升;容积负荷提高到0.95kgNH4+N/(m3·d)后也会如此反应器中DO降低到0.5~1mg/L会造成亚硝酸积累和氨氮去除率下降.硝化菌适应低氧环境后对氨氮的去除率仍能恢复到85%,但亚硝酸仍积累,这时生物膜中亚硝酸菌成为优势菌.本文还对影响亚硝酸积累的不同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